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 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 四章 優雅的平安朝

古代 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

四章 優雅的平安朝

所以在《養老令》頒布之前,只有大友王子和高市王子兩位東宮擔任過太政大臣,《養老令》頒布以後,藤原良房才是第三位——第一位是惠美押勝,第二位是法王道鏡。不過前代那兩位「先賢」的權勢並不穩固,最終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藤原良房想要將榮華富貴代代相傳下去,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吶……
到了二十三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的挖掘工作終於完成了,於是廢黜恆貞親王的東宮之位,同時將東宮妃的父親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東宮大夫文室秋津等六十餘人全數貶職或流放。藤原愛發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他們都是恆貞親王派的實力人物,經過此次事件,全被良房一舉剷除了。
但是伊治呰麻呂的身影就此在史料中消失無蹤了,是戰死,是被俘,還是逃去無蹤,沒有人說得清楚。官軍所要面對的蝦夷族軍事首領,很快換成了一個名叫阿弖流為的人,稱號為「大墓公」。
「承和之變」的過程是這樣的:據說七月十日,恆貞親王的親信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岑秘密走訪了阿保親王,請求共同奉東宮遠走東國,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亂局。阿保親王乃是平城天皇之子,當年平城、嵯峨兩位天皇對立,平城天皇在藤原仲成和葯子的煽動下,也曾想前往東國號召兵馬,以擊敗反對勢力,阿保親王很可能也參与了謀划。三十二年一晃眼就過去了,年已五旬的阿保親王早就沒了當年的雄心壯志,於是把伴健岑的陰謀密奏給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嘉智子皇后隨即通知了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
寬平二年(公元890年),菅原道真太守任滿,回歸都城,從此受到宇多天皇的重用。寬平六年(公元894年),朝議派發新的一輪遣唐使團,以菅原道真為大使——這很可能是政敵想藉此機會把他排擠出權力中心——於是道真寫下《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一文,明確指出唐朝正在發生內亂(指黃巢起義),形勢複雜,路途危險,請求暫時停止派發遣唐使團。宇多天皇採納了他的建議。
拉回來再說清和天皇,他的年號是貞觀,和我國唐太宗的年號相同。貞觀八年(公元866年)閏三月十日夜間,太極殿前的應天門突然起火,連兩側的棲鳳樓和翔鸞樓也一併被火海吞沒。這或許只是一場天火,並沒有人為因素存在,不過朝中各派卻藉著這個因頭開始互相攻訐,最終導致了一場大清洗。
平將門和藤原純友,可謂是新崛起的武士勢力的代表,說到他們,就不得不先說說什麼是武士,什麼是武士團。武士乃是班田制崩潰、莊園製成形后的產物——因為各地大大小小莊園的形成,朝廷強要繼續實行班田收授也不可得了,天長五年(公元828年)到元慶五年(公元881年)間,有整整五十一年都未曾班過田。
最可怕的是延長八年(公元930年)六月二十六日,正逢乾旱,群臣聚集在清涼殿上商議祈雨的事情,突然從西方愛宕山上飄來一片黑雲,籠罩住平安京的上空,隨即雷聲大作,一道驚雷正巧劈中了殿柱,大納言、民部卿藤原清貫(南家)當場被雷打死,另有數人重傷。醍醐天皇受此驚嚇,一病不起,於九月份匆忙傳位給東宮寬明親王,自己遷出皇宮,然而即便這樣做也終究無法挽救性命,沒多久他就咽了氣,享年僅僅四十六歲。
此後,藤原基經力排眾議,擁立「容止閑雅、謙恭和潤」同時也財政狀況拮据、到處舉債的時康親王繼位。時康親王是仁明天皇的兒子,史稱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在位僅四年就病死了,他沒立東宮,還把二十九名子女全部降格,下賜源氏。最終也是在藤原基經的策劃下,其第七子源定省立為東宮,基經隨即將其扶上天皇寶座,是為宇多天皇。
其實降籍賜姓這種事兒,古已有之,比方說咱們前面提到過的橘諸兄。再比方說延曆元年(公元782年),也就是桓武天皇繼位的第二年,有位名叫冰上川繼的朝臣密謀反叛,事泄后被流放到伊豆國——這位冰上川繼,本是天武大王的曾孫,父親曾被封為鹽燒王,後來降為臣籍,賜姓真人,賜氏為「冰上」,改名冰上鹽燒。但是名氣最大的,後裔數量也最龐大的,則是上述各類源氏和平氏。

降籍和賜姓

因為此事,菅原道真在民間傳說中又從怨魂升格成了雷神。到了公元11、12世紀前後,他的形象再次轉變,從怒目金剛般的雷神變成了慈眉善目的學問之神,也是各屆考生的庇護神。他被供奉在北野天滿宮中,稱為「天滿大自在天神」。
就算菅原道真確實化身為怨魂,索了藤原時平的命去,他也終究無力徹底扳倒整個藤原北家。延長八年(公元930年)九月,年僅八歲的寬明親王繼位,是為朱雀天皇,朝政都把持在他的舅舅、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平手中。朱雀天皇在位的時候,各地盜賊紛起,並且爆發了著名的「平將門之亂」和「藤原純友之亂」。
然而,嵯峨天皇並非真正清心寡欲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樣,娶了一大群老婆,養了一大堆兒子(據說他有嬪妃二十八人,子女數超過五十)。皇子太多,竟然導致國庫入不敷出,弘仁五年(公元814年)五月,天皇只好把母親身份較低的三十二名皇子降格為臣下,賜予「朝臣」姓和「源」氏——這些人及其子孫,就被稱為「嵯峨源氏」。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雖然結果並沒有如此明顯。嵯峨天皇設置《養老令》外機構藏人所,以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藏人所的長官為藏人頭,天皇任命寵臣藤原冬嗣擔任此職,冬嗣因此飛黃騰達,最終做到左大臣的高官,可謂人臣之極。可以說,藏人所雖然沒有演變成新的行政機構,藏人頭也沒有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藤原家族卻因藏人所的設置而再度膨脹起來。
延歷十六年(公元797年),坂上田村麻呂正式接任征夷大將軍。加上擔任副將的時候,他前後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終於擊敗了阿弖流為,隨即在北上川中游修建膽澤城、志波城,設鎮守府以統治之。此後坂上田村麻呂的子孫大多出任東北地區的軍政長官,家族顯赫一時。
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巢伏之戰」。敗報傳入京中,桓武天皇大怒,下令將紀古佐美逮捕法辦,而以大伴弟麻呂出任征東大使(后升征夷大將軍)。不過,這位大伴弟麻呂可能只是個樣子貨,實際指揮權掌握在其副將坂上田村麻呂手中。
再如上杉謙信,本名長尾平三(幼名、通稱)景虎(實名),后受賜上杉苗字,以及「政」、「輝」等偏諱,最終的名號可以全稱為「上杉近衛少將(官名、通稱)輝虎(實名)入道謙信(法號為不識庵謙信)」,去世后戒名則為「不識院真光謙信」。
平安時代,日本朝廷的軍備逐漸廢弛,被迫承認武士團的正當性,甚至動用他們行使國家的軍事、司法和警察權,各地國司就經常任命武士團首領為「押領使」或「追討使」。後來甚至連皇宮也由武士團來警衛。

承和之變

這些改革措施,無疑會遭到守舊派的強烈反對。為了擺脫那些掣肘的傢伙,尤其是玄昉、道鏡以來日益龐大的寺社勢力,桓武天皇在藤原種繼(藤原式家宇合三男清成之子)的倡議下,于延歷三年(公元784年)下旨,在平城京北40公裡外新修長岡京,打算遷都過去——那地方傳統貴族和寺社的勢力相對薄弱,我鬥不過你們,難道還避不過你們嗎?
總之,受命集結東海道兵馬,自太平洋一側征討蝦夷的將領,要麼鎮東、征東,要麼征夷,許可權差不太多,只是名號有異罷了。
中國古代也產生過類似現象,比方說明朝有功名者是可以免稅、免役的,於是誰家小子一考中了秀才,附近的小田主就會立刻紛紛把產業投獻給他,以求豁免皇糧國稅,從而使得朝廷的財政收入每況愈下。
通稱的來源很多,最早是貴族之間以官名相稱,則官名即其通稱;後來武士家族以排行作為通稱,比方說太郎、次郎、三九-九-藏-書郎等等。進入鎌倉時代以後,武士也往往模擬官名作為通稱,如某某衛門、某某兵衛、某某之介;而原本的排行,也逐漸成為名實並不相符的幼名,進而成為通稱,比如織田信長通稱(幼名)三郎,其實他是次男,遠山景元通稱(幼名)金四郎,其實他是長男。
葯子之亂以後,嵯峨天皇改元「弘仁」,意思是明確地詔告天下:改朝換代了啊,現在的天皇是我,不再是我老哥平城啦。他隨即廢掉了東宮——平城上皇的兒子高岳皇子,改立異母弟大伴皇子為新東宮,徹底掌握了朝政。
賀美能親王就是嵯峨天皇,此君頗有雄心壯志,想要好好乾一番事業。可惜平城上皇雖然退位,卻不肯真的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奈良發號施令,處處跟兄弟對著干。嵯峨天皇想要跟上皇較量,首先要蔽其耳目,於是就把葯子趕出宮去,自己設置「藏人所」來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葯子跑到奈良向上皇哭訴,平城上皇大怒,遂于大同五年(810年)九月宣布把都城從平安京遷回自己所在的平城京。
前面說過,日本傳統的「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它以血親為核心,同時也包容了很多非血緣者存在。武士團為了加強凝聚力,也逐漸變成了這種意義上的家和家的聯合體,武士團首領同時也是大家長,其本族部下稱為「一族」、「家子」,非親屬部下稱為「郎黨」或「郎從」。提到武士團的時候,往往會說某某率其「一族郎黨」,就是指有血緣或沒有血緣的部下們。

征夷大將軍

然而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氣息很重的君主,主張無為而治。朝政拿回來以後,他轉手就委任給臣下了,自己則寄情筆墨和山水之間,創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其書法修為與空海、橘逸勢齊名,並稱為「天下三筆」。此公還極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風,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終創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兩個宗門來。
經此事件,累世名門的大伴氏和紀氏都被從朝廷中徹底驅逐出去了,而藤原良相、源氏兄弟的勢力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藤原良房、基經父子的權勢更為穩固。但更重要的是,前此攝政之位只授予皇后或東宮,從此落到了人臣手裡。攝政就是「總攝庶政」之意,此後藤原氏的家長在天皇幼年時出任攝政,天皇成年後稱為關白(語出《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逐漸成為不成文的傳統。
拉回來說,日本就此形成了層級化的莊園機構,最高莊園主稱為「本家」,其下為「領家」,再下為「下司職」或「預所職」——到了公元12世紀,封建莊園已佔全國土地的半數以上,莊園經濟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經濟的主體,甚至殘存的國有土地也可以視作以朝廷為本家,以國司為領家,由實際擁有土地的名主為庄官的大大小小的莊園。

早良親王的詛咒

比如武田信玄,幼名太郎,實名晴信,官至大膳大夫,後來剃髮入道(在家修行),法號為德榮軒信玄。故此他的通稱即為太郎、大膳大夫、德榮軒、信玄等,要是跟苗字和實名都一起擺出來,則習慣稱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他去世以後,人們習慣以戒名相稱,為「法性院機山信玄」。
藤原良房死於貞觀十四年(872年)九月,被謚為「忠仁」,他的權力由其養子藤原基經繼承下來。藤原基經也不是一個善茬兒。貞觀十八年(公元876年),清和天皇退位,傳位給年僅九歲的東宮貞明親王,是為陽成天皇。陽成天皇乃是藤原高子所生,基經作為天皇的舅舅,更加權傾朝野。
正良親王後來登基成為仁明天皇,年號承和。仁明天皇本是徹底的傀儡,其父嵯峨上皇和叔父淳和上皇都還沒有死,躲在背後指手畫腳,這使藤原良房非常不滿。因為良房想讓妹妹順子所生的道康親王正位東宮,可惜兩位上皇偏偏吩咐讓淳和上皇之子恆貞親王承嗣大統。藤原良房就任中納言的那一年,正是承和八年(公元841年),恆貞親王的兩個靠山,淳和上皇已於去年五月間過世,而嵯峨上皇也纏綿病榻,眼看著即將咽氣,良房覺得時機成熟了,該準備動手廢立東宮了。次年七月,嵯峨上皇去世,同月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根據《日本紀略》所載,延歷二十一年(公元802年)四月,大墓公阿弖流為和盤具公母禮率五百余蝦夷兵向坂上田村麻呂投降,七月即隨之來到平安京。坂上田村麻呂啟奏桓武天皇,希望能夠釋放二酋,以拉攏蝦夷的人心,然而公卿貴族們卻認為他們「野性獸心,反覆不定」,堅決主張將之處決。最終,桓武天皇下令,將阿弖流為和母禮押赴河內國,斬首示眾。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駕崩。兩天後,伴健岑與東宮的另一名親信但馬權守(「權」為額外派員之意)橘逸勢同時因謀反罪而遭到近衛府的逮捕,經過審判后,分別被流放到隱岐和伊豆去了。親信被捕,主公不能說毫不知情,恆貞親王匆忙上書請罪,並請求辭去東宮之位。仁明天皇好言安撫,說這事兒跟你沒關係啦,不必擔驚害怕。
菅原道真滿腔憂憤,兩年後(延喜三年,公元903年)就客死在九州。人民一方面懷念他的剛直不阿,另方面反感藤原氏專權,就傳說菅原道真化為怨魂,降下種種災異來懲罰政敵。說也奇怪,此後的幾十年間還真是災禍不斷:延喜九年(公元909年),正當壯年的藤原時平病死;延長元年(公元923年),時平的妹妹穩子所生的東宮保明親王也夭折了;延長三年(公元925年),時平的外孫慶賴王剛被立為東宮就猝然辭世,年僅五歲。此外還有公卿(尤其是藤原家族及其黨羽)去世,時疫流行,種種不祥無可勝數……
公元10世紀以後,名田和莊園逐漸結合起來,因為很多名主都把自己的土地寄進給莊園,以使莊園的不輸不入涵蓋面更為廣泛。所謂「寄進」,就是指進獻,把名田名義上的所有人寫成擁有權勢的莊園主,每年向莊園主繳納年貢——這種年貢未必比國家賦稅來得輕鬆,但從此名田也具備了「不入」的權力,逐漸轉化為莊園或大莊園的一部分。
據說早良親王屢次上書天皇為自己申辯,卻根本不被理睬,因而臨終之際留下了惡毒的詛咒。他死後數年間,天皇的生母、皇后和諸位夫人相繼死去,伊勢神宮遭逢天火,全國很多地方暴發疫病——就連新東宮安殿親王也病倒了,差一點兒就喪了命。桓武天皇迷信得很,就此不敢再停留在修建未畢的長岡京了,於是採納和氣清麻呂的建議,在長岡京的艮位(東北方向)修建平安京,並於延歷十三年(公元794年)正式遷都於此。
平安京南北約4.7公里,東西約4.5公里,基本架構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為內里,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為左京和右京,然後由平直的多條橫、縱向街道分割為數十個坊。桓武天皇在平安京四周建設了賀茂、松尾、稻荷等神社,東寺、西寺等寺院,卻不允許平城京的舊寺社搬遷過來。
其實關於伴健岑等人的密謀,除了大保親王的告密外,並沒有足夠確實的證據。退一步說,就算證據確鑿,那也未必真與恆貞親王有所牽連。再退一步說,就算這一切全都經過恆貞親王首肯,前往東國也似是避禍,而非謀反。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藤原良房利用這個機會,順利地踢開了重重絆腳石,把自己親外甥道康親王扶進了東宮,更給自己鋪平了邁向權力中心的道路。當年八月,他因功晉陞為正三位大納言,嘉祥元年(公元848年)又升任右大臣。
接到這種荒誕的命令,嵯峨天皇未免哭笑不得,可是上皇退位僅僅一年,餘威尚在,他也不好直接跟上皇頂著干,於是就想出了一條緩兵之計——他先任命自己信任的坂上田村麻呂、藤原冬嗣、紀田上三人為「造宮使」,先發平城京,意思是:遷都不是說遷就能遷的,咱先把平城的舊宮修好再說。
日本在「唐化」過九*九*藏*書程中,學習和生搬硬套了很多從中國舶來的概念。比如中國古代設置過東、南、西、北四征將軍和四鎮將軍,日本人照抄其名,當任命將領鎮守九州征討或安撫隼人族的時候,就定名為「征西將軍」或「鎮西將軍」;當任命將領由太平洋一側向東北方向進兵,攻略蝦夷的時候,就定名為「鎮東將軍」或「征東將軍」。還有「四夷」說,也即把周邊勢力目為文化水平低一等的蠻夷,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此,當派兵自日本海一側向東北方向進軍的時候,就會設置「征狄將軍」或「鎮狄將軍」,而「征東將軍」有時候也會改稱「征夷將軍」。
這是大和王朝的倒數第二次遷都,從此都城在這裏矗立了一千余年,直到明治維新以後再遷江戶(東京)。那麼,讓我們大致梳理一下此前的遷都歷程吧,從飛鳥時代開始——
寶龜十一年(公元780年),爆發了「伊治呰麻呂之亂」。伊治呰麻呂本為「夷俘」,也即歸化的蝦夷人,出仕出羽國府為官,於此年間突然在上治郡(伊治郡)的伊治城掀起反旗。大和朝廷先後任命中納言藤原繼繩和參議藤原小黑麻呂為征東大使,調兵討伐,就此掀起了新一輪的東征狂潮。
當然,不是隨便什麼武士團都有資格警衛皇宮,這些武士團的首領往往既是以朝廷為本家的國有土地的庄官,也是擁有正式官位的朝廷新貴。這些新貴中勢力最為龐大的,就是擁有天皇血統,被降為臣籍賜以「源」、「平」等氏的家族——執其牛耳者為桓武平氏,根據地在關東地區,以及清和源氏,根據地在畿內的攝津、河內等國。
在辨識古代日本人姓名的時候,還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很多稱呼往往簡省成兩個字,如前田又左(又左衛門)、武田典廄(左馬助這一官位的相對應唐朝官稱)、馬場美濃(美濃守)、織田上總(上總介)、高阪彈正(彈正忠)等等。這最後兩個,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現在咱們見了不是正職的領導,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歡喜。再比如,豐臣秀吉曾名羽柴筑前守(官名、通稱)秀吉(實名),他在簽名的時候就往往寫作「羽築」或「羽築秀吉」。

哀怨的學問之神

天皇雖然還小,藤原良房已經在為他物色妻妾了,人選當然都來自於藤原北家。首先,他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送入宮中,然後又瞄上了長兄藤原長良的女兒高子。不過這位高子據說已經有了情人,堅持不肯進宮。
消息傳播出去,輿論大嘩,朝臣們紛紛上書勸諫,反對遷都。嵯峨天皇一瞧,人心在我這邊兒嘛,腰桿兒立刻就硬了,當即下詔,逮捕上皇的親信藤原仲成,同時召回三名造宮使,加官晉爵,委以重任。平城上皇一瞧天皇要來硬的,趕緊帶著葯子離開平城京,打算前往東方去召集兵馬,與官軍開戰,可惜才剛跑出去沒多遠,就被坂上田村麻呂給堵回來了。最終藤原仲成被處死,葯子自殺,平城上皇也只得剃髮出家,表示徹底放棄權力。

武士和武士團

朝廷為了保證國家稅收,被迫修改班田制,實行「田堵制」(負名制)。這種制度就是不把國有土地班給適齡公民,而是承包給家底比較殷實的農民,稅收等同於租金。租約一年一訂,租田者在有實力年年續約的情況下,往往建築圍牆(堵)以保護耕地,故而這種田地稱為「田堵」,也稱「負名」。這一制度的確立,使得富者益富,貧者更貧,大量無地農民被迫進入田堵和莊園成為農奴。
然而延歷四年(公元785年)九月,長岡新都還沒有造好,總指揮藤原種繼卻突然被不知道從哪兒射出的一支暗箭射中,就此死在了建築工地上。
文德天皇在位八年,猝然辭世,東宮也就是藤原良房的外孫惟仁親王繼位,是為清和天皇。這位清和天皇被立為東宮的時候才九個月大,登基時也年僅九歲,什麼都還不懂呢,朝政完全由外祖父良房說了算。
元慶六年(公元882年),陽成天皇十五歲,舉行了元服禮(成人禮)。然而據說這個孩子很不成器,成天飛鷹走馬,耽於玩樂,甚至打開裝神器的箱子,抽出草薙劍來舞弄。藤原基經屢次勸說,這個外甥就是不肯稍微像點人樣兒,於是基經灰心喪氣,逼迫天皇寫下「朕近身發數病,動多疲頓,社稷事重,神器叵守,所願速遜此位」的話,于元慶八年(公元884年)二月宣布退位。
從公元8世紀末葉直到19世紀,在漫長的一千多年當中,大和王朝的首都始終固定於平安京(京都),在這裏,唐風與和風揉和摻雜,終於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文化體系。
高子的情人,乃是號稱當時第一風流美男子的在原業平。在原業平是平城天皇之孫,被賜「在原」氏而降為臣格。他擅長做詩,格調高雅,廣受平安京內貴族女性的仰慕。據說在原業平曾經帶著藤原高子私奔,可是沒能跑得了,最終還是被堵了回來。高子隨即被送入宮中,在原業平則被遠遠地流放到東國去了。然而這未必是個哀婉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傳說在原業平一生中先後與三千三百三十三位女性締結情緣,是個徹頭徹尾的花|花|公|子。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對漢字不像咱們用得這麼嚴謹,許多意思和發音,從中國找了兩個甚至更多的字去對應。因此很多人名發音相同,卻往往有數種寫法——千萬別以為那是不同的兩個人。比如山本勘介(或寫作勘助)、本多(或寫作本田)忠勝、森蘭丸(或寫作亂丸)等等。倒霉的是,還要和被賜以苗字或者因為各種理由改名的傢伙區分開來,實在是累死人了……
蝦夷族最早分佈於本州島東部,大和王朝建立以後逐步東征,把他們趕出了關東地區。奈良朝以後,大和軍更是不斷地向東北方向挺進,于光仁、桓武天皇統治時期達到高鋒。
而前面提過那位跳出來作亂的平將門,正是桓武平氏高望流的始祖高望王的孫子。
繼桓武天皇后登上寶座的安殿親王,史稱平城天皇。平城天皇是個非常荒淫的傢伙,據說他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愛上了藤原種繼的女兒葯子,以及葯子的女兒,把母女兩個一齊接入東宮。本來以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來看,這並不算什麼大事,倒霉的是葯子的丈夫此時還並沒有死,因此桓武天皇勃然大怒,下令把葯子驅逐出宮去。
嵯峨天皇追求優雅的生活,說不上腐朽,卻著實浮糜,他的生活作風帶動了整整一個時代,使平安時代早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不過老傢伙終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權威一旦喪失,原本被此權威壓制住的種種朝廷矛盾立刻沉渣泛起。於是,他死後沒兩天,「承和之變」就爆發了。
據說宇多法皇在聽聞菅原道真被貶之事後,匆忙驅車前往內里,想要勸說醍醐天皇收回成命,然而內里各門都已被藤原時平的親信守把住了,不放法皇進宮。宇多法皇悵然離去,從此專心研究佛學,再不管塵世之事——藤原氏權勢之盛,也由此可見一斑。
小武士團往往按照家的結構結合成為大武士團,那麼大武士團就稱為「本家」,大家長稱為「總領」,內含的小武士團稱為「分家」,家長往往稱為「庶子」。從這個「庶子」(在日本指嫡長子外的所有兒子)之名就可看出,日本武士和西歐騎士不同——騎士是因契約而效忠於某一領主,相互間的關係比較生疏,聯繫較為鬆散,並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日本武士則按照傳統的家的結構來建設武士團,加上日本傳統並不很重視血緣關係,無血緣的主從之間大多結成姻親、乾親或者養親關係,約為父子,聯繫相當緊密,戰鬥力也因此而加強。
桓武天皇時代,土地私有化日益嚴重,各地產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莊園來,嚴重影響國家稅收和天皇制集權統治,使得朝廷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制的徹底覆亡。
應該說從此以後,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雖然並未停頓,但日本人已經不再像奈良時代那樣https://read.99csw•com完全徹底地甘當小學生,處處以中國為師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本土文化重新抬頭,混合和風和唐風的新的文化逐漸成形——這也就是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服飾雖有唐人之形,卻兼本土之魂,非如奈良時代那樣渾然唐裝的重要原因。
藤原良房通過拷問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恆山、伴清繩,而號稱掌握了確鑿的證據,藉此開始大肆排除異己。九月二十二日,判決大納言伴善男、右衛門佐伴中庸,以及伴善男的家臣紀豐城、伴清繩、伴秋實共五人為縱火主犯,應處斬刑,減罪一等,沒收財產後流放到邊遠地區去,另有十名從犯也陸續被處以流放之刑。
中國古代士人皆有名有字,日常交往中,為示尊敬,多不稱呼對方之名,而要呼之以字。比方說,當面稱呼「曹操」、「操」非常無禮,而必須稱之為「曹孟德」、「孟德」。日本古代亦有類似的風俗,諱言人名(實名),而習慣上使用「通稱」,也即不那麼正式的俗名。
這是繼藤原小黑麻呂擔任征東大使,並於不久后升任征東將軍的紀古佐美在奏書中所提到的,他說膽澤地方為「賊帥夷阿弖流為居」。延歷八年(公元789年),紀古佐美在桓武天皇的一再催促下,率領四千兵馬,向東渡過北上川,朝蝦夷族的腹地挺進。很快,他們就遭遇了阿弖流為率領的蝦夷兵三百人,以眾凌寡,勝利是毫無懸念的——蝦夷兵向西敗退,官軍從后猛追,當追到巢伏村(今天的奧州市水澤區)的時候,形勢突然扭轉。原來這是一條誘敵深入之計,阿弖流為在巢伏村與本隊合流,兵數膨脹到八百,同時還另遣四百人去抄了官軍的後路。紀古佐美遭到前後夾擊,官軍全面崩潰,據說戰死者二十五人,逃到河裡被淹死的倒有一千多人。
等到老爹去世,自己登上天皇寶座,平城天皇立刻就把葯子接了回來,任命她做「尚侍」,又稱「勾當內侍」,也就是宮中女官的總管。因為這層關係,葯子的哥哥、藤原種繼的長子藤原仲成就此平步青雲,進入了權力中心。
藤原基經本是藤原長良之子,過繼給藤原良房做養子,他當然要把此事向良房彙報,聽取太政大臣兼老爹的指示。藤原良房偏袒源氏,上奏清和天皇,請他先派幹員前往責問源信,源信當然矢口否認,於是這件事就此擱置下來。
大概因為生活糜爛而導致身體日虛,無力也無心再管理朝政吧——反正日本也有這種傳統,十個天皇里有八個都是退位而非死後傳位的——於是寶座才坐了四年,平城天皇就讓位給弟弟賀美能親王,自己跑回平城宮隱居去了。
坂上田村麻呂,據說此人的祖先乃是漢靈帝的子孫,稱為阿知使主,因為曹魏篡漢而率七姓十七縣人口經朝鮮半島流亡到了日本(天曉得真假!)。阿知使主的後人曾被賜姓「東漢直」,分為坂上、路、檜前等許多支派,坂上田村麻呂即坂上分家之主坂上苅田麻呂的次男(一說三男)。
那麼蝦夷族究竟是什麼來源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時候,倭王武上表宋順帝,曾說其祖先「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這所謂「毛人」就是蝦夷。「毛人」之名,是說這一民族毛髮濃密,與大和族不同;「蝦夷」,則是說該族男子留著長長的鬍子,仿如蝦須一般——蘇我蝦夷在文獻中,即有蘇我豐浦毛人的異名。據說蝦夷族人全都「椎結文身」——頭髮高高紮起,皮膚上刺有花紋——跟中國古書上記載的邪馬台女王國民非常相似,應該是日本列島的原住民。
宇多天皇一度被降格為臣籍,內心無疑是存在著一定的自卑感的。繼位后他曾路過陽成院,被迫退位的陽成上皇竟然羞辱他說:「當今聖上,原來曾是我的家奴呀。」在這種心態影響下,宇多天皇當然不敢對扶他上台的藤原基經說半個不字,雖然登基時已經成年,他依舊把政務全部委託給基經,說「萬事巨細,百官已總,均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然後奏上」——這就是關白稱號的由來。
藤原基經的這種行為,也頗類似於我國西漢的權臣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可見其權勢就算比不上霍光,也相距不遠了。至於中國的昌邑王和日本的陽成天皇,所作所為是否真如史料記載的那麼不堪,可就完全無從考證了。
——史稱「葯子之亂」。
君主為了加強集權,抑制朝官的權力,經常會在現有官僚體制之外,設置全新的秘書機構。這些新秘書品級並不一定高,資格並不一定老,然而因為接近權力中心而必然逐漸坐大,甚至取代舊有朝官的位置。我國漢代始設尚書台,其後身尚書省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正式行政機構;明初始設大學士,到了明朝中葉,大學士變成了雖無其名卻有其實的宰相。
桓武天皇兩度修建新都,錢財當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僅如此,他還三次大規模用兵討伐蝦夷。才因為制度改革而積累起來的一點點財富,就又被盡數拋將出去了。到了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財政就要崩潰,藤原緒嗣、菅野真道等人上書諫阻造宮和征夷,提出實行所謂「德政」的建議,桓武天皇無奈之下全盤接受了——這恐怕是迴光返照吧,因為次年三月,他就嗚呼哀哉歸了天。
寬平三年(公元891年),藤原基經去世。宇多天皇立刻重用橘廣相,以及當年敢為橘廣相辯護的菅原道真,任道真為藏人頭,以與藤原基經之子藤原時平分庭抗禮。六年後,宇多天皇讓位給年僅十三歲的敦仁親王,自己出家仁和寺,潛心撰寫回憶錄《寬平遺誡》——自此以後,天皇退位后出家,就被尊稱為「法皇」,宇多法皇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法皇。
莊園的實際管理者也即庄官,為了保護莊園,同時行使莊園內的司法權和警察權,必須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就這樣,公元9世紀中期以後,武士這一階層就逐漸成形了。一般情況下,武士結合成以庄官本族為核心的團體,就是武士團。
拉回來說嵯峨天皇,他在位十四年後,讓位給大伴親王,是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十年,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這期間嵯峨上皇一直躲在幕後操控著朝政,弟弟和兒子都只不過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公元842年)七月他去世為止。

番外篇 古代日本人的名號

為什麼呢?因為班田收授法雖然頒布了,但這項法令因為並不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就存在著種種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然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貴族也仍然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職田和功田等),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繳稅的。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賦稅沉重,導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者耕不起授田,遂被迫進入寺社地或貴族封地,變成了新興莊園中的農奴。
回過頭來再說莊園。早期莊園也必須課稅,但這些莊園都掌握在大寺社和大貴族手中,他們利用種種借口請得「太政官符」或「民部省符」,得到不納稅的資格,稱為「不輸」,進而更利用種種借口使得國家官吏不得進入,莊園內部的司法權和警察權都由莊園主把持,稱為「不入」。「不輸不入」就使得莊園主們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封建領主,莊園變成他們的封建領地。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親王繼位,是為文德天皇,立惟仁親王為東宮。這位惟仁親王,其實體內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統,他的母親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與皇室的親上加親,使得良房于天安元年(公元857年)被任命為從一位太政大臣,總攬朝綱。
然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觀察,宇多天皇此舉未必出於完全的心甘情願。他在繼位第二年——仁和四年(公元888年)的六月,下詔請藤原基經「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把他比作中國九-九-藏-書古代的賢相伊尹(傳說伊尹曾被尊為「阿衡」)。然而藤原基經見了此詔卻大為光火,他認為「阿衡」只是一個尊號而已,並無實權,表示說既然天皇心有此意,那我就乾脆辭職,什麼也不管好了。他這一撂挑子,宇多天皇可嚇壞了,趕緊懺悔和解釋,但是基經不依不饒,堅持要天皇罷免起草詔書的親信橘廣相。關於「阿衡」是否有權的爭論持續了整整半年,藤原基經也就罷工了整整半年。
敦仁親王登基后,史稱醍醐天皇。他年歲還小,難免會受權臣的撥弄,已經升任右大臣的菅原道真就因此遭到藤原時平的誣陷,說道真打算擁立自己的女婿、宇多法皇的第三子齊世皇子為天皇,醍醐天皇於是右遷菅原道真為太宰權帥。作為太宰府的名額外主官,其實這個職位也不算小了,但終究遠離京都,遠離統治中心,這使得滿腔抱負想要做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菅原道真大為憂憤,遂于兩年後(延喜三年,公元903年)客死在九州。
《養老令》中對於太政大臣這一職位的解釋是「師範一人,儀形四海,經邦論道,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也就是說,擔任此職之人則如同天皇之師(太師),輔佐天皇統領百官、治理國家,其權力可與東宮相拮抗,故此若無合適之人,寧可空置其位。太政大臣就理論上而言,為太政官也即國家政務官的首腦,故而一旦空置,則往往另設「知太政官事」來代理其職——就好比唐代政府最高首腦為尚書令,也往往空置,實際管事兒的是副官尚書僕射。
在此單說征夷將軍,最初名為「陸奧鎮東將軍」,由元明女帝時代的巨勢麻呂出任,和銅二年(公元709年)往征蝦夷。「征夷將軍」的名號,初見於養老四年(公元720年)九月二十八日,詔命由多治比縣守出任,同日任阿倍駿河為鎮狄將軍。延歷三年(公元784年)二月,升格鎮守將軍大伴家持為「征東將軍」。延歷七年(公元788年)十二月,任命紀古佐美為「征東大將軍」。延歷十三年(公元794年)元月一日,賜予征夷大將軍大伴弟麻呂節刀——「征夷大將軍」的名號,當在此之前正式授予。
唐代的均田制都未能維持太長時間,更何況幾乎生搬硬套的日本的班田制呢?
當時朝中重臣除藤原良房外,還有其弟右大臣藤原良相,除了藤原北家,還有世代豪門伴氏(弘仁十四年以後,大伴氏避大伴皇子之諱而改稱伴氏)、紀氏,以及從皇子降為臣格的源氏兄弟。首先,大納言伴善男告發縱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納言源融,並且與藤原良相商議,調左中將藤原基經前往逮捕源信。
桓武天皇無力讓歷史的車輪逆向運轉,徹底解決莊園問題,而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搞點修修補補的工作,暫時緩解一下社會矛盾,使國家稅收繼續維持在低水平上。他所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整頓吏制,設「勘解由使」一職以監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認良民和賤民間的通婚,允許所生子女成為「良民」,以消滅奴隸制殘餘;四,部分改徵兵製為募兵制。
通稱因地位、情勢而經常更換,比如織田信長最早的通稱為織田三郎,后其父信秀為他向朝廷進貢,求得了上總介的官職,即稱織田上總介,就任右大臣后,又稱織田右府。此外,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號,部分人仰慕漢學而有表字,這些東西也往往成為通稱,或者為示尊敬而隨著苗字、通稱、實名一起帶出來,形成長長的一串兒。再加上改名、「一字拜領」等各種變化,很容易把讀者搞得一頭霧水。
年表
時代及年份年號具體年份事件
奈良(平城)時代
(710年至749年)
延歷784年開始營造長岡京;
遷都長岡京
785年藤原種繼遭到暗殺;
廢黜東宮早良親王,改立安殿親王為東宮
789年巢伏之戰,官軍為阿弖流為所破
平安時代初期
(9世紀)
794年坂上田村麻呂開始參与征討蝦夷;
遷都平安京
797年菅野真道完成《續日本紀》
802年坂上田村麻呂修築膽澤城(翌年築志波城);
阿弖流為降伏,旋被斬首
804年最澄、空海等隨遣唐使航來中國
805年藤原緒嗣、菅野真道提議德政,乃罷造宮和征夷
大同806年桓武天皇歿,安殿親王繼位,是為平城天皇
809年平城天皇讓位賀美能親王,即嵯峨天皇
弘仁810年葯子之變
814年賜姓源氏(嵯蛾源氏)
816年初設檢非違使;
空海在高野山建立道場,獲批准
819年最澄申請在比睿山設立戒壇
822年最澄申請戒壇獲批准,旋歿
823年初設加賀國;
嵯蛾天皇讓位大伴親王,即淳和天皇
天長825年賜姓平氏(桓武平氏)
830年完成《弘仁格式》
833年完成《令義解》;
淳和天皇讓位正良親王,即仁明天皇
承和834年施行《令義解》
835年空海歿
840年平安京內盜賊橫行;
淳和上皇歿
841年藤原緒嗣完成《日本后紀》
842年嵯峨上皇歿;
承和之變;
廢太子恆貞親王
848年上總國俘囚叛亂
嘉祥850年仁明天皇歿,道康親王繼位,即文德天皇
853年天花大流行
仁壽854年陸奧百姓困窮,動亂徵兆頻發,乃出兵鎮壓
齊衡857年廢止大衍曆,採用五紀曆;
藤原良房就任太政大臣
天安858年文徳天皇歿,惟仁親王繼位,即清和天皇
866年藤原良房就任攝政;
應天門之變
貞觀868年施行《貞觀交替式》
869年完成並施行《貞觀格》;
完成《續日本后紀》
871年完成並施行《貞觀式》
872年藤原良房歿
876年清和天皇讓位於貞明親王,即陽成天皇
878年出羽國俘囚叛亂,乃向出羽國增派援軍
元慶883年上總國俘囚叛亂;
備前國盜賊蜂起
884年陽成天皇讓位於時康親王,即光孝天皇
887年光孝天皇歿,源定省繼位,即宇多天皇;
藤原經基出任關白
仁和888年阿衡事件
892年菅原道真完成《類聚國史》
寬平898年宇多天皇讓位於敦仁親王,即醍醐天皇
昌泰901年菅原道真被貶為太宰權帥
平安時代中期
(10世紀)
延喜903年菅原道真歿
905年紀貫之完成《古今和歌集》
908年頒布《延喜格》
912年藤原忠平催促完成《延喜式》
921年完成《內外官交替式》(延喜交替式)
923年恢復菅原道真右大臣之職,並追贈正二位
延長930年醍醐天皇讓位寬明親王,即朱雀天皇;
藤原忠平擔任攝政
read•99csw.com
殺降斬俘,失去了信義的大和朝廷,從此將在與蝦夷的征戰中越陷越深……
兩位上皇既然先後去世,仁明天皇感覺壓在肩膀上的大山已經傾垮了,他也一心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嗣,豈有愛于恆貞親王?只是好不容易碰上或者說設計了這一謀逆案件,東宮辭位則案件必然終止,若不好好深入挖掘一番,豈不是很可惜嗎?
為了避免班田收授法遭破壞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大和朝廷曾經多次移民邊遠地區,開墾荒地——奈良朝和平安朝屢次發兵東北,征討蝦夷,其內在動力即根源於此。然而因為這些新開墾地的地權是屬於國家的——養老七年(公元723年),朝廷就曾頒布「三世一身法」,規定利用原有溝池新開的土地仍歸開墾者一代所有,新修溝池開墾的土地則准許流傳三代——所以開墾者普遍積極性不高,「農民怠倦,開地復荒」。天平十五年(公元743年),朝廷被迫修改舊制,發布「墾田永世私財法」,等於打破土地國有制,允許部分土地的所有權歸於私人。
公元9世紀以後,田堵持有者們經過不懈的鬥爭,使得對耕地的占有權逐漸穩定下來,他們得以在租約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於是產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稱為「名主」。名田是可以繼承和轉讓的,還能再轉租給貧困農民耕種。於是,擁有大量名田者就被稱為「大名主」,簡稱大名,擁有少量名田者被稱為「小名主」,簡稱小名,租種民田的貧困農民則被稱為「小百姓」、「作人」、「名子」。
桓武天皇聞訊,暴怒如狂,立刻下令徹查,不但揪出一批陰謀分子來,包括大伴、佐伯等烜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數十名,甚至最終還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兄弟:東宮早良親王。早良親王是否冤屈,沒有人知道,總之他因為此事被廢黜了太子之位,幽禁在乙訓寺內,不久后在被流放到淡路島的途中,憤然絕食而死——后被追尊為崇道天皇。早良親王死後翌月,桓武天皇改立自己的兒子安殿親王為東宮。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到了當年八月三日,備中權史生大宅鷹取突然向朝廷告發,說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縱火犯。朝中因此攻訐又起,人人自危,清和天皇就於十九日正式任命藤原良房為攝政,命其徹查此事。
藤原冬嗣出自北家,是藤原房前的曾孫。他在就任高官以後,為了加強與皇室的聯繫,就把女兒順子嫁給嵯峨天皇之子正良親王,並且迎娶女婿的姐妹潔姬為次子藤原良房之妻。這位藤原良房也是從藏人做起,一步一步爬上中納言高位的。
在這一段時期里,班田制在持續崩潰,原本的律令制也逐漸跟不上歷史發展的腳步了,被迫要從多方面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設了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種職銜,稱「令外官」,前者為天皇的秘書機構,後者負責京都的軍事、警察和審判諸事。此外,他還發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經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的應用所撰寫的各種細目規定。格式這種補丁,後來大和朝廷還陸續頒發過好多回。
菅原道真的權勢逐漸擴大,醍醐天皇登基后,他被任命為右大臣,與左大臣藤原時平共執朝綱,這當然會引起藤原家族的警惕和不滿。於是藤原時平就造謠進讒,終於迫使菅原道真被趕去九州做太宰權帥。
先帝這樣辦了,後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天長二年(公元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棟王(桓武天皇的孫子),賜以「平」氏,是謂「桓武平氏」。再往後,又有清和天皇後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後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後裔的「村上源氏」等類似的情況紛紛出現。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曾跟隨遣唐使團西渡,具有相當高的漢學修養。仁和二年(公元886年),他被任命為贊岐守,在偏遠的南海道目睹了貧窮百姓的艱難生活,寫下很多傳誦後世的詩篇。也是在贊岐守任上,他寫了《奉昭宣公書》,勸說藤原基經放下執念和恩怨,專心國事。據說藤原基經看了此文後有所悔悟,停止罷工,也不再堅持要宇多天皇嚴懲橘廣相了,延續整整半年的朝廷風波暫時得以平息。

諸事皆先關白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當然也就會產生土地買賣和兼并問題。於是,貴族、寺社憑藉權勢和財力,大量圈佔和收買土地,收容逃亡農民耕種——他們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駐管理人,也即庄長,由庄長負責經營的田地就稱為莊園。新的莊園經濟就這樣發展起來,並且很快佔據了社會生產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