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國語·方言·拉丁化 五一

國語·方言·拉丁化

五一

相傳隸字為程邈所作。程邈「得罪系獄,在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上于朝,始皇善之」。此事或有可信。但是坐牢十年的程邈為什麼忽然想起這個天降大任呢?獄中小囚,在殺大儒如草芥的大秦帝國里,居然敢,而且也能,「上之於朝」,親承御覽呢?這些都表示當時一個「文字改革」運動正在雷厲風行,所以獄中小囚,偶有愚者一得,亦可上達天聽!
我們今日可以想象秦朝當年這一項「簡體字推行運動」中的阻力。當時真不知有多少「國學大師」,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認為李斯毀滅「中華文化」呢?那時被「坑」掉的四百幾十個大儒,說不定其中即有「以古非今」,為反對文字簡化,而搞掉腦袋的呢!
可是這情形到戰國末期——尤其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大有不同了。一個農業大帝國軍民兩政之處理,法令之推行,軍情之通暢,民間商旅https://read.99csw.com之往還,政府特務之記錄……在在需要一種有效率而簡便的文字。那原是只限於「學者文人」之間的先秦思想交通工具,便不適用了。
經過千年以上「學者文人」的不斷努力和創造,我國文字到東周末季可謂已登峰造極!論書法藝術之美妙,古今中外之文字,孰比「大篆」?論人類情感表達之深沉,孰比《詩經》、《楚辭》?論說理之透察、文法結構之嚴密、敘事之明白流暢,先秦諸子之成就,亦遠邁後人!他們那時對「方塊字」和「文言文」之運用,真如魚得水,初無不便!倒霉的留學生胡藏暉,拾洋人牙慧。忽然看書流眼淚,替古人擔憂,豈不是自作多情?!
但是胡適之說「小百姓」是「革新家」,「學者文人」是「頑固黨」。又說「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和提倡」。這也就叫作「明足以察秋毫之九九藏書末,而不見輿薪」!「小百姓」兩千年來搞出那幾個「破體字」,比起大秦帝國政府所推行的廢篆字、用隸書的文字大改革,真是頑石之與泰山也!二者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這一個空前絕後的由「篆」及「隸」的「文字改革」實在太偉大了。其惠百世不斬,餘澤及於我輩!它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文字大改革」。兩千年來,再無第二次!
所以大秦帝國一旦統一天下,當務之急便是來個全國性的「文字改革」。後代讀史者吃了司馬遷這個「大史學家」的虧,只知道秦始皇要搞「書同文」。而不知道所「同」何「文」?但是今日吾人便可以肯定地說,始皇所「同」者,絕非「大篆」!丞相李斯當日所搞的顯然是從「簡體字」入手的。他的第一步便是「篆字簡化」——把「大篆」簡成「小篆」!
秦始皇這個大獨裁者據說精力過人,日理萬機。他一天要批閱公文數百斤(竹簡的重量),你要他老人家還用「漆書」「大篆」來畫符似的草詔書、下聖諭、批欽此、寫「知道了」,他皇帝就做不成了。https://read•99csw.com
發思古之幽情,我不禁對李斯這一輩古政治家有無限崇敬。他們搞出一套顧炎武所謂「未始異於三王」的「化民成俗之道」,真是歷兩千年而未少衰。而文字改革,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他們這一改,我們就沿用至今。今日《傳記文學》上所用的字,還不是李丞相改出來的嗎?
60年代之初,紐約有一位白人小收藏家,請筆者幫忙鑒別他所收藏的中國彝器。我在他的收藏中發現一塊「秦權」(秦政府為度量衡標準化而向全國頒發的官鑄「砝碼」或「秤砣」)。權上所鐫的「隸書」是二世胡亥的詔書。筆者以此實物與哥大的秦權拓片核校,發現二者分厘不爽!九-九-藏-書
簡體字推行之後,還是不適用。李丞相乃推行第二步改革——廢除篆字!代之以效率極高的「隸書」!
文物衣冠的發展既如上述,則語文的發展又何能例外!我國方塊字的發展,便是由簡單趨向繁雜,而終於走向不必要的繁雜!
可惜嬴政那個有恩于士卒而無禮于士大夫的大獨裁者,把知識分子弄傷了心。大家對他好話不提,壞話說盡。尤其是那為發牢騷而著書的司馬遷,他把秦太后欣賞「關桐輪」等淫穢小事,都寫得淋漓盡致,而對秦代這種空前絕後的文化大革命,只是一語帶過;以致後人讀秦史,也只知道「書同文」三字,而忽略了這三字背後,偉大的文化變遷!這是司馬遷的疏忽呢,還是他見不及此呢?總之他這一輕重倒置的寫法,引一句胡適九*九*藏*書的口頭禪,是「該打屁股」的了。
禹湯文武之後,經濟逐漸起飛。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因而也可豢養一批「脫離生產者」(non-producers),好讓他們專門從事「文化工作」。這批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像孔老夫子師徒那樣的「文化工作者」(cultural workers),他們的專業便是咬文嚼字!而運用文字的也只限於他們少數人。因而他們把文字美化、複雜化以表示高明進步。這也是和穿褲子一樣,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