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感官訓練

第五章 感官訓練

還有一系列粗糙程度不同的砂紙卡。孩子們可以通過這種訓練不斷完善自己的觸覺靈敏度。孩子們不僅提高了辨別各種類似但有細微差別的觸感的敏銳度,而且也在運動中提高了自控能力。
洗手之後,老師教孩子們用柔軟的手指肚輕輕地觸摸矩形板上兩個不同的表面,讓他們感覺其中的區別。在分別觸摸兩種不同的表面時,孩子們懸在空中的小手一前一後地運動,這也是培養孩子控制力度方面的最佳練習。他們的小手剛剛清洗過,還用溫水浸泡過,這個過程為孩子的雙手增加了優雅與美感,整個練習是「觸覺練習」的第一步,這在我的教學方法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這項訓練與前面提到的圓柱體插孔訓練有些類似。中間要插入的部分都有小把手,訓練時也是手持這些把手,都需要從原來的位置上拿出來,放在桌子上打亂順序,然後再讓孩子們將其放回原位。教學用具本身也可以控制錯誤的出現,這些幾何圖形只能放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放錯了地方就無法契合。因為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一系列的「嘗試」,孩子們最終會獲得他們期望的勝利。孩子們受到引導去對比不同的形狀,如果弄錯一個幾何圖形的位置,那麼他們就會意識到要去改正,因為其他的幾何圖形不能放入對應的位置。用這種方式,孩子們也訓練了區分大小的辨識力。
孩子們非常喜歡這種「色彩記憶」的練習,這種練習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活躍的發散思維,當他們頭腦中閃現出某種顏色的印象時,他們就會在周遭環境中尋找與之對應的現實事物。對他們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與頭腦中的印象相對的事物,並且這個相對事物也盡在掌握,這就是他們心智力量的明證,也確實是他們成長當中的一個勝利,他們會為此感到十分興奮。
第一個抽屜中放著6個直徑遞增的圓形。
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孩子們對「安靜訓練」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彷彿中了咒語,甚至可以說,好像進入到了一種冥想狀態。漸漸地,每個孩子變得更加安靜,一動不動,安靜的程度不斷加深,一直達到完全安靜的程度,孩子們可以感知到這種安靜,情形就好似夕陽西下,夜幕漸深,萬籟俱寂。
孩子們又發明了一個遊戲,他們將三組卡片都放在兩三個合併在一起的桌子上,然後將卡片全部打亂,再拿出木製圖形,快速掃視桌子上的所有卡片,以最快的速度將木製圖形放在與之相對的卡片之上。
與感官訓練有關的教學用具基本介紹完了。不過,我們還有一套紙板做的圓柱體,這些紙質圓柱體總共有6個,有的完全封閉,有的罩著木頭蓋。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對形狀的識記就更加容易一些。有些孩子不能看一眼就馬上辨別形狀的差異,還有些孩子把兩個形狀最不相同的圖形互相放錯了,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他們不僅可以識別出各種幾何圖形的特徵,而且可以迅速將圖形放到對應的位置上。
第一組,將需要填入的圖形用藍色的紙剪出來,貼在卡片上;第二組,剪出半厘米寬的圖形輪廓,同樣是用藍色紙剪裁,貼在卡片上;第三組,僅用黑色墨水勾勒出幾何圖形的輪廓即可。
很多孩子在不用別人演示的情況下,就能自覺地用手指去觸摸這三組卡片上圖形的輪廓,態度認真,興緻盎然,並且百折不撓。
卡片的形狀與框形結構上的完全相同,尺寸也相同。卡片分成三組。
這套教學用具是一套由明艷顏色的絲綢包裹起來的正方形木板。整套用具包含兩個獨立的盒子,每個盒子當中裝有64種不同顏色的木板,具體來說,每個盒子中的木板有8個色度,每個色度再分成8個濃淡程度不同的木板。孩子們要做的第一個訓練就是:將顏色兩兩配對,具體來說,就是要從一堆打亂的色塊當中找出兩個相似的木板,將這兩塊木板拿出來放在一起。老師自然不會將128塊木板都放在一起讓孩子做練習,而是只拿出幾個顏色較為鮮艷的木板,比如,紅色的、藍色的和黃色的,從這三種木板中拿出三四對,混合在一起。然後,從中拿出一塊木板——可能是紅色的,老師要給孩子示範如何從那一堆木板中挑出與其配對的木板。完成這個訓練之後,老師再將這幾對木板放在桌子上。然後,老師再拿出藍色的木板,讓孩子挑出與藍色木板配對的木板來。之後,老師再次將木板打亂順序混在一起,讓孩子自己重複這個訓練。舉例來說,孩子可能選擇兩塊紅色的木板、兩塊藍色的木板、兩塊黃色的木板等,並將這些木板一對對排好。
在教學用具中,我們有一些淺藍色的幾何立方體積木塊,包括一個球體、一個稜柱、一個稜錐、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想要教導孩子去識別這些物體的形狀,最具有成效的方法就是蒙上孩子的眼睛,讓孩子猜出物體的名稱,然後我會講述如何學習這些物品的名稱。做過這個練習后,孩子們用眼睛實際觀看這些物品時就會懷有更大的興趣。另一個讓孩子對幾何體感興趣的方法是讓幾何體動起來。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滾動,圓柱體只能往一個方向滾動,圓錐體能繞著自己滾動,而稜柱和棱椎卻站立不動,但相比之下稜柱更容易推倒。
孩子想要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這種願望會讓他不斷糾正自己。不是老師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引導著他改正錯誤,而是孩子自己頭腦中非常複雜的工作產生了這樣的效果。這就是孩子自我教育進程的開始。
如果孩子想要做「通過觸摸物體來識別其形狀」的練習,這很容易,因為在孩子所處的環境里有廣闊的空間等待孩子們去探索。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們站在美麗的柱子或者雕像面前,瞻仰一番之後,閉上雙眼,一副心滿意足的表情,然後多次用手進行觸摸。有一天,我們的一位老師在教堂里遇到來自維亞·蓋斯蒂學校的兩個小男孩。他們站著觀看支撐聖壇的小柱子。過了一會兒,其中年長一點的男孩慢慢移向這些柱子,然後開始摸起來,之後,他似乎想與另一個男孩分享這種喜悅感,便叫他走到近前來,輕輕拉起他的手去撫摸柱子那光滑和美麗的外表。但是突然教會管理這些物品的負責人出現了,把這些所謂的「淘氣得四處亂摸的孩子」趕走了。
以上例子可以作為一個例證,證明在一個特定環境內所有成員都要彼此合作才能達到共同的目標。孩子們通過訓練漸漸會表現出更強的自制力,很多孩子為了不打破這片寧靜,鼻子上落了蒼蠅也不去驅趕,或者要打哈欠、打噴嚏時,也表現出自製。孩子們做事情時盡量避免弄出任何聲響,總是小心翼翼,我們從中也能看見集體read.99csw.com合作的精神。孩子們跑動的時候輕手輕腳,腳步很輕,他們關閉櫥櫃或把東西放在桌子上時顯現出一種優雅感,在這一過程中這一切美好特質得以充分體現,也需要所有人積極配合,最後才能創造一種安靜無擾的美好環境。一點酵母就可以讓整個麵糰發酵起來,那麼一個吵鬧的孩子走路發出巨響或者摔門,這就足夠對小集體內寧靜祥和的氣氛造成很大的破壞。
最終,孩子們自己就會很喜歡將64塊木板混合在一起,然後技巧純熟地擺出8排來,每排都顯示出木板色度由深到淺的漸變。在這個練習中,也鍛煉了孩子用雙手進行細微運動的能力,同時孩子思維的注意力也得到了特殊訓練。孩子不能一直握著木板,他的手盡量不要碰到裹在木板外面的絲綢,他擺放木板時要拿著木板上下兩端的木頭部分。要將木板一個接一個地排列成一條線,使木板看起來像一條漂亮的、顏色漸變的綢帶,這也需要手工技巧,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效果。
第二個建議是,有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一下兩塊相鄰的木板的顏色,這樣可以將二者直接進行比較,也可以將這兩塊與其他的木板區分開來。用這種方法,孩子會仔細地、小心地先對比一塊木板與相鄰木板的差異,然後再去擺放木板。
這些幾何圖形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放在抽屜當中的。
第四個抽屜放著6個多邊形,邊數由5遞增到10,包括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十邊形。
這種訓練對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在進行這項訓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要先進行三套幾何圖形實木塊及不同粗糙程度的矩形板訓練。在訓練時,孩子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教學用具進行自我訓練。
孩子們想拿出這些木板,就要先用四個手指肚抓住木板,再將手指慢慢舒展開。這也是訓練細微動作的好機會。
2.差異性識別(從一組物品中找出差異最大的物品,比如最長、最短的);
在做訓練時,孩子手部的新運動的和諧性頗為重要。老師要教導孩子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肚去觸摸幾何圖形的邊緣處,可以先讓孩子用右手做訓練。如果孩子左右手看起來都很靈活,也可以用左手做訓練。孩子不僅要用手去觸摸幾何圖形的邊緣處,還要觸摸與圖形相對應的框形結構的輪廓。只有在做過這種觸摸之後,孩子們才能將幾何圖形放回對應的框形結構內。
開始時,推薦先選擇一些差異較大的幾何圖形。然後給他們看更多的幾何圖形,之後再給他們形狀越來越相似的圖形。
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從所有的幾何圖形中挑出一些圖形來。
這些金屬樂鍾都放置在長方形的木質基座上,樂鍾的外觀都非常近似,但是用小鎚子敲擊的時候,會發出對應的音符doh、re、mi、fah、soh、lah、ti、doh、doh#、re#、fah#、soh#、lah#。
我們必須教會孩子們如何成功地做這個練習。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讓孩子們找到一個舒服、平衡的姿勢。一旦孩子們要坐下來做這個練習時,那麼,無論他們是坐在小椅子上,還是坐在地上,都必須讓自己的坐姿舒適。等到一切都安靜下來的時候,房間里的光線不應該太刺眼,否則孩子們就會閉上眼睛,或者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
終有一天,孩子們會將所有的實木塊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排列出來,他們會興高采烈地叫老師過去,欣賞他們的勞動成果。這時,練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孩子們觸摸過這個有兩種表面的矩形板之後,還可以嘗試另外一種矩形板的訓練,這個矩形板上貼著不同粗糙程度的膠帶。
下面,我列舉一些可做觸覺感官訓練的布料:絲絨、緞子、絲綢、羊毛、棉布、粗布亞麻、細布亞麻。訓練的時候選擇兩塊相似的布料,布料的顏色要鮮艷明亮。
第三套,10個綠色薄板實木塊,或10個紅藍交替的薄板,這些實木塊的一側的截面都是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薄板實木塊的長度從10厘米依次遞增到1米。
在這個訓練中,孩子的手在觸摸幾何圖形的邊緣時,就對所觸摸的事物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在孩子觸摸框形結構時,這一點十分明顯,孩子的兩個手指沿著框形結構的邊緣走下去,框形結構既是一個障礙物,同時又是一個嚮導。在開始訓練時,老師一定要明確地教給孩子這個步驟,這對孩子的進一步訓練特別重要。因此,老師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去觸摸邊緣,不僅老師自己要慢慢地、一步步地去演示,還要在孩子第一次嘗試時引導著孩子的手,這樣孩子就可以觸碰到圖形的邊和角等所有細節了。當孩子的手能夠精確地完成這些動作時,他就能真正通過觸摸幾何圖形的邊緣來感覺其形狀了。通過多次反覆的練習之後,孩子就可以協調各種動作了,這一點對他準確地描出幾何形狀的輪廓來說十分重要。
在滾動這些圓柱體時,由於圓柱體內的物體性質各有不同,所以會發出強度不一的聲音,有的聲音很大,有的幾乎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孩子在經過長時間的平面拼插訓練之後,就會在現有環境中發掘一些新鮮事物,會在環境中辨識出一些他們已經學過的物體的形狀、顏色和質地——這就是一系列訓練的成果。這些訓練激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對他們來說世界倏然成了樂趣的來源。一天,一個小男孩自己在屋頂露台散步,他的臉上忽現若有所思的表情,嘴裏念道:「天空是藍色的!天空是藍色的!」 有一位紅衣主教非常喜歡維亞·蓋斯蒂學校的孩子們。一次,他給孩子們帶來一些餅乾,想要看看孩子們貪吃的模樣。當他把餅乾送給孩子們時,出乎意料的是他並沒有見到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將餅乾塞進嘴裏——他聽到孩子們在喊:「這個是三角形的!這個是圓形的!這個是長方形的!」這些餅乾確實為孩子們模擬出了各種幾何圖形。
孩子的手上下移動,可以掂量一下物體的重量,手的動作也不能太大,儘可能讓動作越小越好——而且這些動作會越來越細小微妙。當孩子們不需要任何輕微的動作就可以估計出物體的重量時,這個訓練就圓滿地達到目的了。不斷重複地練習嘗試就可以實現這樣的效果。
開始時,只有那些擺放在長木板上的樂鍾才與一定的音調相對應,這些樂鍾按照doh、re、mi、fah、soh、lah、ti、doh的順序擺放在白色的格子鍵上面。
孩子可以做很多類似的訓練,通過訓練,孩子能夠閉上眼睛識別形狀分明的物品。比如,小磚塊、福祿貝https://read•99csw•com爾立方體、彈球、彈子、硬幣、豆子、豌豆等。孩子們能夠從混在一起的物體中挑選出相似的幾種,然後將它們單獨擺放在一起。
之後,孩子們按照順序來熟悉各音符以及它們對應的聲音。訓練的方法是一邊快速連續地敲擊這些排列有序的樂鍾,一邊唱出doh、re、mi、fah、soh、lah、ti、doh。孩子們一旦能分辨並清楚記住這一系列的音符,就可以把這8個樂鍾放在一起打亂次序,然後用小錘敲擊,再次分辨doh、re等音符。孩子們每次拿出一個新樂鍾進行練習,都要從頭把所有已經熟記的按序排列的樂鍾敲擊一遍:doh、re,doh、re、mi,doh、re、 mi、fah,doh、re、mi、fah、soh,等等。經過這種方式的訓練以後,孩子們單憑聽音就能夠把所有的樂鍾按音階順序進行排列,此後,孩子們還要把所有音符按上下音階一個個敲擊一遍。這個練習對5歲以上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每個幾何圖形都會在平板上複製出與之相同的形狀,與這些形狀對應的是三套白色正方形卡片,卡片的尺寸與框形結構的大小相同。這些卡片放置在三個專用的立方體盒子中。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這個練習可以讓孩子們儘快注意到聲音之間的特殊聯繫。這一點與我們目前在教育實踐中所做的嘗試有所不同。這個練習中不是要發出聲音,而是要儘可能地消除我們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我們稱之為「安靜訓練」。「安靜訓練」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即使是那些沒有採用我們其他教學方法的學校,也由於「安靜訓練」在管教孩子方面所產生的良好效果而採用了這種教學方法。
我所說的這個教學用具有助於培養孩子通過觀察區別大小尺寸的能力,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最終可以一眼就看出手中的圓柱體應該放在多大的插孔中。這種教育方法所建立的基礎是:教學用具本身可以控制錯誤的出現,孩子在操作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自己是否正確。
教學用具當中還有小的矩形木板。這些矩形木板大小相同但木質材料各異,所以重量不同,這些木板的顏色也各異。
因此,這些教學用具之間的區別應該鮮明一些,這樣孩子們可以一眼就看出來。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的教具體積都較大。孩子也必須具備一些觀察力來為這個訓練做準備(觀察力可以通過圓柱體插孔訓練習得)。
但實際上,擺放實木塊的訓練其實更難,因為教學用具本身不能控制錯誤,只能靠著孩子的雙眼來控制錯誤的出現。
第一步的練習要求孩子們用小錘敲擊已經按順序擺放好的那組樂鍾的第一個音符doh。然後,再一個接一個地敲擊對應的第二組樂鍾,這一組樂鍾不但沒有半音,而且都是極其混亂地擺放在桌子上的,孩子們需要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來找出他們剛剛敲擊的那個doh音。孩子成功找到對應的音之後,就會把找到的樂鍾和他最初敲擊的長木板上第一個(doh音)樂鍾對應擺放好。接著,孩子再敲擊第一組的第二個樂鍾,樂鍾發出re音,孩子可能再敲擊一次,也可能敲擊多次,通過多次試驗從混在一起的第二組樂鍾里找出re音,然後再把選出來的樂鍾與長木板上的第二個樂鍾對應放好。孩子們以同樣的方式繼續練習,從第二組樂鍾中識別出各個音符,繼續前面做過的諸如圓柱體音箱、色板等類似的物體配對練習。
圓柱體訓練之後,可以繼續進行三套立體幾何實木塊的訓練:
這裡有兩個建議來幫助孩子們儘快適應這個練習。
3~6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肌肉感覺能力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的孩子經常運用自己的肌肉感覺能力,孩子從事的很多活動都刺|激孩子運用這種「實體感覺」的能力。孩子蒙上雙眼,與此同時去辨別不同物體,比如識別螺栓或者幾何教學用具,這時候就是在訓練這種能力。
如果再擺出第二套和第三套的圓柱體實木塊,這些圓柱體形狀上的變化更會深深地吸引住他們,再次激起他們接受練習的興趣。
孩子將10塊薄板散放在一大塊地毯上,將實木塊的順序打亂,通過比較實木塊的形狀,將實木塊按長短的順序排列起來,這樣就排列出一個管風琴的形狀了。
這就是孩子自我教育進程的開始。
在我們拍攝的教學錄像中,其中的一系列畫面就反映了孩子們在使用教學工具進行感官訓練時的大致情況。凡是已經學習過這些練習的基礎理論的人,看到孩子們做這些練習時,都會更加認可這些練習的理論基礎。我們建議那些想引導孩子進行感官訓練的家長或老師,先親自使用這些教學用具做一做練習。這樣的經歷有助於他們明白哪些是孩子必須要去感覺的,哪些困難又是孩子必須要去克服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等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做這個練習的人就會感到更有興趣並繼續做下去。凡是做過這個練習的人都會對一個事實印象深刻:當蒙上自己的雙眼后,自己的觸覺和聽覺比平時更加敏銳,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也增強了。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參与實驗訓練的人產生不小的興趣。
舉例來說,孩子們剛做訓練時拿出的圖形可以是圓形和等邊三角形,或者是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木製框形結構中心的幾何圖形部分留出來讓孩子們放入圖形。漸漸地,框形結構就被幾何圖形填滿了。首先是差異很大的圖形,比如說,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橢圓形和一個十邊形,或者其他圖形的組合。
而且,每次孩子做完一組訓練,接著做下一組訓練時,他們眼睛的辨識力就會提高,當做第三組訓練時,他們就可以看到手中的木製形狀與畫在卡片上的輪廓形狀之間的聯繫。這就意味著,他們能夠將具體存在的事物與抽象事物二者聯繫在一起了。現在,在孩子眼中,這些卡片上的線條具有了明確的含義,他們已經習慣通過簡單的輪廓線條,來識別、理解和判斷圖形了。
孩子們通過觸摸物品,對物品進行識別,感受到極大的樂趣,這種樂趣本身可以促進孩子做更多的感覺練習。
第二套,10個棕色長方體實木塊。長方體實木塊長20厘米,正方形橫截面的邊長從10厘米依次遞減到1厘米。
當孩子們開始接受觸覺訓練時,老師必須時刻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他不僅要給孩子們示範如何去做,還要在做示範時盡量保持沉默,他會握著孩子的手,引導孩子用指尖儘可能輕地觸碰一下小矩形板的兩個表面。老師不用做任何解釋,如果說話,最多也是鼓勵孩子用read.99csw.com手去體驗一下不同的觸感。
第五個抽屜里有6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包括鵝卵形、橢圓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
這個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孩子們自己就可以有諸多創新。一些孩子喜歡把幾個幾何圖片在眼前鋪開,然後再將卡片搜集在手中,像洗牌那樣將這些卡片打亂順序,然後再儘可能快地將對應的幾個圖形放在一處歸類。有時,作為對自己的檢驗,孩子們還會將木製圖形放在與之對應卡片的上方。
在教學用具箱中,最能吸引兩歲半到三歲孩子注意力的就是這三套拼插式實木塊了。每個木塊上都插著十個小圓柱或圓盤形狀的實木塊,所有實木塊上都有一個圓鈕把手。第一套圓柱體實木塊的高度都一樣,但直徑由大到小遞減。第二套圓柱體實木塊高度和直徑上都有變化——高度和直徑上依次遞減,大小不一但形狀相同。第三套圓柱體實木塊直徑相同,但高度有變化,隨著尺寸遞減,圓柱體實木塊逐漸變成一個小圓盤形狀的實木塊。
隨後,我們就會看見孩子們會對這種稍難一點的練習也樂此不疲。
我的教學用具為孩子們提供了進行「感官訓練」的條件。
然後,老師就可以離開了。孩子們會自發地去經歷這種有趣的嘗試。孩子們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如果他知道了規則但還是會犯錯誤的話,說明他還不能識別同一顏色中各種色度的微妙差異。只有不斷訓練,才能完善孩子辨別顏色深淺度的能力,所以讓他們自己練習吧,我們不要插手!
孩子們一旦被老師領進了門,就會自動地蒙住眼睛反覆地做這個「感官訓練」。舉例來說,孩子們會將較重一點的木板歸類到右邊,將較輕一點的木板歸類到左邊。
在框形結構中央都有一個可以取下來的藍色幾何圖形,幾何圖形中央有一個小把手。每個小抽屜里都襯著藍色的紙,當拿走幾何圖形的時候,抽屜底部就可以看到同樣的一個幾何圖形。
四五個孩子可以一起玩這個遊戲,一起去找對應的卡片,速度越快越好。如果他們當中有人找到了與手中木製圖形相對的實心圖形卡片,他就會將木製圖形蓋在卡片上的實心圖形上,其他孩子也會將木製圖片放到繪有相同圖形輪廓的卡片上。這個遊戲在某方面來說為孩子們下國際象棋做好了準備。
但是孩子們是如何將桌子上的小圓柱實木塊放回到原位的呢?他會先做幾次嘗試,可能會把實木塊弄錯,把大一點的圓柱體放到較小的插孔中。然後,他就會重新換一個地方再試試,直到將圓柱體放回對應的原位為止。有時候,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插孔過大,圓柱體太小,這也不太合適,應該將更大一點的圓柱體放到這個插孔中。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剩下一個圓柱體找不到對應的位置。在這個環節里,孩子就必須仔細地找出錯誤。他看起來有些困惑,他那小小的頭腦里思索著這個頗具吸引力的問題。之前的圓柱體都放在了合適的位置當中,現在為什麼這個找不到合適的位置了呢?他會稍停下來,皺著眉頭,冥思苦想。他開始去觀察圓柱體上面的圓鈕把手,看看是不是有某個圓柱體放錯了插孔。他覺得,可能是一些圓柱體放錯了位置。他又嘗試著去重新放。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過程,最後終於成功了。這時,他的臉上綻放出勝利的笑容。這種訓練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需要回想一下整個過程,通過自己的經驗找出圓柱體的對應插孔。因此他會一次次地嘗試。3歲到3歲半的孩子們在進行這項練習的時候,常常會興緻盎然地嘗試40次以上。
在同一個階段內,孩子們也可以做一些其他訓練。在教學用具當中,有一小塊矩形板,矩形板的表面有兩部分:磨砂面和光滑面。孩子們已經知道,怎樣用涼水和肥皂洗乾淨雙手,然後將雙手擦乾,再將手指放在溫水中浸泡幾秒鐘。漸漸地,孩子們在這個訓練中,就可以讓自己對溫度的感覺更加敏銳。
——但丁
這種「觸摸」和「撫摸」訓練特別吸引孩子,而且還會促使孩子在周圍環境中去搜尋類似的體驗。在我們這,曾有一個小孩子深深地被來訪者身穿的漂亮布料吸引,他想去看看,就洗了洗手,然後走過去,輕輕地撫摸著來訪者的外衣,他的臉上浮現出興緻盎然的表情。
第二個抽屜中放著1個正方形和5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與正方形的邊長相等,但是長方形的寬依次遞增。
後來這位父親也和別人談起這件事,這讓很多與他一起工作的工人對這個學校產生了興趣。這些孩子家長後來送給老師一張自製的羊皮捲紙,上面有孩子的照片,孩子照片中間有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
在米蘭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一位母親正在廚房裡準備晚飯,她從一個小盒子里拿出一片麵包和一些黃油。她4歲大的兒子在一旁說道:「長方形。」這位母親繼續準備晚飯,從麵包上切下一個大角,孩子馬上喊道:「三角形。」她把這塊麵包放進平底鍋,然後孩子看著剩下的麵包,提高了嗓門喊道:「現在它是梯形了。」
通常情況下,老師會先做練習來給孩子們示範一下如何擺放實木塊,但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通過觀察別的孩子才學會如何擺放的,而不是直接從老師那裡學會的。但老師也要繼續觀察孩子,不要錯過孩子們付出努力的一舉一動,老師只需在孩子們摔打教學用具,或者胡亂操作教學用具時進行糾正,如果孩子們在擺放實木塊時出現一些次序上的錯誤,老師則無須糾正。其原因是:孩子們擺放實木塊時犯的錯誤,比如,把一個小一點的立方體實木塊放到了較大的實木塊下面,這個錯誤是由缺乏練習造成的,而且這個錯誤可以通過多次鍛煉自己的觀察力並進行反覆的練習改正過來。有時,孩子們在擺放薄板實木塊時,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讓人瞠目結舌的錯誤,但由於這種練習的目的,並非是讓孩子們將實木塊按照次序擺好,而是鍛煉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老師不必插手去糾正。
當時,孩子的父親也在場。他是一個工人。他對所見的一切感到驚訝。他直接去找孩子的老師,想弄明白孩子為何會有如此的表現。這位父親聽過老師的解釋,很受觸動,他說:「假如我小時候也受過這種方式的培訓,現在我就不會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了。」
這些木製框形結構主要是為孩子們的第一堂幾何圖形課做準備的。
孩子想要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這種願望會讓他不斷糾正自己。不是老師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引導著他改正錯誤,而是孩子自己頭腦中非常複雜的工作產生了這樣的效果九-九-藏-書
再往後,可將木板的種類增加到4對或者5對,大約3歲的孩子最終能夠從一堆木板中找出10對、12對顏色相近的方形木板來。
訓練的內容是將實木塊中所有的圓柱體都拿出來,打亂順序,再讓孩子重新將它們放回到對應的位置上。孩子們可以舒服地坐在桌子旁進行訓練。他們用一兩根手指頭捏住圓鈕把手,小心地將實木塊拿出來。再通過手和手臂的運動將實木塊輕輕地打亂,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讓實木塊掉在地上,也不要發出嘈雜的雜訊,之後再將小圓柱實木塊放回到原先的位置上。
之後,老師會給孩子們挑選一些形狀類似的框形結構,比如,6個矩形,或6個三角形,或6個圓形,等等,這些圖形僅是大小不同。
如果上述的教學用具可以作為聽覺系統訓練的開端,那麼我絕對不想讓它們的作用僅限於一個複雜的教育程序,無論是在長期形成的治療耳聾的方法中,還是在現代音樂的教育中,這些程序已經變得紛繁複雜,而且重要性日益增長。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還選用了一些能夠引起共鳴的金屬管、能發出對應音符聲音的小木棒以及弦樂器(比如小提琴)等,孩子們可以根據從樂鍾練習中獲得的經驗,來對這些樂器發出的各種音符進行辨別。我們也可以通過使用鋼琴,來幫助孩子進行聽音和辨音練習。以這種方式,我們會發現木料的材質不同,那麼發聲的音質也會有所不同。與此同時,前面我們提到過用鋼琴彈奏進行曲來進行節奏練習,孩子們自己哼唱簡單的音樂為自己的動作伴奏,這些練習都是培養孩子們樂感的有效方法。
第一套,10個粉色木製立方體實木塊。立方體實木塊的邊長依次從10厘米遞減到1厘米。
其中一套樂鍾按照色彩順序排列在一塊長木板上面,木板上漆著與樂鍾的木質基座同樣尺寸的黑白長方形格子。它的原理和鋼琴的琴鍵一樣,白色格子代表全音階,黑色格子代表半音階。
第三個抽屜放著6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邊長與角度都不同,有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
當孩子的眼睛經過反覆訓練,能夠一眼看出可以配對的顏色時,孩子就可以做同一種顏色不同深淺程度的排列練習。他可以通過每種顏色的深淺程度的細微變化鍛鍊出敏銳的眼力來。舉個例子,讓孩子做藍色系的木板訓練。這套教學用具當中有8塊顏色由深到淺的木板,老師先從顏色最深的那一塊開始,一塊接一塊地擺好,這樣示範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整個過程是如何完成的。
我們現在有兩套這樣的教學用具,這個練習的第一步是辨別出同樣強度的聲音,然後將發出同樣強度聲音的圓柱體擺在一起。下一步是比較不同強度的聲音,也就是說,在這個練習中,孩子們要根據這6個圓柱體發出的聲音強弱而將它們分類。這個練習和色板練習有一些類似的地方,色板練習是要進行配對,並根據顏色的深淺進行擺放。同樣,在做這個練習時,孩子們可以舒服地在桌旁坐好。老師給孩子們進行簡單的講解之後,孩子們就要自己獨立完成這個訓練,訓練時,要蒙上孩子的眼睛,這樣更有助於集中注意力。
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達到一種外在可見的目標,也就是說,讓孩子們進行這種訓練不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放置圓柱體實木塊,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去進行訓練。
老師教孩子們「要安靜不動」,主要是想通過控制孩子們的運動神經衝動來促使其獲得身心真正的「安靜」。無論這種運動神經衝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我們有必要教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然而,老師也絕對不會只是簡單地說「安靜,坐好」,而是要給孩子們做個榜樣,給孩子們示範怎樣才能一動不動地靜靜坐著,也就是說雙腳、身體、胳膊和頭部都要保持靜止不動。呼吸運動也應該遵循這種方式來進行,以達到安靜的效果。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教學用具是一個帶有6個抽屜的小櫥櫃,抽屜一個安置在另一個之上。當孩子打開抽屜時,就會看見一個木製的框形結構。
這些訓練要達到的是一種內在的、深層的目標,即讓孩子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讓他通過觀察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去判斷、去推理、去決定。孩子通過重複這種訓練可以鍛煉注意力和理解力,從而真正達到持續不斷的提高。
當孩子體驗到了不同的感覺以後,就會按照老師教給他的方法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很多心理學家都談到過「實物感覺」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通過雙手移動去觸摸物體來識別物體外形的能力。這種感覺能力不只包含觸覺,因為觸覺只能讓我們辨識物體表面質地是光滑還是粗糙。對事物形狀的感官能力是由觸覺和肌肉感覺這兩種感覺能力組合而成的,其中肌肉感覺能力負責對運動的感知。現實生活中盲人所具有的「觸覺」其實指的是「實物感覺」能力,也就是他們用手來感知物體形狀的能力。
孩子將10個長方體散放在淺色的地毯上,他可以先從最粗的實木塊開始擺放,也可以從最細的實木塊開始,將這些實木塊按照大小次序擺列好。
3.相似物品的區分。
第一個建議是,應該先找出顏色最深的。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可以幫助他做出選擇。
1.相似性識別(將相似物品配對,將物件插入適合它們各自的位置);
當孩子們摘掉蒙在眼睛上的手帕時,他們可以對照木板的顏色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弄錯了。
就在那時,水手們感到一種渴望,
最後一個抽屜里有4塊平面木板,但木板上面沒有可以取下來的幾何圖形,也沒有安裝小把手。這個抽屜中還有另外兩塊不規則幾何圖形。
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為了使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某個時間段內,集中於特定的感覺刺|激物之上,最好盡最大可能排除無關的感覺。比如,在訓練時要保持房間的安靜,或者在進行與視覺無關的練習時,先把孩子的眼睛蒙上,等等。
我們可以將這種訓練稱為繪畫的「非直接準備」,這是一種實際的準備工作。這種訓練可以鍛煉孩子勾畫封閉形狀輪廓的能力。可能孩子自己沒有意識到,他們小手的所觸、所感、所知是如何沿著已確定的圖形輪廓而移動的,他們也正在為學習寫字而做準備。孩子們非常重視這種準確地觸摸圖形平面輪廓的能力。他們做練習時自己還會自覺將眼睛蒙住,這樣他們自然就會單憑觸覺來辨識形狀了。由此一來,他們不必看,就可以將圖形拿出來再放回去了。
這種色彩感官訓練對大一點的孩子們來說,有助於開發九-九-藏-書「色彩記憶」。孩子仔細觀察一種顏色之後,就會在一堆顏色當中找出與其相鄰的顏色,當然,孩子在找的過程中不會一直看著剛才的那個顏色來引導他。因此,孩子們是通過記憶來識記顏色的,他們不需要用實際顏色而是用頭腦中的印象來進行比較。
在做這項訓練時,老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將小圓柱體實木塊從插孔中取出,輕輕地在桌子上將實木塊打亂順序,然後告訴孩子們如何將實木塊放回原位,但是不必幫助孩子把實木塊放回原位。這樣的示範看起來總有些多餘,因為孩子們看到別的孩子如何操作,就可以模仿去做了。
起初進行樂感訓練時,我們在羅馬使用了一種教學工具,現在出售的教學用具不包括當時的那套。那套用具由兩套樂鍾組成,這兩套樂鍾共同構成全音和半音的八度音階。
有時,孩子們剛壘好一座塔,就颳了一陣風,塔就倒了,實木塊散落在小地毯上,這樣他們又得重頭再來。
第一套圓柱形實木塊在兩方面(直徑與橫截面)發生了改變,第二套在三個方面(直徑、橫截面與高度)都發生了改變,第三套僅在一方面(高度)發生了改變。我是根據這種訓練的難易程度來排列實木塊順序的。
我們還教孩子們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名稱。
現在,老師要教孩子一種新的動作了。在先前的練習中,孩子是「觸摸」矩形板,但是現在孩子們要「撫摸」這些布料,他們可以根據布料絲滑或粗糙的程度——從粗糙的棉布到光滑的細布絲綢——採取相應的方式,或是用力,或是輕柔地撫摸這些布料。孩子通過用手撫摸這些布料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感,而且他們為了更敏銳地去感受布料,甚至還會閉上雙眼。為了盡全力去感受這些布料,他們會用一塊乾淨的手帕蒙住自己的眼睛,他們將類似的布料放在一起,一個疊放在另一個之上,之後摘下手帕,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弄錯了。
孩子們適應了安靜以後,聽力在某種程度上就好像受過訓練一樣,對聲音的反應更為敏銳。一旦周圍的聲音對孩子而言太大,孩子們就會感覺刺耳,因為他們的耳朵已經習慣了安靜時的樂趣,也已經熟悉了充滿微妙聲音的那個世界。在這方面,孩子們正在不斷地完善自我,他們開始在走路時更加小心,動作更輕,努力不撞到傢具,在搬凳子時不弄出雜訊,把東西放到桌子上的時候也倍加小心。孩子們開始舉止優雅動人,這體現出訓練的成效。孩子們所表現出的這種優雅不是為了表面的美,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做作之舉,而是來自孩子們寧靜的心靈深處所產生的愉悅感。令人厭煩的喧鬧和一切破壞安寧的因素彷彿牢籠一般,孩子們的心靈卻需要獲得安靜,所以他們的心靈很想、也需要從這牢籠中解脫出來。這些舉止優雅的孩子就像高貴的紳士一樣,正努力呵護著自己的心靈。
至此,我們可以簡單做個總結,重溫一下感官訓練通用的指導原則。訓練應該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這三套實木塊教學用具是用來做「擺放練習」的。做這些練習時,孩子們必須搬弄和操縱這些對他們的小手來說很重的教學用具。孩子們利用這些工具可以鍛煉雙眼區別相似物大小的能力。這項訓練,從感官上來說,比前面提到的圓柱體插孔訓練更簡單一些。
最開始,我覺得在教孩子們圖形的正規名稱方面需要循序漸進,比如,正方形、矩形、圓形等。但是孩子們十分渴望知道所有的圖形名稱,就連那些聽起來有些晦澀的名稱——比如,梯形、十邊形——他們也興趣不減。他們仔細聽新詞彙的準確發音、重複地跟讀老師的發音,他們在整個過程中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童年時代的早期階段確實就是兒童語言形成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們學習外語發音的最佳時期。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培養孩子的社會精神方面,這個練習起到很大的作用。這樣的效果是其他任何課程或任何條件都不能促成的。有時候,即使是50多個孩子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他們也能保持靜止不動,並且也願意保持安靜,可是如果有一個「害群之馬」發出雜訊干擾,就足以讓整片寂靜消失得無影無蹤。
正是那時,他們的心更加溫柔。
這套教具要與木製框形結構結合使用,框形結構有6個格子,格子的中心是帶有把手的幾何圖形,打開時像一個蓋子,關上時這些幾何圖形要正好蓋上框形結構中留下來的缺口。
孩子們喜歡單獨進行這樣的訓練。有時他們擔心受到別人不必要的插手,所以他們更喜歡獨自一人去做練習。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們可以聽到以前從未留意的微小聲音,鍾錶滴答,雀鳥嘰嘰喳喳,蝴蝶抖翅共舞。在這種安寧的環境里瞬間展現出一個新世界,裏面充滿了各樣曾不易察覺的聲音,這些聲音一下子清晰可見,卻絲毫沒有打破室內的沉靜,彷彿群星在漆黑的夜空閃耀卻從不驅走夜的幽暗。一塊新大陸彷彿在眼前展開,等待開發。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的吵擾和喧囂壓抑著人的心靈。而此時此刻,正是釋放心靈的時候。讓心靈之花綻放的時候到了。
一般來說,老師點過孩子的名字之後,「安靜訓練」這節課就結束了。老師或者班上的一個孩子,從班級後面或者在隔壁教室開始點名,以這種方式可以喚醒靜坐的孩子們,一個接一個點名,一個接一個被叫醒,點名的時候不是發出巨響,而是低聲細語一般輕輕喚醒孩子。如果孩子想要聽到自己的名字,就需要密切留意。孩子一旦聽到自己的名字,就必須站起來,順著叫他名字的聲音的方向走過去,輕手輕腳,小心翼翼,這樣控制自己不發出雜訊干擾別人。
孩子們用這些立方體壘成一個塔,先在地板或小地毯上放置最大的那個實木塊,再將其他的實木塊按照大小次序依次疊加,最後將那個最小的實木塊放在塔頂。
通過利用第二套幾何圖形的教學用具,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識別能力,漸漸地完善孩子識別平面形狀的能力。實際上,在這套教學用具中,能夠控制錯誤產生的木製框架結構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孩子們單憑眼睛就可以分辨形狀,再也不必將木製圖形放到對應的缺口中了,他們只需根據卡片上的形狀放置卡片即可。
讓我們暫且拋開這些對現實事物的隱喻不談,不妨想想,夕陽西下,白日的明朗和喧囂不復存在,這一切鮮活影像沉寂之後,難道我們就不能多少回想起日落時分的心緒嗎?那時我們不單單是思念白日那麼簡單,其實是自己的心靈正在成長壯大。心靈對內在的感情波動更加敏感,這種感情強烈而持續不斷,時而萬般變化,時而又安靜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