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四 唐魯孫其人與書

附錄四 唐魯孫其人與書

魯孫先生姓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是最後一位伊犁將軍志伯愚(志銳)的侄孫,而其族姑祖母就是光緒的珍妃和瑾妃。唐先生的祖父仲魯(志鈞)也是進士出身,入翰林,曾任兵部侍郎。庚子事變,為免遭聯軍塗炭,在家中設禮祭祖后自盡。民國初年,由清末遺老出資刊行過一部《庚子辛亥殉難諸臣圖錄》,分上下兩冊,唐先生的祖父即在上冊之中。下冊是辛亥殉難諸臣,首頁即是先曾祖季和公(趙爾豐),第二頁是端午橋(端方),而唐先生的伯祖志伯愚(志銳)即在第六頁。魯孫先生本名葆森,字魯孫,以字行,也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志仲魯。魯孫先生生於一九○八年,即是光緒三十四年,離清帝遜位只有三年時間了。不少介紹說魯孫先生是珍妃的侄孫,其實魯孫先生的曾祖名長善,而珍瑾二妃的父親名長敘,是魯孫先生的曾叔祖。
唐先生的文字是白描式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只談飲食遊樂,不及其他。良以宦海浮沉了半個世紀,如果臧否時read.99csw.com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啰唆,豈不自找麻煩。」唐先生絕不妄言己所不知的領域,所涉皆為親身歷見,有多少記多少,很少浮夸與過多的峻峭深刻之筆。其文字中既沒有子虛烏有的「滿漢全席」,也沒有時下兩岸某些文化名人的談禪說道。娓娓道來,樸實無華,反而更加引人入勝。
唐先生的隨筆集中也有一部分不是關於飲食的文章,涉獵十分廣泛,記梨園、歲俗、技藝、市井、聞人、異類種種。有些文字談到的內容是近年內地同類文章很少涉及的。如《故都茶樓清音桌兒的滄桑史》、《舞屑》、《扇話》諸篇。讀唐先生的文章,我更注意的是他在文中涉及的舊人舊事以及當時的世態百象。
唐先生的筆記大多是談飲食的,但在這些文字中不僅涉及飲食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說到當時的社會風氣、世態民情、人際往來和商家興衰。我想但凡是有一點近現代文化基礎和閱歷的讀者都會體察到這些方面的內容。唐先生的後半生是在九_九_藏_書台灣渡過的,他對內地的記憶是在上個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之間,而且北平淪陷時期他又在內地,勝利后回過北平,只是短暫停留,一九四六年春天就定居台灣了,所以說他筆下的「故都」當是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但他所記述的七八十年前至四五十年前的社會生活,其實相距今天並不遙遠。唐先生長我整整四十歲,而也就是這四十年,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四十年,不要說唐先生所稱的「故都」,乃至整個中國和世界都是如此,其文化差異大抵可以相當前近代文化的兩個世紀,這段時間中,社會形態到文化氛圍都發生了大轉折,這也是今天的人對那段生活感到陌生與茫然的原因,因此也正是這部著作的價值所在。
當前,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正處於熱門研究領域,而恰恰這方面的史料又顯得如此匱乏和蒼白,唐先生的著作毋庸說充實了這方面的素材,給人們提供了歷歷可信的舊日生活實態。我想,唐先生晚年寫作的初衷,大概只是想搜https://read.99csw.com尋記憶中的雪泥鴻爪,並無著書立說的宏願,其書在文字上也無太多的修飾與渲染,體現了一種瓜熟蒂落、老成說故的味道。
唐先生與我家可以算是世交,從兩三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唐先生與先曾伯祖次珊公(爾巽)有過多次接觸。從時間判斷,彼時次珊公已是耄耋之年,而唐先生還不到二十歲,估計在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七年之間。那時也正是次珊公主持修撰《清史稿》之時,一九二七年《清史稿》倉促完成(關內本),次珊公也于同年辭世。《故園情》中有一篇《趙爾巽收服張作霖》的文章,演繹了當時先曾伯祖在東三省總督任上降服張作霖的故事。
唐先生並不是「足不出都門」的「老北京」,他的足跡遍於全國各地和印度、東南亞諸國,見聞頗豐。僅就飲饌而言,也不囿於「故都」一地,因此常有比較之說。例如《圍爐吃火鍋》一文,對東西南北各地的火鍋無一遺落,無論是東北的酸菜白肉鍋子,北京的菊花鍋子、涮羊肉,四川的毛肚火鍋,九-九-藏-書江南的什錦鍋,廣東的打邊爐,都娓娓道來,而且對原料的敘述全面與準確,非時下人所了解。再如《津沽小吃》和《吃在上海》等,也是一個老北京眼中津滬兩地的飲饌,所以說唐先生的見聞是很開闊的。
唐先生閱歷豐富,諳熟清末民初掌故以及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上至宮闈宦海,下至市井閭巷,腹笥甚寬,這都與唐先生出身世澤名門及青年以後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係。唐先生還通曉民俗,擅長顧曲,十分熟悉北京梨園的人物故事和舊京歲時節令風俗。從這些隨筆中都可以體味出他在這方面的功力。
趙珩
入民國后,魯孫先生已是家道中落,雖有「文採風流」的文化底蘊,卻不得不治謀生之學。於是中學畢業后入財稅學校學習,弱冠之年,已然自立且為生計奔波了。這在當時的旗人中不能不說是屬於積極向上的一類。嗣後流寓武漢、上海等地,足跡遍於大江南北。抗戰勝利後台灣光復,唐先生於一九四六年去台任九-九-藏-書職,不想從此後四十年海天相隔,終老台灣。
唐先生的文字是可以當做《洛陽伽藍記》看,比照《東京夢華錄》來讀的。
「唐魯孫系列」記述的是一段生活的場景,一道逝去了,而又無法複製的生活軌跡。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重印的「唐魯孫系列」即將付梓,約我寫一點關於唐先生及其作品的文字。我想,無論是從輩分、年齒還是人生閱歷而言,我都沒有資格為唐先生的書贅言,盛情之下,只能談一點這部著作的讀後雜感。
最初讀到的唐魯孫先生作品是八十年代由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的《故園情》,且只有一本下冊。從封底的書目上看到,大地還出版了他的《天下味》、《老鄉親》、《中國吃》、《說東道西》、《什錦拼盤》等數種。半部《故園情》已使我心為之動,神為之往,於是對唐先生的其他雜文也萌生閱讀的饑渴。一九九三年我隨出版代表團赴台,在台北火車站附近的書店街遍尋而未果。又拜託台灣出版業同人代為購之,終因行程匆匆,未能將這套叢書帶回內地,一直以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