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部 普呂梅街牧歌和聖德尼街史詩 第十卷 1832年6月5日 二 問題的實質

第四部 普呂梅街牧歌和聖德尼街史詩
第十卷 1832年6月5日

二 問題的實質

於是,塔西陀和尤維納利斯這類人出世了,儘管表面看來遲了些;到了昭然若揭的時刻,宣教者才出現。
當然,即使由天才的獨裁者統治,專制主義依然是專制主義。在傑出的專制者統治下,也有腐化問題;不過,在寡廉鮮恥的專制者統治下,這種精神瘟疫就更加醜惡了。在這些朝代,毫不掩飾無恥的行徑;而由塔西陀和尤維納利斯這類創製典型事例的人,鞭撻這種無可辯駁的卑鄙無恥,對人類則更有裨益。
近代史上這場激動人心的危機,巴黎人稱為「暴動時期」留在記憶里,在本世紀曆次暴風雨的時日中,這肯定是最有特色的一段。
且不說帕特莫斯的那個巨大的流放者,他也同樣,以理想世界的名義,強烈抗議現實世界,將幻覺化為一種驚天動地的諷刺,將世界末日的烈焰反光投向羅馬—尼尼微、羅馬—巴比倫、羅馬—塞多姆
羅馬在維特利烏斯統治時期,比在蘇拉統治時期感覺還要糟。在克勞狄和多米蒂阿努斯統治時期,卑鄙下流變成畸形,同暴君的醜惡相得益彰。奴隸的卑劣是專制者一手造成的;散發臭氣的這些腐爛心靈,正是主子的寫照;政權污濁,心胸狹窄,天良平庸,靈魂惡臭;卡拉卡拉朝代如此,康茂德朝代如此,埃拉加巴盧斯朝代也如此;然而在愷撒朝代,羅馬元老院中只散發出鷹巢所特有的糞味。九九藏書
在暴政統治下,作家被迫縮小範圍,從而也就增聚了力量。西塞羅的和諧複合句,在威勒斯案件上勉強夠用,用在卡利古拉身上就會顯得遲鈍了。語句緊縮,就增加了打擊力度。塔西陀收縮著手臂思考。
順便說一句,要知道在歷史上,塔西陀和愷撒並沒有同世遇合。天意給塔西陀保留了提比略之類的皇帝。愷撒和塔西陀是相繼出世的兩位人傑,彷彿避免相遇,這是掌握歲月舞台上下場的主宰的神秘安排。愷撒是偉人,塔西陀也是偉人;上帝不讓這兩個偉人相互撞擊。伸張正義的審判官若是抨擊愷撒,就可能做得過火,有失公正。上帝不願意如此。非洲和西班牙的偉大戰爭,消滅奇里乞亞海盜的行動,將文明帶給高盧、布列塔尼和日耳曼的功績,這一系列的光榮遮蔽了魯比科內河事件。這其中顯示一種微妙的天公地道,不忍放手讓鐵面無私的歷史學家去評說傑出的侵略者,讓塔西陀饒過愷撒,向這位天才提供減輕罪過的情節。
而且,起義在什麼方面與暴動不同,地道的資產者不大了解這種細微差異。在他們看來,全是叛亂,不折不扣地犯上作亂,是豢養的狗起而反抗,要咬主人,因此必須懲罰,鎖起來關進窩裡,任其狂吠和嚎叫,直到有一天,狗的腦袋突然大起來,在昏暗中隱約變成了獅子頭。
最後再講幾句,就進入情節了。
在專制君主統治下,有發往賽伊尼的流放者,也有寫《編年史》的人物九_九_藏_書
明確了這一點,那麼,對歷史而言,1832年6月運動,究竟是一場暴動呢?還是一場起義呢?
一顆偉大心靈的正直,在正義和真理上高度凝結,具有雷霆萬鈞之力。
於是,資產者高呼:人民萬歲!
這是一場起義。
這一切已成過去,未來當是另一番景象。全民公決的高妙之處,就是能從原則上消除暴動,又把投票權給了起義,從而解除了起義的武裝。這樣,戰爭就化解了,既沒有街壘戰,也沒有邊境戰爭了,這就是必然的進步。不管今天情況如何,明天就是和平。
從這可怕事件的場面來看,我們很可能說這是暴動,但僅僅為了指明表面現象,而我們始終區分暴動形式和起義實質。
我們說過,反抗有時出現在政權內部。波利尼亞克是暴亂者;卡米爾·德穆蘭是治理者。
約翰站在岩石上,猶如斯芬克司蹲在基座上;世人可能不理解他:他是猶太人,用的是希伯來文;然而,撰寫《編年史》的是拉丁人,說得準確些,他是羅馬人。
我們要講述的事情,屬於這種富有戲劇性的活生生的現實,但因時間和空間有限,往往被歷史學家所忽略。然而,我們卻要著重介紹,這恰恰是生活,是人的悸動和震顫。我們似乎講過,小事情,可以說是大事件的枝葉,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這類小事,在所謂暴動時期數不勝數。司法進行了調查,但是出於另種原因,而不是為了歷史,沒有全部披露,也許沒有查到底。有些特殊情況公布了,已為人所知,但是還有些事情根本無人知曉,還有些事實,經歷者不是遺忘,就是故去了,我們要揭示出來。這些壯麗場面的角色,大多數已經下世了;而且事後第二天,他們就沉默了;不過,我們要講述的情況,可以說都是我們親眼所見。有些名字變了變,因為歷史旨在講述,而非告發,但我們描繪的是真事。囿於本書的條件,我們只能指明1832年6月5日和6日的一個側面、一段插曲,當然是鮮為人知的。我們掀起黝黯的幕布,力圖讓讀者瞥見這場可怕的社會風波的真相。
有暴動,還有起義,這是兩種憤怒:一種不當,另一種正當。唯一建立在公正上的民主政體,有時也會發生一小撮人篡權的情況,於是全體起而攻之,要討回權利,必要時還拿起武器。凡是屬於集體主權的問題,全體對部分的戰爭是起義,部分對全體的進攻是暴亂;要看土伊勒里宮容納的是國王還是國民公會,才能決定對它的進攻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同一門瞄準人眾的大炮,在8月10日是錯的,在葡月14日則是對的。表象類似,本質不同;瑞士雇傭軍保衛錯誤的東西,波拿巴則保衛正確的東西。全體在自由和主權的情況下決定的一切,不能由街頭暴亂來改變。純屬文明的事物也是如此;民眾的本能,昨天清醒,明天又可能混亂。同樣的憤怒,反對特雷就是正當的,反對杜爾哥就是荒謬的。破壞機器,搶劫倉庫,拆毀鐵路,搗毀船塢,聚眾鬧事,不公正地對待進步的人民,學生殺害拉繆,有人用石頭將盧梭趕出瑞士,這些行為就是暴亂。以色列反對摩西,雅典反對福基翁,羅馬反對西庇阿,巴黎反對巴士底獄,這些都是起義。士兵反對亞歷山大,海員反對哥倫布,都是同樣的反抗,大逆不道的反抗。為什麼呢?因為亞歷山大用劍為亞洲所做的事,正是哥倫布用指南針為美洲所做的事;亞歷山大同哥倫布一樣,發現了一個世界。將一個世界贈送給人類文明,這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光明,因此任何抗拒都是犯罪。有時,人民就曲解對自我的忠誠。群眾背叛人民。例如,私鹽販子不惜流血長期抗爭,為正當利益長期反抗,可是到了關鍵時候,到了得救的日子,即人民勝利的時刻,他們卻投靠王室,轉變為朱安黨,從反抗王室的起義轉為擁護王室的暴動,這豈非咄咄怪事!愚昧無知的可悲傑作!私鹽販子逃脫了王朝的絞刑架,脖領上還套著一段繩索,就戴上白徽章。「打倒鹽稅局」的口號卻生出「國王萬歲」的口號。聖巴泰勒米節慘案的殺手、九月慘案的兇手、阿維尼翁慘案的劊子手;殺害科利尼的兇手、殺害德·朗巴勒夫人的兇手、殺害勃呂訥的兇手;米克萊、綠徽章、辮子兵、熱愚幫、袖章騎士,這些全是暴亂。旺岱是天主教的一次大暴亂。https://read.99csw.com九*九*藏*書
熱量的程度也有差異:起義往往是火山,暴動往往是草火。
凡是拿起武器的抗議行動,即使完全正當,即使像8月10日那樣,像7月14日那樣,起初都難免有些混亂。在正當權利顯示出來之前,總是波濤洶湧,泥沙泛起。起義的初期是暴動,正如江河的源頭是激流。暴動通常要流入革命這片海洋。然而有時,起義由絕對純潔的理想白雪構成,俯臨精神天際、正義、明智、理性和人權,從高山出發,水如明鏡映現藍天,從岩石傾瀉到岩石,流經越遠越壯闊,彙集百川,形成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不料忽又注入資產階級的泥潭,如同萊茵河流入沼澤。
人權行動的聲響可以辨識,並不一定總是發自騷亂群眾的顫抖;有瘋狂的憤怒,有破裂的銅鐘;不見得警鐘都能發出青銅之音。狂熱和無知的騷動,絕非進步的震蕩。「起來,」這沒錯兒,但是要為了成長壯大。指給我看看你要走的方向。只有向前才算起義。任何別種「起來」都不好。凡是猛然倒退就是暴亂;倒退,就是反對人類的一種暴行。起義就是真理的震怒。起義掀起的馬路石塊,迸發出人權的火花。這些路石只給暴亂留下爛泥。丹東反對路易十六是起義;埃貝爾反對丹東則是暴亂。
尼祿之流的暴君統治一片黑暗,就應當用同樣的色調描繪出來。單憑刻刀雕刻出來,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必須為之上色,將凝練犀利的散文傾入刻痕里。
不過,尤維納利斯和塔西陀,read.99csw.com跟聖經時代的以賽亞和中世紀的但丁一樣,都還是個人行為;而暴動和起義,則是群體行為,有時錯誤,有時正確。
獨裁者有助於思想家的思索。受束縛的言論別具一種威力。君主強迫民眾緘默的時候,作家就兩倍三倍地加強自己的文筆。一種神秘的豐|滿,從這種緘默中產生出來,在思想中過濾,並凝固成為青銅體。歷史上的高壓政策,在歷史學家身上壓制出精確性。某一名作如花崗岩一般堅硬,無非是暴君重壓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暴動的緣起是一種物質因素,而起義總是一種精神現象。暴動,就是馬薩尼埃洛,而起義則是斯巴達克思。起義接近頭腦,而暴動靠近腸胃。肚子發火了;當然,並不是每次肚子都錯了。在飢餓問題上,暴動,例如比藏賽那次,出發點正確,令人同情也符合正義,但仍舊還是暴動。為什麼呢?因為實質有理,而形式錯誤。雖然有理,但是野蠻兇殘;雖然強大,但是胡作非為,如同一頭失明的大象橫衝直撞,一路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的屍體,讓安分的百姓和無辜的人死於非命,還不知道為什麼。為民求食,目的很好,而濫殺無辜,方式極糟。
由此可見,正如拉法耶特所講的,在一定條件下,如果說起義可能是最神聖的義務,那麼暴動就可能是滔天大罪。
一切問題由全民公決,這完全是現代方式;在此之前四千年的歷史,充滿了人權遭踐踏、人民受苦難的事實,每個時期都附有可行的抗議。在專制君主統治時期,沒有起義,卻有尤維納利斯「憤怒」接替了格拉庫斯兄弟
有時,起義即起死回生。
1832年這場運動爆發得迅疾,止熄得凄慘,顯得極其偉大,就連認為這無非是一場暴動的人,也不能不從尊敬的口氣談論。在他們看來,這相當於1830年的餘波,說什麼激發起來的想象力,一日工夫不可能平靜下來。一場革命不可能陡直切斷,總要拖一段波動,直至平復狀態,譬如,高山逐漸趨緩而接平原。有阿爾卑斯山脈,則必有汝拉山脈;有比利牛斯山脈,則必有阿斯圖裡亞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