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洋鬼子把大清國的皇帝、太后嚇得亂竄(2)

一、洋鬼子把大清國的皇帝、太后嚇得亂竄(2)

"榮中堂一路辛苦。"李連英說著向榮祿拱拱手。
於是,夾雜著對華陰縣的謾罵聲的大隊人馬,一撥一撥地走進了華陰縣城並不漂亮的城門洞。慈禧太后、皇上、皇后及其他妃嬪和朝中大員,都住進了華陰縣城檔次最高的騾馬店——又是騾馬店。其他中下級官員,運氣好的還有地方住,運氣不好的就同兵勇一起宿于露天,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好不浪漫。
兩宮在太原停留月余后,自此處一直南下。這次起駕,隨行軍隊大有增加,除了八旗軍隊之外,還有由陝西、甘肅、四川等地趕來護駕的,氣勢比以前長了好多。大隊人馬前呼後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行進起來好不暢快。
好不容易吃完了這頓晚餐。慈禧太后和皇上等人吃的是酒席;王公大臣和隨從們,沒有這麼高的口福,只用小米于飯充了充饑,也算是吃了頓晚餐。就這麼一來,不知給劉知縣省下了多少兩銀子,又落了個忠臣的好名聲,真可謂名利兩收。這都多虧了李蓮英在其中斡旋,劉友石對李蓮英自然是千恩萬謝,言聽計從,從此成了李蓮英的忠實走狗。
慈禧太后怒道:"有災也好,無災也罷,華陰縣竟如此冷落於我。洋人看我孤兒寡母,聯合起來欺辱於我,殺進我的皇都,佔了我的宮殿;小小華陰縣令,看我落難,故意輕慢,把王法根本就不放在心上,還留這樣的混蛋狗頭作甚!還不快快拉了出去,砍了他的腦袋,看他還敢冷落我不!"
"遵旨。"李蓮英唯唯應諾,帶著幾個侍衛,其勢洶洶地去了。
原來,按清朝的規定,官吏過境,無論官價大小,當地地方官都得按規定預備食宿。御駕親臨,更是要竭盡全力以供奉。飲食供奉按官價高低而論。王公大臣,每人"上八八"一席,有海鮮及雞鴨肉茶品等共八碗八碟,稱之為"上八八"。中下級官員,每人"中八八"一席,其中有雞鴨肉等只八盤八碗,檔次比王公大臣的稍低,稱之為"中八八"。供奉隨從及衛士,則用"下六六",其中有肉菜等物,共六盤六碗,稱之為"下六六"。如按這種規格置辦,每每公差過境,席面常多達百桌、數百桌。西太后一行少說也有兩三千人,每過州縣,單現搭起的臨時廚房就得佔去大半個街道,其中費用更是無法計算,所以每到一處,地方官都笑臉相迎,真實都是打掉牙齒往肚裏咽,再窮也得在太後面前撐一把,不能讓其他官員罵自己無能,更不能給慈禧太后留下個吝嗇或不忠的印象。從大同府開始,各地方無不按照此種規模物品,供奉聖駕。所以,不光慈禧太后,就連隨行軍隊,都過得非常自在;但各地人民處處遭受盤剝、攤派,把他們的血和淚變成了慈禧太后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較為富有的縣,花點力氣,這種宴席還是勉強辦得起的,貧困的縣,人民都無飯可食,哪來美味佳肴來迎接聖駕。
慈禧太后雙目緊閉,口中念念有詞:"願神保佑我大清江山萬古長青,願我娘兒們一路平安。"
由於連年大旱,黃河的水流並不寬闊,加之其流經黃土高原,故其水皆是黃濁的泥漿。整個黃河就像一條巨大的黃龍,奔騰東去。一幫宮中妃嬪從前未見過黃河,今日得見,指指點點,一片談笑之聲。
"榮祿到哪裡了?"慈禧問李蓮英。
諭朕恭奉慈輿駐蹕太原,將近兩旬,該省適值荒年,千乘萬騎,供濟維艱,食用皆昂,民生滋累,每一念及,自感難安,且省城電報不通,京外往來要件,輾轉每多延誤。不得已謹擇于閏八月初八日啟蹕,西遷長安。
李蓮英挎著胳膊,噘著嘴,和幾個侍衛進得縣城,直奔縣衙。縣衙門口有兩個差役,他們看見這幾個官方打扮的人蠻橫地闖了過來,連問都不敢問一聲,更談不上擋他們了。李蓮英徑直來到大堂前,一腳踹開大門,但是他沒有繼續向前走,因為大堂裏面的情景使他愣住了。只見大堂上五花大綁地綁著一個人,披頭散髮。此人約摸三十多歲,他的旁邊的桌案上,擺著頂戴和大印。看上去既壯烈又有些滑稽。
李蓮英來見慈禧太后。"老佛爺,奴才現已查明,華陰縣因連續三年旱情嚴重,加之匪盜橫生,民生維艱,傾家蕩產者十之八九,實有困難,不能供奉老佛爺如意!"
"有什麼要求,你儘管講來。"李蓮英說。
慈禧可是戲劇方面的行家,過去在京師,凡京師所能有的劇種她都熟悉,什麼京劇、評劇、二人轉、河北梆子,全不在話下。她業餘愛好中,聽戲占很大一部分,在愴惶西逃的途中,仍然樂此不疲,沿途各地的地方戲曲,她幾乎全都聽過。現在李蓮英為他又叫來了上黨梆子,她用讚許的目光看了看李蓮英,說:"還是你對我好,傳他們進來吧!"
"老佛爺,應先赦其無罪。"
劉友石如釋重任,也顧不上跪麻木了的腳和腿,匆匆地退了出來,出了宮門,才站定了身子,掏出了手帕,擦了擦兩肋的汗珠。總算把這條小命保住了。
李蓮英看他可憐兮兮的,扶他站起來,親自為他鬆了綁,讓他坐下。劉友石哪敢從容就坐,待李蓮英坐定后,便垂著站在李蓮英面前。李蓮英再次示意他坐下。他才側著身子,臀部輕輕地擔在椅子的一個角上。低著頭,聆聽李蓮英訓斥。
"以微臣之見,目下太原吃緊,迴鑾京師確有險阻,不如暫往陝西,巡狩西安府。待議和達成,京師夷人退去,再行迴鑾。不知老佛爺意下如何?"
"這方寶硯是晚生的傳家之寶,小的都從未捨得用過,總管大人救了小的一條狗命,小的無以為謝,以此權作報答,不成敬意,您老人家笑納。"
"李總管,這樣的不忠之臣,你竟對其如此庇護,你是何居心,看你到老佛爺面前,又如何交待。"說完,帶著隨從,出了衙門,揚長而去。
經過緊張的準備,聖駕又要啟程了。一切都準備好了,就只有一件事慈禧太後放心不下,那就是京師的談判。也不知道奕劻和李鴻章怎麼搞的,一直與洋人達不成協議;也不知道這些洋人是怎麼搞的,佔了別人京師,殺戮別國人民,掠奪他國財產,在議和問題上為什麼那麼強硬,絲毫都不讓步。
李蓮英看了看劉友石,道:"哎,老佛爺的脾氣你一定知道一二吧!誰要是跟她老人家做對,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她要是火了,誰進言都沒有用。你今天辦的這叫什麼事呀,真是活得不耐煩了,自己給自己找死。不過現在尚有一線生的希望,就看你儘力不儘力了。"
榮祿一向憨直,直截了當地說:"以微臣之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必須殺掉端郡王和其他幫義和拳的王公大臣,再者必須回京,總在外面轉悠也不是回事,須有長久的住處。"
御駕更是排場,慈禧太read.99csw.com后的臉再也不像出京那時那樣,總是沉沉地拉著,而是顏色和悅,被李蓮英一逗,還能綻出一兩張燦爛的笑臉來。隨行人員也都沒有了一月以前的那種愴惶相,一個個都像出外觀光,一路上嘻嘻哈哈,快快樂樂。每到一處,必有迎送,不必再擔心沒有飯吃,沒有水喝或是無處安歇。整個隊伍,不像是逃亡之師,卻像是重溫秦始皇當年遊歷天下的舊夢。讓人好不羡慕。李蓮英現在不必再為別的操心,只一心侍奉太后,如果有機會便弄幾個錢填飽私囊,這可以說是李總管最主要的兩項工作。他白天行走時,騎馬跟隨在太后轎側,晚上侍奉太後起居,無不盡職盡責,使慈禧找回了當太后的那種感覺,對他誇獎不已。
就在慈禧太后左右思量,難以決定的當兒,八國聯軍幫了她的忙。這日太后正在沉思,李蓮突然在門外唱道:"榮中堂到!"打破了慈禧的沉思。
"老佛爺,您老人家別著急,議和就得慢慢商洽,那本來就不是急的事。我看哪,洋人在我們大清朝胡攪蠻纏,不為別的,就為的是我們這塊土地,想搶我們的錢財。老佛爺您怕什麼呢,無論把誰餓著了都不會餓著老佛爺您。外國人要我們的地給他點唄,要我們的黃金白銀,給他些唄,反正我們大清天朝,這些東西多得是,何必跟那些紅毛鬼計較呢?"
經過一陣騷亂,安頓好了慈禧太后、皇上、皇后的住處,李蓮英審罷了華陰縣令,其實就是與華陰縣令商量好了對策。
於是,一幫民間老藝人,帶著各自的樂器家什,被帶了進來。片刻,鑼鼓傢伙就在當院響開了。先唱了一出《孫猴盜扇》,一個長髯老者唱羅剎女,唱得字正腔圓,也不知道這麼老的老頭,如何能發出那樣圓潤細膩的聲音來。第二出是《五家坡》,那個老漢又唱五寶釧的角,唱得更是叫絕。把個慈禧太后聽得入迷,沉浸在他的唱腔之中。唱完了兩出,時間已經不早了,戲班子收了攤,慈禧太后總還覺得意猶未盡,但時候不早,明日還要趕路,只好做罷。
直到這時光緒帝才發現榮祿在他身邊,低首而跪,便轉過身來扯著榮祿的衣袖,說:"榮中堂救朕!榮中堂救朕!""皇帝……"慈禧太后只喊了聲"皇帝"就說不出話來。
李蓮英忙說:"老佛爺,奴才不知道他竟是我的同鄉。"說著給劉友石使了個眼色。
由於多方軍隊護送,所以鑾駕行進速度很快。每日至少都行七八十里。從太原出發,南行不遠,到達侯馬鎮,剛毅剛中堂因年事過高,鞍馬勞頓,染病而逝。慈禧太后因失此忠臣而悲傷不已,嘆息不止。好不容易被李蓮英勸住。大隊人馬繼續南下,十多天後到達黃河岸邊的風陵渡。
李蓮英天生的一副奴才相,最全能的手段就是阿諛奉迎,他也對華陰縣的不恭行為看在眼裡,氣在心裡,於是,就火上澆油,附和著慈禧太后說:"可不是,也不知道這華陰縣令是個什麼東西,身為朝廷命官,竟如此輕視朝廷,老佛爺駕到,連路也不修一修、整一整,看看,那邊不就是華陰縣城,怎麼還不見縣裡有人來迎駕?這個華陰縣令,真是千刀萬剮都沒有什麼可惜的。"李蓮英似乎越說越來氣,大有非親手殺了這個混蛋方解心頭之恨之勢。
進駐太原以後,慈禧太后又恢復了她昔日在宮中的習慣。
"老佛爺,您歇著吧,有什麼事明天再說。"李蓮英勸道。
"洋人入侵,國家成了這種樣子,京師也讓外國人給佔了,你看看我們的日子該怎麼過?"慈禧太后臉上表現出一種可憐的表情。
可是,由於聽戲,太興奮了,慈禧太后沒有一點倦意,就對李蓮英說;"蓮英,你去把華陰縣令給我叫來!"
"老佛爺息怒,奴才現已查明,這華陰縣令並沒有輕慢您老人家的意思……"
不一會,榮祿來了。慈禧又和榮祿商議了一番,然後讓榮祿致電京師的李鴻章,說明自己的意思。
"皇上放心,保護聖駕是微臣的職份所在,臣是萬死,也要保聖駕安好。"榮祿低著頭回道。
"你倒也算個忠臣!"
"劉林立,我來問你,你冷落聖駕,輕視朝廷。你知罪嗎?"
李蓮英忙拉起他,說:"起來,起來,別讓別人看見。都是故鄉人,這點小忙,還是能幫的。別說那些感謝我的話,說到底要算你小子命大。"
李蓮英轉身問旁邊侍立的衙役:"喂,你們的縣太爺哪兒去啦?大堂上綁著的是誰呀?"
劉友石這才抬起頭,回答道:"下官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因膳食粗俗,沒有聖母皇太后懿旨,華陰縣令不敢貿然上呈!"李蓮英連忙解釋。
光緒二十六年國八月初八日,慈禧太后帶著她的李蓮英,她的皇帝,她的大小隨從,走了。她留下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旨意,逃奔西安府去了。
原來,慈禧太后一入華陰縣境,就十分生氣,派李蓮英前去懲辦華陰縣令。李蓮英辦事一向雷靂風行,慈禧太后想,讓他去辦這事,還不是手到擒來,毫不費力。誰知李蓮英去了大半天了,眼看著日薄西山了,還不見他回來。她心中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現在這年頭,又是兵荒馬亂的,她怕李蓮英有個三長兩短。因為她經歷過失去安德海時的痛若,現在這把年紀了,再失去了李蓮英……她再不也往下想了,急忙派岑春暄趕來查看,正趕上李蓮英要給劉友石鬆綁。
"遵旨。"李蓮英應著,走了出去。
"榮祿,還是你是忠臣,這麼老遠還趕了來。"說著,慈禧太后又輕聲啜泣著。
"這就是這兒的狗縣令嗎?你個狗縣,身為朝廷命官,不思忠效朝廷,實實的該殺。"說著抽出佩劍,向劉友石沖了過來。
"不用怕,老佛爺這會兒高興,她問什麼你答什麼,不會要你命的。"說著,拉著他就往裡面走。到了太後房中,她正在悠閑地吸著水煙袋。劉友石進得門來,就地跪倒,顫聲說道:"華陰縣知縣臣劉林立給聖母皇太后磕頭。"
"啟稟太后,華陰全境連續三年遭災,黎民生活苦不堪言,向民間征斂,無異於置民于死地,故迎送之物極簡。臣思皇恩浩蕩,今日聖駕有幸至此,以此等簡陋之物迎駕,枉為人臣,故不敢面見天顏。"
"這麼說,你是直隸大城人?"李蓮英抬起頭來問劉友石。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雖然慈禧太后免了華陰三年皇糧,但這劉錢串劉老爺卻沒有免百姓的租稅。他分文不爽,把全縣的租稅收起來,裝進了自己的腰包。人民雖怒https://read.99csw.com,哪裡敢言。
"老佛爺聖明。"李蓮英出去下傳進膳。
慈禧太后聽說有榮祿的奏摺,眼睛一亮,接了過去。其奏曰:
岑春暄一走,劉友石又跪倒在李蓮英腳下,懇求道:"晚生自知罪不容恕,但求總管大人在老佛爺面前美言,只求能保住一條狗命。"
慈禧太后聽了,覺得好笑,耐著性子問了一句:"此話怎講?"
慈禧太后觀后,久久不語,而後長長地的嘆了氣:"唉——,可惜了崇綺忠臣。"說著眼有淚光。
"堂上綁的就是我們老爺。"
慈禧這才緩過神來,說:"你下去歇著去吧!"榮祿磕了頭,退了出去。
"老佛爺不必擔心,皇帝只是一路勞累,沒有別的疾病,歇歇就會好的。——好,好,馬上就好。老佛爺,你看這個式樣怎麼樣?"
"蓮英,"李蓮英沒有說完,就被慈禧喝住了,"這個狗頭縣令是不是給了你什麼好處,你怎麼一直向著他說話。難怪岑春暄回來說你與那縣令關係甚密,在縣衙大堂上給他鬆綁呢!"
許涵度千恩萬謝地出去了。
"讓你死不讓你死,不是我說了算,如果老佛爺一怒之下要殺你,我能保得住你嗎?"李蓮英態度雖然可以前緩和了好多,但還是沒有給劉友石准信。
李蓮英都看呆了,抓住寶硯,愛不釋手,讚不絕口:"好硯!好硯!……既然你誠心相贈,我就恭敬不如從命啦!"說著笑咪|咪地拿起那硯台,就往懷裡揣。然後,又笑了笑,對劉友石說:"縣太爺,我找你是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昨兒晚上我聽得老佛爺很高興,說你會辦事,又說你是個忠臣,說你是個愛民如子,體察民情的父母官,為了獎勵你,要免你縣三年的皇糧呢!"
李蓮英天未亮就起床,忙裡忙外,總算一切都停當了,只剩下啟駕了。他找了個借口,出來找劉友石說話。兩人來到僻靜之處,劉友石"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說:"多虧總管大人鼎力相救,如果沒有您老人家,晚生的小命早就沒了。"
李蓮英也口中念念有詞:"願老佛爺萬壽無疆。"
說完又給李蓮英磕了兩個響頭。
"我以為你自己在城裡享清福了,把我這老婆子都忘了呢?"慈禧太后沒好氣地說。
早就得到了聖駕來到的消息,風陵渡口聚集了一大批渡船,且大多是很大的渡船。由於人馬太多,需要數次才能渡完,於是整個隊伍被分成了若干部分,一批批、一隊隊地渡過了黃河。
"為國家安危,榮祿肝腦塗地,在所不辭。求老佛爺保重身子。"榮祿不卑不亢地答道。
"就你會說話。"慈禧太后被他逗得氣消了一大半。
說著他從懷裡摸一方硯台。看此硯通體透明,外觀精緻,做工獨具匠心。乍一看,與普遍硯台差不多,但細細看來,那差異可就大了。李蓮英在宮中這麼多年,什麼稀世珍品沒有見過,但像這樣的硯台卻從未見過。
"好話全讓你說完了,這一路上來,什麼粗俗的飯食我沒有吃過,有吃的總比沒有吃的強,快,令華陰縣令傳膳進來。"
"蓮英,這一路沒有你,我看我都活不到今天。"那麼堅強的女人,在此情此景之下,竟說出如此軟弱無力的話語。
李蓮英低聲問她:"老佛爺,這裏民間流傳的一種劇種,叫上黨梆子。您老人家想不想聽?劉知縣已經找好了戲班子,就等您老人家一句話呢!"
李蓮英又解釋道:"回老佛爺話,華陰縣令並非冷遇聖駕,其實他也準備了食物,只是所備供奉膳食,不是山珍海味,怕老佛爺,皇上怪罪,故不敢來見,而且自縛大堂請罪!"
"有屁就放,別給我羅嗦,假裝可憐!本總管今天要看你這狗官頭上長了幾個腦袋!"
原來,這劉知縣原籍安徽端州。這端州是出硯台的地方,所出之硯,皆為御品。一般的讀書人如果能得到一方端硯,那一定會感到十分榮耀。北宋末年,宋徽宗喜好書法,其"瘦金體"可以說是自成一家。書法都有獵奇的癖好,這宋徽宗尤好收藏各地的寶硯。當年,劉友石的祖上是端州一帶遐邇聞名的工匠。一日在宋石場得到了一塊剔透無瑕的玉石,他打算將這塊玉打製成硯,進獻天子,於是精琢細磨,然再雕以各種圖案,為了取悅皇帝,他就在硯台之上刻上了宋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統一天下的圖案,以讚揚大宋的美好河山。辛辛苦苦整花了一年心血,才製成此硯,但恰在此時,北方的金國南犯,攻破了東京汴梁,天下大亂,於是,這方寶硯就留了下來。全家人視為命根,珍藏在家中。後來,舉家遷居河北,這硯台也就到了河北。等劉友石長大成人,中了舉,做了官,這方寶硯就由他保存著。由於過於珍惜,自己從未用過。這次李蓮英救了他一命,他知道應該知恩圖報,而且他明白這李蓮英也不是省油的燈,好對付的主,所以就把這家底給拿了出來。
"就這兒吧!"慈禧太后說。李蓮英急忙擺設香案。一切準備停當,慈禧和李蓮英雙雙跪了下去。當然,李蓮英不是和慈禧並排跪著,而是跪在慈禧的身後。遠方的大隊人馬,見遠處高地上的兩個人影跪了下去,也都跟著跪了下去。
"既為朝廷命官,就須效忠朝廷。"
劉友石冒了次險,他因禍得福;而華陰縣的老百姓卻生活苦了又苦,難了又難。這到底是福呢?還是禍呢?
"老佛爺,今兒給您梳個新花樣,這是昨兒個奴才在外面看到的。"李蓮英一邊梳頭,一邊笑著對慈禧說。"蓮英,難為你還記得我的喜好!"
李蓮英憤憤地責問:"你難道不知道輕慢朝廷該當何罪?"
劉友石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在他面前的這位,正是他朝思暮想,作夢都想著相見的李蓮英李大總管。好個劉友石,就像久別親娘的孩子又見到了親爸親媽,一下去撲跪到李蓮英腳下,失聲痛哭,道:"請總管大人救命,看在同鄉的份上,親不親,故鄉人,您老人家就高抬貴手,留小人一條狗命吧!"
李蓮英含著笑,點了點頭。
事後慈禧太後果然降下旨來,許華陰縣免繳三年皇糧。
"奴才冤枉,求老佛爺明察秋毫。這華陰縣確是連年荒災。
七月二十一日晨。奴才入宮。始知皇太后皇上業已出巡,又晤戶部尚書崇綺,同擬追隨車駕,其時東北城門均已關閉,繞道而已。奴才思此時要務,首在收集軍隊,但數晤宋慶、董福祥,知吾兵連次大敗,受創深重,若無大隊援兵,決難再戰,且兵心已餒,見敵即九*九*藏*書潰。奴才乃同崇綺至保定。位於建花書院,終庭籌商挽救之策。崇綺憂痛之極,次晨即懸樑自盡而死,身畔有遺折一封,與奴才信一函,絕命詩數首,奴才謹將其遺折代呈御覽。崇綺以身殉國,當為我皇太后皇上所深憫,其平日操守廉潔,自恨無力挽回國運,當舉朝尊信拳匪妖術之時,崇綺深輕視之,謂不值智者一笑。在此危急顛沛三秋,奴才失此良友,深痛於心。奴才身統北洋軍隊,一息尚存,唯有竭盡心力,勉負重責。現正料理崇綺身後之事。
光緒帝叫了聲:"親爸爸!"說:"好餓。吃呀,您怎麼不吃呀?不餓嗎?"說著睜大眼睛看了一眼慈禧。李蓮英給光緒皇帝呈上一杯茶,笑了笑,說:"萬歲爺,您慢點吃?"
"哦,那不是和李蓮英是同鄉?"慈禧太后問著,向李蓮英看了一眼。似乎在說:"難怪你說他東好西好,原來你們倆是同鄉。"
榮祿進了門,行過了禮,語氣沉重地說:"稟老佛爺,剛剛從石家莊傳來消息,德法聯軍向西進發,現已攻入晉東固關鎮;又傳德法聯軍從西北面進攻宣化,太原形勢危急。"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把個慈禧太后驚得二目圓睜,張口結舌。
李蓮英出了華陰縣城,迎上了慈禧太后及隨行人馬。到了慈禧太后,便下馬跪在轎旁,說:"啟稟老佛爺,華陰縣令正忙著為您老人家準備行宮和膳食,請老佛爺進城歇息。"
"再者說,"李蓮英走到慈禧太后眼前,小聲說,"鑾駕剛剛入陝,殺一個小縣令倒是小事一樁,可是這劉知縣深體百姓疾苦,廉潔奉公,深得民心,是個很難得的父母官,殺了他恐怕當地黎民不服,說老佛爺不能明察秋毫,這樣的話,您老人家就既失去了民心,又失去了一位為朝廷著想,為民著想的忠臣,可謂損失極大,請老佛爺三思。依奴才之見,取悅民心要緊。"
渡過了黃河,大隊人馬向西,長驅直入,由潼關直入陝西境內。這一路上,皆是黃土鋪道,清水洒掃,地方官迎送,款待極豐,賓禮如儀。這一日,大隊人馬將入華陰縣界。
遠方的人群看到慈禧太后和李蓮英站了起來,便向東方叩了三個頭,站了起來。慈禧太后祭完了河神,在李蓮英的攙扶下,慢慢地往隊伍這邊走來。
"我這會兒不困,你去把叫來,我要看看這個忠臣是什麼樣子。"
"算了吧!聽說你能體恤民情,予民生息。這年頭,兵荒馬亂的,能做到這些,真難為你了。"
風陵渡是自古有名的黃河渡口。行走了這麼多天,好不容易看到了黃河,大家無不快樂。慈禧太后也是頭一遭見到黃河,突然間萌發了祭河的念頭。掀起轎簾對李蓮英說:"蓮英,給我準備香燭,我要祭拜祭拜黃河。"
李蓮英無奈,只得來找劉友石。這個劉友石也知道慢待了聖駕,要不是今天碰到李蓮英,自己准沒命了。所以雖然天已不早了,晚已深了,他還站在行宮之外侍候著。所以李蓮英不費吹灰之力便找到了他,說明了太後傳他。劉友石聽后嚇得四肢亂顫。
"聖駕幸臨,為何不出城相迎?"慈禧提起這件事就來氣。
吃完了晚飯,慈禧太后坐在屋裡,無所事事,閉目養神。
"只要您老人家開心,就是奴才的福氣。"
這時光緒突然從屋外闖了進來,衝著慈禧太后就喊:"親爸爸,我們快逃吧,洋兵又來啦。"也不知道他從那裡得來的消息。光緒說完,就撲倒在慈禧足下。
李蓮英應了一聲就去準備了。慈禧令人拉起了轎簾,走出了轎子。在場的文武百官、王子貝勒,妃嬪供奉、宮女丫環及各方軍隊,見太后出了轎子,便紛紛下馬離轎,在當地跪成一片,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慈禧雖在宮中經常受人朝拜,卻沒有見過如此寵大的場合,所以這種景象使她一時不知所措,但她畢竟不是凡人,馬上就反應過來,示意大家起來。那個盛大的場面就這樣在一忽兒間又消失了,隊伍暫時恢復了平靜。
"李總管護駕辛苦。皇太后、皇上可都安好?"榮祿也向李蓮英拱了拱手,算做還禮。
不提膳食還則罷了,提起了膳食,慈太后才覺得腹中空空,飢餓難耐。忙問道:"既已有所準備,為何到現在還不見供奉,不知道大家都餓了一路了?"
這頓晚餐只給西太后、光緒皇帝、皇后和李蓮英等宮中要人上了幾桌相當於"下六六"的酒席。酒席間唯一使慈禧太后高興的就是陝西名酒——西鳳酒,這西鳳酒產自陝西風翔,相傳從周代就開始生產,酒性極柔,入口甘醇。尤其是陳年佳釀,真是"開壇香十里"。慈禧太后脫口而出"這酒真香"。李蓮英忙為她把盞,道:"既然香,老佛爺無妨多喝兩盅。"
"唉,不知道皇帝的精神怎麼樣啦,有沒有好轉。"慈禧太后突然換了話題。
每日召喚各地官員來見,討議時局。每每召見陳奏公事已畢,即溫言和色,令官員隨意說話。有時問及民間疾苦,地方利弊,必追根究底,樂之不疲。一日,她正同太原知府許涵度說話,李蓮英匆匆入內,在她耳邊細語幾句。她沉默了一下,對許涵度說:"你且下去吧,好生侍奉皇上,日後有你的好處。"
李蓮英道:聖母老佛爺明察秋毫,依奴才之見,這個華陰縣令不但不能斬,而且應該加官晉級!"
劉友石聽李蓮英這麼一說,心中總算有了數了,忙說道:
"微臣祖籍河北大城。"
"嗯,就你會耍花樣。"慈禧太后說著,像情竇初開的少女,臉上出現了淡淡的紅暈。
慈禧太后聽了李蓮英這一席長談,聽他說得頭頭是道,句句入理,氣已消了大半,說道:"照你這麼說,這華陰縣令冷落皇上,不但無罪,反而有功?"
"也只能如此了。"
"岑大人息怒,這縣令也有他的難處,你先回去告訴老佛爺我馬上就帶著華陰縣令回來,讓她老人家別太生氣。"李蓮英擋在岑春暄和劉友石之間說。
慈禧太后和李蓮英離開了大隊人馬,一直往東,上到一個高士包之上,東眺黃河,似有滿腔激|情。
李蓮英非常奇怪,衝進大堂,揪住劉知縣的頭髮,陰陽怪氣地罵道:"好大胆的混帳東西,身為朝廷命官,太后鑾駕到此,你不去恭侯迎接,卻在此自縛于大堂之上,你究竟在演什麼把戲?"劉友石低頭不答。
重複了不知多少遍的起駕程序,又匆匆忙忙地重複了一遍。在這次起駕的過程中,劉縣令的表現不錯,不僅跪姿端莊,而且聲音洪亮,使慈禧太后非九*九*藏*書常滿意。鑾駕遠去了,劉友石心中的一塊石總算落地了,他心中暗自慶幸,多虧遇到了李蓮英,要不他哪裡還有命呀,好險啊!轉念一想,真好笑,這堂堂慈禧太后,舉國之尊,竟讓他給耍了一把,好笑。
於是,慈禧太后不日下了一道上諭,曰:
慈禧看了看光緒皇帝的可憐相,冷笑了一聲,問:"榮祿,你看怎麼辦?"
"好!好!就赦他無罪,行了吧!?"
"臣榮祿叩見皇太后、皇上。"不知什麼時候,房子里多了個皇上。
劉友石一聽李蓮英自稱"總管",心想他一定能管大事,沒準跟他說說好話,套套近乎,還可以保住自己的小命呢,於是,就向李蓮英訴起了苦:"總管大人,華陰縣是小地方,地瘠人貧,連續三年大旱,農家收成甚微,百姓的生活苦呀,有的人家無法過了,便背井離鄉,出外逃荒。下官身為一縣之長官,深感慚愧,不能救民於水火。我食祿之人,怎能不知皇恩浩蕩,但下官自覺更應體察民情,敝縣大旱三年,上交皇糧分文不爽,黎民百性因此而破產者不計其數。聖母后太后、皇上聖駕光臨,本想儘力供奉,怎奈所需銀兩竟是本縣上繳皇糧的數十倍。如此巨額開銷,如按戶攤派,本縣本來就竊匪四起,這下更不是官逼民反?萬一老佛爺或皇上有個閃失,其責任重大,小人如何擔當得起?思前想後,實無良策,只得自縛于大堂之上,求太后賜我一死,但有一事相求,總管大人如肯相助,下官雖死無憾。"
光緒帝在慈禧太后旁邊侍膳。他的精神比以前好了許多,但有時還是有點恍惚。今天直到天黑才有飯吃,早餓得不行了,所以他邊吃邊喊"好吃!"便不顧他人,只一味的狼吞虎咽。慈禧太后看不慣他的吃相,便叫了一聲:"皇帝!"
"您老人家說哪裡的話呀,老佛爺洪福齊天,萬壽無疆。"
慈禧太后想了又想,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蓮英,你叫榮祿來。"
這天,大隊人馬進入華陰縣境。白風陵滾向西,沿途地方官迎送,皆盡其全力,所以各處景色不同,特色各異;而今到了華陰縣境,呈現在大夥面前的卻是另一番風景。慈禧太后這一路無事,喜歡觀看轎外的景色,似有旅遊觀光之雅興,到了華陰縣境,慈禧太后看了眼前景色,不覺有些奇怪,不禁怒火中燒。
"多謝總管大人指點!"
"下官得知聖駕即至,也曾做過一些準備,但確實無法為這麼多人準備筵席,覺得如果侍奉不好,老佛爺一不高興照樣還得死。那樣死,也是死,不做準備也是死,所以就在這裏坐以待死。照總管大人吩咐,下官這就差人去備膳,準備接駕就是了。"
"老佛爺,有這樣的忠臣,您老人家應該高興才是。人死不能復生,老佛爺保重身體要緊!"
華陰縣地處桑乾河西岸,幾年來,年年遭災,人民生活極其艱苦。縣令劉友石又是個刮地皮的,只知進不知出,年年捐稅照收不誤,地里沒有收成,農民拿什麼交捐稅?無路可走,許多人都逃到外鄉去了。這次皇駕來臨,劉友石也想盡心供奉,在慈禧跟前討個好,但他天性就是愛錢,自己辛苦這幾多年得的銀子,真捨不得拿出來孝敬慈禧這群高級逃亡者,聖駕日近,無奈只得到鄉間去攤派,可是人民確實是窮,讓他們拿出一分一毫銀子都不可能。劉友石回過過頭來算了算,這數百桌酒席,至少需要十多萬兩白銀,這麼大一筆錢,到哪裡去搞呢?實在沒有辦法,轉念一想,還不如破罐子破摔,什麼也不準備,什麼也不管,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準備了是死,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準備,不準備也是死,一動不如一靜,乾脆一不備席,二不修道,三不接駕。也知道這樣做自己活下去的希望不是很大,於是乾脆摘下頂戴,自縛于縣衙大堂之上,等著皇太后和皇上。他們來了,如果要殺,也不用綁了,只需要派兩人,拉出去砍了得了。
"總管大人有什麼妙計,只管說,晚生照辦就是了。"劉友石急急答道。
劉友石直磕頭,說:"總管大人救小人一命,小人日後必知恩圖報,願為總管大人效犬馬之勞。"
"身為民之父母官,應當處處為民著想,使之安居樂業。
"你是旗人,還是漢人?"慈禧問。
這華陰縣地處渭河下游,潼關西去不遠,縣南是著名的華山。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故名之日華陰。近三年來,秦地大旱,此華陰縣所受災難可算是最大的縣份之一,五年來幾乎顆粒無收,然官府徵收租稅從不減免,以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縣令劉友石極善刮地皮,是攏掠錢財的好手,縣民送他一個綽號——劉錢串。到任不幾年,已是擁有萬貫家私的大財主,那當地人民是苦了又苦,真正是比黃連還要苦上三分。
"回太后,微臣是漢人。"
謹具折述其殉節時之情形,想皇太后皇上閱之,自必優予賜恤,以慰忠魂。奴才隨後當即奔赴太原行宮,期竭綿力,並請無力斡旋之罪。
"他進了城,就讓他來見我。"
"你下去吧!"
西太后仍是餘氣未消,說:"你是不是還想給這個混帳求情?"
也是這小小縣令命不該絕,恰恰李蓮英的老家亦是直隸大城。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李蓮英在這樣偏僻的地方竟然遇到了老鄉,倍感親切,對這位可憐的老鄉產生了憐憫之心。他暗自想道:"俗話說得好,兔子不吃窩邊草,這位老鄉,在這樣一個窮地方供職,能混到這份上也真不容易,我如見死不救,那就太不講老鄉情分了。再者說啦,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誰人沒有難處,說不準日後這小子有了前途,他豈能忘了我這個大恩人?"想到這裏,他決定設法搭救劉友石。如果不儘力周旋,他劉友石的腦袋搬家,還不是慈禧太后輕輕的一句話。
"讓總管費心了。"榮祿說完,與李蓮英一同上馬,向巡撫衙門馳去。
次日清晨,慈禧太后及其隨從們吃了頓再簡單不過的早飯,準備啟程。
"你看天也快黑了,皇太后、皇上今晚一定是要住你這裏的了。這是你將功折過的機會,如果丟掉了,就再不可能有活的希望了。所以,就是打家劫舍,你也得想方設法弄點吃的,盡你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能讓皇太后、皇上吃飽吃好,我再在他老人家面前替你說幾句好話,幸許老佛爺可以饒你不死。"
"臣罪該萬死。"劉友石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是。"劉友石又顫顫地答道。
這使慈禧太后很著急。李蓮英看到主子不高興,知道她有什麼心事,就湊了上來。
這一路上,匆匆忙忙,疲於奔命,使李蓮英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太少了read.99csw.com。現在要在太原住上一陣子了,李蓮英便又重操舊業,以他最拿手的本領來取悅慈禧太后。慈禧平日最重視的是自己的頭髮,最喜歡各種新式髮型。當初在宮中,如果不是李蓮英梳得一手好頭,豈能那麼容易就得到慈禧的賞識。李蓮英為了得寵,可下了功夫,一有空就到宮門之外,觀察熙來攘往的人群,他不看別的,只看婦人頭上髮髻的樣式,牢記在心,回宮后悉心揣摩,尋其要領,然後加以更新,梳出使慈禧太后心滿意足的髮型。這就是李蓮英的得寵之道,即使在逃命的途中他也沒有忘記。
"老佛爺,萬歲爺安好。只是老佛爺思念忠臣,要中堂直接到行宮回話。家眷自有人安頓。"
李蓮英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回答,忙扶他起來喚門旁的衙役過來為劉友石鬆綁。正在這時,大門口闖進來了一大隊人馬,直衝大堂而來。領頭的官員開口便叫:"李總管,怎麼來了這麼久,還不回去,老佛爺等不及了,正在發火呢,派下官來看您。"來者是甘肅藩司、名義上的督辦岑春暄。
"老家是哪個省?"
"榮中堂已到太原城外。"
光緒皇帝似乎聽懂了榮祿的話,朝他笑了笑。李蓮英把他攙扶著走到慈禧太后旁邊的一把太師椅旁邊。光緒帝釋然地坐了下去,天真地像個小孩子。
"榮中堂到!"到了慈禧居所,李蓮英高聲喝道。同時撩起門帘,示意榮祿進去。
"哪能呢,奴才為老佛爺願肝腦塗地。請老佛爺且先進城歇息,時候不早了,晚上天氣涼,老佛爺您注意身子骨。"
"嗯吶。"劉友石脫口說出了家鄉話。
劉友石站了起來,哈腰說道:"晚生這條命是總管給的,以後有用得著晚生的時候,只需招呼一聲,晚生隨呼隨到。"
奴才在民間打聽過了,這劉知縣甚是體察民情,愛撫百姓。聖駕到了他們縣境,因沒有什麼好東西孝敬老佛爺,自覺無顏面見聖駕,故自縛于大堂之上,奴才到了縣衙,問清了根由,正準備給劉縣令鬆綁,不期岑大人闖了進來,見了奴才便口出惡言,甚是不遜。請老佛爺明鑒!求老佛給奴才作主。"李蓮英嘴裏顯然這樣說著,心裏卻不住地罵著岑春暄。在心裏默默地說:"好你個姓岑的,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老佛爺,榮中堂來奏摺了。"李蓮英說著,遞過來榮祿的奏摺。
李蓮英拿著香燭等物站在慈禧太后旁邊,慈禧太后回頭看了看他,說:"蓮英,我們走吧!"李蓮英跟隨慈禧太后往前走。一幫大臣終於明白了太后的意圖,都跟在太後身后,默默前行,所有的人也都跟著太后往東走。又形成了另一個宏大的場面。
這是臣的職責所在。"
"岑大人,是老佛爺等不及了吧?我正在這裏訓斥這華陰縣令呢!"
這些日子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慈禧太后,那就是現在該向何處去的問題。是像榮祿說的那樣回京呢,還是不回去,不回去到底該向哪裡去呢?是就呆在太原不走,還是像張之洞上奏所言,"遷都於湖北當陽"呢,還是去西安府?
"下官本是直隸大城縣西關人,姓劉,名林立,字友石,別號人稱劉九少。癸已、甲午(光緒十九年至二十年)科連捷進士。在此處為官五年,離鄉背井,家有高堂慈母不得相見,死後但求總管大人看到我為朝廷效命這麼多年的份上,允許將屍骨運回小人的家鄉直隸大城,小人死而無怨。"說罷給李蓮英叩頭不止。
榮祿料理完戶部尚書崇綺的後事,匆匆奔赴太原而來。途中其妻忽染重病,死於冀晉突界之處。一路顛簸,終於來到了皇帝行宮所在。李蓮英奉了太后命令,在城頭上等待榮祿,見榮祿已到近前,便出城相迎。
慈禧太后發現大家都跟著她來了,駐了足,向大家笑了笑,又擺擺手,示意大家不要跟來。整個隊伍就這樣止住了,但大家的姿態都沒變,全都面向東站著,看著李蓮英陪著太後向東方遠處走去。
"蓮英,你去前面看看,把這個罪該萬死的東西給我拿來。"
慈禧太后召見了那麼多大臣,召開了數次軍機會議,討論的只有這一個問題。而且眾說紛紜,其說各有千秋,且利弊兼有,要想得出一致的結論,真是難上加難。
劉友石聽了此言,心中思謀,這個總管大人一定是大城人,要不,怎麼能知道大城口音。再聽聽這人的聲音,顯然是個太監,劉友石偷偷抬起眼,向李蓮英臉上掃了一眼,發現他腮下沒有鬍鬚,心中突然一亮,這麼說,面前這位自稱"總管"的人就是李蓮英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往日找著去巴結他,連門路都找不著,今天他卻送上門來了。於是,他大胆地問了一句:"爺可是總管李大人?"
"聽你這句嗯吶,就知道你是大城人了。"李蓮英笑著答道。
慈禧太后看也沒看皇帝一眼,直盯著榮祿,等著他的回答。
"是嗎?"慈禧轉而問劉友石。
"吃水不忘挖井人",劉友石能有今天,全憑慈禧身邊的李蓮英。所以他就用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去孝敬李蓮英。李蓮英當然少不得在慈禧太後面前給他說好話,使他的官越坐越穩,越坐越大。
劉友石聽到"總管"工字,眼裡閃出了希望之光,連連向李蓮英叩響頭,不住地討饒。
"蓮英,這華陰縣是誰的縣令,怎麼沒有任何準備,路途為何如此冷落蕭條?"慈禧太后怒沖沖地問李蓮英。
慈禧太后好久沒有吱聲,榮祿便跪在地上默默地等著。李蓮英急忙湊到慈禧耳邊,說:"老佛爺,榮中堂一路艱辛,讓他回去歇息吧!您老人家也該休息啦!"
劉友石聞聽此言,真是感動,正欲再次跪倒,被李蓮英一把拉住了。"別,別這樣。親不親故鄉人呢!——我跟你說,馬上就要起駕啦,你得好生侍候著,聖駕出門,你得在門口跪送聖駕。第一乘出來的是老佛爺的轎子,第二乘是萬歲爺的轎子,你可記住了。前兩乘轎子一出門,你就可以站起來了。這就再沒有你的事啦。"
李蓮英說:"老佛爺,俗話說得好,國難出忠臣,家貧出孝子,這華陰縣令身為朝廷命官,食國家之俸祿,恭迎聖駕理應竭盡全力操辦,但華陰縣實在受災嚴重,民不聊生,該縣令如大擺筵席,縣衙裡頭又不長黃金,不生白面,只能向鄉間橫徵暴斂。為老佛爺幸臨,這樣大操大辦,不知又要使多少人家傾家蕩產。老佛爺您想,倘苦官逼民反,傷了朝廷的臉面,也有礙於聖母的尊顏,豈不是得不償失。以奴才之見,華陰縣雖未備筵宴,卻是出自一片忠心。奴才只是一點拙見,請老佛爺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