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三話 名士和能臣之間的悲劇

第十三話 名士和能臣之間的悲劇

一般說來,太平天國造反的時期,是漢人中的精英特別容易出頭的大好時機,多少山野秀士,草莽英雄,都憑藉湘淮軍以及其他的什麼軍而扶搖直上,出將入相。王闓運站錯了隊,固然於前途大有傷害,但念念不忘自己的知遇之主,卻是他後來一直沒有機會的根本原因,當年「肅門四學士」中,還有一個郭嵩燾,此人後來也在討平太平天國的戰事中得到了升遷,雖說不太順,但也位至六部堂官。肅順死後,王闓運一直心氣難平,也曾贈金給肅順遺屬,也曾賦詩抒懷感憤,澆自家之塊壘。據說,直到晚年主講船山書院時,一日跟友人談起肅順之事,還不覺潸然淚下,慨然曰:「人詆逆臣,我自府主!」意思是說,人說肅順是逆臣,但是對我而言,則為恩主。
王闓運是晚清的大名士。不過即使是大名士,也沒有生下來就做的,在他出道之初,其實是有機會做跟名士完全不同的能臣的。乾嘉之際,湖南是個出讀書種子的地方,王闓運就是一個湖南騾子似的讀書種子。《清史稿九九藏書》上說他「年十有五明訓詁,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禮」,二十八「遂通諸經」。靠的就是下死功夫,無論學什麼,背不下來就不吃不睡。王闓運學問好,文章也不錯,據說他最喜歡的是漢魏文,但看來時文八股也不差,20歲出頭就中了舉,文名遍於京師,被咸豐皇帝最寵信的權臣肅順收在幕中,大被信任,「肅順奉之若師保」。
說起來,王闓運也算入過曾國藩的幕。曾國藩帳下得到保舉者不計其數,卻始終沒有王闓運什麼事,是王闓運不要,還是曾國藩不給,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倒是很耐人尋味的,就是曾國藩帳下,只傳說王闓運一人勸過曾國藩自立為帝,一說是暗示過曾國藩學魏武帝,可是曾國藩沒有聽。當然,也許是聽進去了,只是做起來卻反著走——在打下南京之後,隨即解散了自己麾下的湘軍。
幸好,苦命的天子還有肅順。不管後人怎麼評價,肅順其實要算是滿族貴族中的明白人。在朝廷的危機中,肅順給咸豐出的read.99csw.com主意,至少在傳統的政治的框架里,沒什麼大錯,鑄大錢,開捐班,雖然流弊不少,但軍情緊急,朝廷又缺銀子,作為權宜之計,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至於整頓吏治,殺幾個大臣嚇唬嚇唬人,本是亂世的應有之義,無可厚非的。肅順最明智的舉措,是任用漢人(這大概有王闓運的功勞),後來所謂的「同光中興」,其實有一多半是託庇了這個舉措。清朝的天下是八旗兵打下的,但還沒等到肅順這輩上,八旗子弟就已經變成了只會花錢享樂的北京大爺,錢花光了,欠了一屁股債就鬧著讓皇帝替他們還就是。可是這些大爺,卻佔據著朝廷官位的絕大部分。肅順被殺之後,旗人們最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肅順總是說旗人混帳。其實,從國家的實用來說,旗人混帳倒未必,但沒用是肯定的了。旗人沒用,朝廷又急需用人,所以,曾(國藩)、胡(林翼)之輩的放手大用,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肅順的任用漢人,也是不得已。只是,在任用漢人九-九-藏-書的同時,殺掉的幾個重臣都是滿人,一進一出,就顯得肅順的舉措格外地偏激,讓滿人恨恨不已。
人言,性格決定命運,信然!
如此一來,王闓運只好踏踏實實做名士了。詼諧多智的他,世間的一切,從此概以笑罵出之。用錢鍾書的父親的話來說,就是,名滿天下,謗滿天下。
當然,肅順,包括咸豐,也有重大的失誤,這個失誤在於沒有看清當時的形勢,不知道洋鬼子到來的意義所在。在明知道抗拒不了人家拉中國進入西方的世界體系的時候,還非要在西方公使駐京問題上斤斤計較,等於是為了一個老外磕不磕頭的小事,跟人家玩命,最後丟了北京,躲到了熱河。躲了也罷,眼不見心不煩,但是居然讓原本跟咸豐構成爭位對手的恭親王奕訢,留在了北京主持和議。一旦和議成功,等於是把半壁江山給了他,而以當時的情勢,和議是非議成不可的事。
在歷史上,肅順是權臣,但權臣差不多都是能臣,越是亂世,越是顯出這些人的能耐。本來,受能臣賞識的王闓運,read.99csw.com預定目標,也是能臣,或者是更大的能臣。曾、左、李,其實根本不在他的話下,自負身懷「帝王學」的他,一肚皮雜學,不是用來在書院零批散賣的。然而,時運不濟而且性情不苟的他,最後只好將「萬字平戎策」,零賣了。買的主兒,像楊度這樣的,用的時候,還完全弄錯,不僅自己而且連累袁世凱都落了個千古罵名。
在清朝入關后的十個皇帝中,咸豐是典型的「苦命天子」(茅海建語),一上台就趕上長毛造反,遍地烽煙,洋鬼子也來趁火打劫,在短暫的皇帝生涯里,幾乎無日不處在焦頭爛額之中(清朝諸帝,每人都生一堆兒子,只有他,僅僅有一個骨血,看來是被國事耽誤了)。實際上,他攤上的,是一個大轉變時代揭幕後的短期平靜的結束。在這個短暫的平靜里,朝廷上下,從道光開始,雨過忘雷,全當洋鬼子沒來過,鴉片戰爭沒有發生,把頭埋在沙堆里尋歡作樂,等到老皇帝翹了辮子,小皇帝登基,更大的暴風雨來了,這時候,諾大的國土,想找個把頭扎進去的沙堆也https://read.99csw•com沒有了。
除掉肅順之後的葉赫那拉氏,成了清朝歷史上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不過這位太后,雖然除掉了政敵,卻把政敵的政策維持了下來,甚至比前任更加信任漢人,曾、左、李諸公,因此得以大施拳腳。只是在信任漢人的同時,朝廷對滿人依舊優容,讓他們安然地在街上遛鳥。當然,對洋人,經過一場戰爭,原來那點架子自然也端不起來,外國公使駐京,而且寡婦領著小皇帝也見了,不勞動人家跪拜。這樣一來,清朝的危機渡過了,迎來了「中興」。
就這樣,躲到熱河的皇帝一口氣沒咽下,窩囊死了,留下一堆寡婦和一個未成年的兒子,其中那個肚皮爭氣的寡婦,偏偏有政治野心,於是孤兒寡母和受命顧命的肅順等八大臣之間,很快就劍拔弩張。聰明的寡婦葉赫那拉氏,聯合了留在北京的恭親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政變,從熱河陪著咸豐的靈柩回京的肅順,被伏兵所擒,躺在棺材里的咸豐皇帝,無論怎麼不情願,都擋不住自己的愛臣伏法。
肅順死的時候,王闓運正好在山東,躲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