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 唐朝的建立和前期的統治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中國在唐代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李唐王朝歷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及哀帝共二十帝,中間在中宗、睿宗之際曾出現過短暫的武周政權。據開元二十八年(740)戶部統計,全國共有三百二十八個郡、府,一千五百七十三個縣。唐朝的疆域東至安東,西迄安西,北起單于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長安(今陝西西安),以洛陽(今河南洛陽東)為東都,通稱「二京」。

唐朝的建立和前期的統治

七月,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霍邑(今山西霍州),渡黃河,向西南挺進。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激戰方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十一月間攻入長安。李淵進入長安不久,就宣布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長安。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是朝廷宣布國家大政的一個重要年代,很多制度和法令都在這一年正式頒行,釐定官制也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到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這些制度和法令又有所發展。
府兵制是唐朝統治者對全國百姓進行軍事鎮壓的暴力工具,也是捍衛民族利益和進行民族征服的手段。充當府兵是農民的一項沉重負擔。
唐太宗于貞觀元年(627)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十個監察區(即道),稱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唐玄宗于開元二十一年(733)又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分山南道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從關內道析出京畿道,從河南道析出都畿道,增置黔中道,共成十五道。唐朝不斷派黜陟使、觀風俗使、巡察使、按察使、採訪處置使等官員分巡諸道,監察刺史以下各級地方官的善惡,以整頓吏治,並加強中央集權。開元年間(713~741)各道漸設有治所,這種監察區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行政區的性質。
秉承六部政令加以貫徹執行的事務機構有九寺五監。九寺是: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和太府寺。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九寺五監也是中央的重要機構。
在封建社會,法律是維護封建秩序、維持封建禮教和對人民進行鎮壓的工具。根據這種原則制定的《唐律》,首先把謀反、謀大逆、謀叛等定為「十惡」罪,犯者不得赦、減或贖免。其次,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嚴禁妄認、盜賣、盜耕公私田,體現了為封建經濟基礎服務的職能。再次,竭力維護各種封建性的等級特權,皇族、官僚、富人犯法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減刑或免刑,奴婢、部曲犯法則比「凡人」加等論罪。《唐律》還起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各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各剝削階級之間的關係,以及保證統治機構正常運行的作用。
唐因隋舊,中央仍實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的正副長官是中書令和侍郎,下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制。門下省的正副長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設給事中,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駁正違失,並審批尚書省的奏抄。尚書省的正副長官是尚書令和左右僕射,下設左右丞;該省統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貫徹執行中央擬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臣下避居該職,形同虛設,故左右僕射實際上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為三省宰相共議軍國大事的場所。後來,凡參加九*九*藏*書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是宰相,均加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等銜,再后逐漸確定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六部的正副長官是尚書和侍郎,左右僕射與六部尚書合稱「八座」。每部分設四司,各司的正副長官是郎中和員外郎,合稱「郎官」。
政治鬥爭是極其殘酷的,武則天在奪權的過程中曾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和索元禮等,廣事羅織,以酷刑逼供,大興告密之風,一時冤案累累,濫殺無辜中也不免禍及部分勞動人民。到武周政權基本鞏固之後,這種風氣才有所收斂。
唐高祖即位后,令劉文靜、蕭瑀和殷開山等人損益隋朝的《開皇律》,制定新律,即《武德律》,在武德七年(624)正式頒布。唐太宗即位后,命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厘改《武德律》為《貞觀律》。唐高宗即位后,令長孫無忌等人刪改《貞觀律》,勒成十二卷,是為《永徽律》;並令長孫無忌撰《律疏》三十卷,逐條解釋律文。《律》與《律疏》后通稱《唐律疏議》。
中央禁衛軍,除主要宿衛南衙,歸十二衛統領的番上衛士外,還另置北衙禁軍。後者是皇帝的親軍,專司守衛宮禁和扈從。其原為元從禁軍,成員老、死後例由其家子弟及上戶子弟補充,后亦改由衛士簡補或招募。北衙軍的名稱及組織屢有改易,曾出現過飛騎、百騎、千騎、萬騎等稱謂,至開元、至德之際終於形成六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及左右神武軍。

唐刻《石台孝經》(局部)
最早保存在唐代長安城務本坊中的國子監太學(今陝西西安陝西省體育館一帶)內。五代時移至改建過的長安城中文宣王廟(即孔廟,今西安鐘鼓樓廣場附近)內,成為中國古代有目的地收藏保存碑石的第一個地點。因該處地勢低洼潮濕,碑石易陷傾,宋代時又把這些收藏的碑石移至府學北墉(今西安三學街)。經歷代增添,形成了今天的西安碑林。

唐朝的建立和平定全國

兵制

武則天操國柄將近半個世紀,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她重視農業發展,曾向高宗建言勸農桑、薄賦斂;以後又向全國頒布了《兆人本業》,用以教導農民,內容包括農俗四時種蒔之法。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她破格用人,發展科舉制,從庶族地主中選拔官員。她還一再下令放奴為良,限制王公以下的蓄奴數,禁止西北一帶養蓄突厥奴婢,各地不得以「佣力」為名質賣男女。武則天即位前,還令大臣撰成《姓氏錄》,以代替《貞觀氏族志》,進一步貶抑舊士族的地位;同時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和清河崔氏等七姓十一家相互通婚。上述建議、政策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生產有所提高,戶口迅速增加。
學校是培養地主官僚子弟、使之成為後備官員的場所,科舉是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之一。
府兵制是唐朝前期的基本兵制。西魏、北周時期建立起來的府兵制發展到隋代已漸臻完備,但在隋朝覆亡的過程中遭到破壞。因此,在九*九*藏*書唐初,統治者必須重新整頓兵制。唐高祖于武德初置十二衛,下設軍府,有時稱驃騎府,有時稱統軍府。唐太宗在貞觀十年(636)調整和健全府兵制,下令改統軍府為折衝府,改統軍為折衝都尉,統率本府衛士(兵士稱號)。折衝府的數目有所增加。當時全國約有六百多府,關內道佔二百六十余府,形成了軍事上居重馭輕的局面,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每逢戰爭,皇帝命將帥領府兵出征,戰爭結束后,「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防止形成將帥專兵的局面。
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有衛士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兵例從受田民戶中選拔丁男充當,三年一揀點。這種亦農亦兵的衛士三時耕稼,冬季講武,既減輕了國家的軍費開支,又保證了農村勞力。
適應門閥世族日益衰落的歷史趨勢,唐朝繼續發展與完善新興的科舉取士制度。參加科舉的人有由學校保送的生徒,有通過州縣初試的鄉貢。唐代科舉分制舉和常舉。制舉由皇帝下詔舉行,以待「非常之才」,隨時設科,名目繁多。最常見的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博學宏辭科等。唐文宗以後制舉始實際停廢。常舉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和明算等科。唐初,秀才科等級最高,到唐太宗時,此科幾至廢絕,士人的趨向才開始轉變為明經、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試帖經、經義及時務策。進士科在貞觀年間試策和經義,高宗時加試雜文(指詩賦),到玄宗時始改變為以試詩賦為主。此科後來躍居獨重地位,進士及第者往往能飛黃騰達。常舉須先通過禮部試,進士及第者僅得出身;然後通過吏部試,身、言、書、判合格者始得釋褐除官,故吏部試亦稱「釋褐試」。
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力求有所作為。他先後以姚崇、宋璟、張嘉貞、韓休和張九齡為相。諸相或忠言直諫,或守法不阿,或長於吏治,均能較好地輔佐皇帝。玄宗本人留心納諫,精簡機構,釋放宮女,減毀服玩,顯著節省了開支。其時對官吏循名責實,對地方官加強監督,吏治趨向清明;又針對經濟、財政、軍事上出現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改革和整頓,收到一定的效果。在經濟上,大力興修水利,邊境上大規模興建屯田,以發展生產。文化方面,在東、西二京置集賢院,集中學者整理典籍,抄寫經史子集約九萬卷。故開元年間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稱「開元之治」。這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
中央的監察機構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長官,主要掌糾察百官和監督府庫出納,可以說是「天子耳目」。御史大夫下分設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置侍御史,掌彈劾中央的百官;殿院置殿中侍御史,掌糾察朝儀、朝會、郊祀及巡視京師,以維護皇帝的尊嚴;察院置監察御史,掌監察地方官吏。

學校和科舉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開明皇帝,接受亡隋的教訓,懾於農民起義的餘威,與群臣留意「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出現了天下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當時的政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任用房玄齡、杜如晦等賢相,知人善任,進忠賢,退奸佞,朝政清明;太宗虛懷納諫,以魏徵為代表的一些大臣能夠面折廷諍,九*九*藏*書避免和糾正了不少錯誤;制定刑律,以輕代重,君臣執法不避權貴;重視吏治,慎擇刺史,嚴懲貪官污吏;實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以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縱鷹犬,罷貢獻,節儉自持,力戒奢淫,二十年間風俗淳樸;修撰《貞觀氏族志》,以抑制山東舊士族;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成了「胡越一家」的盛況,唐太宗被少數族尊為「天可汗」。通過上述政策和措施,貞觀時期形成了連年豐收、谷價低廉、馬牛布野、外戶不閉的狀況。
除府兵外,統治者往往強行徵募民丁充當鎮戍防守,或臨時組成軍隊出征,以應付戰爭,這種士卒稱作兵募。
唐朝前期政治形勢的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過太宗朝的貞觀之治、武則天執政時的政局變動和玄宗朝的開元之治。

刑律和法規


陝西西安城牆
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學校分京師學和州縣學。京師學隸屬於國子監,包括以下六種學校: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類學校均置博士與助教以授經業。學生稱作生徒。諸學中以國子學和太學最為重要。國子學專收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有三百人;太學專收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有五百人。至於四門學則兼收六、七品官員及庶民子弟,多達千餘人。律學、書學和算學居於次要地位,八、九品官員及庶民子弟可以入學,名額各數十人。在地方上,州有州學,縣有縣學,規模較小,生徒有限。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學的生徒主要學習儒家的經典,諸經中尤其以《孝經》和《論語》為主,是共同必修的經書。考試的方式是讀和講,通經數達到標準方可卒業。唐朝力圖把生徒培養成合格的封建官吏,用以對人民進行統治。唐太宗即位后大力發展學校,增築學舍,大增生徒,各少數族及亞洲各國君長亦遣子弟入國學,於是儒學大盛,為古昔所未有。
唐朝入仕的途徑除科舉制外,還有門蔭和「流外」入流。所謂門蔭,是指憑藉先輩的官資以蔭得官。唐代屬於九品範圍的職事官稱流內官,低於九品職事官的官吏稱流外官,流外官多半是出身卑微的胥吏。所謂入流,是指流外官經過考詮,升職為流內官。唐初,由此兩途入仕的官員遠比科舉出身的人多。以後進士出身的宰相逐漸增加,到德宗、憲宗之際,由科舉入仕的宰相及高級官員才佔了多數。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為向地主政權輸送官吏的主要渠道,是選官制度上的一個進步。它在削弱門閥士族的等級特權、擴大唐政權的社會基礎、提高官員文化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從軍的人主要是農民,也有部分地主。立有戰功的軍人可以根據勛位得到勛田,不過實際所得勛田遠遠少於法定的畝數,這種情況越到後來越嚴重。
唐太宗即位不久,于貞觀二年(628)發大軍征討據有夏州(今內蒙古白城子)的梁師都,師都為其下所殺,夏州歸唐所有,至此全國統一。
武則天在政治read.99csw.com上也有消極的一面。她廣建佛寺,築「明堂」「天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所以在其統治的半個世紀中,一方面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另一方面均田制已開始趨向弛壞,農民逃亡逐漸普遍,階級矛盾有激化的傾向。
地方行政亦沿襲隋制,為州縣二級。州設刺史;有時稱郡,則設郡守。縣設縣令。刺史(郡守)、縣令掌本級地方政府的政令。縣以下在農村實行鄉里制,百戶為里,設里正;五里為鄉,設耆老(貞觀九年,每鄉置鄉長,后廢)。城市的居民區以坊為單位,設坊正。鄉、里、坊是最基層的政權,對城鄉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催督課役,鎮壓反抗。在沿邊及內地緊要之處,州(郡)之上還設有都督府,長官是都督,原來只管軍事,因都督例兼所在州刺史,故亦兼管該州民政。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門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其兄太子建成及四弟齊王元吉,逼高祖立自己為太子。不久,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次年改元貞觀。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各地,隋煬帝楊廣于大業十一年(615)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備突厥,並鎮壓今山西境內的農民起義。當時,隋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統治階級一再發生大分裂,地主武裝和義軍星羅棋佈於各地。李淵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左右的裴寂、劉文靜及次子李世民亦紛紛建議起兵以舉大事。到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遂于次年五月在太原殺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正式宣布起事。
中央的司法機構有:大理寺,是最高的審判機構;刑部,是司法行政機構;御史台,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活動。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和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三司推事」,即後世「三法司」的前身。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是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全國。為此,他派李世民攻打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等地的薛舉。經過反覆較量,唐軍于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俘殺薛舉子薛仁杲,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同年冬,幽州羅藝降唐。武德二年,唐朝出使涼州(今甘肅武威),胡商安興貴、安修仁兄弟計擒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大舉南攻,佔領了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唐高祖派李世民率軍征討,于武德三年收復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劉武周北走突厥,不久被突厥所殺。這時,黃河流域形成竇建德的夏政權、王世充的鄭政權與唐政權鼎足而立的形勢。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鄭、夏結成聯盟抗唐。次年,竇建德被李世民所俘,王世充被迫出降。竇氏余部受唐迫害,因而在劉黑闥的領導下兩次起事,並聯合突厥兵南攻。李淵先後派秦王李世民及太子建成率軍東討。建成於武德六年俘斬劉黑闥,平定了河北地區。在江淮方面,李世民東征時,佔有丹陽的杜伏威受唐朝冊封為吳王,不久,又親赴長安朝見唐高祖。武德六年,杜氏的江淮余部在輔公祏策動下再度起事反唐,據丹陽,稱宋帝。七年公祏被執殺,江南平。武德四九九藏書年唐大將李靖圍江陵,南朝梁代後裔蕭銑降,其于隋末所建的蕭政權被消滅。五年,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馮盎降,唐以其地置八州。同年,據有虔州(今江西贛州)的林士弘死,其地為唐所有。
唐朝在門下省設宏文館,在太子東宮設崇文館,各置學士若干人,除掌書籍外,亦教授學生,唯學生均來源於高級貴族、官僚子弟,為數不過數十人。
唐太宗承認,他孜孜從政是為了使公卿百官「長守富貴」,即從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而採取上述進步的開明政策。因而,貞觀年間不但有賣子鬻女的現象,而且發生過農民自殘肢體以逃避徭役的事。勞動人民仍然處於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
神龍元年(705),宰相張柬之、崔玄暐及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人策動左右羽林軍李諶、李多祚等人發動政變,殺死武則天的親信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擁立中宗李顯複位,重建了李氏王朝。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皇后武則天逐步登上政治舞台,並且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武士彟之女,十四歲入宮做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她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后,召她入宮,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高宗在李勣、許敬宗等人的支持下宣布廢黜王皇后,改立她為皇后。以後她排除異己,對反對立她為後的顧命大臣加以打擊,如先後流放褚遂良,逼長孫無忌自殺。從顯慶(656~661)開始,唐高宗因體弱多病,政柄漸操武后之手,天下稱皇帝和武後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死後,武則天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中宗。不久,又廢中宗,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終於廢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在稱帝前後,她大力打擊皇親國戚,誅殺海內名士。武周政權持續了十五年之久(690~705)。

政治制度

《唐律》是傳世的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對亞洲很多國家產生過顯著的影響。
府兵的主要任務是番上宿衛,即輪流到京師宿衛;另一項任務是戍邊征防,即出征和到沿邊的鎮、戍充當防人。府兵執行這些任務時,均須自備衣糧和部分武器。衛士免除一般的課役負擔。
除官家的學校外,當時還有私人聚徒講學。
中宗複位以後仍然是一個傀儡皇帝,大權旁落在皇后韋氏、女兒安樂公主及武后餘黨武三思等人手中。這些新貴濁亂朝政,濫增官員;廣占田園,財貨山積,肆意侵剝勞動人民。在一片混亂聲中,中宗于景龍四年(710)去世,韋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子隆基遂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此後睿宗妹太平公主因擁立之功而大權在握,與李隆基發生了權力之爭。睿宗于延和元年(712)讓位於太子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太平公主被賜死,黨羽或殺或逐,混亂政局至此結束。同年唐玄宗改元開元。
唐朝先後頒布了律令格式。律指刑律,令指國家對各種規章制度所定的條例,式指各種章程細則,格基本上指皇帝不斷以制敕形式頒布的禁令彙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再修訂的《唐律》。

前期政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