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故鄉和家庭

第一章 故鄉和家庭

我的家族——績谿上庄胡氏

正因為我鄉山區糧食產量不足,我們徽州人一般都靠在城市裡經商的家人,按時接濟。接濟的項目並不限於金錢,有時也兼及食物。例如咸豬油(臘油),有時也從老遠的地方被送回家鄉。其他如布匹、棉紗,等等,在城市裡購買都遠比鄉間便宜,所以也常被送返家中。
我家在一百五十年前,原來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個叫作川沙的小鎮經營一家小茶葉店。根據家中記錄,這小店的本錢原來只有銀洋一百元(約合制錢十萬文)。這樣的本錢實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長兄通力合作,不但發展了本店,同時為防止別人在本埠競爭,他們居然在川沙鎮上,又開了一家支店。
徽州人四齣經商,向東去便進入浙江;向東北則去江蘇;北上則去沿長江各城鎮;西向則去江西;南向則去福建。我們徽州六縣大半都是靠近浙江的;只有祁門和婺源靠近江西。近些年來[抗戰前後],最西的婺源縣,被中央政府併入江西。但是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歷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願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併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統領大陸前幾年,婺源終於被划回安徽;但是我聽說在中國共產黨治下,婺源又被划給江西了
我是安徽徽州人。
現在再談談我們績谿縣。績谿是徽州府六縣之中最北的一縣,也可能是人口最少的一縣。在經商一行中,我們績谿人也是比較落後的。績谿人多半做本地生意,很少離鄉遠去大城市。他們先由雜貨零售商做起,然後漸漸地由近及遠。所以一般說來,我們徽州人實在都是很落後的。
不過在經濟的因素之外,我鄉人這種離家外出、歷盡艱苦、冒險經商的傳統,也有其文化上的意義。由於長住大城市,我們徽州人在文化上和教育上,每能得一個時代的風氣之先。徽州人的子弟由於能在大城市內受教育,而城市裡的學校總比山地的學校要好得多,在教育文化上說,他們的眼界就廣闊得多了。因此在中古以後,有些徽州學者——如12世紀的朱熹和他以後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紀的學者像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等等——他們之所以能在中國學術界佔據較高的位置,都不是偶然的https://read.99csw•com
徽州人另一項大生意便是當鋪。當鋪也就是早年的一種銀行。通常社會上所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詞,原是專指當鋪里的朝奉來說的,到後來就泛指一切徽州士紳和商人了。「朝奉」的原義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個人勤儉刻苦;但有時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義,表示一個商人,別的不管,只顧賺錢。總之,徽州人正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人一樣,四齣經商,足跡遍於全國。最初都以小本經營起家,而逐漸發財致富,以至於在全國各地落戶定居。因此你如在各地旅行,你總可發現許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葉、潘、胡、俞、余、姚諸姓,也大半是源出徽州。當你翻閱中國電話簿,一看人名,你就可知道他們的籍貫。正如在美國一樣,人們一看電話簿,便知道誰是蘇格蘭人,誰是愛爾蘭人,誰是瑞典人、挪威人等一樣的清楚
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谿縣,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縣。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便是婺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九*九*藏*書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國性的,並不限於鄰近各省。近幾百年來的食鹽貿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壟斷了。食鹽是每一個人不可缺少的日食必需品,貿易量是很大的。徽州商人既然壟斷了食鹽的貿易,所以徽州鹽商一直是不討人歡喜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惡的對象。你一定聽過許多諷刺「徽州鹽商」的故事罷!所以我特地舉出鹽商來說明徽州人在商界所扮演的角色。
我家世代鄉居。故宅在績谿城北約五十華里。歷代都是靠小本經營為生的。我家第一個有志為學的是我的一位伯祖[胡星五]。他是個鄉紳兼塾師。在鄉里頗有名望,但是科場卻不甚得意
所以一千多年來,我們徽州人都是以善於經商而聞名全國的。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中國有句話,叫:「無徽不成鎮!」那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這個地方就只是個村落。徽州人住進來了,他們就開始成立店鋪,然後逐漸擴張,就把個小村落變成個小市鎮了。有關「徽州幫」其他的故事還多著哩
我們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歲時便到城市裡去學生意。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長輩或親戚的店鋪里當學徒。在歷時三年的學徒期間,他們是沒有薪金的;其後則稍有報酬。直至學徒[和實習]期滿,至二十一二歲時,他們可以享有帶薪婚假三個月,還鄉結婚。婚假期滿,他們又隻身返回原來店鋪,繼續經商。自此以後,他們每三年便有三個月的帶薪假期,返鄉探親。所以徽州人有句土語,叫「一世夫妻三年半」。那就是說,一對夫婦的婚後生活至多不過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們一輩子在一起同居的時間,實際上不過三十六個月或四十二個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read.99csw.com

徽州人

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裡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地成為生意人了。
當然徽州人也有經商致富的。做了大生意,又有錢,他們也就可以把家眷子女接到一起同住了。
所以離鄉撇井,四齣經商,對我們徽州人來說,實是經濟上的必需。家人父子夫婦數年不見也是常事。同時家人的日用衣食以至於造房屋、置田產,也都靠遠在外鄉的父兄子弟匯款接濟。
後來他們又從川沙本店撥款,在上海華界(城區)又開了另一個支店。在太平天國之亂時,上海城區為匪徒所擄掠和焚毀,川沙鎮亦部分受劫。先父對這場災難,以及先祖和家人在受難期間,和以後如何掙扎,並以最有限的基金復振上海和川沙兩地店鋪的故事,都有詳盡的記錄。這實在是一場很艱苦的奮鬥。九*九*藏*書
據1880年(清光緒六年)的估計,兩家茶葉店的總值大致合當時制錢二百九十八萬文(約合銀元三千元)。這兩個鋪子的收入便是我們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來源。
我們的村落[上庄]正與華南其他地區的村落一樣,是習於聚族而居的。洪楊起事之前,我們聚居的胡氏一族總人口在六千上下——當然也包括散居各地經商的族人在內——大半務農為生。但是大多數家庭也都有父兄子弟在外埠經商的——尤其是在南京、上海一帶
讓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帶的地理環境,做個綜合的敘述:
在這裏我也順便更正一項過去的錯誤記載。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為拙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卷所寫的序言中,曾誤把我家說成是世居績谿城內胡氏的同宗。蔡先生指出「績谿胡氏」是有家學淵源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紀之間清乾嘉之際,學者如胡培翚(1782~1849)及其先人們,都是知名的學者。這個在十八九世紀時便以漢學聞名的書香望族,其遠祖可直溯至11世紀《苕溪漁隱叢話》的作者胡仔。那位抵抗倭寇的名將胡宗憲,也是他們一家。但是這個世居績谿城內的胡家,與我家並非同宗https://read.99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