0%
第四十七章 王侯進行的反抗,教會的分裂

第四十七章 王侯進行的反抗,教會的分裂

隨著年齡的增長,弗里德里希發現了自己與監護人英諾森三世開始有了衝突和對立,英諾森三世對他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而且,當弗里德里希繼承皇位時,教皇還以各種條件對此事橫加干涉,如教皇要求弗里德里希鎮壓德意志的異教,放棄對西西里與南義大利的繼承權。事實上,教皇之所以提出這些要求,無非是弗里德里希的強大力量令他感到害怕。此外,德意志的主教們還要求免除他們的各種賦稅。對於這些要求,弗里德里希都滿口答應了,不過他卻沒打算要履行自己的承諾。曾經,教皇因一己之私,唆使法蘭西國王在法國發動了一場戰爭,用殘酷血腥的方式來鎮壓沃爾多派。這時,教皇竟然又想讓弗里德里希在德國也做一樣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因為太過樸實、虔誠而招致教皇憎恨的沃爾多派教徒相比,弗里德里希則更像是一個激進的異教徒,他並不願意鎮壓異教徒。所以,當教皇讓他組織十字軍去征討耶路撒冷時,他口頭上答應了,可行動上卻遲遲不見動靜。
所以說,這次的十字軍東征完全是一種新式的遠征,既沒有戰場上的血腥拼殺,也沒有「喜極而泣」的戰後場景,而是通過私人交涉就完成了遠征。這真是一次不可思議的遠征行動,而它的領導者卻是一個被開除教籍的人。所以當這位領導者要在耶路撒冷舉行加冕禮時,所有的主教都躲著他,而他只能自己從聖壇上取下皇冠戴在頭上,完成了這個純粹世俗的加冕儀式。後來,他回到了義大利,並將那些入侵其領地的教皇軍隊全都趕了出去,還迫使教皇恢復了他的教籍。在13世紀,王侯對教皇採取這樣的措施,已經不會引起百姓的抗議了,因為那樣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公元1239年,格列高利九世再次挑起與弗里德里希的鬥爭,教會又一次解除了弗里德里希的教籍,於是嚴重有損教皇權威的辱罵鬧劇再次上演。這場論戰持續了很久,直到格列高利九世去世而英諾森四世成為新教皇后,仍未平息。弗里德里希又給歐洲的王侯們寫了一封信,其在信中對教皇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對主教們的傲慢和無視教規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斥責,同時還指出正是教士的驕奢和貪婪導致了種種腐敗現象。他還建議王侯們沒收教會的所有財產,以重新樹立教會的名聲。他的這一建議,一直縈繞在王侯們的腦海里。
教皇機構中的這些弱點,讓英格蘭的諾曼系統治者、德意志王侯、法國國王和法蘭西系的國王們,找到了可乘之機。他們用盡一切手段去干預教皇的選舉,都https://read.99csw.com想著將對自己有利的人推上羅馬拉特蘭教堂的教皇之位。教皇在歐洲事務中所起到的作用越大、地位越重要,各國國王與王侯之間的這種干預和爭奪就越厲害。這也就難怪大多數教皇都是軟弱無能之輩了。相反的,如果教皇中突然出現一位富有才學的、膽略過人的教皇,倒是頗令人感到驚訝!
英諾森三世的繼任者是霍諾里烏斯三世,但是這位新教皇也拿弗里德里希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教皇之位傳到了格列高利九世(1227年)手上,他決心無論付出什麼代價也要讓這位年輕的皇帝臣服。他開除了弗里德里希的教籍,剝奪了他的一切宗教特權,但這對生活在充滿阿拉伯色彩的西西里宮廷里的弗里德里希來說,根本無關痛癢。格列高利九世還發表了一封公開信,痛斥了這位年輕皇帝的種種悖教行徑與其他罪行。對此,弗里德里希準備了一份更為有利的文件進行反擊。這份文件是為歐洲所有的王侯準備的,而後者也都收到了這份文件,弗里德里希在文件中明確陳述了教皇與王侯之間的爭端,還揭示了教皇企圖控制整個歐洲的狼子野心,並對此進行有力的抨擊。最後,弗里德里希還建議王侯們一定要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教皇,同時也提醒大家要特別留意教會的財產。
在方濟各會與多明我會出現的150多年後,出現了一個敢於直言批評教會無知和教士的腐敗的人,此人便是牛津大學的一位極有學問的博士教士威克利夫(1320年—1384年)。威克利夫將那些貧苦的牧師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威克利夫派,並且還在英格蘭的街頭巷尾宣傳他的觀點。他把《聖經》譯成了英文,以便人們更方便地評判教會,同時又能讓人明白他和教會之間的是非曲直。和方濟各會與多明我會比起來,他能力更強,見識更廣博。在普通民眾中,他擁有大批信徒;在上層社會裡,他也擁有不少的支持者。雖然羅馬教會憎惡他,還下令要逮捕囚禁他,但他卻一直是一個自由人,直到去世時還是。然而,那些將教會引向滅亡的腐朽邪惡的勢力卻不願讓他的屍骨在墓穴中安睡,根據1415年康士坦茨宗教會議的一項教令,他的遺骸被從墓中拖出並焚毀。1428年,弗萊明主教執行了羅馬教皇馬丁五世下達的這項命令。這種褻瀆神聖精神的舉動,並不是某一個狂妄者的一時衝動,而是教會的正式活動。
羅馬教會為了確保自己在基督教國家中始終處於核心地位而不斷進行鬥爭,不過其卻在鬥爭中https://read.99csw.com表現出一個巨大的弱點,那便是教皇選舉制。
在此,我們不再詳述弗里德里希的晚年了。與他的日常生活相比,他一生的各種逸事都稍顯遜色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將他在西西里王宮中的一些生活片段拼湊在一起,就能窺其一二了。弗里德里希對生活極為講究,喜歡美麗的東西。有人認為他放蕩不羈,但也清楚地了解他是一個好奇心強、熱衷鑽研探究的人。他將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哲學家都召集到他的王宮裡,與他們探討學問;拚命地用撒拉遜的文化去影響義大利人的思維想法;還將阿拉伯數字和代數介紹給基督教的研究者。在他的王宮裡,住著一位名叫麥克爾·斯科特的哲學家,此人不僅翻譯了亞里士多德的許多作品,還翻譯了阿拉伯哲學家阿韋芳埃斯(科爾瓦多人)對這部分作品的評註。在弗里德里希的幫助下,那不勒斯大學(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在1224年建成,而勒諾大學的醫學院也得以擴大充實。他還創建了一個動物園,並且留下一本有關放鷹的書,可見他曾細緻觀察過鳥類的生活。另外,他還是義大利人中第一批用義大利文寫詩的人,義大利的詩歌就是從他的王宮中誕生的。有人稱他是「第一個近代人」,這一稱號恰恰說明了,他在知識方面是超然的、沒有偏見的。
當發射了這枚致命的導彈后,弗里德里希終於打算履行其12年前對英諾森三世的承諾,組織十字軍東征。這就是所謂的第六次十字軍遠征(1228年),也是一場戰爭鬧劇。軍隊開拔后,弗里德里希二世先到了古埃及,與蘇丹(編者注:某些伊斯蘭教國家統治者的稱號)進行了會晤,一起談論國家大事。由於兩人都對基督教持懷疑態度,所以此次會談的氣氛極為融洽,他們彼此交換了相似的宗教觀點,並簽署了互惠互利的商業協議。最後,蘇丹還答應把耶路撒冷交給弗里德里希。
一位教皇,如果他想要統治整個基督教世界,並且讓各基督教國家保持秩序與和平——為了實現這些野心,那麼他必須制定一個強大、穩固、持久的方針政策。所以,教皇的首要素質應該是年富力強;其次,每一任教皇都應該擁有一位能夠與其探討各項教會政策的繼承者;再次,教皇選舉的形式與過程必須是清晰明朗的、固定不變的和沒有爭議的。然而,實際情況卻與此理想狀態相差甚遠。在選舉教皇時,對於誰才具有投票選舉資格這一項並沒有明文規定,甚至連神聖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是否具有發言權也不清楚。九-九-藏-書為此,偉大的政治家兼教皇希爾德布蘭德(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年—1085年),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去規範這一選舉制度。他將選舉許可權限定在紅衣主教之列,而皇帝不具選舉權也沒有發言權,只對教會提交的公文決議做例行的批准便可。不過,他卻沒有對確立繼承人的問題做任何規定,從而導致紅衣主教為討論繼承人的問題而爭論不休,使得教皇之位空置了一年多的時間。
弗里德里希登上皇帝寶座之後,還是到西西里居住了。事實上,他更喜歡以西西里作為居住地,而不是德國。對於自己對英諾森三世的各種承諾,他根本就沒打算履行。1216年,教皇英諾森三世最終在憤懣中去世。
諾加雷侮辱教皇的暴行,招來了阿納尼人的憤怒和憎恨,他們奮起反抗並解救了博尼法斯。當然,諾加雷之所以遭到反抗,原因之一是,阿納尼是教皇的家鄉。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法國國王這種粗暴對待教皇的行為是得到法國人的支持的。在行動前,法國國王曾召開了法國的三級會議,即由教會、貴族和平民共同參与的會議,會議通過了以這種方式制裁教皇的決議。另外,德意志人、義大利人和英格蘭人對隨意處置這個教皇,都表現出贊同的意思。由此可見,基督教的觀念已經完全失去了人心。
我們不難發現,16世紀以前的教皇選舉並不嚴謹,而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為選舉教皇而發生爭執的現象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過,有時甚至會出現兩個或是更多人都自稱教皇。每當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教會就會屈尊去請皇帝或是其他局外人來調停此事。而且,任何一位教皇,不管其是否偉大,在死去時總會留下一大堆問題。他一死,教會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往往會亂成一鍋粥。有時,繼位者是前任的對頭,所以一上任便大肆詆毀、破壞前任的功績;有時,繼位者是一位耄耋老人,是早就徘徊于墓旁的人了,一般無所作為。
在這樣的境況下,歐洲人民為了自己去思考各種宗教問題,就顯得再正常不過了。
當法國國王的勢力一天天強大起來,並且還不斷與教皇發生衝突時,即意味著:教皇的權威下降的趨勢正日益加劇。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之際,德意志就已經開始分裂了。而在法國,法國國王成為繼霍亨施陶芬王朝各位皇帝之後,教皇的護衛者、支持者與競爭者。所以,連續幾代教皇都推行支持法蘭西君主的策略。在羅馬的支持和幫助下,法國的親王們建立了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王國,這也催生了法蘭西國王恢複查理九-九-藏-書曼帝國的想法。不過,讓這種想法變成現實,卻是困難重重。當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去世后,因為沒有繼承人,王位曾空置了一段時間。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被眾人推上了王位,結束了德意志的虛君時代。後來,羅馬教廷的政策便開始在德意志與法蘭西之間搖擺不定,而且完全取決於繼任教皇的好惡。在東方,希臘人於1261年從拉丁系皇帝那裡奪回了君士坦丁堡。新王朝的締造者是邁克爾·帕萊奧洛古斯,即邁克爾八世,他不止一次表示願意與教皇和解,但卻從未實現諾言,最終徹底與羅馬教皇決裂。另外,亞洲各拉丁王國逐一陷落,教皇在東方的勢力也逐漸消失。
弗里德里希的父親是德意志皇帝亨利六世,母親則是西西里諾曼王羅傑一世的女兒。1198年,弗里德里希只有4歲,但就在這一年他繼承了外祖父的王國——西西里王國,教皇英諾森三世做了他的監護人。當時,西西里剛被諾曼人佔領,宮廷中有一半人都是東方人,其中大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阿拉伯人。弗里德里希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不僅接受了這些人的共同教育,而且深受其影響。毫無疑問,這些人無不傾盡全力地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結果,弗里德里希既能夠用穆斯林的觀點去窺視基督教,又能用基督教的思想去觀察伊斯蘭教。然而,這種雙重教育卻令弗里德里希萌生了一種想法,而這一想法在當時那個宗教信仰至上的年代是十分可怕的,即他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欺騙。他甚至公開發表自己的想法,他的這些褻瀆神靈的、悖教的言論都被記錄了下來。
在整個14世紀,羅馬教廷仍然始終沒有恢復其道義上的權威。博尼法斯八世去世之後,教皇之位由法國人克勒芒五世接任,他其實是法國國王菲利普選定的教皇人選。克勒芒五世不曾到過羅馬,他將教廷設在了阿維尼翁鎮。阿維尼翁鎮實屬法國,卻又不由法國管轄,而由羅馬教皇統治。繼克勒芒五世后,又有幾位教皇也都居住於此,直到公元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任教皇,這才搬回羅馬梵蒂岡宮居住。然而,格列高利十一世雖然回到了羅馬,但他卻無法將整個教會的情感支持也帶回羅馬,因為大部分紅衣主教都是法國人,他們已經將自己的各種習慣和社會關係都紮根在了阿維尼翁。1378年,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義大利人烏爾班六世被選為教皇,但是卻遭到了不支持他的紅衣主教們的反對,他們宣布選舉無效。接著,他們另外選出克勒芒七世為九*九*藏*書教皇,讓他與羅馬教皇分庭抗禮。這就是歷史上被稱為「教皇分裂」的事件。羅馬教皇還是居住在羅馬,凡是反對法蘭西的勢力都擁護羅馬教皇,如英格蘭、匈牙利、波蘭以及北歐各國的君王。而與之對抗的教皇則駐紮在阿維尼翁,並有法國、法國的盟國蘇格蘭、西班牙、葡萄牙各國國王以及部分德意志王侯的支持。兩大陣營的教皇叫將對方的信徒開除出教,並對其施以詛咒。
公元1294年,義大利人博尼法斯八世成為新一任教皇。這位教皇對法國有極大的敵對情緒,其擁有強烈的羅馬傳統意識和使命感。曾經有一段時間,他處處獨斷專行。1300年的時候,他主持了大慶典,各路朝聖者紛紛湧入羅馬,而「流入教皇財庫的金錢如此之多,使得他的兩個助手只好用耙子來收集堆積在聖彼得墓上的獻禮」。然而,這個慶典不過是表面上看起來勝利了而已。不久,博尼法斯便同法國國王發生了衝突,而此時不過是慶典結束的兩年後。公元1303年,博尼法斯剛準備宣布廢除法國國王的教籍,法國國王的代理人紀堯姆·德·諾加雷便突然出現在他的阿納尼宮殿里,出其不意地逮捕了他。這位代理人闖入宮殿,衝進早已驚慌失措的教皇(此時教皇正捧著十字架躺在床上)的卧室里,對他進行大肆的侮辱和威脅。大概是在一兩天後,教皇才被鎮上的居民給釋放了,他這才得以逃回羅馬。但後來又遭到阿西尼家族的某些成員的逮捕,又一次淪為階下囚。過了幾周,老人由於驚嚇、幻想破滅,在囚禁中死去了。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曾經提到了方濟各會與多明我會,它們不過是基督教世界里眾多新興教派中的兩個代表。這些教派根據自己的視角,支持或反對教會。雖然教會一度對方濟各會進行暴力鎮壓,但對於方濟各會和多名我會,教會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夠同化和利用它們。然而,其他教派可就沒那麼幸運了,教會對它們往往持反對和消滅的態度。
事實上,這一時期就出現了一位精力旺盛且頗有趣的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年—1216年在位)。英諾森三世非常幸運,當上教皇時尚未年滿38歲。當上教皇之後,英諾森三世和他的繼承者們不斷與那位更有意思的人物進行著激烈的較量,這位人物便是被譽為「世界奇才」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弗里德里希國王與羅馬教會的較量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最後,弗里德里希不但被羅馬教會給打敗了,而且他所建立的王朝也遭到了摧毀,不過他卻也讓羅馬教會和教皇威望掃地,導致教會和教皇勢力不斷走向腐朽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