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怎樣帶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第五章 怎樣帶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照顧孩子的身體健康,有明確的準則可以遵照著做,但是怎樣維護孩子的精神健康,則沒有確定的原則,而且至今仍有許多盲點。至少可以肯定,孩子絕不是只要吃飽肚子就行了,在不受大人干擾的情況下,靠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以後,孩子們流露出的驕傲和高興的表情,就是在告知我們他豐富的內在潛能和表達的需要。我們應該引導,並創造機會讓孩子更好地開發潛能,而不該阻礙他的活動。
除了上述種種缺憾外,孩子們還有一種「被動模仿」的弊病,孩子總是模仿別人的行為,這與其說是在自我改進和成長,還不如說是通往墮落的道路。
小孩子的情緒非常細膩敏感,看到別人不幸,他們也會感到傷心,海倫和勞倫斯就是這樣。比如有人假裝打護士一下,或者爸爸要打他們的夥伴,兩個孩子立刻就會大哭起來。若是有人難過或傷心流淚,海倫就會來到他的面前,溫柔地親親他,並且堅定地說:「不怕!」雖然她還沒有掌握更多地詞彙,但她的語氣神情卻如此堅定明確。如果換作是勞倫斯表現會更積極。假如他的爸爸有什麼事做得不對,他會勇敢地說出這個事實,即使爸爸粗魯地推搡他或是恐嚇他,勞倫斯也不會哭,而是昂頭挺胸站在那裡,非常嚴肅地責怪他:「不,爸爸!」意思就是:「你不能這樣對待我!」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無非是糾正他們的錯誤,告訴他們什麼是對和錯,而能將自己所說的東西身體力行的家長卻很少。他們大多只是用一些大道理來勸說和訓誡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做不到就加以鞭打責罵。在這個熱愛和平、自由與平等的社會,只有父母有權力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必須就此做一個解釋,在孩子一出生,還沒有習慣被大人愛撫時就已經懂得哭鬧了,其實那是孩子內心彷徨的表示,而不是大人以為的無理取鬧。在孩子需要充足的休息,需要一個溫暖祥和的環境以使自己的更好的成長的時候,卻總是受到干預。大人們急於灌輸孩子更多東西,快的讓他們來不及消化吸收,無力承受的孩子只能焦急地放聲大哭,我們總是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他們哭鬧的原因真的很難捉摸,但卻能回答所有的問題。當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學著自己擦乾眼淚,以安慰來溫暖他。
小女嬰總是滿臉疑惑地不停看著手,那表情好像在說:「咦!為什麼有時候我可以抓住東西,有時候卻不能?」學著使用手這件事吸引了女嬰的注意力。
家長在孩子遭遇難過地事兒時適時地幫助他樹立自信心,就很容易使他的心靈產生共鳴,這樣既能鼓舞孩子面對負面情緒的勇氣,還能引導孩子正確排解自己的情緒。
促進孩子自由、協調地發展並且精神煥發的一大前提是:隨時觀察孩子精神上的表現,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使他們清楚的了解自己要什麼,進而向自己的目標努力。
俗話說,比起愛媽媽,小孩子喜愛媽媽奶水充足的乳|房。這好像是說,任何人只要給孩子好東西就能得到他的好感。實際上。這種看法對孩子是不公正的。應該說從幼兒時期,孩子就會自然地親近那些可以幫助他精神發展的人。
任何先進的教育方法,都是在實施以前,對孩子們的情況進行實際觀察,不斷研究總結而成的。最終,這些先進的教育方法應該進入每個家庭,那時,不但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爸爸媽媽也會因此而受益。
和家長的衝突中,首先受損害的是孩子的神經系統。現在許多醫生髮現,孩子情緒失調的主因是他嬰兒時期受到的壓抑。孩子在嬰兒期就會表現出徵兆,比如失眠、做噩夢、消化不良和口吃等,這些都是情緒失調常見表現。
家長們很清楚自己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正如一句諺語所言:「那雙推動搖籃的手,掌握了整個世界的未來。」然而,一個童年時只需要靠練習和耐心便可順利學會簡單工作的母親,是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而一個很早就獲得成功的父親則無暇考慮培養孩子人格的問題,也不會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結果,不管是因為疏忽或者是有心無力,又或是缺乏相應的經驗,做父母的往往放棄了自己的重大責任。
想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大的幫助,就必須配合孩子精神發展的需求,而不是只給孩子一些對他的成長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此外,了解孩子的天性和尊重他們的本能活動,對教育孩子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項原則是,儘可能地支持孩子想要活動的意願,幫助他們培養獨立的個性,不要養成依賴的習慣。
我認識這樣一個母親,她為了教導小女兒要誠實,向她描述了許多說謊的卑劣行徑。同時,她還在小女兒面前對那些即使經受磨難、做出犧牲,也堅守誠實的勇氣和堅定意志的行為大加讚美。她用盡心思想讓女兒懂得,一個再小的謊言最後也會讓人犯下一連串的錯誤,就像一句諺語https://read.99csw.com所說:「說謊會使人失去理智。」她還特別對小女兒強調,一個出生在幸福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應該做到這一點,為那些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辦法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樹立典範。
那些費盡心機想讓孩子誠實的大人,卻常常把孩子包圍在謊言里,這些謊言既是有預謀的,且都是專門欺騙小孩子的。
現在的媽媽都掌握了許多照顧孩子的技巧及健康知識,知道應該保持營養均衡性,知道如何讓孩子適應環境,還知道讓孩子在新鮮空氣中玩耍有助於他們吸收更多的氧。但是,兒童並不是小動物,只需要好好餵養就可以。他們從出生就具有了精神靈魂,不是照料好他們的身體就能讓他們健康成長,還需要為他們開闢一條適合精神發展的康庄大道。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應該尊重他的精神活動,並且尋求幫助他們的方法。
一個孩子能堅持努力多少次,體現了他意志力的強弱。孩子1歲左右,還不會說話甚至不會走路的時候,他的行動就彷彿受到某種指引。雖然連勺子都還不會用,但還是試著想自己吃東西,儘管肚子餓得很著急也不要大人幫忙,只有自己動手的慾望滿足夠了才允許媽媽來幫助,雖然最後會把自己搞的髒兮兮,可他還是感到特別開心、滿足,這時候他會很樂意吃任何東西。通過這種教育方式,1歲左右孩子就學會了自己動手做事,自己吃東西,多麼出人意料。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能聽懂別人說的話,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卻會用動作來回應。
家長們為了維護自己做父母的威嚴,他們還會採取高壓手段,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威,父母往往讓不服氣的孩子閉嘴,這才保證了「和平」。可是,父母在贏得勝利的同時,卻輸掉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以及他們之間的原本融洽的自然情感。
如果我們缺乏經驗,不以足夠的愛心去辨別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細緻情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情,等孩子們表現出激烈反應的時候才注意到,這時我們的幫助就已經為時太晚。因為我們一直忽略孩子的需要,才導致他們的過激行為,而我們看到孩子哭鬧匆匆忙忙地趕去安慰,其實是把事情的秩序給弄反了。
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當場否定孩子的感覺,或是對他的情緒視若無睹,而且也要避免對他的心情太過關注,或是就他的感受反覆談論。孩子唯一需要的只是一句溫暖關心的話!及時的安慰和關心可以讓孩子不受影響地繼續生活,自由自在地觀察新奇的事物,身體發育也得以良好地發展。
那些對自己的孩子很粗心的媽媽們,從孩子剛斷奶的時候就開始一口口地喂他們吃飯。假如換一種方式,孩子吃飯的時候媽媽和他一起坐在小桌子前慢慢吃,也許就會高興地看到他自己用湯匙把飯菜送進嘴裏!
有一天,勞倫斯正在睡覺,聽到爸爸在隔壁大聲地講話,吵得他無法入眠,於是勞倫斯跳起來大聲說:「爸爸,小聲點!」聽到他的不滿,爸爸趕緊壓低聲音,勞倫斯這才高興地躺回床上,美美地睡覺去了。
我把焦點放在一個3個月大,生命才剛開始成長的女嬰身上。我觀察了嬰兒發現自己雙手的全過程。小女嬰努力想要仔細看看自己的手,可是她的手臂太短了,必須竭力轉動眼睛才能看見。儘管身邊有許多東西可以供她觀察,可是她最感興趣的還是自己的手。小女嬰的這種努力是一種本能表現,為了滿足內在需求而甘願放棄舒適。
克服了以上問題,還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年輕的父母千萬別以為讓孩子自由發展就是完全放縱,不去改正孩子的缺點。如果爸爸媽媽這樣做,孩子將會感到自己的行為被忽略,因此而產生情緒上的問題。在這裏我不想再制定什麼原則,只是歸納了一些結論。在應用這些理論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孩子真正需要什麼,然後再想對應的辦法,這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然而,擁有這種權利也讓家長背負了雙重責任:一是在沒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家長必須樹立他們的權威性;二是家長應該在行為舉止方面做孩子的典範。
孩子內在的潛力,是他向各方面努力發展的動力,但是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潛力視而不見。一提到孩子們的活動,我們腦子裡浮現的只是曾經觀察到的某件特定的事,之所以注意到它,也許只是因為孩子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我們的特別注意。浮現的也可能是孩子讓我們領教過的調皮搗蛋的舉動,或者是孩子在長久的壓抑中爆發的心理偏差。其實,孩子做一件事的目的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我們應該相信他們本質善良,然後滿懷愛心地去發現孩子善良的本質。
海倫是個堅強的小女孩,當她遇到不好的事,會不停地對自己說:「不怕!」並盼望有人給她安慰。有一次海倫生病了,她沒有哭泣,反而一直對媽媽說「不怕九-九-藏-書」,好像是在安慰自己。她的忍耐力與其他同齡孩子相比是非常難得的,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居然已經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拋開煩惱和不舒服的感覺,就像成年人那樣。
海倫長到大約3歲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她的阿姨給她看一些色板,那是「兒童之家」的教具,其中一塊被阿姨失手掉在地上摔碎了。阿姨靈機一動,抓住機會教育海倫說:「你看,我們一定要很小心!」海倫立刻接著說:「不能讓它掉到地上哦!」你看,小孩子多麼單純,心裏怎麼想就怎麼說,看到大人的不是他們會直言其非,只有大人說出那樣做的理由,孩子心中正義的天平才能恢復平衡。
大人們自以為是的態度和言行不符的行為,都深深映在孩子們心裏。這些隱藏著的矛盾總有一天會爆發。孩子和成人之間因此有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儘管在孩子和父母的衝突通常是以父母勝利告終,但是父母們依仗強權所取得的勝利,並不能夠使他們的小對手信服,因為大人的確是做錯了。
我們看到,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字和邁出的第一步,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也是他們進步的原始證據。這兩件事對一個家庭來說意義非凡,第一個字開啟了語言的能力,第一步則證明了兒童直立行走的能力,聰明的母親還會把它們發生的過程記錄下來。
如果我們把嬰兒放在搖籃里輕輕搖他,給他撫慰,他就會入睡。我們不應該討厭那哭鬧著求助的幼小心靈。假如孩子精力很充沛不需要睡眠,我們也很容易知道知道,因為他會睜著明亮、聰慧的眼睛,流露出想和人交流的神情。他想得到幫助的時候就,會把目光投向那些可能願意幫助他的人。
小孩子都喜歡呆在大人身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他們非常想成為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或者坐在火爐旁取暖,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到無比滿足。對孩子來說,人們交談的輕言細語是世上最美妙的聲音,這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
有一次我帶一個剛學會走路的1歲男孩到鄉下去,路過一條石子路的時候,我忍不住想拉著他的小手。但是我控制住自己不去幫他,而是口頭提醒他,「從那邊兒走!」「小心這兒有石頭哦!」「這裏要小心走!」小男孩聽著我的提醒一步步前進,他沒有跌倒,而是小心翼翼,穩穩地走了過來。他顯得樂在其中,因為這個按提示行事的遊戲讓他覺得很有趣。母親們真正的責任,就是像這樣,用適合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這種情緒對兒童的傷害比其他情緒嚴重得多,它很容易讓孩子把想象與感覺混淆在一起。缺乏內在發展機會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種情緒混亂。
是的,孩子自己會成長,但前提是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練習,這句話才能實現。假如成長過程中得不到鍛煉的機會,那他的智能發育就無法達到較高的水平。所以我認為,從嬰兒時期就受到這方面支持和引導的孩子,智能發育比其他孩子要好。
談到欺騙,我想起一個關於聖誕節和聖誕老人的故事:一位媽媽對孩子說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存在,然後又為欺騙了孩子而感到愧疚,於是決定告訴孩子真相。孩子知道了聖誕老人只是個謊言之後非常失望,整整傷心了一個禮拜。他的媽媽在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實際上,隨著生理和精神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熟練掌握了這些動作之後,就不會把自己弄的一團糟了。吃東西的時候學會整潔,說明孩子在心理髮育上前進了一大步,這也是孩子精神成長中的一項突破。
這時,女嬰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手指頭,一次次張開自己的手指,研究這個過程。顯然小女孩感興趣的不是玩具搖鈴,而是她整個手指的遊戲,是那些可以抓東西的手指讓她覺得有趣,並從觀察中找到樂趣。
這種例子還很多,生活中有許多父母與子女的衝突,或者說是成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和諧。
父母把對孩子的壓制當作是愛的表現,卻忽視了孩子真正的需要。等到孩子出現了不良表現,父母就會努力想辦法治療他們的情緒疾病,竭盡全力彌補孩子的心理缺陷,儘管心力交瘁也無法根治,這種傷害還是將伴隨孩子一生。
可是這位媽媽自己是怎樣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電話邀請她去聽音樂會。這位媽媽不想去就借口推辭說:「啊,對不起,我頭疼得很厲害,實在沒有辦法去。」她的電話還沒講完,就聽到隔壁房間傳出來女兒的尖叫。她立即跑過去,卻看見小女孩用雙手捂著臉,跌坐在地上。「親愛的,出什麼事了?」小女孩啼哭著回答:「媽媽在說謊!」
想想看,在她更小的時候,還曾經為了看到自己的手而百般努力,如今她居然研究起手的作用了。女嬰的媽媽是十分明智的,她克制自己不去把玩具搖鈴收起來,並且也加入孩子的遊戲中。她九*九*藏*書知道,讓孩子一再重複的遊戲,對她的成長一定起著重要作用。
接下來,我將列出幾條原則,希望媽媽們能通過這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首要的一項原則就是,尊重孩子所做的事,相信他是有理由的,並試著了解他們的目的。
媽媽要付出很大的愛心和耐性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這相當於同時餵養孩子的身體和精神,而且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更為重要。照顧孩子的時候注意清潔衛生當然很重要,但是和培養孩子的精神相比,清潔衛生就是次要的了。剛開始學著自己吃飯,孩子還不太懂得怎麼握湯匙、拿筷子,難免會把自己弄髒。媽媽這時候應該暫時把整潔地原則拋開,先滿足孩子自己動手的合理願望。
第三項原則是,我們必須知道,孩子對外界的影響是非常敏感的,他們的感情比我們想象的要更細膩和脆弱。
現在市場上的玩具大多缺少刺|激孩子精神發展的功能,我相信這類玩具終將被淘汰。過去幾年來玩具製造業者對玩具的改進僅僅是加大玩具的尺寸,他們把布娃娃做得幾乎和真的小女孩一樣高,相關的產品如床、衣櫥、爐子等,也緊跟著變大了。可是這樣做並不能讓小女孩滿意。
又過了一會兒,我拿了一些東西給她觸摸玩耍,可是她不感興趣,對我放在她手上的東西看也不看,張開小手,讓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了。
通過關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既得以清楚地觀察到人與人之的良好互動,而且對他們社交能力的發展也有一定幫助,這個互動過程幫他們吸取了最初地社交經驗,孩子細膩敏銳地情感天賦得以健康發展。所以,當孩子告訴你他因為什麼事而感到不愉快時,千萬不要對他說:「沒關係,不必在意。」而是應該理解他不愉快地感受,輕聲細語地安慰他,但是也不要過多地提及他經歷的不快。
就像有一天,海倫的阿姨對她說:「親愛的,早上我不該那麼大聲跟你說話,都怪我心情不好,對不起!」小海倫立刻擁抱了阿姨一下,「親愛的阿姨,你知道嗎?我很愛很愛你!」
有個叫海倫的小女孩,那時還不到1歲,她的哭鬧都是有原因的。海倫喜歡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方言「不怕」(Pupa)這個詞來代表「不好」(Bad)的意思,她總是很好奇地查看周圍的一切。
創新教育期望將已有的人體保健知識,妥善運用於教育,並從中取得新的進步。對我們來說,孩子心理的健全發展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創新教育的基礎所在。
孩子本來是擁有羽翼的,卻在振翅欲飛時被強行折斷了。長期接觸不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的想象力就會失去自覺性,在物質世界漫無目的地尋找。沒有了對現實生活的親身體驗,孩子逐漸遠離真實的世界,生活也變得不太正常,陷入無益的幻想世界中。
回家的路上,小女孩看見路邊有一個渾身是傷的小女孩在乞討,看起來非常可憐,她跑過去憐惜地擁抱並親吻了小女孩。牧師和他的太太卻很吃驚,連忙拉著他們穿戴整潔漂亮的小女兒遠離那個小乞丐,並且責罵她。回到家以後,牧師太太趕緊幫小女孩洗了澡,當天穿過的衣服全都換掉。從那以後,小女孩對於聽爸爸佈道,就像聽別的故事一樣,不會再當真了。
這種創新教育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並且發現孩子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情,還有很強的秩序感。因此,強調我們有認真觀察兒童的必要,以便能在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中覺察他們的需求。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如果愛他們,就應該毫無異議地聽他們的話。在這方面,孩子也常常成為自己父母的教師,因為孩子們非常單純,他們的思想中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正義感。
以下是我在孩子身上觀察到的一些情形。
在孩子面前,我們沒必要假裝完美,不可能什麼事都能做到毫無瑕疵,反之,有錯就要承認,接受來自孩子的公正意見。這樣,即使在孩子面前做錯了什麼事,也不用懊惱萬分了。
當她6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了她一個銀色的玩具搖鈴。我手把手地教會她怎麼玩,剛開始她學著搖出聲音,可是幾分鐘之後,她就把搖鈴扔到了地上。我把搖鈴撿起來重新放回她的手裡,可是她又把它丟了。這樣你扔我撿地重複了好幾次。
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大多數兒童教育是建立在對孩子偏頗的、先入為主的成見上的。很多人在深入觀察之後得到的結論公佈於眾,已經有許多經過長時間觀察研究後設計出教學方案在實施后獲得了成功,兒童教育的方向已有很大改變。
靈魂雖然弱小,但是仍然會抗爭,為了保護自己,他們用躁動、任性、生氣、哭鬧和耍脾氣來消極反抗。孩子故意調皮搗蛋實際上是另一種表達憤怒和反抗的方式,無謂地消耗了精力,在貧乏的想象力下表現出邪惡的言行以及惱人的搗蛋行為。而且,他們不僅讓教師們束手無策,使人疲於管教,還可能成為其他孩子的模read•99csw•com仿對象,而大人們卻用對付一個漠視法律,闖入聖地的敵人一樣的辦法,來對待這些孩子。
有一天晚上,一位媽媽出於關心讓孩子早點睡覺。小男孩請求媽媽允許他把事情做完再睡,可是媽媽卻不肯讓步。小男孩無奈只好乖乖地上床了,可是過一會兒他又悄悄爬起來,想把事情完成。小男孩的媽媽發現后,就狠狠地罵了他一頓。小男孩哭著對媽媽說:「我沒有騙你啊,我跟你說過我想把事情做完的。」媽媽不再和他說下去,就讓小男孩道歉。但是這個小男孩還想繼續辯解,他並沒有欺騙媽媽,他已經堅持說要把事情做完。小男孩解釋,因為他並沒有說謊,所以他不明白為什麼需要道歉。「好吧!」媽媽說,「我明白了,原來你一點也不愛媽媽!」小男孩回答道:「媽媽,我是很愛你的,可是我並沒有做錯事,為什麼一定要道歉呢?」聽起來,孩子說的話才像個大人,當媽媽的反而像孩子一樣無理取鬧。
也許有人疑惑,這麼小的嬰兒身上,真的有一個內在生命存在嗎。如果這些人想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想知道這些需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他們就必須試著去了解小小心靈特有的表達方式,尊重孩子的自由,包括幫助他們培養這些能力。
這個例子向我們昭示了兒童成長初期的簡單需要。倘若人們沒有注意到嬰兒對手的好奇心,也許會給她戴上手套,就會阻礙她想觀察手的慾望。如果小女嬰的爸爸媽媽看到她一直把搖鈴扔到地上,就乾脆把搖鈴拿走,那麼我們上面所觀察到的一切就不可能發生了。而這種有助於嬰兒智能發展的最好、最自然的方式,就會被強行打斷。
孩子的某些反應可以流露出他們已經開始成長的智慧,比如我們說:「寶貝,去洗洗手!」孩子就會去洗手。我們讓他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或是把髒東西擦乾淨,孩子不但會照著做,還會幹得很認真投入。
旁觀者看到小男孩做出這些動作,覺得他真是太可愛了,紛紛拿起其他東西效仿小男孩的動作來取笑。在他們看來,小男孩看到孩子和花的反應好像只是一件可笑的事,沒什麼意義。他們拿蠟筆給小男孩聞,送上枕頭讓小男孩親。很快小男孩臉上智慧的神情,變成了迷惑不解。在這之前,他還在為自己的分辨能力高興得手舞足蹈,這種能力的形成是孩子智力發育重的重要轉折點。但是現在卻被成人的干擾和挑逗破壞了,孩子被弄得無所適從,最後只能黑白不分,把每樣東西都聞聞親親,別人高興,他也跟著高興,孩子獨立發展的道路因此受到鉗制。
我們一定要解放孩子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治好孩子的病症,當然那些天生的疾病是無法治愈的。人性的缺點之一,是人們總覺得應該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來告訴大家必須怎麼做,以便指引人們走入正途。
然而,還有一部分家長是以另一種方式對待孩子的,憑以往的經驗他們知道,孩子哭鬧一陣后就會自動安靜下來,所以他們不會被孩子的眼淚打動,也不會想到去安慰孩子。這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跑去安慰,容易把孩子寵壞,會讓孩子養成用哭鬧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壞習慣,爸爸媽媽就會被這些寵壞的孩子支使的團團轉。
我們先來看看「說謊」這個問題。一個合格的母親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個誠實的人。
下面這個例子是講一個1歲的男孩。一天,小男孩看著媽媽孕育著他時畫的一些畫兒。小男孩看到那些上面畫著小孩的畫就會非常開心,而且還要親親畫上的小孩。他還能分辨出花的圖樣,看到畫上的花兒他會把鼻子貼在上面,好像是在聞著花香的樣子。小男孩看到畫中的孩子和花所做的不同反應,清楚地顯示出他能辨別這兩者的不同。
真正了解了孩子,我們才能對他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果父母想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就應該按照以上的建議去做,隨時準備發現孩子美好的一面。
要學會走路和說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經過多少嘗試,才能讓短小的雙腿直立起來,支撐著大腦袋和小身體的平衡。就連說出的第一個字,也經歷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當然,說話和走路並不是孩子最先學會的事,它們只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兩個最明顯的階段。在此之前,孩子的智能和平衡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是孩子學會說話和走路之前必須掌握的,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們。
我們是不是也像那些笑話小男孩的人一樣,對孩子犯了錯而不自知。成人抑制了孩子成長中的行為反應,讓孩子不知所措,當孩子無助地流淚時,大人卻反而責怪這孩子為什麼無緣無故地哭。我們從不關心過孩子為什麼哭,就像我們不會留意孩子露出的微笑是因為精神得到滿足。在嬰兒的生命之初感覺最脆弱的時候,在他們剛要接觸人與人的交往的時候,傷害就已發生了。孩子和成人從此開始上演情感的拉鋸戰。
進步是一種自九九藏書我、內在的工作,放棄自我、被動地學別人是不可能進步的。孩子們內心的期望不得不深埋起來,就像地底的礦物被隱藏起來的話,我們永遠也無法估量它們的真正價值。因為期望永遠無法實現,也不曾有機會控制,而這種希冀時刻存在心裏,一點點地吸引著孩子,並且不斷誘惑著他。
就這樣,這位媽媽親手毀掉了女兒對她的信任,從此母女之間產生了隔閡。孩子對大人的社交產生了疑惑,社交在孩子心目中不再是一件神聖的事。她不厭其煩,終於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而她卻從未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
但是從那時開始,她每一次試著要抓起什麼東西的時候,不管那東西離她很遠還是很近,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抓著,都會露出燦爛的笑容。
為什麼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把自己塑造成完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在孩子眼中,我們永遠會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他們能更敏銳地發現我們的錯誤,而且會幫助我們認識它們,改正它們。
成人壓制了孩子的自然衝動,使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做正確的事。換句話說,在孩子自由成長的道路上,成人成了絆腳石。這讓孩子們在學習上也走了許多冤枉路,陷入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學習中,在玩具里打轉。原本具有的克服困難的能力,不知不覺中消失了,孩子只好認命,任憑大人擺布,所有的事都索然無味。
要讓孩子生活在能夠自己把握的生活環境中。這個環境包括一個屬於孩子的小小盥洗台,幾把小椅子,一個他能夠打開抽屜的柜子,一些能夠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一張睡覺用的小床,一床可以讓孩于自己疊好的漂亮毯子。必須讓孩子處於一個既能居住又可以玩樂的環境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雙手不停地做各種事,忙碌了一天後,晚上只想趕快換上睡衣,然後爬上自己的小床乖乖地躺好睡覺。他們還會清潔自己的傢具,自己穿上衣服,還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樣孩子會變得安靜又懂禮貌,也不調皮搗蛋,多麼溫順的好孩子呀。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的爸爸是個牧師,她每個周末都會到教堂去幫忙,一次,她聽到自己的爸爸在佈道,書題是耶穌的同情心。牧師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窮人以及受苦難者也是耶穌的子民,如果我們要獲得永生,對窮人和苦難的人就必須愛護。」小女孩被爸爸的講道深深感動了。
我們注意到,每當她撞到什麼東西的時候,或是覺得很冷、碰到冰涼的大理石板,又或者被粗糙的東西蹭傷手指,她就會說:不怕(Pupa)!這時大人會適時地安慰她,愛憐地親吻她受傷的手指。海倫很在乎大人是否及時給她關心,然後她就會說:「不怕!(Pupa)!」就像在說,:「我好多了,你不必再安慰我了」。海倫既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也學會體諒身邊的人所付出的關愛,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互動。她不會因此被寵壞,因為沒有人會毫無原因地擁抱她或安慰她。
但是,同一件事也不一定都是一樣的結局。比如,有一位媽媽也向她的小兒子做過類似的事,不同的是這個小男孩聽了媽媽的坦白后馬上笑了起來,他說:「哦!媽媽,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可是你怎麼不告訴媽媽呢?」「因為媽媽每次聽了這個故事都很高興呀!」在這個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好像換了過來。孩子是敏銳地觀察到了事實真相,只是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而順從並取悅他們。
自純真無邪的嬰兒降生起就慣於互相指責對方缺點的父母們,突然之間被要求做孩子模範的典範,當然會比較困難。忽然之間他們面前多了一些完全陌生的義務——做個完美的典範、教育自己的孩子、改正他們的缺點並且讓他們進步,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良好示範來教導孩子,這些都是加在父母身上的任務。還有很多因為日常各種矛盾和困難使父母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們無法一一詳述。
如此一來,孩子感到失望卻缺乏慰藉,可能會使人格向不良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成人的不當行為,孩子不得不經常壓抑自己,因此可能患上各種疾病。這種傷害會誘發孩子做出一些不良行為,而被成人當作是他們固有的惡習。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比如,他們以羞怯的姿態或說謊來掩飾自己不乖的行為,孩子的恐懼感也和說謊一樣,是因被迫屈服和順從強權而引起的。
孩子正在享受發現新事物的快樂,突然被中斷可能會哭鬧起來,此時,爸爸媽媽可能完全摸不著頭腦,認為孩子哭得毫無道理,一道充滿誤解的高牆從此時就開始存在於大人和孩子的心靈之間。
她像是有意把搖鈴扔到地上,好讓人給她撿回來。一天,當小女嬰手裡又拿著搖鈴的時候,卻不像以前那樣直接放開五指讓搖鈴落地,而是先放開一個手指頭,然後再放開一個手指頭,一直到五個指頭全打開了,搖鈴才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