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浩蕩孤帆入杳冥,碧空無際漾浮萍。

風翻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一線青。
新移民的鄉愁常藉著食物彰顯出來,台灣雖乏吳地特產蒓羹、菰菜,卻有不少獨特的物產如檳榔花、地瓜、山芋和龍蝦、蟹、竹蟶、鯊魚等海味,一八七五年末來台的浙江人何競山詩云:
台灣人愛吃鳳梨,當時叫「鳳皇梨」。蛙膳顯然令胡承珙恐懼,殊不知蛙味之鮮美;這個安徽人可能是一位有成就的經學家,愛吃西螺柑、荔枝、檳榔筍,雖然作了好幾首飲食詩,惜不諳美味。
回首中原飛野馬,揚舲萬里指晨星。
絕少蒓鱸似故鄉,食單從此費商量。
竹蟶莫訝腥難近,更有龍蝦一尺長。九*九*藏*書


談論台灣飲食自然不能忽略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最早記載台灣人飲食的文件是三國時期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當時以農作物為主食,並開始用小米釀酒,以鹽腌漬魚、肉。「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用粟造酒,木槽儲之,用大竹筒長七寸飲之」,「取生魚肉雜貯大瓦器中,以鹽滷之,歷月余日乃啖食之,以為上餚」,「鑿床做器如豬槽狀,以魚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農漁狩獵的生產、飲食形態,大抵持續了一千年。
當初為了「什麼是台灣味道?」這個問題,轉換成刻意經營的書寫,積累成類型散文,忽焉十數載。如今回首,本書僅寫一個主題,僅回答一個問題,竟費去我這麼多年光陰。
異味諳蠻俗,清齋便瘴鄉。九_九_藏_書
檳榔筍折春風綠,蘆黍花開夜月黃。
隻身涉險前來,當時的醫療、治安都低落,不免到寺廟拜拜祈福;廟內的香火逐漸鼎盛,人潮逐漸吸引了許多小吃攤,廟埕的爐火隨之興旺,世代相傳,乃固定為人們信賴的老味道。
自從被誤會成美食家,常有人問:什麼是台灣味道?台灣有什麼特色飲食?我好像知道,卻無從說起。為了回答問題,我開始上山下鄉,經過長期的蹲點、調查,學徒般摸索,漸漸有了些許心得,也慢慢積累了些文字,乃陸續出版了《台灣味道》《台灣肚皮》《台灣舌頭》,其中並無敘述上的線性連續。本書大約有五分之一篇章書寫時遭遇焦妻罹癌,四年多來我帶她四處求訪名醫,也勉力維持書寫;她過世后,為了不讓自己胡思亂想,我更認真埋首寫作。共同飲食的經驗自然影響了思維,追憶read•99csw.com時不免感傷;雖已盡量剔除那苦澀味,仍舊滲入較多情感之抒發。
移民潮總是帶來家鄉的飲食習慣,橘越淮而為枳,來到台灣的食物經過點滴修正,已與原鄉大異其趣,諸如廣東粥、米干、溫州大餛飩、川味紅燒牛肉麵、台式日本料理、台式香港茶餐廳、蒙古烤肉、鼎邊趖、佛跳牆、小籠包……
南烹聊自詫,終比啖蛙強。
龍涎薰茉莉,蜃炭醉檳榔。
有些食物或台灣獨特物產,或創發於斯,他方所無,表現強烈的地域性,諸如肉臊飯、火雞肉飯、大面羹、福州面、擔仔麵、阿給、蝦猴、西滷肉、鴨賞、糕渣、油蔥粿、豬血糕、棺材板、客家小炒、月亮蝦餅、生炒花枝、眷村菜、酒家菜、魷魚螺肉蒜、鳳梨酥、太陽餅、薑汁番茄、芒果牛奶冰……
杯口銜鸚鵡,盤心飣鳳皇。九九藏書
為了讓台灣的特色飲食有完整演出,我刪除原先三部曲所有餐館資訊和插畫、照片,重新整編,乃至改寫若干篇章,並增補四十幾篇文章。此外,我已展開《蔬果歲時記》的寫作,因而抽掉十幾篇蔬果散文,待來日能完整呈現。
記載最詳細的當屬明末陳第《東番記》:「無水田,治畬種木,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谷有大小豆,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姜、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畜有貓,有狗,有豚,有雞,有雉,無馬、驢、牛、羊、鵝、鴨。獸有虎,有熊,有豹,有鹿;鳥有雉,有鴉,有鳩,有雀」;「山最宜鹿,鹿鹿俟俟,千百為群」。敘述狩獵情景:「鏢發命中,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取其餘肉,離而臘之,鹿舌、鹿鞭、鹿筋亦臘,鹿皮角委積充棟。」
扶搖乍徙非難事,莫訝庄生語不驚。read•99csw.com

鬼蟹虎鯊登海錯,地瓜山芋足餱糧。


唐山過台灣,要橫渡台灣海峽並不容易,康熙年間來台任職的詩人孫元衡興嘆:「台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匯;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廣百余里,驚濤鼎沸,勢若連山,險冠諸海。」郁永河《渡黑水溝》:
較早的外來者和為官者,初來乍到,不免覺得是蠻荒海島,當地人的吃食十分可疑,堪稱異類(the other)。清代詩經三大家之一胡承珙(一七七六—一八三二)在道光元年調補台灣兵備道,在台三年,《異味》一詩即敘述當時台味之怪異:
焦桐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