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彼得·漢德克

彼得·漢德克
收藏

奧地利(1942-)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年出生,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1973年獲畢希納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

2019年10月10日,彼得·漢德克獲得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為:「憑藉著具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延和特性。」

1942年,漢德克出生於納粹德國佔領下的奧地利格里芬。

1960年,漢德克入格拉茨大學學法律,並參加了青年作家團體「格拉茨人社」,艾爾弗麗德·耶利內克當時亦在其中。

1965年,漢德克公開發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說《大黃蜂》,之後遂放棄學業,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1966年,漢德克的劇作《罵觀眾》發表后,他開始受到關注。

1967年,漢德克最著名的劇作《卡斯帕》發表,在歐洲獲譽為「play of the Decade」,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語戲劇中被排演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比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創立了顛覆性的「說話劇」,消除了布萊希特極力保持的演員與觀眾、戲劇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即「陌生化」或「間離」,獲得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獎。大家熟知的電影《柏林蒼穹下》也由他編劇。

漢德克的戲劇創作著重體現在主觀感受的藝術表現上,具體地說,讓主觀感受和表現對象融合在語言之中,突出藝術表現的直接性和真實性。這就意味著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其一,他的戲劇重在表現,無意渲染,形式上的創新打破了常規的審美習慣,因而對讀者和觀眾在接受理解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地說,改變觀眾被動接受舞台情節的常規習慣,打破觀眾與舞台之間的界限,要求觀眾參与,使之成為舞台演出的一部分,則是他的戲劇思想中的一個原則。

其二,他的作品一般從劇情細節開始,逐漸引入主題,尤其是在非常簡單的情節框架里表現艱深晦澀的語言主題和哲學主題,則更顯得舞台空間排演的捉襟見肘,因而容易令觀眾迷茫。有的作品主題也可能並不明確,需要觀眾去尋找和發現、從而領悟其中的意義。

其三,漢德克抽象而獨特的感受方式源自他的思維方式,這決定了他的表達方式的獨特性,如強調物的原本性以及認知和表達的直接性。對他來說,表現觀察和感受的意義在於體現文學藝術的審美內涵,而並不在於以娛樂方式取悅觀眾和讀者。

總之,無論他的作品中展現出批判性的嚴肅態度、莊嚴神聖的氣氛,還是遊戲的方式以及無言的啞劇形式,都是作家在各個生活階段不同藝術感受的外化。在當今多元複雜的社會背景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多重矛盾給人們的思想和信仰帶來很多迷茫,影響了人的價值判斷尺度。從這個角度看,漢德克戲劇中的抽象、艱澀甚至滑稽、怪誕的特點,正體現了他真實表現當代現實的藝術訴求。

作品總覽,總共8筆
  • 去往第九王國

    去往第九王國

    彼得·漢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繼承了歌德、黑塞以來的德語文學傳統,具有漫遊者氣質的成長小說。

    剛結束中學的學業,20歲的奧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爾放棄了和同學一起去希臘的畢業旅行,決定前往斯洛維尼亞尋找他失蹤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隨身帶著哥哥留下的農學院筆記本和斯洛維尼亞語—德語詞典,憑藉這兩樣東西,柯巴爾發現了語言在敘述、轉換現實中的魔力。穿越斯洛維尼亞之旅,實際上也是柯巴爾追尋祖先蹤跡,發現民族和傳統,尋找自我的歷程。

  •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 一場回歸語言本質的冒險

    ◎ 一個在焦慮和孤獨中漸漸迷失自我的人

    ◎ 維姆·文德斯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 維姆·文德斯最愛的作家;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追隨的偶像

    ◎ 本書為小說集,由四篇小說組成,包括《守門員面對 罰點球時的焦慮》《監事會的歡迎詞》《推銷員》和《一個農家保齡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時》。

    在標題故事《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個當年赫赫有名的守門員。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因為他以為自己被解僱了。他毫無目的地在維也納遊盪。他偶然犯下了一樁命案。他乘車來到邊界上一個偏僻的地方隱匿起來。他在報紙上看到了通緝令,最後駐足在一個守門員前,...

  • 左撇子女人

    左撇子女人

    本書為小說集,由三部小說組成,包括《左撇子女人》《簡訊長別》和《真實感受的時刻》。

    《左撇子女人》的主人公瑪麗安娜似乎毫無先兆突如其來地解除了與丈夫的婚姻,要過上一種獨立自主的日子,她好像神秘地幡然醒悟了一樣。她獨自承受著寂寞、憂慮、考驗和時間的折磨,竭力保持獨立,不屈從於任何世俗理念。

  • 形同陌路的時刻

    形同陌路的時刻

    彼得·漢德克所著的《形同陌路的時刻(精)》包含漢德克三個劇本《不理性的人終將消亡》《形同陌路的時刻》《籌劃生命的永恆》。書中,各種人物輪番登台亮相,他們在這個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礙,共同組成群體,然後又使之解體。在作者充滿寓意和諷喻的筆下,這個包羅萬象、千奇百怪、最終變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許就是漢德克所感受的現實世界的微縮。

  • 無欲的悲歌

    無欲的悲歌

    本書由兩部小說組成,包括《無欲的悲歌》和《大黃蜂》。

    《無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歲家庭婦女自殺的報紙報道開始的。敘述者「我」立刻要義不容辭地撰寫自己母親那「簡單而明了的」故事。在對這個女人命運的回憶中,她那受制於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的生存軌跡自然而然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母親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小農環境里,接受的是無慾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終依然無法逃脫社會角色和語言模式對自我生存的毀滅,於是自殺成為她無可選擇的必然歸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敘事結構和獨具特色的敘事風格表現了母親生與死的故事,其中蘊含著一種啟人深思的願望,一種值得嚮往的生存,一種無聲質問社會暴力的敘述之聲。

  • 痛苦的中國人

    痛苦的中國人

    《痛苦的中國人》具有鮮明的漢德克風格,以近乎輓歌式的深情描寫和無所畏懼的正義良知,展現出一個不同於主流媒體的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既有文學上的探索和實驗,也有政治領域的思考和立場,是全面了解漢德克的思想和風格的不可錯過的作品。

    《痛苦的中國人》收錄了漢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說《痛苦的中國人》和三篇遊記,即《夢想者告別第九王國》《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冬日之行或給予塞爾維亞的正義》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補遺》。在《痛苦的中國人》中,作為一個出現在主人公夢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國人」一再成為主人公竭力克服內心痛苦的隱喻;三篇觀察和遊記則標志著漢德克一個新的創作時期,也體現了他面對歐洲...

  • 緩慢的歸鄉

    緩慢的歸鄉

    ◆彼得·漢德克(當代德語文學巨擘,孟京輝、史航、牟森「願效犬馬之勞」的大師,畢希納獎、卡夫卡獎得主,文德斯最愛的作家,耶利內克追隨的偶像)重磅力作,向著聖山的方向,向著精神故鄉。

    ◆故鄉是一個什麼地方?我們想念故鄉,卻寧願漂泊在他鄉。我們離鄉,然後尋找故鄉。故鄉不會還在老地方,也許在從來沒有到達的方向。模糊的故園風景,緩慢的歸鄉途,漢德克的這本《緩慢的歸鄉》是你手邊最好的讀物,這是一本回到故鄉的地圖,帶你歸鄉,儘管這條路對你來說再熟悉不過。

    本書包含漢德克兩個中篇小說《緩慢的歸鄉》《聖山啟示錄》。前者的主人公索爾格來自中歐,是一位地質學家,在靠近北極圈的的阿拉斯加進行地質研究。在工作中,孤獨籠...

  • 試論疲倦

    試論疲倦

    《試論疲倦》收錄了漢德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13年創作的5篇獨具風格的敘事作品,即《試論疲倦》、《試論點唱機》、《試論成功的日子》、《試論寂靜之地》和《試論蘑菇痴兒》。

    這五部「小說」對傳統敘事形式的解構,比之漢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遠,幾乎可以說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文體。它們是內心的獨白,也是心靈的旅程。無論敘事形式如何變化,漢德克始終關注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試論疲倦》中的疲倦是一種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試論點唱機》則回憶和召喚逝去的時光;

    《試論寂靜之地》所說的「寂靜之地」竟然是廁所,作者以獨到的表現風格完全超過了人們習以為常及不言而喻的東西;

    《試論蘑菇痴兒》塑造了一個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