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暉簡介

秦暉簡介

13、《陝西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合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主要著作:
孫達人:《中國農民變遷史》。
2、《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合著),1996年,中央編譯出版社。
14、《南非之魂:曼德拉》(編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8年。
作為歷史學者,秦暉的研究歷程始於1978年,當年他成為文革后首屆研究生,方向是「土地制度與農民戰爭史」,關注的時代則在明清。此後二十多年來他的視野不斷拓展,主要研究方向先後為:明清農民戰爭、明清經濟、古代社會形態、封建社會形態、商品經濟史、農業-農民史、地域史(關中、雲南等)、改革、革命與現代化問題的中外歷史比較,作為比較對象的古代希臘羅馬社會經濟、近代俄國與美國史、現代南非史等。
5、《耕耘者言:農民學文集》,1999年,山東教育出版社。
J·S·米格代爾:《農民、政治與革命》,李玉琪譯,秦暉序。
1、 王戎笙主編:《清代全史》第二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秦暉撰寫第二章)。
他主編的《https://read.99csw.com農民學叢書》除上述第一、二兩書外,還包括:
11、《陝西通史·明清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2、《陝西通史·宋元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3、《天平集》,1997年,新華出版社。
在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與清華大學)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經濟史、古典商品經濟、計量史學概論、農民學、明清關中農村經濟與社會、封建社會形態學、農民社會現代化(中、西、俄之比較)、明清史、中國古代史等。
曾獲:中國高校教師霍英東獎(1991年)、陝西省社會科學成果獎(1990年)、五次獲陝西師大科研成果綜合獎(1987年、1988年、1991年、1993年、1994年)、陝西師大青年優秀論文獎(1989年)等。個人承擔並完成了七。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田園詩與狂想曲》;參加國家六.五——七.五規劃的歷史學科重點項目多卷本《清代全史》與《清史人物傳稿》,以及陝西省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十卷本《陝西通史》等。
2、 清史read.99csw•com編寫委員會:《清史人物撰稿》中華書局,1986年(秦暉撰寫《高氏傳》等部分欄目)。
7、《學問中國》(合著),199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曹幸穗:《舊中國蘇南農戶經濟研究》。
80年代初秦暉主要研究農民史(土地制度史與農民戰爭史)。自80年代後期他轉向研究經濟史(主要為古代商品經濟史及中外比較經濟史)。90年代他致力於結合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在結合社會調查與歷史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學,包括狹義農民學(對農民、農業與農村社區的研究)與廣義農民學(農民國家、農業文明與傳統社會及其演進、改革與現代化的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鄉村調查,主編了《農民學叢書》首批六本。他還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化中的農民群體研究」。
1、《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1996年,中央編譯出版社。
參与撰寫的集體著作:
古籍整理、點校:(明)吳珄:《柴庵疏集》、《記憶》(二種合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8、《問題與主義:秦暉文選read.99csw•com》,長春出版社1999年。
9、《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 郭琦主編:《陝西五千年》陝西師大出版社,1989年(秦暉撰寫宋元明清部分約19萬字)。
10、《五四新論》(合著),台灣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6、《江浙鄉鎮企業轉制案例研究》,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
4、《市場的昨天與今天:商品經濟、市場理性、社會公正》,1998年,廣東教育出版社。
目前研究的重點:歷史與現實中的農業-土地-農民問題,前工業社會的不同模式、農民社會現代化的不同模式。
A·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肖正洪譯,秦暉序。
秦暉,1953年12月生。1981年作為中國文革后首批碩士畢業於蘭州大學(研究生),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1992年起)、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研究員(1994年),現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青基會社區文化委員會委員、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天則經濟研九-九-藏-書究所特邀研究員、《方法》、《開放時代》、《中國學術》和《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等學術刊物的編委。現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5、 史念海等編:《可愛的陝西》陝西師大出版社,1991年(秦暉撰寫宋元明清、歷代農民戰爭、思想文化部分)。
近年來,秦暉在對中國與東歐改革前經濟與社會的不同模式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重新比較和解釋了中國與東歐改革的不同進程。並提出了以「契約轉換」為核心的轉軌經濟學理論。他既反對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來解釋改革的新制度學派觀點,也反對以批判「貨幣主義陷阱」和「市場萬能論」為特色的「后華盛頓共識」對中國改革的解釋。他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改革的「成功」和東歐改革的「失敗」既不能歸因於姓「社」姓「資」,也不能歸於漸進、激進,更不能歸因於「以強權壓制公共選擇來減小交易成本」。他主張區分改革前的兩種「非市場經濟」類型,即工業文明時代以最優化數理方法為基礎的理性主義「科學計劃」經濟,和農業文明時代以統治—服從關係為基礎的浪漫主義「命令經濟」,以及區分改革前的兩種社九-九-藏-書會體制,即保護—束縛功能對稱的「和諧共同體」,和功能不對稱的「不和諧共同體」。對改革的目的,無論是效率改進還是公平改進而言,脫離上述兩種類型都是完全不同的問題。脫離「科學計劃」要付出效率損失,而脫離「命令經濟」無須付出此種損失。脫離「和諧共同體」的過程要實現帕累托改進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而脫離「不和諧共同體」則只是一個放棄「負帕累托改進」的簡單問題。但這種不同對改革進程的影響有時效性,因此中國與東歐轉軌的成敗還遠不到下結論的時候,而改革模式的選擇仍是個尖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他對農村改革、國企改革、股份制和證券私有化等問題都進行了比較研究和案例調查。他認為經濟轉軌的實質是契約轉換,其核心問題是交易權利的公正分配而不是「交易成本」的減小,是公共領域的改革而不是私人領域的改革。這裏不存在效率與公正的悖論,而從獲得的公正走向交易的公正,還是從權家通贏走向贏家通吃,才是真正的選擇所在。
4、 趙文潤主編:《中國古代史新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高等師範學院教材,秦暉撰寫清代部分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