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 教育 (四)智慧的傳授

四 教育

(四)智慧的傳授

宗教則充滿了矯正諸多弊端的理念,以之為榜樣,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課程體系。在編排知識時,應該依據其所相關的人生挑戰,而不是正好所屬的學科領域。新的策略應該是為了目的而閱讀,這一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完善、更加清醒。同時,應該投入精力訓練演說口才,訓練記憶技巧,訓練書面表達能力。
本章已經表明,文化擁有足夠豐富的內容,可以使人不必依賴宗教信條而照樣面對生活困境。令我們個人和政治生活遭受重創的錯誤在於,我們用狹隘的課程材料取代了自古以來的文化作品。在文化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有關愚蠢、貪婪、色|欲、嫉妒、傲慢、感傷、勢利的內容,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題材都可在弗洛伊德、馬克思、羅伯特·穆齊爾、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大江健三郎、費爾南多·佩索阿、尼古拉斯·普桑、索爾·貝婁等人九*九*藏*書的作品中找到。問題是,由於站不住腳的偏見,世人無意利用文化來紓緩人間的悲傷,故而很少對這一寶庫進行有效的清理並令其信手拈來地為我所用。
偉大文藝家們從來沒有跟那些聲稱智慧不可教的人站到一起,這一點要歸功於宗教。文藝家們敢於直面個體生活的重大問題:我應為何而工作?我如何去愛?我如何才能更加完善?這種直面問題的方式應當引發無神論者的興趣和思考,即使你們很難同意對這些問題的具體答案。
然而,就是這個完全相同的原則,儘管在科技領域顯得是那麼的毋庸置疑、理所當然,但在用到智慧、自知之明、心靈的道德指引這樣的領域時,往往會遭到莫大的反對。假如有人提出,新入學的一班物理專業學生應當自己去獨立摸索電磁輻射理論,教育的辯護人一定會對此想法嗤之以鼻。可是,值https://read.99csw.com得注意的是,同樣這些教育辯護人卻同時會慷慨陳詞,強調智慧絕不是可以相互傳授的東西。

1

如此這般的偏見早已浸透了文化教育,已使其基本上放棄了穆勒和阿諾德的宏大抱負,也毀滅了里爾克高調表述的希望。里爾克在詩篇《古老的阿波羅軀幹雕像》的最後一行中推測,世上所有偉大文藝家至高無上的希望就是告誡其受眾:「你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https://read•99csw•com
現有主流的世俗機構中,沒有哪一家公開宣稱有意向世人傳授生活的藝術。不妨拿科學史來打個比方,倫理領域尚處在業餘的階段,好像業餘愛好者在用花園中的枯木落葉打探化學入門之道,而不是專業人員在研究型實驗室從事程序嚴密的試驗。要開展任何以心靈為核心的教學工作,大學里的飽學之士本來應該是不言而喻的首要人選,可他們卻扯起純學問的幌子,遠離經世致用的現實要求,躲避教化聽眾的責任,恐懼簡潔明了清晰直白,假裝沒有看到我們是多麼的脆弱,也無視一個事實,即不管內容多麼重要,我們的腦子實在太容易遺忘。
在某些人聽來,這些教育方法也許具有太過濃重的基督九-九-藏-書教味道,但且莫忘了,它們多在耶穌降生以前久已有之。希臘人和羅馬人早已有意讓知識為內心需求服務,是他們首先為了傳播智慧的目的而創辦學校,把書籍比作良藥,並且看到了辭令和重複的價值。我們不應當讓無神論來妨礙我們對傳統的鑒賞和吸收,諸多傳統本來就是人類不以派別劃分的共同遺產的一部分,只不過凡夫俗子誤解了這一遺產之創造者的真實身份,長期以來踐踏乃至滅失了這份遺產。
就科技知識方面而言,世俗社會已經證明自己傾心接受有關教育使命的上述道理。如今在冊的一名物理專業的大學生能在幾個月時間里學到法拉第曾經知道的東西,也可能在一兩年的時間里推進到愛因斯坦統一場理論的前沿地帶。對於這樣的事實,世俗社會絲毫不會覺得有任何懊悔惋惜之意。
歸根結底,一切教育的目的是要節省我們的時間、減少我們的錯誤。教育是九-九-藏-書一種機制,不管是世俗社會還是宗教社會,都希望藉此機制,以一種可靠的方式,在為期若干年的時間里,向其成員灌輸先人留下的文明。祖先中最為優秀最為堅定的分子在眾多世紀中以其艱苦卓絕、時斷時續的努力,凝結起了這些文明成果。
宗教跟現代大學不一樣,它們不會將教學限於一個固定的時段(年輕時代的若干年),不會限於某一特定場所(校園),也不會限於某種單一的形式(講課)。宗教認識到我們既是認知的動物,也同樣是感性的動物,故此深知需要採用各種可能的資源來影響人們的頭腦。宗教的許多方法,儘管與當代教育的理念相去甚遠,但仍應被視為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讓任何神學的或者世俗的思想在我們這個健忘的頭腦中發揮作用,還真少不了這些方法。宗教的這些技法值得加以研究和採納,如此我們才可望在有生之年比起父輩們少犯哪怕一兩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