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十、一升一降

二十、一升一降

密告韓信謀反一事,我們現在看起來其實是證據不足的,當時如果有人從中調解也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歷史的記載當中,漢初政壇的兩個決定性人物,張良和蕭何在這個關鍵時刻竟然一起失語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個歷史疑問呢?
漢五年,就是劉邦登基稱帝以後的這一年出了一件事,當時七個異姓諸侯王的第一個諸侯王,燕王臧荼叛亂,臧荼叛亂以後派兵攻佔了代地,代在今天陝西的北部,所以劉邦就親自帶兵出征,去征臧荼,很快就把臧荼的叛亂給平定了,說到臧荼的叛亂給平定,這裏就有兩個問題需要講,第一,臧荼是個什麼人?第二,他為什麼要叛亂?臧荼是個什麼人呢?燕王臧荼,「臧」這個字就是我們說「寶藏」的「藏」把那個草字頭去掉,讀臧,臧荼這個人他原來是燕王韓廣手下一個戰將。當趙國被圍的時候,就是巨鹿之戰之前趙國非常危險,各路諸侯都去救援趙國,這個時候燕王韓廣就派臧荼帶軍去救趙國,當然這一救趙,臧荼就認識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項羽也是奉楚懷王之命去救趙,結果打了巨鹿之戰,殺了王離,降了章邯,消滅了秦軍主力,所有參戰的這些諸侯共同推舉項羽做諸侯上將軍,就是這麼一個事,當然在這個事中間臧荼很幸運,他這次出兵,他並不是主攻,主攻手是人家項羽在打他只是參与,開始不敢打,是項羽打贏了,看見大勢已定瞭然后諸侯們一擁而上,這樣打的,所以臧荼就因為這一次出兵跟著項羽,然後消滅了秦軍主力,再跟著項羽進入函谷關,等到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項羽覺得跟著他的臧荼是有功之臣,封他為燕王,那麼臧荼原來的主人韓廣,那個燕王怎麼辦呢?把他調到遼東做遼東王,所以臧荼就這麼很意外地跟對人了,跟住項羽得了一個王,當然他做了王以後,來到就今天的北京,當時叫薊,韓廣不走,因為要把韓廣遷到遼東去,騰出位子給臧荼,所以韓廣咽不下這口氣,韓廣原來是王,臧荼是他手下的部將,現在臧荼反過來要坐自己的位置,然後自己還得遷走,所以韓廣不幹,韓廣不幹,臧荼就乾脆來了個絕的,派兵把韓廣給滅了,把韓廣給殺了,殺了韓廣以後,臧荼把遼東和燕這兩塊地全部合併起來,自己做燕王,這樣臧荼就成了實際上控制燕國的燕王了,那麼後來當楚漢戰爭期間,怎麼辦呢?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滅了魏國,滅了代國,滅了趙國,滅趙以後的韓信採納了趙國名將李左車的意見,把那個重兵擺在通往燕國的大道上不去打,然後寫了一封信給燕王,燕王臧荼一看信,覺得打不過韓信就投降了,投降了漢,算是歸漢了,所以在項羽被滅以後,劉邦還承認臧荼還是燕王,所以臧荼這個燕王,原來是項羽封的,後來他投降了韓信,劉邦又封他為燕王,所以後來他這個燕王就和韓信、彭越、黥布這些人聯手共同推舉劉邦做了皇帝,他又是擁立劉邦當皇帝的七個諸侯王之一,所以臧荼就是這麼一個人,這是第一個問題。
畫外音:
畫外音:
漢初的政權並不太平,劉邦剛處理完諸侯王叛亂事件不久,又有一封密信告漢初三傑之一九九藏書的韓信謀反,這猶如一顆炸雷讓劉邦慌了手腳,韓信非同一般人,他一旦謀反後果不堪設想,那麼關鍵時刻誰能為劉邦送上錦囊妙計呢?
王立群:
項羽自殺以後,這個人死活不投降劉邦,因為他爹是項羽封的,他是繼承他爹的王位,不投降,然後劉邦就派盧綰帶著軍隊把共敖的王城給包圍起來,圍了幾個月,投降了,沒打,投降了。投降以後,押到京城殺了,這就是我在歷史史書中間查到的盧綰立的最大的一件功,其它沒見,這就是西漢初年的一件大事,盧綰封王,那麼這件事非常不得了,大家不要小看這個事,我們這一集為什麼把盧綰封王這件事單獨抽出來說呢?因為這意味著一個重大的變化,劉邦開始封王的時候,他有一個標準就是功勞,叫因功而封,而盧綰不是因為功勞,盧綰是因為跟劉邦的關係特別鐵、特別近,是親,這叫因親而封,盧綰封王意味著劉邦的諸侯王的封王政策,由因功而封到因親而封,這是一個重大轉變,如果是因功而封那叫公天下,要親而封那叫家天下,你想想如果因親而封,這盧綰他倆是從小一塊兒長大的叫發小,關係很鐵,你別忘了,還有比發小更親的,那是誰啊?是劉邦的兒,劉邦的侄兒,那些人比發小孩要親,那是不是說盧綰就開了個頭,以後再封就不是那些有功的大臣了,誰和他親他封誰,那麼這一個天下豈不是正在向那個專制獨裁的「家天下」過渡嗎?這盧綰封王絕不是個小事。
一封莫須有的密信,就讓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從天上重重地落到了地下,難道劉邦不知道這封告韓信謀反的信證據不足嗎?劉邦藉機貶韓信為淮陰侯,究竟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呢?
三傑就是張良、蕭何、韓信,三傑的一傑已經給斬了,那兩傑怎麼不吭啊?大家想想這裏邊大有文章,我們先說張良,張良是劉邦最信任的人,劉邦一提到張良都是子房、子房,就稱他為字,對他非常尊敬,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但是這一次劉邦沒有向張良問計,向陳平問計,但是劉邦又是發詔書,又是出動,又是出遊,大會天下諸侯,張良能不參加嗎,史書沒有記載張良是去了是沒有去,我相信張良去了,但張良沒有吭,張良為什麼不說話,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張良看到了劉邦要誅殺異姓諸侯王的決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覺得說了沒用,不說了。第二,張良看到了殺了這些先降,將來再殺,把這些異姓諸侯王殺了以後,劉邦的江山才能穩定。第二種可能性我覺得不大,因為這時候劉邦還沒有開殺戒,韓信降為侯以後,六年以後才被殺,所以這個時候談殺還早,但是劉邦開始動手、下手來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問題,張良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張良這個時候的態度,張良很多情況下是人家問他說話,不問不說,還有很多情況下,是你不問張良就要說,但是這一次張良始終一言不發,有關張良一無記載,張良什麼勸啊、阻止啊、解釋啊,一句話都沒有,張良所有的表現寫出來了中國的一句成語,張良所有這些表現就寫出來一句成語叫明哲保身。還有一個人,該說話的蕭何,蕭何該說話,蕭何為劉邦建了四大功勞,其中有一個功勞就是舉薦韓信啊,韓信的軍事才能最早發現九_九_藏_書的是蕭何發現的,舉薦人也是蕭何,蕭何又是作為相國有很大的權力,雖然這個行動,劉邦沒有找他商量,蕭何什麼都知道,蕭何幹嘛不坑呢?一句話都不說,因為蕭何就比較清楚了,張良是我們只能猜,蕭何的事就比較清楚,蕭何明白,第一,蕭何對劉邦猜忌功臣,既有理性的認識,又有感性的體會,蕭何體會得很深,蕭何經了兩件事我們在這兒沒講,將來我們會講,這猜忌功臣連蕭何都被猜忌了,韓信又是蕭何舉薦的,現在劉邦要收拾韓信,蕭何這時候最擔心的也是一句成語叫殃及池魚,蕭何最害怕的是殃及池魚,只要不殃及池魚,他也寧願站在一個乾地方,不想站到水邊上。
漢朝剛剛建立不久,由於有功之臣太多而職位太少,所以很多人還沒有得到應該享有的待遇,機會終於來了,臧荼叛亂被鎮壓之後,由此就空出了一個諸侯王,王位的空缺可以預見很多人會對這個王位垂涎欲滴,那麼最終這個王位歸誰了呢?這裏面又體現了劉邦怎樣的一個用人思路呢?
漢五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后,著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追殺項羽舊部,這種全國性的白色恐怖讓項羽舊部感到了巨大的壓力,這種無形的壓力最終引發了一位異姓諸侯王的叛亂,這場叛亂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這場叛亂對漢朝的政治格局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由此拉開了劉邦用人策略根本性改變的一個序幕,那麼這場叛亂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劉邦的用人策略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
畫外音:
這裏面大家特別注意,說你手下的軍隊比得過韓信的軍隊比不過,這個話很有意思,我們前面多次講過,韓信滅趙以後劉邦直接從他手裡面把二十萬精兵帶走了,韓信在滅了項羽之後,劉邦立即把他三十萬騎兵的精兵給奪走了,二十萬趙軍奪了,三十萬齊軍奪了,最後讓他到楚地去了,到楚地去頂多是一年,就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韓信就把楚地的軍隊訓練成精兵了,連劉邦都覺得他的中央軍鬥不過人家韓信的地方軍,說明韓信善於訓練軍隊,所以陳平說你不能派兵去打,你去打將不如人家,兵不如人家,你到那兒一打肯定要打敗啊,他說古代當天子的都有一個習慣,每一年到各地區視察,你不妨也打著個視察的旗號,視察南方,然後在陳郡召集天下的諸侯來這兒匯合,等韓信來了,那還不好辦嗎,韓信既然來拜見你了,只要派一個武士就能把韓信綁起來,楚國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劉邦一聽好計策,所以劉邦馬上發了詔書,他要到南方去視察,到雲夢澤視察,所有天下的諸侯王都到陳郡去會合,陳郡就是今天河南淮陽這一帶,當然楚王韓信也要去,這個消息一發布韓信的心裏就打鼓了,心裏一直不踏實,不去說明你有鬼,去,他害怕,韓信也害怕,我們前面講過臧荼謀反什麼原因呢?怕,現在這個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勝的韓信也怕,下面我們還要講到其他諸侯王的謀反,所有諸侯王的謀反無一例外都是一個字,怕,都怕劉邦,都害怕,所以韓信給怕,韓信怕什麼呢?兩次奪他的兵權,《史記》沒有記載韓信的反應,但是我相信韓信心裏邊一定會有想法,所以韓信拿不定主意,是去啊是不去啊,是反read•99csw.com啊是不反啊,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有人給他建議說這樣,鍾離眜不是在你這兒了嗎,我們上集講過鍾離眜被逼殺,鍾離眜不是被劉邦通緝了嗎,你殺了鍾離眜,帶著鍾離眜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一定高興,劉邦一高興你不就什麼顧慮都沒有了嗎。所以這樣韓信才去見鍾離眜,說明意圖然後鍾離眜非常坦率地告訴韓信,說你要是因為拿著我的人頭想去討好劉邦,那你的結果是我今天死,你明天死,一定是這個下場,韓信堅持要殺鍾離眜,鍾離眜臨死之前罵了韓信四個字:「公非長者」。就是你不是一個厚道的人,說完鍾離眜自殺了,韓信覺得這是萬全之策,拿著鍾離眜的人頭跑到陳去見劉邦,一見劉邦,劉邦把臉一沉,武士們一出來,到那兒把韓信按著綁起來了,綁起來把韓信扔到車上,韓信到這個時候後悔了,然後劉邦就在陳地大會諸侯,又在陳地抓了韓信,群龍無首了,楚國的問題非常好解決,劉邦就把楚地的問題完全解決,帶著韓信回到了都城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劉邦就下令把韓信的楚王的王給削了,降為侯,改稱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啊,淮陰侯,然後不准他走,住在京城。
滅了臧荼的叛亂以後,劉邦就下令給所有的諸侯大臣,說大家商量商量,選一個有功的人當燕王,但是據《史記》的記載,大臣們心裏都清楚劉邦想封盧綰做燕王,大臣們心裏都明白,但是劉邦又不說,叫大臣們選,你想想這些大臣們選誰啊,選盧綰,大家都選盧綰,都知道劉邦想讓盧綰做燕王,那麼盧綰跟劉邦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們講過張良和劉邦的關係,講過蕭何跟劉邦的關係,蕭何劉邦關係講的時候,說蕭何跟劉邦有三個「老」,老鄉、老同事、老戰友。那盧綰呢?盧綰跟劉邦有六層關係,第一街坊,他倆不但是老鄉,不但是沛縣豐邑人,而且他兩個史書記載叫「同里」,裡外的里,里就是街道,他倆住同一條街,這叫什麼?街坊。第二世交,就是盧綰的父親跟劉邦的父親是好朋友,世交。第三同日出生,他倆奇怪,一個劉家,一個盧家,這兩個人同一天出生,這是第三層。第四同學,年齡一大他們一塊兒上學。第五好同學,上學以後他倆關係特別好。第六患難之交,因為劉邦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沒當亭長之前多次犯法,每一次犯法,他都要逃難,誰跟著他一塊兒呢?就是這個盧綰,一直跟著劉邦。所以他倆按我們今天說法叫同過學、下過鄉、扛過槍、鐵哥們兒,是這樣這麼好的一個關係。所以劉邦一起兵,盧綰就跟著他,而且盧綰有一個特殊條件,因為他倆的關係這麼特殊,盧綰可以自由地出入劉邦的卧室,跟劉邦最親密的蕭何、曹參,只能有事的時候到劉邦的房間去,盧綰是有事沒事掀開門帘就進,推門就進,所以劉邦早就想讓盧綰做王了,沒機會,剛好這燕王鬧事,給燕王一滅,這機會不來了嗎,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劉邦人家的話可說得很巧妙啊,請各位推舉一個功勞最大的人,你看他這話說的什麼?按功勞大小來推選,我可沒讓你們按照關係的遠近親疏來推選,按功勞大小,所以大臣們都說(盧綰)功勞大,我把《史記》、《漢書》翻了個遍,看看盧綰到底什麼功,就查到盧綰乾的一件事,項羽自殺了,有一個諸侯王就是臨江王https://read.99csw.com共敖的兒子,因為共敖原來是楚懷王的柱國,他因為有功被封為臨江王,共敖死了以後他兒子接了班。
王立群:
王立群:
畫外音:
盧綰封王是在漢五年的年底,到漢六年的年初,劉邦突然間得到一個消息,有人給他上了一封奏章說韓信謀反,上書這個人是誰?司馬遷沒寫,有什麼證據?沒有寫,從哪兒得到了韓信要謀反的消息?沒有寫,一問三不知。就是來了這封莫名其妙的上告信,這封上告信說楚王韓信謀反,這裏邊所有的東西都是虛的,唯獨劉邦處理這個事是實的,劉邦立即召開御前會議認真討論這個事,首先詢問他身邊的那些大將怎麼辦,這些大將們說的話非常怪,兩句話:「亟發兵,坑豎子耳!」什麼意思啊?趕快發兵把這小子給滅了,就這麼兩句話,其實這些將軍們最該問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韓信謀反有什麼證據?沒有任何人問證據,大家的表態非常明顯,立即發兵滅了這個傢伙,叫「亟發兵,坑豎子耳!」稱韓信為豎子,就是傢伙,滅了這個傢伙,這兩句話很奇怪,這兩句話充滿了對韓信的仇恨,所以從這兩句話中間我們可以看出來至少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高祖劉邦身邊的將領,這些將軍們都非常恨韓信。第二種可能是高祖劉邦身邊的將軍們都知道劉邦非常嫉恨韓信。否則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亟發兵,坑豎子耳!」所以從這個話,無論是哪一種可能,無論是他們恨或者他們知道劉邦恨,他們按照劉邦的意思來說,都是表達了人性最醜惡、最陰暗的一面,當然將軍們說完,劉邦一點高興勁兒沒有,《史記》的記載是:「高帝默然」。不吭了,轉過頭來,他問陳平,他問這個人也很有意思,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一個張良,一個陳平,張良是個智多星,陳平是個陰謀家,陳平一生出的計都是損招,最損的那招,他問陳平,陳平不回答,陳平反過來問說將軍們什麼意見啊?劉邦就把將軍們的意見,「亟發兵,坑豎子耳!」告訴陳平,陳平現在有底了,知道將軍們的意見了,然後陳平一口氣問了劉邦四個問題,寫信,有人寫信告韓信謀反這件事,有沒有其他人知道?這是第一問。第二問有人寫信告韓信謀反,韓信知道不知道?這是第二問。第三問你考慮一下,你手下的軍隊比得過人家韓信的軍隊比不過?第四問,你再想想你手下這些將軍哪一個打仗能打得過韓信,陳平一口氣,問了劉邦四個問題。劉邦對這四個問題都給了否定性的回答,第一,人家告狀這個事沒人知道。第二,韓信也不知道。第三,我的軍隊不如韓信。第四,我手下的將領沒有一個趕得上韓信。陳平問了四問,劉邦來了四個否定性的答案,這都說完了。
第二個問題他為什麼要謀反呢?你好好的燕王你當了不就挺好的嗎,為什麼要謀反呢?司馬遷沒寫,《史記》中間沒有介紹燕王臧荼為什麼謀反,所以史書它總是有缺憾,就是我們最想知道的,你說你謀反總要有個原因吧,好好的燕王不當你謀反,謀反以後劉邦過去三下五除二給你打敗了,然後把臧荼給殺了,你本來燕王當得好好的,最後是謀反被殺,為什麼謀反?司馬遷不寫,那說老實話九_九_藏_書我們今天只能怎麼說呢,或者叫分析,或者叫猜測,猜的有道理叫分析,猜的沒什麼道理叫瞎猜,那麼我只能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臧荼謀反主要是害怕了,他怕什麼?因為和他一塊兒做齊王的那個田橫,劉邦是把他召過去,因為臧荼跟田橫,他們是平起平坐的,田橫被召進去,不到洛陽人家就自殺了,底下五百壯士也自殺了,再看看項羽手下的人,他是項羽封的,項羽手下的人,季布被追殺,丁公被殺,鍾離眜被殺,所以臧荼一看原來只要不是劉邦陣營的人,沒有一個有好果子吃的,是自殺的自殺,被殺的被殺,所以臧荼怕了,臧荼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等著你來殺我,乾脆我反了吧。
王立群:
王立群:
張良撒手,蕭何不吭,陳平出了個損招,韓信被抓、降職,但是這裏邊我覺得張良、蕭何都好理解,這劉邦也彎轉得太快了吧,這時間不到一年,頂多說一年之前,劉邦在洛陽南宮宴請百官的時候還得意洋洋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治國家,撫百姓,保障供給,不斷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為人傑,都為我所用,之所以我戰勝項羽。」這個話說了不到一年就把三傑之一給人家抓過來了,然後由王降為侯,你自己說的話,那個時候對韓信那麼一個讚揚,現在突然之間這麼一個轉彎,怎麼解釋?你怎麼解釋這個話呢?當然劉邦不用解釋了,他想抓誰抓誰,倒是後人替他做了個解釋,非常恰當,下面我介紹有一個清人叫袁保恆,他寫過一首詩,很有名的一首詩叫《過韓侯嶺題壁》,是題在石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是一個七絕,因為我們沒有時間,講七律就比較長了,七古就更長了,我們講七絕,這個七絕是這樣來寫的說:「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你看這兩句:「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說漢高祖劉邦的眼裡邊就兩個英雄,「淮陰國士與重瞳」,一個是淮陰侯,國士無雙的韓信,再一個是一個眼珠裏面有兩個黑瞳仁的重瞳子項羽,「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項王已經死了,將軍指誰呢?指韓信,這劉邦眼裡就兩個英雄,這一個英雄已經死了,你還活著,你能夠無嫌,不受別人的猜疑,「到考終」,考試的考,考這個字許慎的《說文解字》的解釋就是,考,老也。老,考也。什麼意思呢?考就是老,你能夠不受猜疑地活到老嗎?袁保恆這個詩寫得很有意思,就把我們剛才那個問題回答了,實際上劉邦的外患是項羽,劉邦的內患是韓信,所以他收拾韓信是早晚的事,這才叫:「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事實證明他不可能不受猜疑的,所以韓信的被抓和降職是必然的,盧綰的由侯升王也是必然的,因為劉邦已經改變路線,由因功到因親,這個變化也是必然的,那麼對於劉邦來說光封一個盧綰也不行啊,盧綰當然是你的發小,是你的好朋友,你封了,但是還有一大批功臣啊,你還有一大批兒子、侄子,這些人怎麼辦呢?請看下集,分封之爭,謝謝大家。
畫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