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二章 開創先河

第十二章 開創先河

慢支炎小組草創時期,百廢待興。鍾南山繼續發揚「十項全能」的精神,恰如其分地把自己定位為「萬能」、「百搭」,善於揳位而上。這時,他比較深厚的醫學基礎知識正好大派用場。
建立各個實驗室,開展多項動物實驗,為臨床與科研提供補充和對照,一系列紮實的工作,一邊是臨床,一邊是科研,有如雙翅,令鍾南山他們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論文。
從修好機器到測試數據,實驗室做了一系列工作之後才把這台血氧飽和度計應用到臨床。這些工作都是鍾南山建立呼吸實驗室的基礎,沒有他這些開拓性的工作,就談不上臨床研究。
不少人不了解內情,認為鍾南山臨床資歷淺,呼研所的臨床成就與他關係不大。其實,他同樣全情投入臨床工作,而且屢有建樹。在他擔上所長重任之時,毋庸置疑,從基礎到臨床,鍾南山都是一個勝任的所長。
鍾南山帶領著他這個團隊,常常自己掏錢買菜給大家吃,還買汽水,就是玻璃瓶裝的那種,他們很開心。
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很年輕,有朝氣,有理想,想干出一番事業。
他們在廣州地區最早使用纖支鏡,並將其用於治療呼吸疾病。從申請外匯到訂購,從遠赴杭州學習使用到建立纖支鏡室,鍾南山事事親力親為。至於那台期盼已久的自動微量血氣分析儀,以及其後購得的侯恕夢寐以求的新型肺功能計、一代一代更新的呼吸機,無一read.99csw.com不是鍾南山費盡心機、磨破嘴皮才得來的,哪像今天只要上面撥下經費就可以去購買這麼容易。沒有鍾南山,很難想象這些東西怎樣才能得來。
無數例呼吸衰竭病人搶救成功,鍾南山始終參与全過程。尤其是鍾南山在對一個疑為肺癌的頑固性咳嗽患者的纖支鏡檢查中,經仔細觀察,在其右主支氣管中取出幾粒雞骨,從而治愈了困擾病人多年的頑疾,並開創了國內將纖支鏡用於治療的先河。
鍾南山,帶領他的呼吸科創建小組,白手起家,因陋就簡,以最短的時間、最紮實的探索,實現了中國具有呼吸科室、具有基礎醫學研究環境的驚人成就。呼研所一步步創建的經歷,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傳奇,因為它將「無」變成了「有」,將「一」變成了「萬」。

指導研究生進行科研
吳華主任醫師於20世紀70年代進入廣州醫學院一附院,1995年調到呼吸科,即如今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她和余真一樣,是鍾南山的老搭檔、老部下、老朋友。
還有,儘管當時論資排輩,在他們之前已有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的研究組當龍頭,但他九*九*藏*書們這個小組終因勤奮鑽研脫穎而出。當廣州市有意培養一個市屬的呼吸疾病研究所時,機會終於落到了這個已準備好條件的地方,從此也就開始了鍾南山長達數年的斡旋工作。
吳華是當初比余真晚到慢支炎小組的成員,談起最初呼研所的創業時說: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想做一些研究,「真是沒有地方啊」。後來,他們就在醫生辦公室,挪開凳子、挪開桌子來做實驗。
據余真回憶,呼研所在正式掛牌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它實質上已經成熟了。掛牌之後,任命鍾南山為所長、侯恕為副所長。
在這之前,侯恕是行政負責人。鍾南山雖然沒有行政職務,但他實際上是靈魂。除了包辦對上、對外聯絡的一切雜事以及負責實驗室的業務,他也參与查房、搶救危重病人、值夜班、討論疑難病例。在呼吸衰竭的合併症中,鍾南山比較早地就觀察到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現象,有酸中毒和鹼中毒兩種不同的肺性腦病的表現。將這些臨床現象提升為規律,需要耐心、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這些都是鍾南山集眾家的智慧總結而成。
當時,醫學期刊剛剛開始恢復正常出版,條條框框極多。鍾南山他們在1974年和1975年,率先以兩篇論文刊登于《中華醫學雜誌》和《中華內科雜誌》,填補了廣州地區多年以來沒有論文在國家一級醫學刊物上發表的空白。
當別的醫院叫苦連天,因沒九-九-藏-書有血氣分析儀而研究上不去的時候,鍾南山他們就是利用了這一古為今用的方法,寫出了一系列提供血氣資料的肺心病研究論文。
1973年,全國肺心病會議召開在即。他們這初生的小組必須拿出有分量的論文,才能躋身全國科研前列。那時如果沒有先進的設備,就很難談得上研究的突破,他們亟須做血氣分析。根據線索,他們又在倉庫找出一台已經不能開動的血氧飽和度計。
儘管推崇新型尖端精密洋機器的風氣上揚,鍾南山他們的方法引起不少質疑,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獨創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已使他們這個小組在廣州地區備受矚目。
類似的事,還發生在二氧化碳分壓測定方法的建立上。當時幾乎所有的肺科研究單位,都在為沒有相關儀器而訴苦。鍾南山他們不能坐等。鍾南山與侯恕苦苦研究肺功能計的進化歷史,決定古為今用,採用重複呼吸氣體分析的方法,來計算出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這一方法需要幾個關鍵的儀器:一個是氣體分析儀,用作分析病人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含量;另外是連接病人呼吸道的氧氣囊及三通開關。這些都沒有現成的。
搞呼吸系統疾病研究,實驗數據首先重視的是肺功能。侯恕在慢性支氣管炎小組時,就在倉庫里發掘出那台陳年報廢的「老爺」肺功能計,它基本上能得出肺通氣功能的數據。當要進一步了解病人的血氧含量及血二氧化碳分九_九_藏_書壓的資料時,就必須增加設備。當時世界上已使用自動微量血氣分析計,方便、準確,但必須進口,且價格驚人,中國只有寥寥數台。鍾南山他們雖然胸懷大志,想著有朝一日,那麼高級的東西必會為我所用,但目前遠水不救近火。
在鋪排研究題目方面,鍾南山和侯恕都非常注意國內外的動向,竭盡全力追趕。
大家在同一間辦公室里,每個人都有分工:你要採集什麼數據,他要做什麼。那個時候是很困難的,老要熬夜,搞得很晚才回家,白天又要照常上班,而且沒有報酬,也沒有獎金,更沒有加班費。每天都這麼辛苦,但是很快活。
如果不是鍾南山了解基礎醫學,單靠臨床知識是無法解決的。他四處打探,結果在廣州醫學院某個基礎實驗室借來了一台人家不用的氣體分析儀,花了不少精力加以改裝,以適應他們測定的需要。鍾南山又在機械室以及一家與他相熟的機床廠幫助下,經過反覆設計、修改,造出了一個銅製三通接頭,能適應溫度、濕度的經常變化而不生鏽,無須潤滑劑,就能順利變換開關模式。
正是有鍾南山這把「大紅傘」,侯恕和余真得以避過很多干擾,專心做學問。所以,這段時間的成績,是他們三位一體,同心同德苦幹出來的。
在那樣的條件下,鍾南山非常重視人才。例如,他為了鼓勵科學研究,不管別的醫院實驗室人員的獎金比醫生要低很多的事實,主張在他們的九九藏書集體里,科研人員的獎金跟臨床的一樣,實驗室主任的跟臨床科室主任的也一樣,那些技|師的跟主治醫生的還是一樣。而且,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如此。
余真在結束自己這篇紀念之作之前,說她想提一個願望:希望能夠收集到呼研所早期的文物,設立一個博物館。「憶苦思甜」大概是一件十分老土的事,但歷史無情,今日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和幾十年前已大不相同,記取先人的經驗教訓將有助於放眼未來。
平時,醫院食堂供應飯菜,他們在那裡搭食。在醫院旁邊有一個人,他那兒有種很出名、很好吃的小吃,他們就去買。還有,只要有動物實驗的時候,他們就會掏錢去買東西,非常快活。他們的集體很團結。鍾南山不掏錢去買,別人也會掏錢的,大家在一起有樂融融的氣氛。「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的很苦,環境又差,但竟然也熬過來了。」
侯恕和余真深知鍾南山在這個時期所承受的壓力。如果換了別人,可能會退縮、會放棄;沒有他當年的堅持,也就沒有今天的呼研所。不過,沒有經受過那個年代洗禮的人,很難明白箇中滋味。
鍾南山以他三顧茅廬的熱誠,抱著這台破機器,到上海找呼吸內科學專家李華德,幾經波折才感動李氏拔刀相助,好不容易把機器修好。當鍾南山抱著這台「寶貝」回來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實在像剛打了一場大勝仗,高興得又哭又笑;當想到明天更重大的戰況,則笑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