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靜與動 4、寧靜致遠

第六章 靜與動

4、寧靜致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幾乎是智慧的象徵,兼備宰相之器與將略之才,關羽、張飛這些赳赳武夫,在他鵝毛扇的揮動下東征西討,決勝於千里之外。讀一讀《隆中對》就不難發現,諸葛亮對當時全國局勢的認識多麼深刻,對未來歷史走向的預見多麼準確深遠,幾句話就勾畫出了三國鼎立的藍圖,尤其令人九_九_藏_書嘆服的是後來三國局面的形成似乎是出自他的設計。他的智慧為什麼這樣超群,眼界為什麼這樣高遠呢?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https://read•99csw•com
(參見原第26章)

諸葛亮認為,大丈夫立身處世,應以靜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樸素來培養自己的道德操守,生活簡樸而又恬淡寡慾,才能顯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而又精神專一,才能見識深遠。要想學習有成,九九藏書心境就必須保持絕對的寧靜;要想增長才幹,就必須刻苦學習。不學習怎麼能增長才幹,不恬靜又怎麼能進行學習呢?輕浮懈怠不能思慮深遠,心境躁動便不能陶冶性情。
在這封信中,諸葛亮談到了「靜」與「學」和「學」與「才」的關係:不能「靜」就無法「學」,無法「學」就難成「才」。「靜」是「學」的必要條件,「學」又是「才」的read.99csw•com必要條件,其中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靜」,不能「靜」則「學」與「才」都無從談起。
諸葛亮在漢末社會動蕩混亂之際,隱居隆中,躬耕隴畝,靜觀天下之變,思考國家的未來,他的沉靜天性使他能高瞻遠矚,從已成之局預料將成之勢,《三國志》概述他的志向說:「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因而出山之前就被他的同九-九-藏-書輩稱為「卧龍」。他的深謀遠慮、雄才大略,主要得益於他冷靜的觀察、沉潛的思考。他上面這封《誡子書》就是他一生為人求學經驗的總結,讓我們銘記他一生智慧的結晶吧:

諸葛亮的一生恰好是「戒躁守靜」的成功實踐,而「寧靜致遠」又正是前面我們所說的「靜以養智」的引申。
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一封信好像是專為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