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二、韓信破齊

十二、韓信破齊

王立群:
韓信平齊被驚動的第四個人是蒯通,蒯通是當時的一個著名的辯士,蒯通知道當時天下的實權掌握在韓信手裡面,所以蒯通呢,他覺得武涉遊說韓信失敗了,他要想一個好辦法遊說韓信。他怎麼遊說呢?他這樣講,他說我這個人學過相面,我會替人相面。韓信就說,那你看我的面相怎麼樣呢?蒯通說,我看你面相不過封侯,不過是封個侯,但是我要看你的背,我要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你的面相頂多是封個侯,還有危險,要看你的背相貴不可言。他說了這麼兩可的話,韓信就很疑惑了,你這個話怎麼講的呢?蒯通說是這樣,當今天下是劉、項兩家在爭,項羽彭城大戰以後占的優勢,帶兵殺到滎陽,在這個地方兵困於京索之間,三年沒有超出,沒有過去滎陽這個戰線。而劉邦呢,劉邦是背靠著天險,一天數戰未有尺寸之功,就是劉、項兩家打到今天,可以說兵疲力盡,誰也吃不了誰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賢者才能收拾這個殘局。那麼今天劉邦也好、項羽也好,他兩個的生命都關乎到你,足下為漢則漢勝,于楚則楚勝,就是你幫漢,漢勝,你幫楚,楚勝,那麼你最聰明的做法是什麼呢?最聰明的做法是兩立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就是你誰也不要幫,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憑著你的聰明,憑著你的軍隊,你以齊國為根據地,再加上你控制的趙國跟燕國的土地,還有你可以利用劉、項兩家的後方去騷擾他們。然後你可以為民請命,要求劉項兩家停止戰爭,不要再打了,停止戰爭,誰不聽你打誰,到那個時候你再封一些諸侯,天下所有的人都會遵奉齊國。這是蒯通給韓信的建議。那麼蒯通說了這番話韓信怎麼答的?韓信聽了蒯通說了這麼多,他說劉邦對我太好了,這個好處可以概括這麼幾句話。第一,配車第二,贈衣。第三,賜餚,給我配了好車啊,贈給我那麼好的衣服,還賜給我那麼好的食物,我聽說坐別人的車,你要和這個人共患難。穿他人的衣服,你要和這個人分擔憂患。吃別人的飯,你要為別人獻身。所以吾豈可以向利背義,我怎麼可以為了利背叛這個道義呢?韓信聽了蒯通的一番話以後,說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這個看法就是說,他實際上是用個人的恩怨來處理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因為韓信跟劉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問題,但是他講的時候全是從個人的利害來講的,說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法背叛他,蒯通苦口婆心說了那麼多,韓信給了他這麼幾句話,蒯通應該怎麼回答?那麼第二輪蒯通又講了什麼?我們以後再來講,但是結果可以告訴大家,就是蒯通的遊說最後也以失敗告終。這樣一來,項羽的外交戰可以說已經失敗了。那麼劉邦將怎麼樣應對項羽呢?請看下集,十罪項王,謝謝大家。
酈食其果然厲害不費一槍一炮,完全憑著嘴皮子功夫就說服了齊國稱臣,這對劉邦來說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韓信怎麼辦?齊國臣服了韓信還能武力解決齊國嗎?當韓信知道這一消息后他會做出什麼決定呢?
王立群:
王立群:九*九*藏*書
畫外音:
畫外音:
當然,首先出發的是酈食其,因為酈食其簡單,一個人到齊國去,開著一輛車就走了。酈食其到了齊國以後,見到了齊國的國君,劈頭第一句話就問,你看說客,說客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抓住對方的心理,幾句話說得讓你心動。酈食其見了齊王第一句話就說,大王知道天下將要歸誰了嗎?我們一聽就知道,酈食其這個葫蘆里肯定賣的是什麼葯,我們就可以猜出來他是漢王的使者。齊王說不知道,因為齊王只知道楚、漢兩家在滎陽打了幾年了,不分勝負。酈食其接著再說,你要是知道將來天下歸誰,你的齊國可以保得住,你要是不知道天下將來歸誰,你這個齊國保不住。齊王的回答很巧妙,「天下無所歸」,什麼叫無所歸?天下是誰也不會歸,換句話說,我不知道天下將來歸誰,齊王的回答也很硬,我不知道天下歸誰。這話實際上是頂酈食其的,酈食其就乾脆挑明了,天下將歸漢。齊王就反問酈食其,你憑什麼說天下歸漢?酈食其這樣說,他說我來給你分析一下,我們先看項羽,先看項王,項王有兩大弱點:第一,言而無信,第二,賞罰不公。什麼叫言而無信呢?因為劉邦跟項羽兩個人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就是我們提過多次的懷王之約,這劉邦最愛打的旗號就是懷王之約。結果漢王先進了關中,項王不讓他做關中王,把他趕到了漢中,這豈不是言而無信嗎?這是第一。第二,賞罰不公,說項王這個人是有功不賞、有罪不忘。這句話很厲害,有功勞不賞還問題不大,有罪不忘,老記住你出過什麼錯,所以天下的人不願意跟他,他失了人心了。反過來你看漢王呢?漢王也有兩大特點,第一,叫與人同利,漢王每得一個城市,馬上就想到賞給他手下的誰,他是要和他手下的人共享天下,所以天下的人才都歸漢,天下人才歸漢,那天下豈不也要歸漢了?第二,漢王的軍隊是神兵天將,你看看漢王軍隊滅了魏國、代國、趙國、燕國,把這所有的諸侯國都給滅了。現在只剩下一個齊了。所以,酈食其就拿這些國家來說事,最後得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叫首先向漢王臣服的人國可保,後向漢王臣服的人國必滅,你先投降你就保住國家了,你后投降你的國就要被滅了。這一番話說得是義正嚴詞,話一說完,這個齊王田廣,還有他的國相齊相田橫兩個人一聽全傻了,信了,所以就決定齊國向漢投降。決定投降以後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通知在歷下,歷下就今天的濟南,在濟南的齊國的20萬軍隊撤銷戰備級別,因為當時已經是做好戰鬥準備,準備抵抗韓信的大軍的,這個戰備令解除了。第二,挽留酈食其,天天在那兒好酒好肉吃喝,所以酈食其首先把齊國給拿下來了,韓信還沒出發,酈食其已經完成任務了。
正當劉邦在滎陽承受著項羽軍團巨大的壓力而抽不出身時,他手下的兩個人同時盯上了一個諸侯國——齊國,這兩個人一個是頂級說客酈食其,一個是大將軍韓信,酈食其認為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全可以說服齊九_九_藏_書國稱臣投降,而此時身處黃河北面的韓信也覺得自己有能力拿下齊國,這樣一來,韓信想武力滅齊,酈食其要說服齊王投降,那麼問題就來了,兩個人都想吃這一塊肉,誰最後能把齊國吃掉?如果一個人吃了,那另一個人怎麼辦?
第三個人項羽,韓信一平齊,史書的記載是:「楚已亡龍且,項王恐」,項羽害怕了,項羽恐怖什麼?項羽恐怖的第一點,龍且被殺,使項羽感到非常震驚,龍且是項羽手下最能打的悍將之一,非常能打,結果一員大將龍且竟然死在了齊地,這讓項羽感到非常恐懼,這第一點。第二點,威脅國都糧道,齊地就是今天的山東,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山東如果落入韓信的手裡邊,那麼徐州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項羽非常明白,韓信拿下齊地,自己西楚國的國都即將落入韓信之手,而且自己的運糧通道將會徹底癱瘓。一個彭越就調動得項羽兩次回去打通糧道,如果再加上一個韓信,那麼這個運糧通道最終的結局將會是徹底癱瘓,這是他恐懼的第二點。第三點,漢強楚弱已經形成,漢強韓信佔了齊,那就意味著漢強楚弱的局面形成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劉邦20萬,韓信30萬,項羽10萬,本來項羽的軍隊就少,而這個20萬跟30萬他兩家是一夥兒的,你等於10萬人對抗人家50萬人這就意味著韓信他的攻佔齊國對項羽的威脅非常之大,震驚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採取了空前絕後這種行動,派說客。說客是政治手段、是外交手段,項羽從來沒有用過,第一次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項羽一生迷信的是武力,這一次他派了一個說客,這個人叫武涉,派他去遊說韓信。武涉見了韓信以後講了四點,第一,漢王貪得無厭,當初我們滅了秦,我們是:「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誰有多大的功勞給他多大的地。但是人家劉邦呢,先是佔了三秦,然後再出關,要一個一個地滅諸侯,按武涉的原話是說:「非盡吞天下者不休。」他不把整個天下拿到手不停止,這就說明漢王貪得無厭,這是第一。第二,漢王不足相信,劉邦好幾次就差一點死在項羽的手裡邊,項羽放了他,放了他以後拐個彎還跟項王打,說明這個人不值得相信。武涉對韓信說了這麼一句話:「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儘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你別認為你跟劉邦很鐵,將來劉邦一定會抓你,第二點。第三點,韓信因項王存在才能存在,這句話講得非常深刻,你能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王存在,項王不存在,你也就不能存在了。換句話說,你的價值全在於項羽活著,項羽活著你有價值,項羽一死你就沒有價值了。這句話把劉、項、韓三個人的利害講得極透,所以最後的結論是:「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項羽要是今天死了,第二天就會拿你來說事。第四點,智者當中立,作為一個聰明的人,在當前這個關口,你有30萬軍隊,劉邦有20萬軍隊,項羽有10萬軍隊,那麼作為一個聰明人應當是三分天下而王之,三分天下而王之。武涉的話說得很透,韓信聽進去了嗎?沒有,韓信怎麼說呢?他說我當年在項王手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九*九*藏*書,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歸了漢,到了漢以後,「授我上將軍印,率數萬兵馬,」漢王對我是什麼態度呢?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我才有了今天,「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我到死不會背叛漢王。武涉用這樣的話勸韓信,韓信最終的表態不叛變,這是被驚動的第三個人就是項羽。
畫外音:
這件事立即驚動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聽說韓信破齊,立即派他手下一個大將叫龍且,帶20萬軍隊到齊國,幫助齊王田廣打韓信,龍且就帶著20萬大軍到達了齊國。到達齊國以後有人就向龍且建議,說這個仗應當這樣打,他說韓信的軍隊遠道而來,兵鋒正盛,我們不能硬打,我們應當怎麼辦呢?我們應當是深挖戰壕、堅守城池、暫不出戰,不要出去打,然後派一個特別有號召力的齊國的大臣,到齊國的各個城市去發布一個消息,這個消息是兩個要點:第一,齊王田廣沒有死第二,楚國的救兵到了,只要這個消息一散出去,已經投降韓信的70多個齊城會集體造反。到那個時候,韓信是遠道而來,齊國各地的城市都反了,到那個時候我們再和韓信決戰,韓信必敗無疑。龍且說用不著,為什麼用不著呢?也是兩條,第一,我聽說韓信這個人膽小怕事。我讀了很多遍《史記》,我不知道為什麼龍且會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他認為韓信膽小怕事,非常好對付。第二,再說我是來救齊國的,我要不戰而降之,吾何功啊,我算什麼功勞?所以我非要打。本來這個人的建議是很英明的,龍且沒有聽,非要打,兩軍就隔著濰水列。陣韓信頭一天晚上派了一萬個士兵,帶著布袋到了濰水的上游,每一個袋子裡邊裝上沙子做成沙袋,然後這個沙袋在濰水的上游攔這個水,用一萬多個沙袋,把渭水的上游築起一個臨時的攔河壩把水給堵住,然後下游的水就變得很淺了,第二天兩軍一開陣,濰水的水很淺,韓信帶著軍隊就殺過去,殺到一半,韓信裝出一副怯懦的樣子逃了。韓信這一逃龍且高興了,你看,我說韓信膽小果其不然,所以龍且帶著他的軍隊就衝到水裡面去了,等龍且的軍隊一進入水中,韓信下令,一發令,上面的一萬多個戰士把沙袋給撤了,堵了一夜的河水波濤滾滾就下來了,波濤洶湧的水一下來,只有龍且帶少量軍隊登上對岸,大部隊還沒有過來呢。河水滔滔而下把軍隊隔成兩段,過去的一少部分,未過去的一大部分,中間還有部分被河水沖走了。然後,韓信就指揮他的軍隊圍住了龍且和過河的少量部隊,以多打少,把這些軍隊過去的全部殺死,包括龍且在內全部殺死,隔著河的這些軍隊眼看著自己的戰友被殺,自己的主將被殺,乾急吃不了勁兒,一看主帥被殺軍隊全部潰散,20萬楚軍全部潰散。韓信過來就把剩餘的楚軍殺的殺、俘虜的俘虜,20萬楚軍全完了。這樣,韓信在漢四年11月平定了齊地70多座城。
韓信還沒有出發就聽說,酈食其把齊王給說得投降了,所以韓信就打算不打了。但是這件事冒出來了一個人,這人一出來,韓信的主意就變了,這個人不叫別的,這個人叫蒯通,蒯通https://read.99csw.com是一個辯士,非常善辯的一個說客。蒯通出來就給韓信講了兩句話,蒯通就說,漢王是不是給你下達過滅齊令?韓信說是啊,漢王給我下達過滅齊令。蒯通第二問,漢王給你下令叫你停止進攻了嗎?韓信說沒有。蒯通接著再問,漢王沒有叫你停止進攻,你憑什麼擅自行動停止進攻呢?這三句話把韓信問愣了。接著,蒯通又給他講了一番話,他說將軍您帶了幾萬人,折騰了好幾年把趙國拿下來了,你知道趙國有多大地方嗎?50多座城市。你看人家酈食,其一個人開著車過去了,自駕游,到那兒人家就憑一張嘴讓齊王投降了,你知道齊國多少個城市?70多個。「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你當了將軍當了好幾年,還不如人家一個讀書人一張嘴的工夫,你折騰了幾年,你拿了50多個城,人家一個人拿了70多個城。蒯通這個話一說,韓信立即下令滅齊,打,大家想想韓信為什麼打?韓信這時候就顧不上酈食其了,韓信就立即帶兵攻打歷下。但是很可惜的是,歷下軍前不久剛接到一個解除戰備的命令,不做戰鬥準備了,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韓信來了個突然襲擊,一下子把20萬軍隊全部打垮了。韓信打垮了以後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齊國的都城臨淄,就今天山東的淄博,兵臨城下。這一下子齊王傻了,酈食其剛剛勸他投降國可保,這準備投降了,也不做戰鬥準備了,漢國的軍隊漢兵突然間殺過來了。所以齊王就把酈食其叫過來了,你給我解釋解釋這咋回事?酈食其當然不知道韓信憑什麼打的。所以齊王說這樣吧,我也不能說不相信你,你老先生這麼大年齡了,不至於來蒙我吧,他說這樣,你能讓韓信退兵咱們萬事皆休,你不能讓韓信退兵,我烹了你。酈食其是一個不知道一個知道,他不知道韓信憑什麼又打過來了,劉邦明明命令他來說降齊王的,怎麼又派韓信來攻打齊王,酈食其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個叫不知道。但他知道一點,他知道他酈食其沒有辦法阻止韓信進軍,所以這老頭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了。酈食其臨死的時候放出了三句話,司馬遷把它記下來了,這三句話把酈食其這個人寫活了,這三句話叫:「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這三句話什麼意思呢?做大事不顧小節,行大禮不辭小禮,你老子絕不會為你再說第二句話。臨死之前對著齊王他還放了一句很硬的話:「爾公不為若更言」我不會為你再說一句話,你信我就信我,不信我你就殺了我。齊王烹酈食其,把酈食其殺了,殺了酈食其以後齊王就逃了,逃到高密,然後連夜派人向項羽求救,這個事就這樣結束了。劉邦怎麼看酈食其死了?劉邦會處罰韓信嗎?這些問題我們以後會講,先放在這兒,但這件事很大,這件事大到什麼程度呢?韓信滅齊是個事實了。
韓信不但拿下了齊國,而且還把前來救援的龍且打得大敗,這樣韓信就平定了齊國七十多座城,韓信破齊的消息一傳出來立刻讓四個人做出了不同的反應,那麼這四個人是誰呢?他們的反應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韓信,第一個被牽進來就是韓信。韓信被牽進來史書有五條記載,這五條記載大體上是兩類,《史記》的《read.99csw.com淮陰侯列傳》是這樣記載的,說韓信平了齊以後,就上疏給漢王劉邦,說齊地這個地方緊靠著楚國,齊國的臣民又狡詐多變,我要不做個假齊王我鎮不住他們,請你封我為假齊王。這叫什麼呢?這叫求封,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這叫求封。第二條記載,《史記·田儋列傳》也記載說:「韓信遂平齊,乞自立為齊假王,漢因而立之,」乞是乞求,他乞求漢王立他為齊假王,齊假王和假齊王是一樣,就齊國的代理國君,漢王答應了,這兩條記載都是韓信求封。還有三條記載寫得韓信自封,第一條《史記·灌嬰列傳》記載的「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求封跟自封差別很大。第二條記載《漢書·陳平列傳》記載「淮陰侯信破齊,自立為假齊王」。又是自立。《漢書·蒯通傳》記載「信遂定齊地,自立為齊假王。」兩條記載是求封,三條記載是自封,這就是文獻的麻煩。那麼韓信是求封還是自封?我覺得應當是求封,原因很簡單,韓信如果是自封,那麼他現在應當或者中立,或者助楚,幫助楚國,而他最終的結果是助漢,說明他是求封,不應當是自封。那麼為什麼有的史書寫他是自封呢?沒有寫成求封呢?這我們就不知道了,當文獻記載有矛盾的時候,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取其中的一說。這是第一個被驚動的人,韓信。第二個被驚動的人劉邦,劉邦這時候正在廣武和項羽對陣,被項羽打得嗷嗷叫,他沒有辦法,只能靠彭越在後面騷擾一下項羽,然後項羽回去,等項羽再一回來,又把他打得要麼找人替他死,要麼帶著一個車夫倆人溜出城,很狼狽。所以劉邦這時候最想的什麼呢?你趕快過來解除我這個僵局。結果等來等去不是韓信的軍隊到了,是韓信的一封求封的信到了,求封假齊王,所以劉邦非常惱火。史書的記載,我們現在按《史記》的《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大怒,破口大罵,說我困在這個地方日夜等待著將軍的到來,竟然想自立為王,所以劉邦當著韓信的使者的面,壓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就破口大罵。但是劉邦的身邊站著兩個高人,一個陳平,一個張良,這倆人一聽,這個時候罵韓信的使者很不聰明啊,所以他們兩個人一個站左邊,一個站右邊,按史書的記載叫:「躡足」。什麼叫躡足呢?就是在下面用腳踩一下劉邦的腳,然後趴在他耳上說了一句話,咱們在這兒是什麼情況?咱們現在在這兒被動之極,叫人家打得到處躲,到處跑,我們現在能夠阻止韓信稱王嗎?我們阻止不了,不如因善遇之,趁這個機會好好對待人,封他個王就行了,否則的話會生出變亂來。劉邦挨了兩腳,又聽他倆趴在耳朵上說這番話,劉邦明白了。但是現在正在罵著呢,你突然擺出笑臉來,這很不自然啊,還得繼續罵,所以劉邦因弗罵曰,接著再罵,「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男子漢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應當理直氣壯的當個真王,要什麼狗屁假王?罵起來了。劉邦這個轉彎轉得很快,罵著罵著這彎方向盤一抹轉過來了,原來是不想封,現在想馬上封了,派張良去封他為不是假齊王了,封他為真齊王,而且有一句話:「征齊王軍擊楚。」我先封你為王,然後調你的軍隊來打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