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幻視野里的中國航天

科幻視野里的中國航天

作者:趙洋
《三體》這部小說里,中國航天更是與全人類的航天融為一體。兩位航天發動機專業的畢業生(程心、雲天明)決定了兩個星際文明的歷史走向,幾個中國人最後承載了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延續大業。
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也是以火星為題。這就是鄭文光於1954年撰寫的《從地球到火星》。小說里寫到的航天器是「火箭船」。這是一個頭尖尖、船身圓圓像個炮彈的東西,「尾巴」一噴氣,就能沖向前去。火星離地球最近時,科學家就連忙造了兩架火箭船,想到火星上探險去。參加這項工作的有天文學家、植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工程師,組織成了一個「宇宙旅行協會」。科學家早在設計火箭船時就想到了微流星碰撞的可能。所以火箭船可以向四面八方噴氣,可以機動飛行,躲避流星的撞擊。
在小說里,航天服是皮質的,穿上后「胖得像只皮球,笨手笨腳的」。頭上還要套一個圓圓的玻璃罩,打開胸前的開關后,氧氣就從背上的氧氣囊里流進玻璃面罩。
朝氣蓬勃的年代,中國人不再滿足於僅在太陽系內探險。也是在1978年出版的《飛向人馬座》被譽為中國內地發表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小說中,三個誤登上「東方號」飛船的年輕人被錯誤地發射上天,並以每秒4萬公里的速度向人馬座方向飛去。小說將宇宙飛船在宇宙中的探險描寫得淋漓盡致。對火箭如何啟動、以怎樣的速度前進、以何種方式導航、又怎樣拯救被宇宙線輻射傷害的宇航員這樣的細節都進行了完整準確的描寫。小說最後,飛船險些墜入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幾經周折,他們終於找到了戰勝黑洞引力的方法,安然返回地球。2014年的科幻影片《星際穿越》征服了全球觀眾,片中飛船藉助黑洞引力助推回到地球的方法可以追溯至鄭文光的這篇小說。

中國設備支撐太空救援

火星,中國人眼中的「熒惑」、西方人眼中的「戰神」,好像總在昭示著某種不確定性。目前人類向火星發射的專用探測器總數有四十多個。其中有超過60%以失敗告終。也正因如此,火星被稱為「航天器的墓地」。
read.99csw.com部以浪漫筆調描述幾個孩子飛向火星的歷險故事雖然簡單,但在當時卻引起了轟動效應。人們競相湧入位於北京建國門的古觀象台去觀測火星。但在小說里,火箭船並沒有在火星著陸,這是為什麼呢?鄭文光自己是這樣說的:「我虛構了幾個孩子,他們偷了一隻火箭船,飛到了火星附近,並且繞著這顆紅彤彤的星球轉了個圈子。我實在沒敢讓他們在火星上『登陸』,因為在當時,我還不知道火星上是個什麼樣子呢!」看來,那時的科幻創作,是以「硬」為目標的,非有科學上的把握才能下筆不可。
4000多名火星建設者來到了太陽谷,一座城市初具規模。在經歷了地基崩解、恆星爆發、原子核實驗室爆炸等突發事件后,一種火星上特有的微生物感染了人類,成為壓垮這些火星建設者的最後一根稻草。經過這些波折,薛印青發現在開發火星中有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不能在太陽谷建設一個孤立的城鎮,而應該分散開來,以減少損失。後來,他們在火星的北極建立了第二研究中心,並且在火星各地建立了八個城鎮。不但包括農場、實驗室、生活區域,還建立了重工業和輕工業工廠。在各個城鎮之間,還有定期的民航班機往來。
時光流轉,在中國科幻「新生代」作家的筆下,人類乃至地球文明的命運都與中國航天緊密相連。反映人類對抗宇宙災變的《天年》和《逃出母宇宙》都有中國人在太空的故事。

衝出大氣層

城際通勤火箭

關於中國與火星的最新消息是,2020年左右,中國將發射一台火星探測器。這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火星軌道環繞、火星著陸、表面巡視等任務,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探測方式在國外從沒有過。屆時,中國航天的腳步將走在科幻的前面。
「宇宙航行」和「起死回生」是科幻的兩大熱門主題,這部小說巧妙地將二者巧妙結合在一起了。
衝出大氣層后,下一個探索目標自然是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月球了。早在1904年,就有一篇名為《月球殖民地小說》的科幻小說設想了中國人嚮read.99csw•com往月球的故事。在這篇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中,主人公乘坐著極其先進的氣球在世界各地漫遊,並渴望飛向月球。氣球中,卧室、客廳、體操場、大餐間、兵器房等無所不有,彷彿豪華的空中行宮。這樣一個氣球降落在月球上,自然就是一個功能齊備的基地。只是作者「荒江釣叟」好像忽略了氣球如何飛過地月之間真空環境的問題。其實,目前就有一個可以載人的「氣球」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試驗。充氣太空艙是畢格羅宇航公司研發20餘年的技術。充氣太空艙使用類似防彈衣的織物製造,可以有效抵禦太空碎片撞擊。它們將被摺疊起來發射,進入太空后再充氣膨脹。充氣式太空艙不但重量比目前所使用的金屬外殼太空艙輕很多,而且展開前體積很小,便於運輸,發射費用低廉。

征服月亮的人們

時間快進半個世紀,1955年收錄于科幻小說集《太陽系歷險記》中的《征服月亮的人們》設想了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的壯舉。作者鄭文光寫道:「兩天後,火箭船在雨海安全著陸了。報務員小劉給地球拍出了『安全著陸』的無線電報。接著,謝教授他們穿戴好特殊的防禦衣服和特種玻璃頭盔,定出火箭船,踏上了月亮的土地。月亮表面是一層塵土,它像弄髒了的麵粉那樣,細細的,灰溜溜的,謝教授撮了一把塵土放在口袋裡,作為給人類的第一件禮物。」
「天宮一號」空間站,是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宇航員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設備均由載人飛船運送,載人飛船作為應急救生飛船停靠在空間站外。雖然影片中描繪的航天器構造與真實的神舟飛船並不完全相同,但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神舟」載人飛船的「英雄表現」,給全球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間接反映了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這篇小說的又一個亮點是,當氣球中的人被問到住在什麼國度時,他便指著月輪告訴對方:「從這裏到我的家鄉,須走得百十個鐘頭才到呢。」後來的「阿波羅11號」飛船從發射到降落月球用時約103小時,與此說法不謀而合。
在火箭的飛行艙https://read.99csw.com里,飛行椅軟綿綿的,富有彈性。椅子上橫著一根根皮帶。火箭無人駕駛,由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能夠非常準確地在目的地著陸。
果然,在科幻的宇宙中,中國人又率先飛往太陽系邊緣,並開始航向深空。
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端,這一年葉永烈創作了《飛向冥王星的人》。小說講述了一對藏族青年夫婦吉布和珠瑪,因不堪忍受農奴主的折磨,求神相助送他們到遙遠的星球去過自由生活。途中他們被抓回,吉布遭暴風雪凍死,深埋在積雪下。幾十年後,經過手術,吉布得到重生,並且依舊年輕。而珠瑪已經八十五歲高齡。通過這一啟示,科學家發明了「冷凍凝固」生命的方法。用「儲存」生命的辦法,解決了人類飛往冥王星的難題,成功地發射了一艘飛向冥王星的載人飛船,而吉布被選定為第一個飛向冥王星的宇航員。
可以看出,這些對21世紀航天飛行的暢想與20世紀60年代蘇、美載人航天的技術水平基本一致。
在這部電影中,美國宇航員只有乘坐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神舟」飛船才能返回地球。於是中國航天成了災難的最後防線,是高科技的集中體現。而「天宮」空間站里驚鴻一現的蔥綠水稻、乒乓球拍,以及大肚彌勒佛,無不讓熟悉中國文化的觀眾會心一笑。
中國人對月球探索的信心也影響了西方科幻作品。在1968年(那時中國已成功進行導彈核武器試驗,但尚未發射人造衛星)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中,中國只在側面出現了一下——在討論月球上發現「隱秘存在」的時候,主人公提到這是不是中國人在搞鬼——「他聽說了T·M·A·-1;傳聞正在泄露出去。但是,我們決不能發布任何聲明,除非我們知道那鬼玩意兒是什麼,以及我們的中國朋友是不是在幕後操縱。……難怪有人說它只是幾年前製造的,並且試圖把它同1998年第三個中國遠征隊聯繫起來。」。把月球上的超自然現象歸因於中國人,可見科幻大師是多麼重視中國航天的潛力。

飛向群星

中國人對火星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932年,老舍就寫九-九-藏-書出了以火星為背景的小說《貓城記》。小說講的是一架飛往火星的飛機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剎那機毀人亡,只剩下「我」倖存下來,卻被一群長著貓臉的外星人帶到了他們的貓城,開始了艱難的外星生活。
在葉永烈作於1961年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小記者「小靈通」從未來城回家,乘坐的是城際通勤火箭。這相當於亞軌道飛行,也需要穿增壓航天服。美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就是亞軌道飛行。
誰能想到,在21世紀初可以拯救美國宇航員于危難之中的中國航天器,在半個世紀前的想象里,曾經是那麼的笨拙可愛——
在2015年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火星再次表現出狂暴的一面。影片中,塵暴將美國設在火星上的載人基地摧毀。唯一倖存的植物學家馬克只能靠種土豆生存。在美國宇航局發射救援物資失敗之後,中國航天部門給予美國再次發送物資的幫助,捐出自己原計劃研究太陽的專業航天器「太陽神號」。肩負救援使命的「赫爾梅斯號」載人飛船與裝有補給的中國「太陽神號」對接后才得以前往火星營救馬克。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再次成為太空拯救行動的關鍵一環。
克拉克在《2001》的續集科幻小說《2010》中,安排中國的「錢學森號」成為第一艘登陸木衛二的人類飛船以示敬意。並借主人公弗洛伊德之口說出:「我們只能等著看中國人會做出什麼。如果他們再一次智勝我們,我一點兒都不會吃驚。」
六十年前的十月,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創建。六十年來,中國航天從仿製導彈起步,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實現了衝出大氣層,把中國人送入太空,把機器人送上月球等壯舉。
《征服月亮的人們》對登月過程、宇航員裝備,乃至月球塵土的形態都做出了驚人準確的預計。這可是在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前兩年出版的小說,不能不令我們對其科學性大為折服。
回顧科幻作品中對中國航天的描寫,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太空夢的起源和發展,以及未來中國人要向何處去。
混沌初開、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些與天相關的神話抒發了先民對飛https://read•99csw.com天的嚮往。隨著1903年魯迅將凡爾納的小說《月界旅行》譯介到中國,中國人開始接觸到以近代科技為指導的太空探索。

火星建設者

作為與科幻密不可分的科技領域,太空探索一直是科幻作家的想象源泉。科學幻想與太空探索這兩個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血肉聯繫。科幻是太空探索的精神源泉之一,並不斷尋求人類進入太空的意義;太空則是科幻的最重要舞台之一,為科幻作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靈感。科幻與太空探索都指向人類未來的命運。
縱觀科幻中的中國航天,百年間變化不可謂不大——從蹣跚學步,到自信地邁入深空;從簡陋的技術發展為融合了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慧、量子宇宙學等高新科技。但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價值觀卻一直沒有改變——太空異域險惡而重要,登天之路雖布滿荊棘但值得冒險,太空和其他星球是智慧文明的永續發展之基。中國航天將繼續在現實和科幻兩個宇宙中不斷進取,譜寫壯麗詩篇。
2013年上映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講述了一位美國女宇航員在太空行走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掙扎求生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不遠的將來,場景是近地軌道。女宇航員從國際空間站乘「聯盟號」逃往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又操縱與「天宮」對接的「神舟」飛船平安返回地球。
至於在天上吃什麼,小說中也有描述。在飛行椅旁的抽屜里,有一根「牙膏」和一個橡皮袋。橡皮袋是用導電橡膠做的,通電以後,能一直使水熱乎乎的。這「牙膏」里,裝著蛋糕糊和果子醬。乘客吃飯時,就打開玻璃面罩上的小洞,把「牙膏」塞進來,用嘴慢慢吮吸即可。
到了1957年,鄭文光終於知道火星上是個什麼樣子了。這一年,他發表了科幻小說《火星建設者》。故事設定在1988年,剛從地質學院畢業的薛印青,乘著「火星4號」宇宙飛船來到了火星上的太陽谷。作者設想那裡的火星土壤含有豐富的磷質和鉀質,由於日照強烈,只要有水源,就可以把太陽谷變成豐腴的農場和牧場。薛印青等人決心把火星建設成人類第二故鄉。他們擬訂了一個建設火星的方案,有51個國家加入了這個規模宏大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