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部 講理 六 宇宙珍稀動物

中部 講理

六 宇宙珍稀動物

地球的核心是滾燙的岩漿,而岩漿的主要成分是鐵,這又是一件萬幸的事情。隨著地球的轉動,地核也是轉動的,這樣就產生了電流,而電流在地球內部的環繞流動產生了巨大的磁場,這就是地磁場。我們的指南針之所以能工作,候鳥之所以能準確的長途遷徙都是因為地磁場的存在。地磁場存在對生命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導航,它是生命的保護傘。每天,太陽都把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拋射出來,我們稱之為「太陽風」,這些高能帶電粒子如果轟擊到生命,則DNA的雙螺旋結構會被轟擊得粉碎,生命是不可能在太陽風的猛吹下得以進化的。正是地球磁場保護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免遭太陽風的正面襲擊,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被地球的磁場偏轉,在地球的南北兩極聚集而形成絢麗的「極光」現象。這些美麗的極光其實都是致命的殺手,我們的地磁場在默默地保護著每一個人。一旦地核停止轉動,地磁場消失,那麼所有的生命都將遭到滅頂之災。
木星的作用
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似乎認為進化的終點是人類,也就是說大自然生物幾億年進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誕生人類這樣的一種智慧生物,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是人類的墊腳石。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人類的誕生是一個極其微小概率的基因突變的結果,我們不知道這種突變是如何發生的,但它的的確確發生了。黑猩猩的誕生比人類還要早得多,它們已經存在了上千萬年,但假如有一天人類突然滅絕了,地球上就剩下了黑猩猩,可是你哪怕再給這些黑猩猩一千萬年,它們也不會像電影《人猿星球》中描述的那樣進化出人類的智慧。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基因與人類而言,相差了很小很小的一點點東西。人類的基因與黑猩猩的差別不到1.6%,一匹馬和一匹斑馬,一隻豚鼠和一隻鼴鼠的基因差別也要遠遠大於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差別。但正是這不到1.6%的細微差別,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最聰明的黑猩猩也就是會搬著箱子墊在腳下去抓取原本夠不著的香蕉,而人類卻可以乘著火箭登上月球。我們現在依然無法確切地知道我們到底是從哪一天開始從南方古猿中脫離出來,成為了人類,但是藉助于最先進的線粒體DNA的分析技術,我們基本上已經明確現在的人類大概在距今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那時候的非洲大陸生活著無數的古猿,他們有不同的種屬,分成不同的群落聚居著。然後,某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這些古猿中的一支產生了基因突變,使得這支古猿不再是古猿,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學會了製造工具,這支古猿在慘烈的生存競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而曾經遍布非洲大陸的其他古猿在此後的幾百萬年中竟然都神秘地消失了,一支都不剩下,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也許」,人類學家馬特·里德雷說,「我們把它們吃了!」
月球還為我們人類擋住了無數的天外飛彈的襲擊。當人類第一次通過繞月衛星拍到月球背面的照片時,儘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依然被月球背面隕石坑的密集程度所震驚。月球背面所遭受的隕石撞擊的頻率遠遠高於地球,並且我們發現了許多還非常「新鮮」的隕石坑。這就證明了來自天外的飛彈——小行星在宇宙中實在是非常多,如果沒有月球,地球遭受大的行星撞擊的概率可就遠遠不止平均6500萬年一次,有學者認為月球使得地球遭受毀滅性小行星撞擊的概率減少了十分之一。這就為從低等動物進化為高等動物提供了寶貴的時間,試想如果地球平均每600多萬年就要遭受一次小行星的撞擊的話,那麼這點時間遠不夠從爬行動物進化為人類。哪怕是地球遭受小行星撞擊的概率增加到5000萬年一次,地球文明的出現也會岌岌可危,因為進化出人類並不意味著能夠掌握航天技術,能夠找到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辦法。環繞著地球公轉的月球就像是套在地球上的一根保護圈,用它的引力吸附了絕大多數飛向地月系統的宇宙塵埃,默默地為地球人承受著天外飛彈的襲擊。
最後,我們的太陽是一個單恆星系統,這又是另外一個幸運。在銀河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恆星都是雙星系統,它們要麼是距離靠得很九-九-藏-書近的兩顆恆星互相環繞著轉,要麼就是一顆較小的恆星繞著另外一顆較大的恆星旋轉。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兩個恆星之間的距離至少是50個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才可能形成行星。
地球的年齡
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經數度經歷嚴寒的冰川期,整個地球表面幾乎都被冰雪所覆蓋,這些冰川會在地球表面緩慢地滑動。最近一次的大冰川期(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大約200萬到300萬年前,僅僅在一兩萬年前結束,我們現在仍然能在地球上的很多角落清晰地看到冰川留下的痕迹。冰川對人類的進化有著特殊的意義。首先,巨大的冰川所到之處,岩石會被碾得粉碎,當冰川褪去后,這裏就從堅硬的由岩石組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壤。冰川開鑿出淡水湖泊,現在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區——美國的五大湖區就是第四紀冰川期留下的傑作,這些淡水湖為數以百萬計的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冰川迫使動植物遷徙,包括古猿在內的早期人類,都在冰川的驅趕下在全世界範圍內遷徙。因為冰川的嚴酷,人類不得不學會生火取暖,不得不學會遮風避雨,學會如何用動物的毛皮製作衣服避寒,還得學會如何儲藏食物來度過漫長的冬季。總之,冰川驅使著人類文明的進化。正如哥本哈根氣候理事會主席提姆·弗蘭納里所說:「要想確認某一塊陸地上的人類的命運,你只需要問問那塊大陸這樣一個問題:你有過一個像樣的冰川期嗎?」在人類文明發展到最關鍵時刻,也就是差不多文字被發明之後,第四紀冰川期非常知趣地結束了,留下了溫暖宜人的氣候,留下了大片大片的沃土,人類文明在最近1萬年的發展速度只能用「爆炸」來形容,冰川期對此功不可沒。
在短短的15年間,人類就兩次觀測到木星遭受嚴重的撞擊,任何一次這樣規模的撞擊如果發生在地球上的話,那麼地球上的生命都將全部消失。我們身處的這個太陽系遠不像想象的那樣安詳,而是到處充滿著神出鬼沒的彗星和小行星。正是有了這顆如同一顆小太陽般的木星,它巨大的引力場就像是一個無形的保護罩,把處於木星公轉軌道以內的所有行星都保護起來,就像是義無反顧專門擋子彈的保鏢一樣保護著人類文明的這顆火種不被打滅。太陽系在形成的時候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形成了這樣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又由於各種機緣巧合在木星的軌道內又形成了地球這樣一顆岩狀行星,才使得我們生命能在上面安靜的繁衍生息,一代代的進化而不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在前面講了太陽的大小,地球的位置、質量、體積,我們還提到了月球和木星的作用,但是所有這些巧合加起來,其發生的概率在我看來都遠遠高於基因突變發生的概率。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行星,它大得簡直不像是一顆行星,體積比地球足足大了1316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這個質量比全部其他七大行星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大1.5倍,它更像是太陽的一顆伴星。正是因為木星的無比巨大,它被稱為「太陽系吸塵器」。人類文明得以誕生,我們非得要感謝這個巨大無比的「吸塵器」不可,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地球早就被彗星和小行星撞得千瘡百孔了。我們來看看發生在最近的兩次撞擊事件。
地球的質量、體積和構造
進化中的偶然
地球的質量大約是60萬億噸,這個質量對於地球生命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地球的質量決定了萬有引力的大小,而萬有引力的大小決定了地球能夠吸引住多少大氣。如果地球再輕一點,那麼地球上的大氣將會變得非常稀薄甚至完全沒有大氣。如果行星的大氣非常稀薄,那麼就意味著氣壓很低,而氣壓低,水的沸點就低,在一顆液態水很容易沸騰的星球上是不可能產生複雜生命的。而地球如果更重一點,那麼就會吸引住更多的CO2等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會導致行星表面的溫度不斷升高,最終失控,地球的近鄰金星就是最好的例子。
地球真是處在了一個絕佳的位置,離太陽既不https://read.99csw.com近也不遠,平均溫度是溫暖宜人的20多度,而且剛好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天文學家把允許液態水存在的區域稱為「宜居帶」。如果地球離太陽再近30%,就會成為現在的金星。這是一個地獄般的星球,表面溫度高達500攝氏度,被一層厚厚的濃硫酸雲包裹著,在這樣的星球上是不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的,更不要說能夠發展出智慧文明了。如果地球離太陽再遠50%,就會成為現在的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只有零下55攝氏度,別說水了,連二氧化碳都凍成了乾冰。或許火星上能夠出現低等微生物,但是在這樣嚴苛的環境下,想要出現人類這樣的智慧文明是幾乎不可能的。
太陽的質量也不能太小,如果太陽的質量很小,那麼地球為了獲得足夠的熱量,就必須要離太陽近得多。則太陽對地球產生的潮汐效應將會非常顯著,這種潮汐效應的最終結果是會使得地球的自轉周期用不了多久就和公轉周期一致。所謂的潮汐效應就是由於萬有引力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衰減,因此月球對地球「正面」和「背面」的引力會不一致。那麼,面對著月亮的這面地球就會鼓起來一點。又因為地球不停地自轉,所以當鼓起來的海水轉動到海岸時,就形成了大潮水,人們故而把這種引力差稱為潮汐力。所以,潮汐效應的實質其實跟潮汐沒有關係,只要是兩個互相靠近的天體,就會由於萬有引力的大小不均衡產生「潮汐力」。潮汐力引起的天體上岩石的膨脹和摩擦會最終轉換成熱量釋放掉,在能量守恆規律的支配下,天體只能不斷地減慢自轉速度來補償損失的能量。潮汐效應的結果是,小的星體最終會把它固定的一面朝向它繞行的大天體,這是康德最早在1754年就提出來的,他解釋了為什麼月亮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在人類後來對火星衛星、木星衛星的天文觀測中,也證實了康德的這個理論。那麼,地球為什麼現在還沒有永遠一面朝著太陽呢?原因就在與太陽離地球相對較遠,潮汐效應比較弱,地球存在的這40億年時間還不足以使得地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一致。但是我們精確的測量結果證實了地球的自轉速度每天都在減慢0.000000044秒,相當於每100年會減慢0.0016秒。根據古生物年輪的精確測量,我們也可以計算出,10億年前的地球,一天是21小時,而不是現在的24小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太陽的質量比現在小很多的話,那麼地球很快就會變成永遠有一面是白天,一面是夜晚。那麼永遠是白天的那面會慢慢累積太陽的熱量,從而使得所有的海水都沸騰;而永遠是黑夜的那面則會寒冷得讓所有的水都永久冰凍。在這樣冰火兩重天的地球上,是很難進化出人類這樣的技術文明的。而最近的天文觀測表明,銀河系中95%的恆星都比太陽質量小。
地球的體積大約是1萬億立方千米,這個體積也是恰到好處。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行星都是一個幾乎完美的球體,而球體的體積一旦確定,那麼表面積也就確定了,地球的表面積大約是5億平方千米。這個表面積的大小正合適,使得地球散熱的速度和吸收熱量的速度差不多維持一個動態均衡。如果表面積再大一點,則地球的散熱會過快,導致夜晚將變得非常寒冷。如果表面積再小一點,則又會使過多的熱量無法散去,會累積起來,使星球越來越熱。當然,地球的海洋對於地球溫差的維持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說,行星首先要有一個合適的體積和合適的自轉速度才能維持一個變化幅度相對較小的溫差。
2009年7月21日,澳大利亞的業餘天文愛好者首先發現木星再次被彗星或者小行星撞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亮斑。幾小時以後,美國航空航天局證實了這次撞擊事件。這次撞擊在木星的表面也留下了如同地球般大小的痕迹。
太陽
月球的作用
在生命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五六億年中,恰到好處地發生了一些偶然的大事件,而這些事件又在恰當的時間內告一段落,才使得人類這種珍稀的動物得以誕生。大約在6500萬年前,一九*九*藏*書顆不大不小的隕石襲擊了地球,造成了毀滅性的全球大災難。但這次災難的規模恰到好處,它滅絕了恐龍,但又使得體形較小的爬行動物得以倖存。如果這顆隕石再大一倍,則它可能毀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至少是陸地生物,30多億年的進化毀於一旦。如果這顆隕石再小個50%,那麼恐龍會倖存下來。假如恐龍沒有滅絕,那麼「你很可能只有幾厘米長,長著觸角和尾巴,趴在哪個洞穴裏面看這本書」(摘自比爾·布萊森《萬物簡史》)。在兇猛的霸王龍統治的世界,古猿人永遠沒有機會從洞穴中走出來。但是比6500萬年前這顆撞擊地球的隕石更幸運的是在此後的6500萬年中,竟然再沒有一塊大隕石撞向地球。雖然這種事情不可避免,肯定還會有大隕石撞向地球,但在這件可怕的事情再次發生之前,我們人類已經聰明到了掌握航空航天技術,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來避免災難的發生。換句話說,現在的人類已經不再懼怕隕石了。
基因的差異
我們的地球還以近乎一個完美的圓形公轉軌道繞太陽運行,雖然理論上是一個橢圓,但是偏心率僅僅只有0.017,也就是說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差別實在不大。這樣地球接收到的太陽熱量在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之中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地球得以能保住一個相對變化幅度不大的溫度條件。過去的天文學家,在發現太陽系中大部分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時,以為這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可是隨著這幾年太陽系外行星發現的日益增多,我們發現原來宇宙中的其他恆星系並不都像太陽系一樣,大部分系外行星的公轉軌道都很扁,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差別非常大,反倒是太陽系顯得非常特殊。
一顆行星上大氣的形成與行星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係,只有合適的質量才能誕生合適的大氣。而大氣對於生命來說,不僅僅是提供了適宜的溫度那麼簡單。大氣還擋住了來自太陽強烈的紫外線,而紫外線是我們目前已知所有生命的殺手,這是因為生命構成的最基本物質——核酸很容易吸收紫外線的能量,能量吸收到一定程度就會沸騰分解。大氣還保護了地球免受隕石的攻擊,大部分的隕石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后,都會因為與大氣摩擦而燃燒掉,形成流星。如果行星的大氣稀薄,那麼無數微小的隕石就會跟無數微小的子彈一樣轟擊地球,我們將生活在真正的「槍林彈雨」中。大氣還供所有的生物呼吸,呼吸的實質其實是生物體攝入的能量和物質與自然界進行交換的過程,這是任何生命想要發展的必不可少的行為。
沒有太陽就不可能有地球的存在。雖然太陽在銀河系中只是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顆,但並不是每一顆恆星都能造就像地球這樣生機勃勃的行星。首先,太陽的質量不能太大,根據我們已經掌握的恆星模型,質量越大的恆星雖然擁有的核燃料氫的數量也越多,但熱核反應的速度也越快。太陽的這個質量可以穩定地燒上130億年左右,而目前僅僅燃燒了50億年。當一顆恆星進入穩定的熱核反應階段時,我們稱之為恆星的主星序階段。如果是一顆比太陽質量大70倍的恆星,主星序階段僅僅能維持50萬年左右。哪怕是只比太陽質量大10倍的恆星,主星序階段持續的時間也只有數百萬年而已。而我們都知道地球首先要經過20億到30億年才能慢慢冷卻成為允許生命誕生的行星,再經過10億年產生海洋、大氣等生命的溫床,再經過10億年才能從單細胞的生命進化成人類這樣的智慧文明。阿西莫夫認為我們必須要能夠在主星序上至少待上50億年,這是文明發展所需要的最低限度。那麼,如果以50億年為標準來計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凡是大於太陽質量1.4倍以上的恆星都不可能孕育文明,就算能出現生命,但也不足以進化出像人類這樣的技術文明。我們每天晚上都能在頭頂見到的那顆明亮的天狼星,他的主星序只能維持5億年左右,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在天狼星系能找到智慧文明。
看來費米悖論仍然是一個悖論,我寧願回到更為簡潔一點的解釋,那就是否定B假定:在宇宙中,像人類這樣的文明實在是太稀少了,而宇宙空間又大到如此不可思議,所read.99csw.com以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不是不會接觸,而是尚需等待。
在我們頭頂高懸的明月並不僅僅是提供詩人寫詩的素材而已,它對智慧文明的出現有著特殊而非凡的意義。正如我們前面說過,月球對地球正面和背面的引力差產生了潮汐力,這個潮汐力使得地球上的海洋會周期性的產生巨大的潮水。如果沒有月球,雖然太陽對地球也會產生潮汐力,而且風也可以颳起海浪,但是和月球引起的潮汐相比,那就弱小得多。潮水對生命的進化意味著什麼呢?有些學者認為,潮水對海洋生命進化為陸地生命是有著決定性作用的。我們想象一下在太古時代,海洋中誕生了無數的魚類生命,某一次漲潮之後,把很多的魚衝上了離海洋很遠的陸地上,於是它們成批成批的乾涸而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些適應乾旱更久一點的魚能夠熬到下一次漲潮的時候重新回到海洋的懷抱,於是他們的下一代就會具備更好的抗旱性。如果潮水不夠大,那麼最多也就是能進化出一些能夠短時間「屏住呼吸」的魚而已。但是因為月球引發的潮水非常大,魚兒們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對更加長時間的乾旱,於是在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選擇下,魚兒們慢慢長出了能夠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的「肺」,兩棲動物從此誕生了。兩棲動物誕生之後,它們逐步走向更遠的陸地,最終永遠脫離了海洋的懷抱,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在進化這個宏偉故事的結局,誕生了人類,但追根溯源,我們人類的誕生卻是託了潮水的福。
太陽還必須是一顆第二代恆星,才有可能孕育生命。早期的宇宙,只有氫這一種元素,當氫元素慢慢聚集到足夠多的時候,由於壓力產生高溫最終點燃了熱核反應,氫燃燒成了氦,於是宇宙中最初的恆星誕生了。此時在第一代恆星系中,僅僅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顯然是無法孕育生命的。一顆質量介於太陽8到25倍之間的恆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會以劇烈爆炸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除了產生巨大的閃光和能量外,還會產生大量的重元素。從我們目前掌握的理論知識來看,所有我們已知的除了氫和氮以外的自然界元素都是誕生於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後會形成星雲,也就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氣體和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地聚攏,又形成了新的恆星和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就是所謂的第二代恆星。也只有在第二代恆星的周圍,我們才能找到像地球一樣的充滿著重元素的行星,也才有可能誕生生命。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夜晚的星空中,絕大多數恆星要麼是明亮的第一代恆星,要麼是已經進入暮年的恆星——紅巨星。
地球的位置
「黑暗森林」對費米悖論的解釋看上去確實非常的有力,但這個理論不由得讓我們從心底里冒出一絲絲的寒意。黑暗森林理論似乎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宇宙的文明的總數量確實非常巨大的話,那麼難道不會至少出現一個還沒有進化出隱藏基因就已經達到極強的通訊技術的文明嗎?就好像人類,在發送阿雷西博信息的時候,在製作旅行者號金唱片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人會提出反對的聲音,科學界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見,所謂「隱藏基因」的進化和技術的發展並不是嚴格同步的,那麼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在大樣本空間下,產生高技術的但並不理會什麼黑暗森林法則的文明就也一定存在很多很多,為什麼我們連其中的一個文明的訊號都沒有收到呢?
地球存在的時間對生命的進化極其重要,如果存在的時間不夠長,那麼永遠也不可能從一個單細胞的生命進化成包含50萬億個細胞的人類。達爾文1859年在他的《物種起源》中宣稱,根據他的計算,地球存在的時間是30666.24萬年(3億多年),這個數字精確得令人咂舌,但這個答案離我們現在知道的答案相去甚遠。同樣,這個答案也引起了著名的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的懷疑,他是英國科學界泰斗級的人物。達爾文是從地質和生物進化的角度出發去探究地球的年齡,而開爾文則是從物理的角度出發,他認為地球絕不可能存在那麼長時間,原因是太陽的燃料燒不了那麼久。在開爾文那個年代,愛因斯坦的質read•99csw•com能方程還沒有被發現,核聚變的原理也沒有被發現,因此開爾文以當時的物理知識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像太陽這麼大的一個龐然大物能持續地燃燒幾億年而不被耗盡。在1897年,開爾文最終把地球的年齡定格在了2400萬年。雖然開爾文比達爾文多研究了近40年,但是得出的結論與正確答案的差距卻比達爾文還要大不止40倍。現在我們知道地球的年齡達到了驚人的46億年之久,如果我們把這46億年的時間壓縮到一天之中,那麼大約在上午4點鐘,出現了第一個單細胞生命,但是在此後的16個小時中,幾乎沒有任何進展,這種單細胞的生命物質還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生物。一直要到晚上8點半,也就是差不多40億年過去了,第一批微生物才終於誕生。這是宇宙中的奇迹,此後生物的進化開始加快了腳步。到了這一天還剩下最後兩個小時的時候,生物從海洋里爬上了陸地,在陸地上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由於10分鐘的好天氣,地球的表面突然就布滿了茂密的大森林,這些森林終於哺育出了恐龍。恐龍在11點剛過的時候誕生,支配了這個世界長達45分鐘的時間。而我們人類在這一天結束前的1分17秒時出現,在最後兩秒鐘,我們發明了文字。生命的誕生需要時間,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我們基本上可以排除年齡在20億年以內的行星可以進化出高級智慧文明的可能性。
地球不但要存在的時間足夠長,並且還必須要有一個足夠持續穩定的地質期。當人類的探測器第一次造訪我們的近鄰金星時,我們發現金星表面的環形山要比水星少得多,這本身就很不正常。因為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金星和水星遭受到的小天體的撞擊應該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金星的表面卻顯得異常的平坦,而水星卻是遍布了350多座環形山呢?原因就在於金星每隔數百萬年就會經歷一次劇烈的地質活躍期,無數的火山同時噴發,強烈地震幾乎遍布整個金星表面,所有的環形山都會被夷為平地。如果我們的地球跟金星一樣每隔幾百萬年就來一次地質大活躍,那麼顯然是無法誕生任何智慧文明的,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也會「吃不消」這種無常的變化。
1994年7月16日至22日,以兩位發現者名字命名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被木星強大的潮汐力撕裂成21個碎塊。然後,就如同遇到吸塵器的灰塵一樣,這21個碎塊用比戰鬥機最高時速還要快50多倍的速度(60千米每秒)撞向木星。雖然這次撞擊點在相對於地球的背面,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但是撞擊激發的巨大的光亮把木星的衛星都照亮了,在地球上能清晰地觀測到反光效應。這個亮光是人類有史以來記錄下來的最亮的強烈的閃光。當幾個小時以後第一個撞擊點轉到面對著地球的方向時,天文學家們在望遠鏡中看到了木星上升騰起的巨大的塵雲,直衝上2000多千米的高空,撞擊坑裡面可以裝下整整一個地球。僅僅是第一個碎塊撞擊釋放出的能量就相當於3萬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如果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向的不是木星而是地球的話,那麼地球有可能會被撞成兩半。
像人類這樣的生命在宇宙中到底得具備多少嚴苛的條件才能誕生呢?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
一顆行星處在了宜居帶還不夠,還必須要能夠穩定地待在宜居帶上至少長達幾十億年才足以進化出智慧文明,這就是所謂的「持續宜居帶」的概念。一顆行星要能夠位於宜居帶本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還要再進一步地能夠位於持續宜居帶上,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邁克爾·哈特做了一個模擬計算,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在地球演化史上將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會越來越冷。而如果距離再近5%,它也可能處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會越來越熱。假若地球的軌道更扁一些,上述的距離限制會更加嚴格。雖然哈特的計算也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但是質疑也不過是對這個百分數在個位數字上的修正。如果我們把太陽系比作一個足球場的話,那麼你用一把美工刀在足球場的中心區域刻一條細細的划痕圈,這個圓圈就相當於宜居帶了,一顆行星要想恰巧落在這樣一個宜居帶中,顯然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