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自信 3、天之自高

第二章 自信

3、天之自高

文中的主角「劉真長」即劉惔,另一位「王長史」即王濛,濛曾官至司徒左長史。劉惔為當朝駙馬,王濛為前朝國丈,他們二人同為東晉外戚,同為東晉顯貴兼名士,所以時人總將他們二人並稱為「王劉」或「劉王」。《晉書·王濛傳》說:「時人以惔方荀奉倩,濛比袁曜卿,凡稱風流者,舉濛、惔為宗焉。」
人們喜歡把他們一起並稱,自然也喜歡拿他們一起比較。《世說新語·品藻》篇載,謝安對王濛孫子王恭說:「劉尹亦奇自知,然不言勝長史。」也許真的佩服王濛,也許只想拉攏王恭,謝安是在轉彎抹角地稱讚王濛的才氣。如果對王恭面諛他的祖父,則有失自己宰相的身份,不說幾句對王濛的恭維話,又不能拉近與王恭的感情,所以,表面上他對劉惔、王濛優劣完全不摻雜半點個人意見,只是「read.99csw.com非常客觀」地敘述一件歷史事實:劉惔這樣狂傲的天下名士,雖然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負,但他從未說自己勝過王濛,可見王濛的才情「牛」到什麼程度!這句話說得委婉巧妙極了,既不直接就劉、王的短長進行品評,又能讓王恭感覺到自己對他祖父的讚美;既能讓王恭為祖父驕傲,又不讓王恭覺得難為情。謝安的「雅量」固然不俗,他的說話技巧更為高明。
劉惔所謂「天之自高」語出《莊子·田子方》:「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莊子原話的意思是說,水流之有波瀾,是自然無為而形成的;同樣,至人之有道德,正如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一樣,哪還用九-九-藏-書得著人為修養呢?莊子所謂「天之自高」,是形容至人無為而德高;劉惔以「天之自高」答王濛「卿更長進」,是強調才華來自天生。「長進」須有人為努力,「天高」則是自然而成。
有一天王、劉別後重逢,王濛表揚劉惔說:「老兄好像又有點長進了。」劉惔「大言不慚」地回答說:「不是我有什麼進步,天本來就很高嘛。」
清人李慈銘對此大加指責,說「人雖狂甚,無敢以天自比者」。表面上看李氏的批評不無道理,再狂的人也沒狂到以天自比,可細讀原文又覺得他說的似是而非。劉惔不過是暗用庄典,像天之自高和地之自厚一樣,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自天生,不是「學而知之」的努力結晶。再說,這是他們哥兒倆的閑聊,千萬不能對他們的談話過於拘泥。類似的對話在今天的兄弟九-九-藏-書們之間也很常見,譬如一哥兒說:「老弟,你這件T恤衫配上你這身條,今天看起來好帥呀!」另一個馬上回答說:「我生來就帥,有什麼辦法!」當年王濛與劉惔對話,如果一個人說「卿更長進」,另一個回答「天生聰明」,那麼這場對話就太無聊也太無趣,劉惔那句「此若天之自高耳」,這個典故用得十分俏皮,也很符合他的身份,而且還有幾分幽默,倒是李慈銘本人太不解風情。
王長史與劉真長別後相見,王謂劉曰:「卿更長進。」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世說新語·言語》
不管高明還是笨拙,委婉還是直率,比較的目的就是要分出個高下優劣,一分出高下優劣就容易傷害雙方感情,所以read.99csw•com兩人並稱弄不好就成了兩人敵對。與其他並稱者彼此拆台不同,他們二人倒是一直相互推許。《世說新語·賞譽》篇載,劉惔不僅覺得王濛姿容優雅,還常常讚歎他性情通達而又自然有節。有一次王濛酒酣起舞,劉惔說王濛那天的風度一點也不亞於向秀。王濛認為「劉尹知我,勝我自知」。他還曾對支道林誇獎劉惔說:劉真長的才高學富恰如「金玉滿堂」。《晉書》說他們二人情同手足,王濛下葬那天劉惔將王喜歡的犀柄麈尾放在棺中,慟哭昏厥了好長時間。
他們既然親于兄弟,說話就沒有任何顧忌。該文記述了他們二人這樣一則對話——
王濛是想誇獎朋友的刻苦勤奮,劉惔則是吹噓自己天生聰明。
孔夫子把人分成了四個層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九*九*藏*書矣。」王濛誇他「卿更長進」,無形中把劉惔定位「學而知之」的層次上。劉惔稱自己是「天之自高」,是堅信自己屬於「生而知之」的人。
「第一流人物」「正是我輩」!那「我輩」無疑就是「生而知之」了,「我輩」的傑出也如「天之自高」,怎麼還要靠學習來求「長進」呢?

在「人的覺醒」這一精神氛圍中,魏晉士人特別看重個人才智,他們常以高才夸人,也常以高才自炫。劉惔一向對自己的才華「感覺良好」,同輩們對他既以清談之宗相許,他自己也以清談之宗自居,怎麼甘心做「第二流人物」呢?《世說新語·品藻》篇中另一小品文能加深我們對劉惔的理解。「桓大司馬下都,問真長曰:『聞會稽王語奇進,爾邪?』劉曰:『極進,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復是誰?』劉曰:『正是我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