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福克納的語言風格

福克納的語言風格

如果說福克納的語言風格曾令不少評論家搖頭,曾令眾多讀者感到「困惑和心煩意亂」,那麼它簡直令譯者頭痛、叫苦不迭。福克納的作品,有時真叫譯者望而生畏,止步不前。遇上那些「雕琢得奇形怪狀,錯綜複雜到了極點」的句子,即使反覆閱讀解除了「困惑」,拿起筆來用另一種文字表達卻又像入了迷宮,找不到出口,或者深陷泥潭,半天動彈不得。漢語與英語的規範大相徑庭,福克納作品的漢譯難度是很大的,他的文體風格在譯文中很難完全不走樣地被複制。譯本無論如何只是原著的替代品而已,對福克納的原著來說更是這樣。中國讀者可聊以譯本作為步入其堂奧的階梯,但要真正欣賞和研究福克納的作品則必須直接閱讀原文。
然而,儘管有大錯誤,儘管有壞習慣和有意的壞寫法(有意是顯然的),他的文體總的說來是極其動人的;讀者的確是一直沉浸在那裡面,也要一直沉浸在那裡;這就值得研究其中的道理。假如我們不是孤立地考慮這些奇怪的句子,不是作為語法上的怪物或拙劣的怪物,而是把它們同全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我們立即會發現這些句子所以寫成這個樣子自有其機能上的理由和必要……
總之,福克納先生的文體,雖然有時很漂亮,而且總是很有趣,但糟糕透頂的地方也實在太多;它無可避免地給溫德姆·劉易斯那樣敏銳的評論家提供了太容易狙擊的目標。然而如果說人們很容易取笑福克納先生對某幾個字或是著了迷,或是漫不經心,或者濫用,或者鸚鵡學舌般地老用機械的m-音綴……那麼對於他專門愛用過於繁複的句子結構,卻還需要另加評述。九_九_藏_書
顯然,這樣的文體,尤其結合了這樣一種對方法的關注,一定會給讀者造成困難;也應該承認,福克納先生一般並不致力或不大致力於使他高度複雜的「情境」易於被接受或理解。讀者簡直必須決心下功夫,也可以說共同合作;讀者的報酬是確有一種意境將會顯形,有一種意義可以抽引出來,而一半的趣味正是在於仔細體會福克納先生怪異、艱難,又常是那麼煞費苦心的構思過程。……
藍仁哲
https://read•99csw•com過福克納作品原文的讀者都會有同感,評論家對他的文體的批評是有的放矢的,不無道理的。然而,他達到的獨特風格境界又總是令評論家和讀者折服和傾倒。
在另一個場合,1956年初接受吉恩·斯泰因採訪時他卻這樣談到風格:「依我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以音樂為最便。……可是我之所長是文字,所以我就一定要啰啰嗦嗦地用文字來設法表達純音樂簡單明了就能表達清楚的意思。也就是說,儘管音樂可以表現得更明白、更簡潔,可是我卻寧可使用文字。我覺得,看比聽強,無聲勝於有聲,用文字創造的形象就是無聲的。文中驚雷、文中仙樂,都只能在無聲中領會。」福克納的以上談話不僅回答了當場提問,也是對先前不少評論家的指責的間接回答,對讀者理解和欣賞他的語言風格也大有助益。看來,形成福克納獨特的語言風格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他聽從心裏的催促縱筆寫去,「任其粗放」;二是他「一定要啰啰嗦嗦地用文字來設法表達清楚意思」。他的「粗放」、「啰read.99csw•com啰嗦嗦」是顯而易見的,但他文中的「驚雷、仙樂」卻需要讀者「合作」才能領會。縱觀《八月之光》的文字,的確不乏「文中驚雷、文中仙樂」。諸如第一章莉娜行進在鄉村道上的悠緩和午後時分的凝重氣氛,第十九章珀西追擊時的緊張氛圍及克里斯默斯死亡之際儀式般的描寫,第二十章海托華臨終幻覺的逼真細微的描繪等,以及更多散見的精彩段落,無不令人叫絕。
福克納的文體風格,一向是批評家關注和評論的焦點之一,尤其是在20世紀30年代。不少英美同行和評論家,就他對某些詞語的偏愛或濫用,任意拼合詞語,臃腫繁複的文句以及其他怪癖,都不曾放過。在這些文章中,康拉德·艾肯《論威廉·福克納的小說的形式》一文,相當集中而又中肯地談到了福克納的語言風格。文章發表於1939年1月,今天讀來仍頗能引起共鳴,而且艾肯的評價對讀者也不乏指點迷津的作用。因為,不妨多引兩段:
使人困惑的是你讀完一個句子之後,發現全然不知懸空著的動詞的主語是什麼——使人心煩意亂的是你必須回頭去理出它的意思來,循著一個一個子句去弄清整個句子的結構,然後終於發現弄不清楚也無所謂,而那晦澀或許是既非纖巧,也無必要。……https://read.99csw.com
1998年1月重慶歌樂山麓
福克納自己如何看呢?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福克納很少在乎別人說些什麼,自己也從不加以解釋,一味按他自己追求的目標進行創作。可是在獲獎之後,他一反常態,在講演或接受採訪時常常談起或回答各種有關的問題。在回答《八月之光》的寫作風格時,他曾這樣說道:「我對風格一無所知。我不在心裏催促他寫出來——我想一個作家有許多事,他沒有時間去考慮風格問題。要是他只是想寫,沒有什麼催促他,那麼他就能成為一個文體家,但有許多東西催促著寫出來的作家們卻無暇顧及,只好任其粗放,巴爾扎克就是一個例子。」
過於繁複也確實過於繁複,這些句子雕琢得奇形怪狀,錯綜複雜到了極點:蔓生的子句,一個接一個,隱隱約約處於同位關係,或者甚至連這隱約的關係也沒有;插句帶插句,而插句本身裏面又是一個或幾個插句……彷彿福克納先生在急促的失望之中,決心要告訴我們一切……似乎要使每個句子成為一個微觀世界。而且應該承認,那樣的句法使人困惑和心煩意亂。read.99csw.com
福克納最擅長運用文字的積累效果,他往往以詞語潑灑成激流,將讀者捲入其間,使其沉浸其中,令人達到忘記詞語和語法規則的地步,從而彷彿看見文字積累幻衍成的畫面形象。他像一位天才的文字畫家,文字在他手裡成了色彩,他執意「啰啰嗦嗦」之際正是他瞄準心目中的形象而酣暢地增添色彩、潑灑濃墨的時候。對於福克納來說,似乎用文字創造形象勝於表達意思。由於他時刻關注「用文字創造的形象」和「看比聽強」的效果,所以他頻繁地使用「seem」(看似)、「like」(像是)、「as if,as though」(彷彿是,恍若,好像)、「look」(看上去像)等視覺比擬的引導詞語,不斷地運用「now」(這時,現在)、「then」(之後,接著,那時)來指示變換的畫面或情景,總是把形容詞一個又一個地附著在前一個之後,或讓分句不斷蔓生以致「過於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