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八章 雪永遠不會融化的地方

第十八章 雪永遠不會融化的地方

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下雪,但是有一點不同:冬天時,雪是以雪的形式落到地面的;而到了夏天,雪在下落的過程中會融化,到達地面時就變成雨了。雪的融化破壞了它作為河流的水分儲藏庫的重要性,那為了阻止雪在任何氣候任何季節融化,什麼是必需的呢?顯然,必須在雪落到溫度比較高的空氣層之間時,把它們大量聚集起來。它們必須落到一個溫度足夠低來保持雪的狀態的地方。這些能夠儲存大量凝結雨的地方就是溫度總是很低的高山的頂峰。
春天的時候,冬天的積雪會在太陽的照射下慢慢鬆軟起來,旅行者就不得不走被雪覆蓋的斜坡,而且走的時候要非常小心,不然隨時會造成雪崩。如果可能,最好是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走,因為那時的雪經過一晚上的冰凍還很硬;如果是一群人的話,就應該並排前行,每兩個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用這種方法,如果其中一部分人被雪崩攔住了,那麼剩下的人還可以逃脫,然後去救被困的人。而且在走的過程中,要保持絕對的安靜,因為就算是騾子的聲音,好吧,任何聲音,都極有可能引起雪崩。如果前方的道路非常危險,那麼在通過之前,可以先開槍把危險的雪塊打落。在前往阿爾卑斯山的路線上,已經發現有必要建隱藏的地道或者雪棚,以保護登山者不受雪崩的傷害。
這個厚度雖然是值得考量的,但是也顯示了勃朗峰上面全部的雪量。落在阿爾卑斯山上一整年的雪的厚度是18米。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經過好幾個世紀的累積,雪不會越來越多呢?由於時而融化的雪總量很少,而且常常會形成一層冰層來保護大量的雪,所以過去在山上就會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冰層,現在,這些冰層是不是應該按照它們形成的先後順序排列,最早形成的在最底部,最後形成的在最上面呢?
山頂是一條很長的山脊,基本上都是水平的,指向東西,非常窄,兩個人都沒辦法並排在上面走。兩邊的斜坡都是一大片沒有起伏的白得發亮的雪地。頂峰的雪上有一層薄薄的冰,踩上去就會裂,而且很容易碎。這層冰是最表層的雪在太陽的照射下融化之後,第二天晚上凝結成的。山坡上有一處土地暴露在太陽下的面積更多九九藏書,所以融化的面積也更大;因此,它結冰后形成的外殼會更厚,足夠容納一個人的重量。不過,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結的冰的下面都會有雪,有些很緊實、有些很乾、有些是粉末狀的。在更深的地方又是一層冰,而在這層冰下面又是新形成的粉末狀的雪層,如此循環下去。很明顯,這每一層雪都被冰層分開,每一層要麼是一次下來的雪,要麼是常年的積雪。
我們常常說起山頂上的冰,但是「冰」用在這裏不準確,它只是表示硬化的雪。真正的冰是不可能存在於很高的山上的,因為在那樣的高度上沒有水。水的形式只有雨和融雪,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那樣高的地方下過雨,那裡只下雪和冰雹。雪最多只是表面的一點點會融化,或者在少數幾天沒有雲的夏天才會融化。到了晚上,融化的雪就會結冰,但是絕不可能大面積融化,形成厚厚的冰。我補充一下,現在我們講就是勃朗峰上面的現象。
如果大氣中的水分一直變成雨不斷落下,那麼洪災和旱災就會交替出現。由於缺乏水分,道路會變得很乾燥,會積滿灰塵,下雨時還會在道床形成小泥河。如果一直下雨,就會到處都是這樣的小泥河。雨季的時候,山溝里會形成湍急的河流,補給間歇泥河,但是它們又註定會在不下雨的季節完全乾涸。如果土壤只依靠大氣本身濕度中的水分,那麼就只會有小小的河流——小泉水和小溪流。對於長年累月都在流淌而水量不減的大河來說,雪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很簡單:如果雨量不是很大,那麼它只會沖刷土壤表層,然後滲入到很深的地方,慢慢地在地下形成一個儲藏庫;大雨在短時間內能夠增加河流的水量,溢出河岸,但是不能一整年補給;暴雨會造成洪災,而不是那麼大的雨卻能夠很好地給陸地供水。因此,由於水不可能持續不斷地落下,所以它不能構成大河流的供水系統——大河流不會停止流動,它的水道差不多一直都是滿的。
用來灌溉土壤的,對於動植物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大氣保留的水分。這些水分變成雨或雪下落。反過來,大氣中的水來自海洋,在太陽的照射下,海水蒸發變成水蒸氣,聚集在雲層里。陸地上的所有水道https://read.99csw.com、河流、小溪以及泉水中的水都只有一個來源——雲層中儲藏的水分,而這裏的水分又來源於海水和其他水體的不斷蒸發。你們肯定很熟悉寓言故事里對河流的描述:河流倚靠在長滿蘆葦的河缸旁,焦慮地傾聽即將完全乾涸的河水的呻|吟。真正的河流——上帝創造的河流,並不會有這樣焦慮;它們不會有乾涸的一天,因為它們的水源來自於大氣,大氣中的水分又來自於浩瀚無窮的大海。小溪流在長滿青苔的河岸之間靜靜流淌,小溪在樹下的草地潺潺地流,山區河流從一塊岩石跳到另一塊岩石,寬廣的河成了許多水道的聚集地,這些水源都藏在雲層里,雲層里的水又會回到海里。一個國家的水的最初來源是雲,而最終來源就是大氣中的水和海水。
幾乎每天都有雪崩從山頂落到鄰近的山谷里,就像我們下章要講的,冰川也有它的來源。這些雪崩的破壞力一般不會很強,因為它們經過的地方都是無人區。但是時不時會有雪塊掉進有人居住的山谷,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是很令人悲傷的。我們聽說有整個村子被破壞的,徹徹底底被推翻,有些還原封不動地移位了。
越高的地方,溫度就降得越快,平均的下降率是每升高150~200米,溫度就下降1攝氏度,在2000米高的地方,溫度肯定是零下的。在很高的地方,因為溫度太低,所以大氣中的水分不會變成雨,而是一定會變成雪落下來,而且夏天、冬天都一樣。雪片在上層的大氣中形成后,落下來,由於越往下溫度越高,所以它在落下的過程中會慢慢融化,最後落到平原的就是雨滴了。因此,所有的雨的最初形式就是雪。這一點在多山的地方得到很好的證明:山谷里每一次暴雨之後,附近的山峰上就會出現雪層。
不,不是那樣的。大自然里的一切事物都遵循平衡定律,因此沒有一個事物能夠在很長時間內受到優待,因為那樣會造成秩序混亂。如果大氣中的水分都凝固起來,不限量地集結在山上的話,就會造成嚴重的混亂。如果高山上的雪一層一層地疊加,那麼最後就會形成一座豎直的冰雪建築物,這樣會直接導致毗鄰的領土的整體溫度下降。永久積雪的範圍read.99csw.com就會越來越大,各個海洋里的水就會蒸發,凝結成霜或冰,不會在恰當的時機變成雨落到乾枯的土地上,那時候再怎麼補救也沒用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里的水會慢慢地被蒸干,變成冰,遲早有一天,整個地球表面會變得跟現在北部的格陵蘭一樣。因此,山上的雪不會像那樣一層一層堆起來,而是會融化,然後消失,就像其他地方的雪一樣,灌溉土地之後又回到海洋中。
但是雪並不是被太陽融化了,因為在那樣的高度,太陽發出的熱量還不足以讓它融化;是地球的熱量,地球內部巨大熔爐的熱量。你知道地球內部越往下溫度上升得有多快,那麼你應該也明白這樣一點小小的熱量,只要上升到山體,山上的雪層就會逐漸融化,不管是在冬天還是夏天。因此,山頂上的雪是從最底層開始融化的,而不是最上層。不受太陽光影響的表面的雪由於長時間經受冰風的考驗,就會形成新的冰層;最底層的雪,離地面很近,由於受到地球內部熱量的作用,始終保持在0攝氏度以上,變成液體狀態,而它流失的速度與上層冰的形成速度是一樣的。
但是下在平原上的雪是遠遠不夠補給大河流的,因為平原上不會經常下雪,而且每次的雪量都不大。不僅如此,在太陽的照射下,雪還會融化得很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滲入土壤,它所產生的效果不及大雨,土壤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吸收。在這裏我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高山存在的重大意義。
由於頂峰總是煙霧繚繞,而且常年積雪,所以山脈成為這個大供水系統的起點。在雪逐漸融化以及霧凝結后,河流就像生機勃勃的動脈一樣,在山坡上誕生了。有些從山的這邊斜坡下來,有些從另一邊下來。兩條河流的分水嶺就是這座山的山頂。就跟屋樑的頂部是屋頂一樣,這條山脈的頂部就是分水嶺。回想一下屋頂上的雪融化時會發生什麼,它就是被雪覆蓋的山頂的兩邊有兩個供水系統的小模型。在屋頂的一邊,每一個支流都有自己的水源;另一邊的也是如此。這些支流都有共同的分水嶺。因此,如果在山上,最高的地方就是所有水域的分水嶺,從兩邊斜坡流下來的水各自流入平原。在溫帶地區,冬天的平原上不會經常九*九*藏*書下雪,但是山頂上是一定下雪的,如果是在中等以上的高度,就常年積雪。平原上比較熱的國家是不會下雪的,但是那些國家的山上足夠高的地方卻常年積雪,而且永遠不會全都融化。在極地地區,夏天的太陽試圖把平原上所有的雪融化,但是幾百米高的地方的雪是不會完全融化的,因為那個高度的溫度非常非常低。
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既不是在溫帶地區,也不是在熱帶地區,就在赤道上,有一個高度,太陽發出的熱量不夠完全融化一整年的積雪。在這個高度上方,即使是夏至也不會下雨,只下雪和冰雹。那裡的岩石和土地從未露出來過,常年被雪覆蓋。顯然,在炎熱氣候中的積雪開始的高度肯定比寒冷氣候開始的積雪高度要高。因此,一般情況下,越從赤道向兩極延伸,分水嶺的高度就越低。在赤道附近,最開始常年積雪的地方的高度是4800米;在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大約在2700米;冰島大約在936米;斯匹次卑爾根島大約在0米,即海平面。
山頂的冰層非常薄,薄到甚至是風吹都會破,然後變成碎片,被吹到更高的地方,與粉末狀的雪混合起。發生這種情況時,從附近的峽谷就可以看見一種淺灰色的煙或霧從山頂升起來,然後被風吹向四面八方。山下的人看見了,還以為是勃朗峰冒煙了。有時候這些飛雪在夕陽的襯托下會帶點淡淡的紅色,看起來像火山爆發一樣。要測量覆蓋在山上的雪的厚度並不十分容易。那需要雪層的橫截面在某個地方完全露出來,而且每個地方的橫截面都是不一樣的。白色的雪把整座山頂覆蓋得嚴嚴實實的,斜坡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看到它的厚度。不過,通過很多種方法觀察后,索緒爾估算出的厚度大約是60米,就是頂峰的雪的厚度,也是勃朗峰斜坡上層的雪的厚度。
另一個阻止雪堆積的原因是雪崩。如果雪片覆蓋在陡峭的地方,只要稍微一點不平衡,人就會從斜坡上滑進山谷。一塊鬆動的石頭、一陣風、一陣槍聲、冰山的破裂,還有登山者的踩踏,都很可能破壞雪的平衡,然後造成雪崩。雪崩一旦發生,它相鄰的地方都會被牽涉到,大塊的雪以飛快的速度滑下來,同時發出巨大的響聲,撞擊一切阻礙物,最後碎成九九藏書白色粉末狀的顆粒,如同銀色粉末狀的瀑布從山邊直瀉而下。即使大杉樹也會被連根拔起,粉碎之後變成稻草堆。巨大的花崗岩也會被撕碎,然後一掃而空。由雪崩引起的大氣擾動有時候非常劇烈,甚至可以摧毀離雪崩發生地有一定距離的人或建築物。
雪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雪也被叫做凝結雨。它可以儲備起來,慢慢融化,單獨為河流在無限的時間里提供必要的供水。它融化的過程是非常緩慢而又是微量的,土地會一點一點吸收,之後再以小泉的形式流出。被雪覆蓋的土地里的水分已經達到飽和狀態,不會很快被太陽晒乾,土壤最深層的地方變得像海綿一樣,這時候地下水庫已經裝滿,足夠長時間使用。
跟我們的國內經濟一樣,地球對所有物質的分配也是非常合理的——什麼來得快去得也快;靠勞力和毅力贏得的就可以持續更久——因此,突然的暴雨會很快被太陽蒸發,而由暴雪慢慢累積起來的供水系統,則隨著雪慢慢融化,不斷供水給土壤。
那些我們剛剛跟隨著巴爾馬特、索緒爾和雷蒙德參觀過的荒涼的地方,滿眼冰雪草木不生,那些孤寂、那些飽經風霜的地方,其實都是非常繁忙的「實驗室」,忙著富饒平原。死亡之地域為生命準備了最基本的生存元素——那裡存儲了用來給低地土壤更新的肥料。生氣勃勃的河流的源頭就在那裡,一開始只是細流從冰的縫隙流下來,接著就是小瀑布從更高的地方直接落到山邊的峽谷,流到更遠的地方后變成靜靜的河流,滋潤它流經的每一片土地,最後這些大支流就匯成磅礴的河,注入大海。山頂上的積雪是地上降雨的來源;而那些冰地是生命之水的來源,土壤的肥沃離不開它們。
雲一般是聚集在很高的山頂的周圍,然後被一雙無形的手牽引到各個地方,之後可能會產生霧,土壤就會像海綿一樣把霧吸收。這個過程會一直循環,最後水分就會到達山的最深處,然後以小溪、小泉的形式從山邊流出,灌溉低處的平原。有時候,籠罩著山峰的云為了減輕它的水分,就會變成雨,洗刷了山坡,同時也大大增加了附近河流的水量。還有些時候,特別是在很高的山上,雲里的水分就變成雪落下,在太陽的照射下,雪會慢慢融化,形成永久的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