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在第十章「達到正常與健康的方法」中,馬斯洛從統計學、習慣和文化的角度,並從良好的調節和無功能障礙狀態(without dysfunction)的角度,討論了心理正常的主要含義。他還根據積極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積極的定義。馬斯洛將心理健康與自我實現的過程和他的需要層次中與生俱來的其他需要的實現過程相互聯繫起來。他還討論了可以自由選擇的環境如何成為心理健康的最佳支持。
在第十五章「關於科學的心理學研究」中,馬斯洛為我們展現了對科學的心理學解釋:科學家也是人,他們的行為必然遵循心理學的原則,包括價值觀、恐懼、希望和夢想在科學中的作用。他還強調科學並非發現真理的唯一道路。他建議,應該在傳統的科學觀點上增加詩人、哲學家、夢想家和其他人的方法。一個健康、幸福、興趣廣泛的人很可能成為一名更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家。
在第五章「需要的層次」中,馬斯洛探討了需要層次中的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的差異。他認為高級需要是進化過程較晚的產物,而且在個體中也是較晚發展起來的。越是高級的需要對於維持生存來說越不迫切,其滿足越可以被推遲。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夠產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夠促進個體的成長,而這也要求有一個更為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第八章「破壞性是本能的嗎?」中,馬斯洛指出,破壞性不是天生的。他列舉了在對動物、兒童和跨文化行為的研究中得到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事實上,在健康的、適當的環境下,是不會產生破壞性行為的。他認為,對破壞性和任何行為來講,我們必須考慮三點:個人的性格結構、文化壓力和當前情形。
我們真心希望您能享受這本書給您帶來的樂趣,就像我們在編輯過程中所享受到一樣。亞伯拉罕·馬斯洛激勵我們成為一個人、一位思考者。如果他關於心理學和人類潛能的理九_九_藏_書論能夠對您有所觸動,並引導您對他提出的問題進行深思,那麼這本書就大功告成了。
接著,馬斯洛探究了需要層次的含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公正地看待人類高級功能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將人類行為與所有生物的動機、行為放到了一個連續統一體之內。馬斯洛還概括了需要層次論對於哲學、價值觀、心理治療、文化和神學的意義。在第六章「非動機的行為」中,馬斯洛拓展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把表達性行為和藝術性行為也包括進來。與他同一個時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習慣於忽視學習、動機的行為之外的所有其他方面。馬斯洛指出,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動機或有目的的。包括唱歌、跳舞和遊戲在內的表達性行為可以是相對自發的、無目的的。它們也值得從心理學角度去關注。
通過承認需要滿足的中心理論地位,馬斯洛指出,我們可以理解不同的治療系統都是如何有效地運行的,以及接受訓練相對較少的心理治療師為什麼也可以是有效的。他還指出,我們的基本需要的滿足只能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實現。這些需要包括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安全需要、歸屬需要、愛的需要和自尊需要。
在第四章「重新考察本能理論」中,馬斯洛重新考察了傳統的心理學本能理論。這套理論將生物學的本能概念應用到人類行為之中。本能學派的學者在遺傳性的本能中尋找所有行為的根源,而與此相反的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傾向於用學習(learning)來解釋所有的行為。
在第十八章「心理學的整體論方法」中,馬斯洛指出,複雜的人類行為不能夠被簡化為更簡單的部分。甚至在研究具體人格方面時,馬斯洛堅持主張要牢記我們是在研究一個整體的一個部分,而不是一個分離的實體。馬斯洛引入了「人格症候群」的概念,即一個有結構、有九_九_藏_書組織的多成分的聯合體,並且具體討論了這一研究途徑的不同含義。
在第七章「心理病理的起源」中,馬斯洛討論了兩種不同的需要受挫(need frustration)的情況。威脅性的受挫可以造成病理表現,而非威脅性的受挫則不會。馬斯洛強調,並非所有的受挫都是威脅性的,實際上,剝奪(deprivation)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馬斯洛還討論了威脅性和非威脅性的衝突,同時還指出,某些衝突也有其正面的影響。
在第十二章「自我實現者的愛情」中,馬斯洛著重強調了對愛情的研究,尤其是對健康人的愛情的研究的重要性。馬斯洛討論了性與愛之間的關係。他還討論了愛情是如何引導我們超越自我,並且肯定所愛的人的獨立和尊嚴的。他還討論了愛情固有的回報以及利他的性質。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20世紀最具創造性的心理學家之一,《動機與人格》一書是他的研究成果的原始記錄,它已經成為對馬斯洛理論感興趣者的主要參考書。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心理學、教育、商業、社會研究以及其他領域中諸多專業雜誌的作者對其關注的與日俱增得到清楚的證明。該書的第一版出版於1954年,第二版出版於1970年。它的影響在逐年增大。從1971年至1976年,《動機與人格》一書作為參考文獻被引用了489次,平均每年超過97次。在該書出版20年之後,從1976年至1980年,對該書的引用增加至791次,平均每年超過198次。
《動機與人格》修訂后的第三版突出了馬斯洛的創造性思想,強調了他所提出的意義深遠的概念。在本書中,我們重新編排了前兩版的章節,給其中一章增加了新的標題和副標題,並刪除了一些過時的材料。第十三章是本書新增加的部分,是1958年馬斯洛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演講內容。https://read.99csw•com為使讀者更加了解本書的歷史和學術背景,本書第三版還增加了以下內容:馬斯洛的簡要傳記,馬斯洛的前瞻對現今時代生活的深遠影響的回顧,章節介紹,引文研究,以及馬斯洛著作的完整的書目。
在第九章「作為良好人際關係的心理治療」中,馬斯洛將心理治療與包括威脅、行為完成和需要滿足等在內的實驗心理學傳統概念緊密聯繫起來。
富有創造性的自我實現者傾向於以敏銳、清醒的眼光審視世界,比其他大多數人更具有自發性和表現力。因為他們接受自己,所以更多的自我可以服務於創造性的目的。馬斯洛還將其稱為「原發創造性」,這是構成偉大的藝術、音樂基礎的最初的洞察力和靈感。馬斯洛指出,只有少數天資聰穎、訓練有素的人能夠取得藝術上富有創造性的成功,而原發的自我實現的創造性是我們的基本人性的基本方面。
馬斯洛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本質上說是具有治療效果的,反過來說,良好有效的治療是建立在良好的醫生與患者的關係基礎之上的。對於馬斯洛來講,一個健康的社會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得到培育與促進的社會。健康的社會也就是人們在心理上健康的社會。馬斯洛強調,職業心理治療師永遠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不再追求基本需要滿足的人或者不接受這種滿足的人來說。這些人需要專業治療,以幫助他們意識到無意識的思想、慾望、挫折和壓抑。
本書分以下四個主要部分:動機理論;心理病態與正常狀態;自我實現;人類科學的方法論。
在第十七章「陳規化的認知與真正的認知」中,馬斯洛區分了兩種思維方式,並論證了哪種思維方式更為合理。他強調了對新體驗的最初關注的重要性,要清楚、詳盡地進行觀察,而不是立即把新體驗進行歸類。對馬斯洛而言,陳規化是盲目歸類的一種典型,而習慣則是另外一種。雖然穩定九_九_藏_書的規則是有用和必要的,但過多地進行歸類就會導致思想的僵化和對現實的視而不見,而且還會導致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以至於新問題要麼未被意識到,要麼通過不合適的方法和手段去處理。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自我(ego)和文化的需求是不可避免地與我們內心最深處、最基本的自私的本能相互衝突的。馬斯洛對此持否定觀點,他認為我們在本質上是好的、具有合作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文化得到滿足而不是受到挫折。
第二章「人類動機理論」是馬斯洛關於需要層次論的經典闡述。馬斯洛將行為主義心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巧妙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需要層次論已經在商業、廣告、教育以及其他許多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馬斯洛還指出,他的研究對象還遠不是完美的人,他討論了這些人的弱點。此外,他還討論了在自我實現中價值的作用和自我實現者身上兩分對立的解決,例如感情與理智、自私與無私以及責任與享樂。
在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滿足」中,馬斯洛討論了需要層次論的一些含義。包括需要的滿足、需要滿足的後果,以及需要滿足與學習、性格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學和其他各種現象的相互聯繫等。
在第十六章「方法中心與問題中心」中,馬斯洛指出,科學上的許多問題,尤其是在心理學上,產生的原因就是過度強調方法中心。方法中心是指集中強調科學研究中的設備、儀器和技術。這常常會導致一些儘管方法上健全但卻缺乏價值的研究。方法中心往往使科學循規蹈矩,扼殺新意,限制了科學所能夠研究的範圍。
第一章「動機理論引言」,是對傳統的行為主義動機理論的一種人本主義的批評。馬斯洛系統地列舉了傳統動機理論的局限。他強調了考慮完整的個人、文化影響、環境、多重動機、非動機行為和健康的動機的必要性。簡而言之,馬斯洛為真正的人類動機理論奠九-九-藏-書定了重要的基礎。
(Robert Frager)
在這一章中,馬斯洛總結了在行為主義學者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他認為,任何對人類行為的詳細觀察都會顯示出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馬斯洛寫道,在人類需要中的確有本能的成分,但一般來講很小。正常健康的人類並非由其本能需要主宰,而且如果他們某些本能需要未能滿足,也不至於非常沮喪。
在第十一章「自我實現的人」中,馬斯洛描述了他對自我實現的劃時代的調查。他概括了在選擇和測試研究對象中使用的方法。這一章的大部分都是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研究對象的素質和特徵所做的具體描述,其中包括:準確的感覺、自發性、超然、獨立、高峰體驗、幽默感和創造性。
在第十四章「新心理學的問題」中,馬斯洛概述了他在研究心理學時使用新方法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它們包括研究傳統心理學課題的新方法。這些課題涉及學習、知覺、情感、動機、智力、認知、臨床心理學、動物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理論等。
羅伯特·弗雷格
馬斯洛指出,所有人類的需要可以根據層次進行排列,從對空氣、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開始,接下來是心理需要的四個層次——安全、愛、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強調,我們的高級需要與我們對食物的需要同樣是真實的、不可缺少的。在人類的需要問題上,他盡量避免了行為主義學派和弗洛伊德學派的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在第十三章「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中,馬斯洛將藝術家、詩人以及其他從事「創造性職業」的人的創造性與更直接地來源於人格本身的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進行了比較。後者的創造性表現為新穎而富有創造性地做事情的傾向,無論是教學、烹飪、運動還是其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