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輯 科學與人文 關於綠色文明的訪談錄

第八輯 科學與人文

關於綠色文明的訪談錄

8.如何解決當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
答:可持續發展並不排斥當下發展,而是對當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這又是一個十分合理的要求。過去我們有一個提法,所謂為子孫後代謀幸福,為此不惜犧牲現在這一代人的幸福。其實那是空洞的、不實際的,甚至是虛偽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則強調,在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的同時,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這個提法是很有分寸的。也就是說,並非要求我們當苦行僧,而只是要求我們不做敗家子而已。當然,真正不做敗家子也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一直在做著敗家子。
答:發展中國家在加速科技進步的同時,當然應該盡量防止和減少其弊病,在這方面,有發達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可資借鑒。不過,做起來談何容易,需要決策者的眼光,也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答:保護自然環境的呼聲之所以高漲,源於人們的真實需要。其一,是精神上的需要。人總是要有信仰和精神家園的,在對人格化上帝的信仰破滅之後,現代西方人中間有一種相當顯著的泛神論傾向,從大自然那裡尋求寄託。對於許多人來說,素食主義、動物https://read.99csw.com保護、綠色運動都帶有精神信仰的意義,而不單單是個人喜好和社會活動。人與自然的和諧乃是人生意義的最可靠源泉,這一點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其二,是人類繼續生存的需要。即使人們對自然並無宗教和道德上的關切,用科學的眼光看,生態破壞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也已十分明顯,迫使人們善待自然。因此,我對綠色文明的實現還是有一定的信心的。
7.生態文化是否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答:所謂自然與文化、生存條件與生存方式的衝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存在論意義上的,即在人性和人的存在境況中,這一衝突表現為肉與靈、生物性與精神性的衝突。作為自然的生命體,人不能完全擺脫動物式慾望的支配,並且像動物一樣必然死亡。作為文化的存在物,人又不甘心如此。這種衝突確實構成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悲劇,但此種悲劇不可解除,我們只能承受。另一含義是生態學意義上的,即人類的文化野心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從而危及了自身的生存。這方面的問題當然是可以也應該解決的。不要把這兩種不同的含義混淆起來,而所謂https://read•99csw•com「超越自我」還是「超越客觀」的提法在概念上不太清晰,可能是把它們混淆了。
答:認識自然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藝術的、詩意的方式,另一是科學的、邏輯的方式。前者如中國的道家,西方的泛神論,基於一種人與自然融合一體的感覺,主體和客體未嘗分裂,自然是人的母腹和家園。後者的特點是主體與客體的分裂,人以主體自居,把自然當作對象來研究。近代科學把這后一種方式發展到了極致,建立了機械論、數學化的世界圖景,人失去了對於自然的親近感和家園感,當然是偏頗的。不過我想,科學方式仍將永遠有其存在的理由,無此方式,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只能是籠統模糊的,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科學方式和藝術方式各有其用途,不能互相取代。人對自然的根本態度應該是藝術(廣義的,包括宗教)的,而在具體認識上則不能不藉助科學的工具。
答:原始農耕對於森林、從而對於地球生態的破壞是顯然的,不過我想,我們無權責備先人,在他們的生存條件和認識水平下,刀耕火種有其必然性。問題是今天,人們仍因貪婪和愚昧而毀壞著森九_九_藏_書林資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好的東西,是水之源、土之源、空氣之源、生命之源。我認為可以用森林保護和培植狀況準確地衡量現代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文明水平。
3.中國文化是否是一種尊重自然的文化,有無現代意義?
10.綠色文明的理想能否實現?
1997.5
答:我比較欣賞「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社會」)這個提法,覺得比「信息文明」、「后工業社會」等提法好,更加準確地規定了工業社會之後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方向。「后工業社會」這個概念顯然缺乏具體的規定性,「信息文明」則仍然走在技術文明的老思路上,最多只能作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但是,生態文明社會能否實現,何時實現,卻難以肯定,在目前還只能看做一種理想和努力方向。
答:技術是人類對於自然過程的干預,因而本身已經包含了人與自然相對立的因素。作為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人類當然不可能完全放棄技術,否則就不成其為人類了。現在的問題是,隨著高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人類的生存方式越來越遠離自然,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技術read•99csw•com已經造就了不自然的飲食結構和居住環境,正在野心勃勃地覬覦人身上最後一個自然的領域——性和生育,準備取而代之。到了那時,人就真成了地球上的怪物了。技術畸形發展的動力,一是物慾,二是好奇心,對這兩者都應加以限制。技術是為人類幸福服務的,而人類怎樣才幸福,技術並不知道,發言權在哲學和人文科學。至於好奇心,可以用科學來滿足,科學是無禁區的,但技術必須有禁區。
答:我不太懂所謂「智能社會」這種設想,印象中覺得它仍然是一種技術神話,並且散發著空洞的樂觀主義氣味。
1.人類能否超越自我,或超越客觀?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存方式之間是否醞釀著人類的生存悲劇?
4.應以什麼態度看待科學及其文明成果?
9.如何看待人機文明和智能社會?
答:我不太同意把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說成解決現代文明弊病的根本出路,在環境問題上也是如此。誠然,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中國哲學提供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思想,這主要是在老莊哲學中。不過,老莊所倡導的自然無為是一種人生哲學,並不直接包含環境保護的意義。至於儒家的「天人合一」甚至間接地也不包含,「九*九*藏*書天」只是用來證明人倫秩序的神學符號罷了。我不反對後人加以引伸發揮,但要把握分寸。同時也應當看到,西方思想中同樣也有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的傳統,而並非一味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往往以《論自然》為其著作的標題,想來不是純屬偶然。犬儒派和斯多葛派哲學家提倡順應自然,與老莊有異曲同工之妙。盧克萊修告訴我們:「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因為正是她生育了人類。」後來盧梭開啟的浪漫思潮熱情地鼓吹回歸自然,更是盡人皆知的。我想說的是,在保護自然的問題上,東西方都有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料。而嚴格意義上的生態科學、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則完全是西方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事實上,凡是到過歐美的人都親眼看見,人家的環保總體水平遠遠高於我們。在這一點上,我們最好誠實和虛心一些,把環保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不要在似是而非的審美境界中自我陶醉。
5.如何評價技術的社會力量和社會的技術化傾向?
2.從綠蔭遮蔽到刀耕火種,人類開闢的生存和發展之路是否自始就在把人類引向歧路?
6.發展中國家怎樣才能解決加速科技進步同濫用科技成果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