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及其長篇三部曲《基督與反基督》 四

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及其長篇三部曲《基督與反基督》

但彼得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筆下基本上是個反面形象,是「反基督」的化身。彼得大帝所建立的是一個維護地主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國家,他在對外進行戰爭和對內推行改革政策時,對廣大農奴和城市貧民進行殘酷壓榨,曾經激起人民群眾的不斷反抗。在他統治期間,俄國多次爆發人民起義,但都被他一一殘酷鎮壓下去。彼得作為一個專制獨裁君主,的確是極其殘暴的,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雙手沾滿鮮血。作者把彼得所建立的專制國家比作《聖經》里的吃人怪獸列維坦。小說廣泛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所遭受的深重災難。彼得大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專制統治,廢除了宗主教職務,建立聖主教公會來管理宗教事務,實際上把教會變成了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從而大大強化了沙皇專制的國家機器。無論是阿列克塞還是人民群眾,九九藏書都認為彼得踐踏了東正教信仰和教會,使「聖地變成一片荒涼」,因此是反基督。
《反基督》的情節移到俄國,發生在十八世紀初期彼得大帝改革的時代。小說有兩條平行發展的情節線索:一條是彼得大帝與其長子阿列克塞之間的矛盾鬥爭;另一條是彼得的政權及其所建立的「新教會」與人民群眾當中廣泛流行的各種舊教派(特別是分裂教派)之間的激烈鬥爭。彼得與阿列克塞的矛盾鬥爭不是普通的父子衝突,而是體現著尖銳社會矛盾的皇室政治鬥爭。彼得大帝(1672—1725)是俄國歷史上最有建樹的沙皇,他對已經過時的中世紀統治形式進行改革,確立了有成效的專制獨裁統治。他對外多年與土耳其和瑞典作戰,奪得大片土地,使原來幾乎是一個內陸國家的俄國在波羅的海擁有了出海口,並在涅瓦河口建成https://read.99csw.com新的首都彼得堡。對內他在行政、軍事、工業、商業、技術、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使俄國在很短時期內從一個落後的國家迅速趕上了西歐發達國家。彼得大帝的改革由於觸犯了封建大貴族的利益,曾遭到他們的激烈反抗。但是這位專制君主毫不手軟,與他們進行殘酷鬥爭,不僅嚴厲鎮壓了掀起叛亂的火槍兵,而且先後把自己的姐姐——擔任攝政的長公主索菲婭和自己的前妻阿芙多季婭皇後送進修道院,後來又與自己的長子阿列克塞發生激烈衝突。皇太子阿列克塞(1690—1718)是彼得的前妻阿芙多季婭所生,由姑母養大,對彼得所進行的戰爭和改革一直毫無熱情。彼得的第二個妻子葉卡捷琳娜生子以後,他提出放棄皇位繼承權,請求彼得允許他去當修士。1716年,彼得下令阿九九藏書列克塞去丹麥,可是他卻乘機逃往維也納,得到奧地利愷撒查理六世的庇護。彼得擔心國內外敵人支持阿列克塞爭奪皇位,派遣使臣把他接回。阿列克塞回國以後遭到監禁,在嚴刑拷打之下供認犯有陰謀活動的罪行,經特別法庭審訊,被判處死刑。
阿列克塞和彼得處於兩個極端,相互對立。父親是英雄,在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九死一生;兒子卻厭惡戰爭,不肯學習,生活中缺乏毅力,優柔寡斷。父親是個事業家,精通航海術和建築術,熱心科學;兒子卻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更主要的是父子二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分歧。彼得和阿列克塞對俄國發展的道路及其前途具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父親是改革派,努力要使俄國迎頭趕上並超過歐洲發達國家,而兒子卻因循守舊,抱著祖傳的統治方式不放,成了舊勢力的代表。難怪彼得九九藏書處死阿列克塞以後,想到兒子的死時,為自己辯解道:「早晚有一天,他要當上皇帝,那就會把政權交還給僧侶、長老和『長鬍子』們,而這些人就會離開歐洲,退回到亞洲去,熄滅文明之火——俄國也就毀滅了。」
梅列日科夫斯基雖然對當時俄國官辦教會表示不滿,但同時也對俄國人民群眾身上某些落後的思想意識進行了美化。舊教派教徒遭受彼得專制政府和官辦教會的種種迫害,視彼得為反基督,認為當時的殘酷現實預示著「世界末日」的到來,盼望基督二次降臨,這是完全可以理解並且值得同情的。然而,無論是分裂教派的「紅死」——集體自焚,還是鞭身教派的「白死」——用活嬰兒的血「領聖餐」,都是十足的野蠻行為。
小說截取了1715年6月至1718年6月這段時間,這是阿列克塞一生中最後的三年,是他與父親的矛盾達到白熱化https://read.99csw.com的三年。小說不僅深刻表現了彼得與阿列克塞之間的鬥爭,而且通過回憶等手法,全面展示了沙皇父子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涉及了彼得大帝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動,刻畫了異常複雜的彼得形象。
阿列克塞在小說中是基督的化身,被寫成人民的兒子,「俄國的希望」。他確實曾在彼得面前為民請命,關心民眾疾苦,但很少付諸行動。而他與民眾的「一致」主要表現在落後的思想意識方面。這位皇太子反對彼得大帝向西方學習,認為他給「邪惡勢力」敞開了俄國的大門。他因循守舊,反對改革,實際上反映了主張歷史倒退的社會勢力的思想情緒。他在彌留之際拒絕官方派來的神甫為他舉行領聖餐的儀式,幻覺中出現雷子約翰,給他做了領聖餐儀式。於是這個瀕死的人便感到「沒有悲傷,沒有恐懼,沒有疼痛,沒有死亡,只有永生,永恆的太陽——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