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江南 4、朝廷

第一章 江南

4、朝廷

朝中官員還在爭論不休的時候,山海關外傳來了廣寧失陷的消息。廣寧衛是明朝遼東總兵府所在地,是明朝在東北的最高軍事機構。廣寧一失,北京岌岌可危。最終,熊廷弼和王化貞都逃回北京,王化貞受到魏忠賢的袒護,打著「戴罪立功」的旗號無罪開釋,熊廷弼卻因讒言被撤職,之後被判死刑,傳首九邊,棄屍荒野。
在明朝,彈劾宦官的聲音隨著宦官勢力的增長而產生,到天啟朝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負責彈劾的官員稱為言官,也叫諫官,涵蓋六部(吏、戶、禮、工、刑、兵)的給事中、都察院的都御史、大理寺卿等職位。朝廷鼓勵言官給皇帝和朝臣「挑刺兒」,並且有「不殺言官」的規矩。從萬曆朝以來,言官「挑刺兒」的風氣越來越盛,好處是有效監督朝廷的運轉,壞處是導致皇帝不堪指責,更加不理朝政。
東林黨針鋒相對,稱魏忠賢一方為閹黨。閹黨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包括宮廷太監,還包括大批結交宦官、謀取私利的外朝官員。兩黨之爭愈演愈烈,矛盾無法調和。更多地域性的黨派也參与進來,包括浙江官員組成的浙黨、湖北官員組成的楚黨、山東官員組成的齊黨等,朝政更加複雜了。
魏忠賢身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統管錦衣衛,網羅了眾多黨羽。他的耳目遍布每個角落,官員私下暢談時事的機會再也沒有了。
其實,他暗自慶幸自己沒有授官。東北的戰事讓他心情沉重,瘧疾的反覆發作使他身體虛弱,朝政的混亂已經令人驚悚。他只想回到家鄉。
國庫空虛極大影響了東北戰場的形勢。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明朝的東北邊疆如同生出一個頑疾,時刻威脅著明朝的安全。東北戰場急需支援,國庫卻空無一物,朝廷只能向全國百姓加派糧餉。百姓無法承受沉重的負擔,或舉家逃亡,或揭竿反抗,帶來了地方騷亂。而邊疆的士兵得不到充足的軍餉,無心作戰,使邊事更不樂觀。由此,形成了難以解決的惡性循環。
侯震暘彈劾客氏和魏忠賢的奏摺上交后,收到的皇帝回應是:沽名釣譽。他本應被押到午門受廷杖,皇帝考慮到他是言官,彈劾是分內事,才沒有深究。
最後,殿試選出的三百名進士包括一甲三人,二甲五十七人,三甲二百四十人。峒曾名列二甲第二十四名。
他在病榻上給友人寫信。他的字沒有因為病痛而失去平日的端莊,每一個字都露出深深的憂慮:
峒曾當然知道,顧秉謙是魏忠賢的心腹,是東林黨的死對頭。顧秉謙年屆七十歲時,帶著兒子拜會魏忠賢,不顧自己比魏忠賢年長十八歲,讓兒子稱魏忠賢為爺爺,他自己也就成為魏忠賢的白髮乾兒子。拜乾爹的好處顯而易見,顧秉謙的仕途青雲直上,在七十四歲高齡成為炙手可熱的內閣首輔。加入閹黨意味著榮華富貴,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何況對方上門邀請。
《禮》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魯昭公慈母死,欲為之練冠,有司執論,乃止。夫古之慈母職兼教養,猶恩以義絕。何況今之幺嬤里婦,其可數昵至尊哉?
在天啟皇帝之前,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幾代,一百多年裡,皇帝不理政事成為常態。天啟皇帝即位后也沿襲了這種風氣,他疲於朝政紛爭,隱匿在後宮,將朝政大事交給魏忠賢,自己沉浸於木工活兒。
四人探討朝廷政事,時怒時笑,讚賞侯震暘的果決上疏,其中一人還轉身對一旁侍奉的侯峒曾說,可惜你不是朝官啊!四人談笑中,不知不覺吸入了過量的煤氣,文震孟、姚希孟、侯震暘三人先後體力不支,趴倒在桌上。周順昌哈哈大笑,邊喝酒邊嘲笑他們,誇耀自己身體好,沒過一會兒,他也趴倒了。好在草木結構的房屋通風效果好,煤氣消散后,幾個人陸續醒過來,大笑一番。
努爾哈赤瞅准孫承宗罷官,高第撤兵,寧遠變成孤城的機會,發兵進攻寧遠。袁崇煥頂著高第的壓力,率領一萬余名官兵誓死反擊。藉助西洋紅衣大炮的威力,袁崇煥成功地擊退了女真人。這場「寧遠大捷」是明朝第一次打敗女真人。
他還記得,十幾年前的戊申年,江南發生大澇,糧食短缺,物價飛漲,百姓無人能吃飽肚子。社會動蕩加上仕途不順,他帶著兒子峒曾遠赴杭州拜見蓮池大師,佛家的諄諄教誨伴他度過了焦慮的時光。
明朝朝廷深知女真人可能造成威脅,不時打壓他們。明朝初期,從明太祖朱元璋,到遷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一直對女真人採取強硬政策。明朝對東北上百個小部落「分而治之」,前前後後在東北設立了一百八十四座衛所,嚴防女真人與蒙古聯合。到了侯峒曾生活的年代,明朝皇帝疏於朝政,內外戰事頻發,國內有西南地區的族群混戰、西北地區的饑民起義,在國外還參与了朝鮮與日本的戰爭,大大分散了朝廷的財力和精力。在警惕之外,明朝官員對女真人一直持居高臨下的蔑視態度,這從他們將女真人稱為「奴」、將努爾哈赤寫成「奴兒哈赤」可以看出。https://read.99csw.com
峒曾陪遭遇貶官的父親回到江南后,繼續準備會試。
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人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歌功頌德,無數官員跟風為他修建生祠,無數讀書人想拜他為乾爹。一時間,朝廷內外出現「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局面。
皇太極即位后,迅猛反撲,再次攻打寧錦防線,被已經升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用紅衣大炮再次擊退。女真人嘗到了紅衣大炮的威力,也開始想方設法研製紅衣大炮。
轉過年後,明朝換了新皇帝。二十三歲的天啟皇帝因服用「仙藥」暴斃,他沒有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十七歲的弟弟朱由檢登上皇位,改年號為崇禎。
除了東林黨人的悲劇,閹黨在東北戰事上的掣肘也讓侯震暘父子痛心。
侯震暘聽著遠方的消息,黯然神傷。
閑居在家的日子里,峒曾經歷了一些悲喜。對於個人,悲的是兩歲的長子玄淙因病夭折,喜的是另一個兒子玄演出生了;對於國家,悲的是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後駕崩,喜的是新皇帝繼位后重振朝綱,增補了不少官員,包括他的父親侯震暘。
春天,會試很快來到,侯峒曾和文震孟、姚希孟一起走進會試的考場。金榜題名不是件容易事,三人都名落孫山。
國勢漸已不支,比者根本之地,宮府灶煬,廟堂龍戰,日甚一日。此之為患,又在兵食之先。而吳中巨浸稽天,類戊申歲。將來山棲野客,不得高其枕歌詠太平矣。
侯峒曾,這個來自蘇州府嘉定縣的學子,在金燦燦的榜文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順利通過會試,意味著進士的身份已經勝券在握。與二十多歲考中進士的青年才俊相比,峒曾三十四歲考中進士不算年輕,若按照「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科場俗語,峒曾可謂正當年。
沒有資料顯示年輕的峒曾對此有何看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峒曾不時聽說邊患,但他未入仕途,無法為朝廷出力。專心準備會試,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
官軍潰敗,「韃虜」逼近北京,朝中人心惶惶。六部九卿終日開會,評論戰役得失,討論應對策略,爭吵如何獎懲當事人。他們看起來憂國憂民,但沒有人能提出一套切實有效的制敵方略,並順利地付諸實施。在姚希孟看來,他們開會時如同「悠悠坐談」,討論的策略「同於畫餅」。
年近五十歲的文震孟,歷經十次會試的滌盪,終於一舉奪得狀元頭銜,入職翰林院;姚希孟也已經考中進士,成為翰林檢討;周順昌在吏部任職。
與侯震暘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蘇州府同鄉文震孟和姚希孟。文震孟是江南大書畫家文徵明的曾孫,博通經史,只是久困科場,三十多年來,他至少參加過十次會試了。姚希孟是文震孟的外甥,自幼喪父,跟隨文震孟讀書,他的寫作風格受到公安派的影響,與峒曾的文學觀完全一致。
對峒曾來說,跟父親一路旅行可以增長見識,一如侯震暘年輕時也跟隨去湖北任官的祖父侯堯封遊歷長江兩岸。有眼光的父輩樂意帶著孩子看世界,熟悉官場,結交名流。畢竟,學有所成的孩子將來都要走向官場。
正值霜降時節,百草枯敗,萬木帶霜,遠處層層疊疊的紅葉越發鮮艷,整個天空籠罩著悲戚的鐘聲。沿途經幡招展,哀慟聲不絕於耳。當肅穆的文武百官簇擁著梓宮緩緩前進時,送葬隊伍的最後面,卻是悠然地乘坐豪華大轎的「奉聖夫人」客氏。父親和同僚們不悅的臉色表明了這是多麼無禮的舉動。
討論的最終結果,是繼續換人經略遼東。熊廷弼死後,孫承宗任兵部尚書,袁崇煥任守備。孫承宗、袁崇煥就任后,開始在渤海岸邊的寧遠修建城堡,向東北方向經過連山、塔山、松山,構築一道防線,延續到錦州。此刻朝廷已經不求平定后金,只要能阻止他們前進就可以了。
遼東戰事日益急迫,遼東的兩位最高長官——經略熊廷弼和巡撫王化貞卻矛盾重重。兩人不和的背後原因是黨爭。熊廷弼受到東林黨的支持,王化貞則是魏忠賢閹黨的親信。東林黨希望舉一朝之力堅決對抗后金,閹黨則想放棄關外,只保住山海關內的國土。截然不同的立場讓兩人處處抵牾,大大影響了遼東戰局。大臣紛紛上奏皇帝,侯震暘也上疏朝廷,希望朝廷專任一人統領。峒曾讀了父親的奏章,心生敬佩。當時,討論遼東戰事的官員,不是袒護熊廷弼,就是袒護王化貞,必定傾向其中一方。侯震暘沒有因為自己是東林黨人就偏袒熊廷弼,他從國家安危出發,超越派系紛爭,「隨方設法,因情定罪」,表明了不偏不倚的態度。read•99csw.com
在解決邊患方面,皇帝召回勞苦功高的袁崇煥,任命他為新一任兵部尚書,督師京津和遼東。
提到紅衣大炮,有位侯家的朋友不得不提——孫元化。孫元化是祖籍嘉定的上海人,與侯震暘有同鄉之誼。侯震暘擔任吏科給事中時,看到孫元化的軍事才幹,有意提攜他,推薦他到遼東任軍職。孫元化曾跟從天主教大臣徐光啟學習西方的數學知識和火炮製造技術,撰寫了一部詳盡實用的火炮著作《西法神機》,是明朝優秀的火炮專家。他在遼東任職時,成為袁崇煥的得力助手,在寧遠城修築炮台,布置十余門火炮,力保寧遠城堅不可摧。
當東北邊事引起朝廷擔憂的時候,女真人的力量已經無法遏制了。尤其近幾年,勇猛的努爾哈赤統一了周邊的小部族,佔據了遼東半島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對明朝形成巨大威脅。努爾哈赤本是明朝敕封的龍虎將軍,從小通曉漢語,當他的父親、祖父與明朝發生衝突被殺害后,他發誓要擺脫明朝的控制。后金的擴張速度很快,已經攻克了明朝的撫順、鐵嶺,搶奪牲畜、糧食、鐵器、棉布、錢財,擄走當地漢族百姓充當奴僕,為他們服侍生活、開荒耕田、上陣打仗。在他們的騷擾下,遼東百姓的生活雞犬不寧。
峒曾和父親剛到京城,就聽說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新繼位的泰昌皇帝才登基一個月,忽然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他駕崩后,十六歲的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改次年年號為天啟。
崇禎皇帝即位的第二年,來自陝西延安府的官員向皇帝上疏,詳細講述了家鄉的大飢荒:飢餓的百姓為了填飽肚子,爭相采山裡的蓬草吃。幾個月後,蓬草吃盡,百姓又剝樹皮吃。年底,樹皮也吃光了,只剩山裡的石頭。饑民把石頭磨成粉吃,但石粉無法消化,不幾天就會腹脹而死。一些不想餓死的饑民開始結伴偷搶,稍有存糧的民戶都被搶掠無遺。城外每天都有棄嬰,活不過一日;年幼孩子的失蹤案也頻頻發生,他們都是被餓紅眼的無賴掠到城外煮肉吃了。城外的幾個大土坑堆滿了屍體,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惡臭。地方官府迫於上級的命令,依舊嚴刑催科。饑民四處逃亡,從延安逃到安塞,從安塞逃到慶陽,逃著逃著都變成了盜賊。
幾次清洗后,東林黨人完全失去了生路。侯震暘看到昔日的同僚陸續被害,明白自己也難逃厄運。他擔心死後被閹黨開棺戮屍,囑咐家人不要給他置辦棺材。他離世前沒有受到迫害,算得上幸運。他可能不知道,魏忠賢確實向屬下官員問過他的下落,巧的是,那名官員早年受過侯震暘的恩惠,便對魏忠賢撒謊說侯震暘早已老死,魏忠賢才不再追究。
峒曾二十九歲這年,平生第一次離開江南,跟著父親侯震暘來到全國的首善之地——北京。父親要去北京赴任,他陪父親北上,準備春天的會試。在這之前,他的足跡僅限於江南,最遠只是到南京參加鄉試。
「寧遠大捷」的功臣之一是紅衣大炮。紅衣大炮始造于天啟初年,又稱「紅毛夷大炮」,是朝廷從澳門引進的西洋先進火炮,是當時幾十種火炮中威力最大的一種。
全國上下都在助戰,徵得的軍餉卻沒能緩解邊患。原因之一,是大量的「遼餉」並沒有用於前線,而是被巡查的官員、軍隊的將領一點點剋扣,最終所剩無幾。士兵拿不到餉銀,激憤難抑,不時發生嘩變。朝廷不停撤換經略遼東的官員,卻無力改變局面。官軍節節敗退,整個遼東逐漸被納入后金的版圖。
所有通過會試的考生,都能成為進士,只是沒有排名次。殿試的作用就是為三百名通過會試的考生授予進士的身份,並確定名次。經過層層選拔的考生,其學識、文筆已經無須質疑。殿試通常只考一道時務題,也就是結合社會現狀,提出治國安邦的見解。一番論述下來,通常不下三千字,篇幅長的有七八千字甚至上萬字。
當時,山海關外的女真人在遼東興兵,明朝三路軍馬受到重創,震動了北京城。峒曾在侯震暘的官邸中侍奉,旁聽到一些東北邊境的戰事和朝廷的舉措得失,這些都是他之前沒有過的經歷。
「東事日潰一日,無屋棲兵,無糧飽眾,恐所憂在我師,而不在倭耳。」當時的戰況,連隱居在鄉的病弱文人都看得很明白。
宮闈禁地,奸璫群小率睥睨其側,內外鉤連,則借叢煬灶,有不忍言者。昔王聖寵而煽江京、李閏之奸,趙嬈寵而構曹節、王甫之變,禍貽宗社,良可寒心,此陛下之殷鑒也。https://read.99csw.com
侯震暘和他的同僚文震孟、姚希孟、周順昌等人,在朝廷中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東林黨。東林黨並不是他們自封的,而是被魏忠賢一方這麼叫的。東林一詞源自無錫東林書院提出的思想,他們不滿社會道德淪喪,反對宦官干政,主張開放言路,改良政治,建立廉潔的官僚機制。
可惜不久,閹黨掌握了東北戰事的話語權,解除了孫承宗的兵權,替換成擁護閹黨的高第。高第上任后,全面收縮戰線,撤回關外的戍兵,放棄關外的城堡,只將兵力集中在山海關。山海關外,只剩袁崇煥獨自鎮守寧遠城。
不久,袁崇煥受到閹黨的誣陷,被削去官職,只能無奈地離開遼東。寧錦防線無人維護,不攻自破。
身為東林黨人的父輩們,再也沒有歡聚過,甚至可能沒再見過面。侯震暘為自己的直言極諫付出了代價。他受到嚴厲的斥責,被調往京外,最終被貶官回鄉。他的吏科給事中生涯只持續了八個月就結束了。
侯震暘奉命為泰昌皇帝的葬禮監禮,護送梓宮去天壽山的皇陵。峒曾身穿素服,與父親同行。從紫禁城到風景優美的天壽山,有一百多里。天壽山是明朝「龍脈」所在地,散布著十座明皇陵,安葬了十位皇帝和他們的皇后,見證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
他不知道的是,閹黨當道,科場的每一步都在別人的操縱之下。他的第二十四名也非常僥倖。當殿試試卷呈送給首輔時,顧秉謙看到峒曾的名字,拿起他的試卷,吹毛求疵挑了個失誤,說如果名次定太高,會讓人誤以為事先通了關節,要將他定在二十名外。蘇州府官員與他爭辯,最後給峒曾定了第二十四名。
侯震暘彈劾客氏和魏忠賢的奏章一出,他的同僚有人擔心,有人沉默,志同道合的朋友則拍手稱快。
當時,全國的才子名士雲集京城。不同的籍貫,迥異的鄉音,使京城的讀書人形成不同的圈子。來自嘉定的侯震暘父子,自然與江南同鄉來往最多。
明朝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避免宦官干政,下令禁止太監讀書識字。可是沒出一百年,太監的地位逐步上升,可以讀書識字,可以擔任官職。尤其是原本只負責皇家禮儀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成為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甚至可以代替皇帝批閱奏章。
明朝皇帝一般在世時就選址建陵,位置在京郊昌平的天壽山腳下。泰昌皇帝駕崩得太突然,事先沒有準備陵墓。時間緊急,財力有限,天啟皇帝便下令將泰昌皇帝安葬在閑置的慶陵。
1625年,乙丑科會試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六千名舉人和國子監生雲集北京,角逐三百個進士名額。
北京城的政治烏雲暫時散去,西北上空的烏雲卻久等不來。在陝西,大旱已經持續了兩年,烈日炙烤著龜裂的土地。農民望眼欲穿,不見半點雨星兒。大地荒蕪,草木焦枯,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困於飢荒,成群結隊與催繳賦稅的官府對抗。一個叫高迎祥的人被推舉為首領,他的外甥李自成趕去投奔。李自成本是銀川驛站的一名驛卒,負責騎馬運送郵件。不久前,朝廷承受不住東北戰場的巨額耗費,大規模裁減驛站,節省開支用作軍餉。李自成正是在郵遞系統大裁員中失去了工作,生活無以為繼,殺向了另一條路。
殿試開始前,即將步入官場的精英們受到不同黨派的拉攏。祖籍崑山的內閣首輔顧秉謙派人找到侯峒曾,聲稱首輔大人與侯家是蘇州府同鄉,侯峒曾的文才聞名江南,如果峒曾從此為顧秉謙效力,就可以名列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任選。一甲意味著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內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顧問,靠近權力的中心。
侯震暘官升一級,為吏科給事中,從七品,這一職位他已經等了大半年。給事中屬於監察部門,品級不高,話語權很大,可以參与官員的選拔,監督官員的品行,甚至可以封還皇帝的敕書,駁回不合理的皇帝旨意。
侯震暘彈劾閹黨的時候,閹黨的勢力尚不算大。隨著魏忠賢的權力走上巔峰,閹黨的勢力如日中天,對東林黨的反擊越來越強,從中央到地方,不斷清洗異己。用當時人的話來說:「邏卒伺息于門庭,緹騎歡囂于道路。一人扣戶,百口魂飛。」錦衣衛的便衣遍布各個角落,人人都有因言獲罪的可能。這一刻妄談朝政,下一刻就能聽到門外的鐐銬響聲。
后金已經打敗了北部的蒙古科爾沁部,進一步擴大了版圖。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改名盛京,對明朝虎視眈眈。
他需要寫一篇優秀的疏文,有條有理地勸諫皇帝。他趁機考驗兒子的寫作能力,讓峒曾按他的意思,先擬一篇草稿。峒曾冥思苦想,花費了一番功夫,寫完交給父親。侯震暘看了,點頭說還不錯,只是措辭上書生氣太重。之後,他研墨揮毫,用端端正正的楷書,重新寫下一紙彈劾客氏的疏文。峒曾捧來仔細閱讀,嘆服父親的威嚴正氣:九九藏書
五百年前,女真族的祖先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金國,先滅了遼朝,后滅了北宋,可謂烜赫一時。女真族的國力衰落後,幾百年來紮根東北,對明朝俯首稱臣。不變的是,他們的血脈中繼承了祖先好戰的基因。
1627年的明朝,在侯震暘眼裡恍如末世。
早在峒曾考中進士前,東林黨人楊漣揭露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掀起了反對魏忠賢專權的高潮。兩個月內,呈送皇帝的奏章達上百道,但絕大部分到了魏忠賢手中。皇帝看到彈劾魏忠賢的奏章,表示難以置信。魏忠賢則假借皇帝的聖旨,將楊漣革職為民,抓捕入獄。
但這一次,更大的危機籠罩了明朝,內憂外患,國力不支。如果朝政清明,也許戰事還有挽回的餘地,一旦朝政陷入無盡的黑暗,等於自尋絕路。芸芸眾生,已經到了無處安身的地步。
在1626年的「寧遠大捷」中,明朝軍隊憑藉紅衣大炮,共殲滅了一萬七千多名女真士兵。女真人的首領、年近七十歲的努爾哈赤也身負重傷,命懸一線。努爾哈赤病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
在峒曾的印象中,這是父親和朋友們最後一次歡笑暢談。後面的政局變化,讓父輩們再也笑不出來了。
侯震暘的上疏批評,帶動了更多言官對朝政的指摘。他們暫時沒有受到廷杖,但也沒有收到皇帝的積極回應。皇帝對不中意的奏摺經常「留中不發」,裝作沒看到,不採納,不反駁,不回應,任憑上疏的官員焦心地等候。況且,皇帝許久不理政事,言官們的奏摺通常還沒到皇帝手中,就被魏忠賢扣下,上了黑名單。這是更可怕的。
接下來,他只需要通過最後一關——殿試。
他不為所動,繼續履行言官的職責,指陳朝政弊病,提出解決方案。八個月內,他連上幾十道奏摺,有的是繼續彈劾客氏和魏忠賢,有的是揭發魏忠賢的黨羽雇兇殺人,還有的是請求制定懲罰遼東逃臣的法令。
崇禎皇帝關心民生疾苦,痛恨官吏蛀蟲,然而,他有心無力。
一天,侯震暘與文震孟、姚希孟、周順昌三位同鄉在官舍飲酒小聚,峒曾出入侍奉。北方的冬天氣候寒冷,屋裡燒著溫暖的爐火,幾杯酒下肚,四人的情緒高漲起來。
朝廷官員一片震驚。他們認為萬曆和泰昌兩位皇帝剛剛去世,大肆封賞內廷不合時宜。他們更擔心,客氏與魏忠賢私下相好,客氏受到恩寵,魏忠賢必定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會將手伸向朝政。
朝廷官員經常幾個月見不到皇帝,由憂轉怒。他們上書的奏章本應由皇帝親自批閱,現在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辦。他們沒法接受一群生理不健全、身份本卑微的太監處理朝政大事。何況,魏忠賢作為位高權重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根本不識字。
皇帝與朝廷官員的關係,類似行政機構中的上下級,可以共事,難以為友。皇帝與太監的關係則不同。皇帝如果寵信某個太監,二人能從生活上的主僕關係,發展成無話不談的私人朋友。從上千年前的漢朝,到唐朝,再到明朝,太監得志的現象數不勝數。
從他即位起,國庫就是空的。一個原因是自嘉靖、萬曆朝以來,宮廷生活日漸奢靡,消耗巨大,加上明朝在全國廣泛分封藩王,造成財政長期入不敷出。另一個原因是戰爭損耗。早在萬曆年間,明朝為了援助藩國朝鮮,幾次與日本開戰,雖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卻耗盡了國庫的儲備。後來,朝廷多方徵稅彌補,但國庫再也沒有充盈起來。
與魏忠賢和客氏對抗,侯震暘要冒極大的風險,他可能會觸怒龍顏,受杖午門。在朝的官員中,幾乎無人不知午門廷杖的場面。在太監、大臣、錦衣衛的眾目睽睽下,受罰的官員趴在布滿塵土的地面上,身上套著麻布兜,手腳被綁住,露出屁股和大腿,隨著一聲號令,棍棒如雨點般落下,頓時皮開肉綻,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場面慘不忍睹。除了廷杖,還有可能丟官、流放。大部分言官在表態前,不得不摸摸自己的烏紗帽,三思而後行。
閹黨的鋒芒日漸熾烈,一浪又一浪地興起大獄,試圖將朝廷內外的東林黨人消滅殆盡。任何對魏忠賢不利的言行都會受到懲罰,以文字影射魏忠賢的官員被革職,以東林書院為首的天下書院全部被毀。一些書院毀掉后,直接改成了魏忠賢的生祠。當嘉定知縣謝三賓接到拆毀書院的旨意時,他不知所措,便依照同年友人侯峒曾的建議,表面上上報毀掉,實則將書院改名「勸農公署」,由此保留了嘉定縣著名的明德書院。
殿試名次的高低,直接關係到考生未來的職位高低,名次高的能在中央朝廷任職,名次低的read.99csw•com只能擔任地方縣令。影響名次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文章本身的水平、評閱官的主觀喜好,也有考生的幕後利益、考官的暗箱操作。
1620年,又一個秋天來到前,峒曾、岐曾和父親侯震暘一起北上。峒曾陪父親到北京赴任,岐曾去南京參加鄉試。
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希望扭轉混亂的局面,但朝廷已經危機四伏了。
侯震暘擔任的吏科給事中就屬於言官。他生性耿直,年輕時就在書房裡懸挂了一幅「虛公正直」的捲軸。他擔任行人時,地方上超規格接待相府公子,唯獨他不參与,反而揭發公子的貨船偷稅漏稅。不過,奸佞當道,要秉公諫言,他需要勇氣。
崇禎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拳剷除閹黨。他爭取朝臣的支持,在多名有良知的太監的幫助下,突然發起對魏忠賢的攻擊,逐條宣布罪狀,將他驅逐出北京,迫使他在去鳳陽守皇陵的途中自縊身亡。
女德無極,高明不祥,陛下即為客氏富貴計,亦當蚤加裁抑,曲示保全,不宜格外隆恩以寵,而益之毒。且陛下始而徘徊眷注,稍遲其出,可也;出而再入,不可;時出時入,尤不可。
兩百多名閹黨黨羽被清除一空,或處死,或戍邊,或禁錮。他下詔重新起用被罷黜、被流放的東林黨人,恢復已故東林黨人楊漣、周順昌等人的名譽。
峒曾拒絕了。
朝中臣子,無人不知客氏的名聲。她是天啟皇帝從小依戀的乳母。天啟皇帝即位后,對她和她的家人大加恩寵,待遇遠超一般的帝王乳母。天啟皇帝還嘉獎了貼身太監魏忠賢,將他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出於正直的個性和言官的職責,侯震暘打算彈劾客氏和魏忠賢,使皇帝看清內廷干政的危險。
侯震暘也在重新起用的東林黨人名單中,可惜他已經離世。皇恩浩蕩,侯峒曾不失時機地為父親侯震暘上疏陳情。很快,侯震暘受到朝廷的追封,受贈太常寺少卿,牌位崇祀在嘉定縣的鄉賢祠中,終於可以含笑九泉。侯震暘的妻子龔氏受封恭人,侯家受到朝廷的撫恤。
侯震暘卧病在家,不斷聽聞友人的悲慘消息:楊漣、左光斗等「東林前六君子」在獄中被折磨致死,無一倖免;好友文震孟遭受八十大棍廷杖,受盡羞辱;姚希孟遭到了削籍的懲罰,削籍意味著永遠失去做官的資格;侯家的親家須之彥,在升任尚寶司少卿后被魏忠賢下令削籍;侯震暘的同僚周順昌,在蘇州上萬士民的目送下被押赴京城處死;帶頭反抗閹黨的五名蘇州讀書人被處死;為周順昌請命的楊廷樞遭遇科場除名;號稱「東林后七君子」的七名東林黨領袖,除了周順昌,其他六人也無一人逃過魏忠賢的魔爪,或投水自殺,或死於牢獄。
雖未考中進士,參加會試的舉人們倒是有一項優待,就是准許進入紫禁城參觀。峒曾在西華門附近觀賞了瑰麗氣派的皇家宮殿,又花了幾天遊覽西山。三個月後,侯震暘的官職遲遲定不下來,峒曾便辭別父親,回到家鄉。
東北境外的女真族,三年前就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建立了金國,也稱后金。女真族是獨立於明朝的部族,同時接受明朝的封賞,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他們的頭頂梳著草原民族特有的小辮子,生性剽悍,喜好騎馬打獵,過遊牧生活;有時候,他們會抓捕周邊的漢人、朝鮮人作為俘虜,幫自己耕種。
明朝遼東官兵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率領下,築起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綿延兩百里長,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暫時阻擋了女真人的入侵。
撫順是明朝控制女真人的前哨,也是女真人進出遼東的門戶。撫順一失,明朝在遼東局勢上陷入被動,於是朝廷緊急調兵,擴張軍備。由於國庫儲備不足,朝廷向全國百姓徵集「遼餉」,也就是由百姓出錢出糧,支援國家解決邊患。兩年內,朝廷三次加派「遼餉」,直接導致糧食價格暴漲,各地民怨沸騰。
他的病再也沒有好轉,最終含恨離世。臨死之前,他給子孫留下了遺言:明哲保身。
金榜題名后,最重要的事是做官。在閹黨一手遮天的年代,峒曾身上流著東林黨人的血脈,又「不識時務」地拒絕投靠閹黨,自然失去了授官的機會。
所有新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都會鐫刻在石碑上,稱為進士題名碑。刻有侯峒曾名字的石碑,將與本朝的六七十通進士題名碑一起樹立在京城的孔廟中,沐浴聖賢的光芒。如果仔細尋找,其他題名碑上還有更多侯峒曾熟悉的名字:父親侯震暘、曾祖父侯堯封、狀元文震孟……每一塊御制的進士題名碑,都是一份嶄新的國家精英名單,也是對無數讀書人的激勵。未來,親友們的名字,侯岐曾、黃淳耀、夏允彝、楊廷樞……會不會也出現在精英名單上?
西北的騷亂、東北的邊患讓崇禎皇帝頭疼不已。當他看到黨爭還在延續,最後一絲勵精圖治的信念也垮掉了,轉而對朝政極為敏感,變得疑神疑鬼。崇禎三年,他聽信謠言,以謀叛罪處死袁崇煥。袁崇煥死後,明朝失去了最擅長作戰、最善於使用大炮的將領,防禦后金的希望一步步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