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編 人性觀察 道德

第三編 人性觀察

道德

所以,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界限。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智慧即美德。」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在一個人人逐利的社會上,人際關係必然複雜。如果大家都能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多多地關注自己生命和靈魂的需要,約束物質的貪慾,人際關係一定會單純得多,這個世界也會美好得多。
假、惡、丑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我只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慾。人為何會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人性意義上的偉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贏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耶穌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往往不受歡迎,而在家鄉之外卻受到尊敬。」套用他的話,我們可以說,只在自己的家鄉受到推崇、而在家鄉之外不受歡迎的榜樣是不夠格的榜樣。
同樣,如果你侮辱了一個人,就等於侮辱了一切人,也侮辱了你自己。
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九九藏書然的事情。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傢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因此,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
如果我是一個從前的哲人,來到今天的世界,我會最懷念什麼?一定是這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
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利己和同情兩者都不可缺。沒有利己,對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頭,對別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沒有同情,便如同禽獸,對別人的生命必冷酷。
實際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混淆必生惡果。試圖靠建立某種社會秩序來強制實現個人完善,必導致專制主義。把社會秩序的取捨完全交付個人良心來決定,必導致無政府主義。
善良的人有寬容之心,既容人之短,能原諒,又容人之長,不嫉妒。在我看來,容人之優秀是更難的,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也是更重要的。
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我們可以把耶穌的名言變換成普遍性的命題:規則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規則而生的。人世間的一切規則,都應該是以人為本的,都可以依據人的合理需要加以變通。有沒有不許更改的規則呢?當然有的,例如自由九九藏書、公正、法治、人權,因為它們體現了一切個人的根本利益和人類的基本價值理想。說到底,正是為了遵循這些最一般的規則,才有了不斷修正與之不合的具體規則的必要,而這就是人類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世上有一種人,毫無尊嚴感,毫不講道理,一旦遇上他們,我就不知道怎麼辦好了,因為我與人交往的唯一基礎是尊嚴感,與人鬥爭的唯一武器是講道理。我不得不相信,在生物譜系圖上,我和他們之間隔著無限遙遠的距離。
按照中國的傳統,歷來樹立榜樣基本上是從道德著眼。我更強調人性意義上所達到的高度,亦即整體的精神素質,因為在我看來,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只是他的整體精神素質的表現,並且惟有作為此種表現才有價值。即如當今社會的道德失范,其實也是某種整體精神素質的缺陷在特殊條件下的暴露,因此不是靠樹立幾個道德標兵就能解決的。
仗義和信任貌似相近,實則屬於完全不同的道德譜系。信任是獨立的個人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價值觀、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這些方面彼此尊重,絕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時都遵守規則。仗義卻相反,一方面抹殺個性和個人利益,樣樣求同,不能容忍差異,另一方面共事時不講規則。
個人越是雷同,社會就越是缺少凝聚力。無個性的個體不能結合為整體。個人越是獨特,個性的差異越是鮮明,由這樣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有機體就越是生氣勃勃。
意識形態和人生九九藏書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正是在對他人的尊重中,他的自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遠不如禽獸,比禽獸壞無數倍。猛獸的殘暴僅限於本能,絕不會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殘酷起來卻沒有邊,完全和生存無關,為了齷齪的利益,為了畸形的慾望,為了變態的心理,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只有在人類之中,才會產生千奇百怪的酷刑,產生法西斯和恐怖主義。
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後者由前者派生。所謂同情,就是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是一個有利己之本能的生命,因而不可損人。法治社會的秩序即建立在利己與同情的兼顧之上,其實質通俗地說就是保護利己、懲罰損人,亦即規則下的自由。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利己的行為都得到保護,損人的行為都受到懲罰,這樣的社會就一定是一個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會。
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在評價人時,才能與人品是最常用的兩個標準。兩者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在最深的層次上,它們是否相通的?譬如說,可不可以說,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聖徒是同一種神性的顯現?又譬如說,無才之德是否必定偽善,因而亦即無德,無德之才九*九*藏*書是否必定淺薄,因而亦即非才?當然,這種說法已經蘊涵了對才與德的重新解釋,我傾向於把兩者看作慧的不同表現形式。
善待動物,至少不虐待動物,這不僅是對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尊重,也是人類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純潔化的需要。可以斷定,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
一個自己有人格的尊嚴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一切有尊嚴的人格。
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還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什麼是誠信?就是在與人打交道時,彷彿如此說:我要把我的真實想法告訴你,並且一定會對它負責。這就是誠實和守信用。當你這樣說時,你是非常自尊的,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有尊嚴的人看待的。同時,又彷彿如此說:我要你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我,並相信你一定會對它負責。這就是信任。當你這樣說時,你是非常尊重對方的,是把他當作一個有尊嚴的人看待的。由此可見,誠信是以打交道的雙方所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
人品和才分不可截然分開。人品不僅有好壞優劣之分,而且有高低寬窄之分,後者與才分有關。才分大致規定了一個人為善為惡的風格和容量。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https://read.99csw.com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同情,即人與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麼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壞事。
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也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只是量。古人稱卑劣者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自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
西哲認為,利己是人的本能,對之不應作道德的判斷,只可因勢利導。同時,人還有另一種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為基礎的,由之出發,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想,就是同情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正確的人生觀,本身就是對社會的改善做了貢獻。你也許做不了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可以做的。你也許能做得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必須做的。
道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精神性的,旨在追求個人完善,此種追求若賦予神聖的名義,便進入宗教的領域。一是實用性的,旨在維護社會秩序,此種維護若輔以暴力的手段,便進入法律的領域。
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便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對於今天許多國人來說,這個觀念何其陌生,往往只把自己用做了謀利的手段,互相之間也只把對方用做了謀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