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宋 (1063~1086)大事記

北宋 (1063~1086)大事記

四月初四,剛剛抵京的王安石奉詔「越次入對」,神宗、王安石君臣初會。
十二月,《資治通鑒》歷時十九年而成,進獻神宗。
十一月,南郊大典。知雜侍御史呂誨彈劾韓琦專政。
十月,呂惠卿罷政,出知陳州。
七月,黃河決口,在澶州曹村,向東匯入梁山泊。分為二道:南入淮,北入海,淹四十五縣。
正月,哲宗駕崩,無子,異母弟趙佶為帝,史稱徽宗。徽宗初政,試圖「建中靖國」,打破新舊,重建平衡;一年後改志「崇寧」,拜王安石的學生蔡京為相。司馬光、文彥博等人被列入政治黑名單,名曰「元祐奸黨」。政治鬥爭日趨激烈,「元祐奸黨」名單舉凡三變,隊伍不斷擴大,甚至王珪、章惇也上了榜。直至崇寧五年(1106),徽宗下令毀碑除禁,以表達對蔡京勢力的抵制。在蔡京的支持引導下,徽宗好大喜功,大作表面文章,政治日趨腐敗;又昧於國際大勢,棄宋遼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協定於不顧,與新勢力—金朝結盟,共擊遼朝。
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出判江寧府。吳充、王珪並相。
三月二十八日,頒布「求言詔」。旱災、財政困難、契丹的威脅讓神宗發生動搖,神宗與王安石分歧加深。
司馬光多次上書,稱「皇考」為非禮虛名,營救「皇伯派」,且請同受降責,英宗不予理會。
九月,神宗下詔召王安石自知江寧府入京,為翰林學士。
四至九月,司馬光先後彈劾王廣淵、高居簡、王中正;反對神宗招納西夏叛將,主張先勤內治。
是年,范祖禹入《資治通鑒》書局,成為司馬光助手。
二月十一日,神宗擢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連上六道扎子,堅辭不就。二十八日,神宗收回成命,令司馬光重回翰林學士院供職。
熙寧七年(1074)
二月,西夏攻陷宋撫寧堡,主帥韓絳被貶,調任鄧州知州。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開始主持西北戰事。

英宗(1063~1067)

四月十九日,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府。韓絳繼任首相,呂惠卿參知政事。
朝廷全面推行免役法,立太學三舍法。反對新法者黜罷略盡。
八月,王安石丁母憂,扶柩歸金read.99csw.com陵。
蔡確被指控作《車蓋亭詩》謗訕太皇太后,責降英州別駕,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監視居住,四年之後,死於貶所。范純仁、王存為其求情,被罷黜出京。
是年,岳父張存過世,司馬光為作墓志銘,流露出強烈的憂國之情;呂誨病故,司馬光以筆為槍,討伐王安石。
司馬康入書局,負責校檢文字。
九月初一,司馬光卒,謚號「文正」。同日,諫官王岩叟上疏,要求加大「去奸」「進賢」的力度;二十四日,張璪出知鄭州,次年四月,李清臣出知河陽。
四月,朝廷發布司馬光起知陳州,太皇太后急詔司馬光過闕覲見。
《資治通鑒》書局由開封遷往洛陽。
帝後生隙,身為諫官的司馬光多次上書調解。
八月,司馬光提出武舉省試改革方案,被否。
「烏台詩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羅織罪名,誣陷蘇軾作詩誹謗,蘇軾八月入獄,十二月定罪,流放黃州。受其牽連,蘇轍等三人責降,司馬光、張方平等二十二人罰銅。
熙寧九年(1076)
熙寧元年(1068)
四月六日,王安石卒于江寧府。
治平二年(1065)

元符三年(1100)
十月,仁宗曹后崩。
四月,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向神宗哭訴 「王安石亂天下」。
三月底,司馬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四月,新任御史中臣王陶對宰相府發起攻訐,外放陳州,司馬光轉任御史中丞。
四月二十八日,英宗首次出宮祈雨,表現了「君臨天下」的能力。
四月十八日,司馬光應詔上疏,指斥朝政缺失,批評新法。
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相繼九九藏書頒均輸法、青苗法,開始實行變法。滕甫、鄭獬、呂誨、范純仁、蘇轍、富弼等,先後以反對新法而罷職出京。
八月,范純仁以財力不足恢復部分青苗取息之法。
熙寧六年(1073)
九月,西夏攻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宋軍再度遭遇慘敗。
七月,神宗「命韓縝如河東割地」。宋遼地界交涉持續四年,神宗退讓,最終導致宋朝失地七百里。
元豐四年(1081)
十月,恢復台諫官制度,在諫官人選問題上,章惇高調戲弄司馬光。台諫官連章彈劾蔡確、章惇。
十月初四,神宗「開經筵」,命司馬光講《通志》,九日,神宗為《通志》作序,賜名《資治通鑒》
元豐三年(1080)

附:司馬光身後的北宋

哲宗(1085~1100)

元祐二年(1087)
六月,王安石所撰《三經新義》頒于學官。
十月初,張方平丁父憂離職;熙寧三年正月,張方平服喪期滿,出任陳州知州。
二月二十一日,王安石結束病假,重回宰相府,開始對反對派進行嚴厲打擊:范鎮、李常、呂公著、程顥、趙抃、陳襄等先後被罷職出京。
熙寧二年(1069)
遼亡。金攻宋,徽宗禪位給太子趙桓,是為欽宗,年號靖康。
元豐二年(1079)
十一月,宋五路出師,攻打西夏靈州,大敗。
高太皇太后卒,臨朝九年,悉罷新法。哲宗趙煦親政,次年改元紹聖,重回神宗—王安石路線。章惇還朝出任首相,安燾、許將、蔡卞等出任副宰相,曾布出掌樞密院。舊黨范純仁、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蘇軾、范祖禹、程頤、文彥博、韓維等遭黜責。
二月七日,蔡確主導的政府頒布役法改革詔,遵從司馬光建議,宣布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詔書表述扭曲事實,意圖打擊司馬光。
元祐元年(1086)
三月起,英宗九_九_藏_書將注意力轉向國事,頒布多項改革措施。
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軍攻陷東京;靖康二年三月,金人扶立張邦昌傀儡政權;四月,已經淪為臣虜的徽、欽二帝與三千宗室被逼北行。
正月三十日,司馬光夫人張氏去世。
三月,置經義局,由王安石主持修撰《詩經》《尚書》《周禮》義(即《三經新義》),呂惠卿及安石之子雱參修。
元祐八年(1093)
正月,王安石受封舒國公。
熙寧四年(1071)

神宗(1067~1085)

熙寧三年(1070)
二月初五,韓琦狀告青苗法,神宗動搖,王安石「告病」。
六月,在司馬光、文彥博建議下,宋與西夏恢復和平交往。
嘉祐八年(1063)
元豐五年(1082)
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今商丘)即位,為高宗改元建炎,趙宋王朝在風雨飄搖中掙扎圖存,前途未卜。
元豐六年(1083)
自春至夏,西夏屢次進攻蘭州。
正月初八,英宗駕崩,皇長子趙頊嗣位,史稱神宗。二十五日,司馬光主持科舉省試,韓維、邵亢為副主考,至三月二十二日放榜,三人在貢院中度過了神宗即位初的兩個月。
四月五日,英宗突發疾病,曹太后垂簾聽政。
元豐七年(1084)
三月二十六日,監安上門鄭俠進「流民圖」。
夏末,阿雲殺夫案引發司法大討論。允許在謀殺罪中適用自首減刑原則,成為司法新規。
十一月,司馬光六次上言請罷陝西義勇,與宰相韓琦激辯于中書。
熙寧五年(1072)
十月初四,司馬光、呂公著除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免諫職,專任經筵侍講,重心轉向編撰《通志》(即後來的《資治通鑒》)。
九月,宋神宗開始推行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首先推行的是文官品位制度改革。王安石改封荊九*九*藏*書國公。
高太皇太后施德政,處分吳居厚。四月十一日,在蔡確的主持下,朝廷發布詔書,重申神宗路線。
治平四年(1067)
正月,范鎮罷翰林學士,外放知陳州。呂誨集合范純仁、呂大防,集全台之力,對以韓琦為首的宰相府提出全面彈劾。
五月二十九日,宰相韓琦強撤簾,次日,曹太后還政。
九月二十六日,神宗罷免首相韓琦、參知政事吳奎,任命張方平、趙抃為參知政事;任命樞密副使呂公弼為樞密使,罷免樞密副使陳升之,任命韓絳、邵亢為樞密副使。司馬光極力反對張方平任參知政事。
四月,「元豐改制」推行至中樞機構,宰相府一分為三: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議,尚書省下達政令,監督推行。王珪與蔡確並相。
宋夏邊境局勢持續膠著,互有勝負。
三月,章惇罷政,出知蔡州。張璪參政。
閏六月,富弼卒。應西夏請求,宋夏開始和平談判。
七月一日,被閹割的「和解詔書」頒布。呂公著、范純仁力勸太皇太后謀求政治和解,摒棄前嫌,以安反側,存朝廷大體。台諫官堅決反對,終令「和解詔書」淪為空文。
熙寧十年(1077)
九月二十六日,司馬光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今西安),臨去三札,為永興軍百姓請命。
治平三年(1066)
八月,神宗在延和殿召見群臣討論南郊賞賜方案,司馬光和王安石意見分歧。
朝廷推行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
五月,首相王珪卒,蔡確代為首相。章惇出任樞密使。司馬光出任門下侍郎(副宰相),七月,呂公著任尚書左丞。「新」「舊」聯合執政。
元豐元年(1078)
五月,蔡確參知政事。
三月,因與王安石爭論青苗法不勝,宰相曾公亮、陳升之告病。
靖康之變(1126~1127)
三月,出使契丹的台諫官傅堯俞、趙鼎、趙瞻回京,與呂誨等同進退,自請罷言職。
元祐四年(1089)
八月,歐陽修卒。
熙寧八年(1075)九九藏書
治平元年(1064)
四月,英宗命群臣議崇奉其生父濮王趙允讓典禮,「濮議」之爭起。韓琦、歐陽修等慶曆一代政治家(除富弼)主張稱濮王為「皇考」,中生代政治家司馬光、王珪、范鎮、呂公著、呂誨等主張稱「皇伯」。
九月二十八日,司馬光罷台職,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
二月,王安石復相。
在宰相的斡旋下,曹太后出面下詔,命尊濮王為「皇考」,呂誨等爭之愈激,皆罷職出京。
三月,神宗駕崩,十歲的長子趙煦即位,史稱哲宗,祖母高太皇太后臨朝。三月十七日,司馬光奔喪開封,上表請開言路。三月三十日,再乞開言路。
三月二十九日,副宰相唐介去世。
十二月十一日,王安石拜相,始行免役法、保甲法。王珪參政。
同月,廢除青苗法。成立「詳定役法局」,研究役法得失與實施細則。
是年秋,司馬光預作《遺表》,請罷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法,禁約邊將貪功危國,防止宦官握兵生亂。
二月,章惇參知政事。
八月,韓絳以副宰相身份出征,任陝西路宣撫使;十一月,改任陝西、河東宣撫使;十二月十一日,即軍中拜相,排名在王安石之上。
閏二月,蔡確罷相出知陳州,章惇罷樞密使。司馬光出任首相,呂公著、呂大防出任副宰相,范純仁進入樞密院。「舊」勢力增強。
三月,參知政事歐陽修罷政,出知亳州。
四月,司馬光將《通志》八卷進呈英宗,英宗命續修為「歷代君臣事迹」,特命專設書局。劉攽、劉恕入書局。
正月,范鎮主持科舉省試,王安石、司馬光同為副主考;范祖禹中進士甲科。
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駕崩,四月一日,趙宗實(已改名趙曙)即位,尊曹氏為皇太后。趙曙廟號英宗。
四月,司馬光以端明殿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自此閑居洛陽十五年,轉向《資治通鑒》
正月初八,司馬光葬禮在夏縣涑水故園舉行。哲宗親撰碑額「忠清粹德之碑」。
宣和七年(1125)
四月,曹村黃河新堤築成。
元豐八年(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