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道與德 6、為什麼物極必反?

第一章 道與德

6、為什麼物極必反?

「反者道之動」深刻地揭示了有「反」才有「動」這一本質規律。英國詩人布克萊在《天堂與地獄的聯姻》中也說:「沒有『反』便沒有『動』,沒有矛盾便沒有發展:吸引與排斥、理性與能量、愛戀與憎恨,沒有這些就沒有人的生存。」豈止人是這樣,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沒有「反」就沒有「動」,沒有「動」就沒有萬物的生生不息,就沒有大地的四季更替,就沒有樹木花草的「一歲一枯榮」。
「反者道之動」之「反」所蘊含的返回之「返」,其主要內涵是指萬事萬物的矛盾運動總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九*九*藏*書,「終而復始」,「否極泰來」,也就是那條家喻戶曉的成語所說的「物極必反」。
為什麼說「反」的運動變化是「道」之體呢?「道」無定體而唯變是體,只有「大道」運動變化才大化流行。同樣,「道」無定用而唯化是用,只有在「道」的運動變化中萬物才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動」指「道」之體,「弱者道之用」言「道」之用。「弱者道之用」倒不難理解,而「反者道之動」可就難以闡明。
很少人窺見此處所謂「反」的奧妙,對它的解釋不是失之片面便是流於膚淺,要麼只是把它釋為正read.99csw.com反之「反」或違反之「反」,要麼只把它訓為返回之「返」或往返之「返」。這兩種釋義的意指又正好相反,前者之「反」指其「違」或「逆」,後者之「反」指其「歸」或「還」。一「反」字而生出相反二義,註釋家們又各執一義互不通融,真的是「東向而望不見西牆,南向而視不睹北方」,訓釋「反」義變成了割裂「反」義。
(參見原第40章)
「物極必反」這一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與社會之中:天上「日中則移,月盈則虧」九_九_藏_書,地上「花開則謝,葉綠則枯」,人間「樂極生悲」「苦盡甜來」,事物「木強則折,物壯則老」,國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在前文曾經說過:萬物都在蓬勃生長,我們從此看出它們循環往複;萬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又各自返回它們的本根。
我們何不運用這一規律來指導自己為人處世呢?想要收斂的東西不妨先讓它擴張,想要削弱的對象不妨先讓它增強,想要廢棄的東西不妨先讓它興盛,想奪取的東西不妨事先施與,自覺地引導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最終完滿地實現自己的主觀願望。
「反」既是「道」運九-九-藏-書動變化的存在本體,那麼「反」的內涵是什麼呢?
由於事物無成而不毀、無往而不復,總是向自身相反的方面發展,所以「委曲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注滿,破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
「反者道之動」之「反」一字而融貫正反兩義,兼賅「反」意與「返」意,現在我們來分述「反」所兼容的正反內涵。
「反者道之動」之「反」所蘊含的正反之「反」,主要強調天地萬物普遍存在的內在矛盾,正是由於萬物自身存在著對立面,才引起萬物常生常滅、自生自化的運動。如「道」自身就read.99csw•com是「無」與「有」的統一,就其無形無名而言它是「無」,就其生成天地創造萬物而言它又是「有」。借用黑格爾的辯證法術語來說,當「道」處於潛在的無限可能性時是「無」,而「無」這種揚棄了所有規定的抽象同一性,其自身又潛在著各種差異性,由於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潛在的各種差異性得以展開為現實的多樣性,現實的多樣性呈現於我們眼前,就是大家天天耳聞目睹的鳥語花香、高山流水、樓台亭閣、珍奇野獸等萬事萬物。「反」或者說矛盾無處不在:人有老與少,家有富與貧,國有治與亂,地有遠與近,色有黑與白,水有濁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