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十一、太上皇帝

三十一、太上皇帝

王立群:
第四件事也是我們講過的,叫「未央誇富」,就是蕭何給劉邦建造了一個非常富麗堂皇的未央宮,建成以後,劉邦在未央宮宴請諸侯王和所有的列侯大臣。宴請的時候劉邦十分得意,對著他爹講了一番話,這番話非常有名,這番話是這樣說的,「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邦端著酒給他爹敬酒,然後就說,當初你總覺得我不如我二哥能置產業,現在你看看,我的產業和我二哥的產業比一比,到底誰的家產多?然後大臣們都高喊萬歲,哈哈大笑,這就是所謂的未央宮誇富這件事。這件事就涉及到了兩種評價,一種評價認為劉邦這是誇富,是炫耀自己,另一種意見認為劉邦是嘲諷太公,那這裏邊到底是炫耀還是嘲諷呢?還是二者兼而有之呢?這就有問題了,如果是炫耀可以理解,如果是嘲諷,這就有不敬的因素了。這件事情是個很重要的事情,理解的人不同,我相信我們在座的聽眾們也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始大人常以臣無賴」,這個「無賴」可不是我們今天無賴的意思,今天我們的「無賴」就是賴皮的意思,流氓賴皮的意思,古人的無賴就是你不能創收,不能掙錢叫無賴。當初你覺得我不能掙錢,你覺得二哥能掙錢,現在你看看,是他掙得多是我掙得多?
這裏就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劉邦和他父親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其實我們今天很多人明白一個道理,你看一個人你不要光看他在外面的表現怎麼樣,你看看他對他的父母親怎麼樣你就明白了,通過這個關係你可以了解劉邦真實的一面。要說明劉邦和他父親的關係,有六件事不能不提,第一件事叫留侍太公,說的什麼事呢?就是劉邦一起兵以後,劉邦就離開家了,劉邦離開家的時候他父親還在沛縣豐邑的家裡,那麼劉邦怎麼來安排他的父親呢?是帶他父親走呢還是留下他父親呢?劉邦決定把他父親留下來,外出打仗太危險了。但是劉邦並沒有說對他父親不管,他留了兩個人,史書是有記載的,一個是他的二哥叫劉喜,留下來照顧父親,第二個,留了一個審食其照顧他的父親,這是第一件事,這件事說明劉邦對他父親還是不錯的。第二件事是彭城大戰的時候,劉邦攻了彭城以後本來是想接家屬的,就是接太公,接他的妻子,他的兒子女兒包括他的二哥,把這一幫人全接走。結果劉邦在彭城只顧得享樂沒有來得及去接,項羽打過來了,結果讓他父親和呂后一下子在逃的過程中間遇到項羽的軍隊,做了人質。這件事就是劉邦的責任了,對他父親照顧不周,這是第二件事。第一件事是很不錯的,第二件事就有點問題了。第三件事叫「烹了喝湯」,大家一聽這四個字就明白了,這是什麼呢?這是漢四年發生的一件事,就是項羽、劉邦兩個人打,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項羽就搞了一個很不地道的一種做法,就是把劉邦的爹拉出來,太公拉出來架到鍋上,叫劉邦投降,你不投降我把你爹烹了。那劉邦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救父,他如果投降他前功盡棄,他不可能,所以劉邦就說了幾句很有名的九*九*藏*書話,這幾句話後來被很多人指責劉邦不孝,這幾句話我相信我們在座的觀眾熟悉這段歷史都知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你爹烹了,我跟著一塊兒喝湯。當然這個話說得不好,這話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絕情絕義,毫無父子之情,人們說劉邦不孝順父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但這件事劉邦無奈啊,他不能救父,他又不能夠投降項羽,那他只有這樣辦。假如說這真是一個流氓語言的話,那也應當是項羽的流氓行動在前,劉邦的流氓語言在後,雖然絕情,雖然冷酷,但是絕情和冷酷也是一種無奈。
中國古人歷來重視孝道,各朝代的君王們更是奉行以孝來治理天下,他們登基稱帝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給父母上尊號,劉邦雖然最終尊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但這個舉動畢竟姍姍來遲,那麼對於如此重要的事情,劉邦是真的忘記了,還是故意為之?這裏面會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情嗎?
第三種情況形勢所迫,不得不交權,這裏最典型的就是唐高宗李淵,這個事情大家非常熟悉,李淵是武德元年代隋做了皇帝,只做了九年,到了武德九年六月份,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太子還有李元吉,最後逼得他父親在九月傳位給他,這個就是形勢所迫,不得不把皇位給交出去,然後自己做太上皇。
劉邦搞了個太上皇制度以後,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情況非常複雜,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這麼複雜呢?我把它分了六種,其中第六種沒有詳細講,就是淡薄政務,誠心內禪,不願意管事了。真心愿意把皇位交出去的很少,絕大多數是迫不得已,要麼是有病,要麼是別人擅立了沒有辦法。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皇權太誘惑人了,所以你看乾隆當了太上皇還攥著實權,一直攥到死。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沒有願意享清福的,所有的皇帝都願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因為誘惑。這一集我們講了太上皇,實際上就是講劉邦和他父親的關係,上一集我們講劉姓封王,講的是劉邦和他的兄弟、兒子、侄子的關係,所以這兩集涉及到劉姓皇族內部的許多關係。總而言之,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採取了很多穩定政局的辦法,保持穩定也是大局啊,你看他封29個列侯,他封了四個同姓王,他又封太上皇,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調整關係,穩定政局。那大家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劉邦做了這麼多事,政局穩定了嗎?天下安定了嗎?不好講,怎麼不好講呢?請看下集《白登之圍》,謝謝大家。
大體上有六種情況,第一種是為了身後,提前退位,比如說在五胡十六國大亂的時候,後涼太祖叫呂光,呂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就是他做皇帝的時候得了病,他的嫡子要繼位,但是他那個嫡子是個性格非常弱的人,掌控不了局勢。他的庶長子和他的次子老二都很厲害,既有能力又有野心,但是他又不能立他們,立他們就壞了規矩了,還要傳位給自己的嫡子。他怎麼辦呢?他提前退位,然後讓自己的兒子掌管朝政他來read•99csw•com輔佐。臨死之前,他特意把他的庶長子,他的嫡子,還有他的次子叫到一塊兒,三兄弟叫到一塊兒,他交代了一番話,他說我死以後,你們兩個如果能輔佐已經當皇帝的這個兒子,整個天下就會太平,如果你們兄弟相殘咱們家就完了,他這兩個兒子都表示不敢背叛。結果呂光一死,他的庶長子和他嫡子起來造反,把這個他立的嫡子給逼死了,然後庶長子繼位。停了不久,他的庶長子的堂兄,就是呂光的弟弟的兒子,堂兄弟又起來把他的庶長子給殺了,結果整個大亂了,最後這國家就滅了,這是一種,為了身後提前退位的。
所以隔了幾天,劉邦就專門下了一道詔書,這個詔書寫得很有名,這個詔書這樣說的,說「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倫之極也」,這個話的意思是說什麼呢?他說這個父子關係是天下最親的一種關係,所以父親有了天下一定要傳給兒子,兒子有了天下一定要把功勞歸功於父親,這就是人與人關係的一個最高的準則,此人倫之極也。劉邦接著說,說天下大亂災兵四起,在這個時候我披鎧甲、執利器,奮鬥了幾年讓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原話就是這個意思,說這一切我現在把天下安定下來,這不過是太公教導我的結果,其實他爹什麼也沒做。所以他說你們現在尊我皇帝了,那麼太公沒有尊號,從今天開始咱們給太公上個尊號,叫什麼呢?「太上皇」,「太上」就是最上最高,從此劉邦的父親就不再叫太公了,叫太上皇。這一年是高帝六年,這個老頭就做了四年太上皇,到高帝十年劉邦的父親就去世了,從此就成為太上皇了。但太上皇這個詞可不是劉邦的發明,太上皇這個詞在之前有人用過,誰用過呢?秦始皇,秦始皇在確定自己的名號以後,立即就下了一個命令,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所以這個太上皇的第一次用是秦始皇用的,而且秦始皇是用在他已故的父親的身上,說白了就是那個死人叫太上皇。劉邦現在搬過來,活人叫太上皇。所以第一次的發明權其實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這個用法後世影響並不大,他把已經故去的父王叫太上皇。劉邦這個用法後世影響很大。
畫外音:
第五種情況太上皇是,退居二線,掌握實權,這個例子中間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據說他曾經發過一個誓,因為在他前面康熙在位61年,所以他說不敢破祖上的規矩,我假如能夠做60年皇上我就傳位。果然乾隆挺能活,活到85歲的時候已經在位60年了,他就宣布退下來做太上皇,然後立了嘉慶。但是嘉慶立了以後,權力還在他手裡邊,他叫訓政,一直到嘉慶四年他才死,實際上他那個太上皇是掌握實權的太上皇。
漢高帝六年,劉邦給父親上了一個「太上皇」的尊號,在王立群先生看來,這個尊號給後世帶來的影響非常之大,太上皇甚至成為了一種制度。從這之後歷史上又出現過很多的太上皇,但是這些太上皇大都和劉邦父親這個太上皇情況不同,那麼https://read.99csw.com同樣是太上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呢?中國歷史上又出現過哪些類型的太上皇呢?
漢高帝六年劉邦大封諸侯王,其中包括四位劉姓諸侯王,而早在六年前,他在定陶登基稱帝時就封呂雉為皇后,封了嫡子劉盈為太子,甚至連已故的母親都給上了尊號。可以說劉邦對他身邊的重要功臣和親屬一概沒有忘記,唯獨有一個人他遲遲沒有考慮,這個人就是他的父親太公。劉邦和父親之間曾經發生的幾件蹊蹺的事情,引得後人對兩個人的關係議論紛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劉邦一直不給他上尊號呢?劉邦跟父親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呢?
王立群:
漢高帝六年,劉邦在大封29位列侯的同時,封了四個劉姓諸侯王,這劉姓諸侯王中間包括他的二哥,包括他的小弟,還有他大哥家的侄子,甚至於劉姓的親戚都封了諸侯王。但是劉邦這一次的分封,在他們劉氏家族的親人中間少了一個人,這個人劉邦沒有封,這個人是誰呢?劉邦的父親,那他該怎麼處理他父親的分封問題呢?其實在劉邦封四位同姓諸侯王的時候,包括他的親戚劉賈都封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的父親該怎麼處理。我們怎麼說他沒有意識到呢?就是劉邦分封完以後他就回到櫟陽,櫟陽就是今天的西安,回到櫟陽以後,劉邦是每隔五天去朝拜一次他的父親,每一次隔五天他準時準點地去看他父親,這個時候劉邦的父親史書中間的稱呼叫太公,每隔五天去看一次太公。太公手下有一個管家,這個管家當時叫家令,這個家令就跟太公說了一番話,他說你的兒子是人主,你是人臣,古書歷來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人間只有一個人主,你現在叫人主每隔五天來拜一次人臣,這就壞了規矩了,這麼一來就把皇帝的權威給破壞了。然後太公的家令就詳細地給太公說了一番,將來停幾天皇上再來你怎麼怎麼做,教了一番。其實太公這個家令就是個導演,太公就成了演員了。到了第五天劉邦來看他父親,劉邦一來,他父親拿著一個掃帚倒著走,這是當時的一種重禮。劉邦一看他父親對他行這麼大的重禮,他驚呆了,他趕快就去攙扶他,攙扶他的父親。然後他的父親就說了,「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他說你是人主啊,你不能因為我把天下的法令搞混了吧,人主怎麼能拜人臣呢?這個話其實是太公家令教給他的。這個話一說,劉邦很聰明,馬上明白了兩點,第一他爹說不出來這話,這麼有水平的話他深知他爹說不出來,一定有一個大導演導了這場戲,他爹不過是群眾演員。再一個他明白,他該給他爹加個尊號了。劉邦要盡孝道就每隔五天來看他一次,但是你來看又是人主看人臣,這個不行,他立即就明白兩個道理。所以劉邦拜見他父親完了以後,立即派人打聽了一下,一打聽果然不錯,這個導演就是太公的家令。這個事足以說明,劉邦在封兒子、封兄弟、封侄子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他爹,沒想到,他如果想到他早做了。
第二種太上皇呢,屬於年老有病,無法履政,就是年紀大了,沒有辦法行使權力了。這個最典型的就是唐順九九藏書宗,唐順宗即位以後,即位的時候他就有病,所以唐順宗即位的第二年就立了廣陵王作為太子,後來又傳位給廣陵王,廣陵王就是後來的唐憲宗,唐憲宗即位以後,就尊唐順宗為太上皇。最後唐順宗死得很早,46歲就死了,那就是當皇帝的時候就有病,沒有辦法只好傳位給別人了,這是第二種。
未央誇富這件事成了一個佐證,被後人拿來作為劉邦和父親關係不好的有力證據,並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劉邦不尊重父親,然而在這個問題上王立群先生卻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劉邦和父親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呢?未央宮誇富劉邦的本意究竟是炫耀還是對父親的諷刺呢?
第五件事營造新豐,這個記載不是《史記》的記載,是有一本書叫《西京雜記》,那麼這個記載記載一個什麼事呢?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把他爹接過來了,住在大宮殿里,房子比原來好得多,但是太上皇就是不高興,天天悶悶不樂。劉邦就派人去打聽,他老爸換了這麼一個那可不是三居室四居室了,那不知道是幾居室的宮殿,住了那麼好的房子還不高興,為什麼?這老頭就說話了,這就是他爹的真話了,不是像前面見劉邦表演的那一套了,這是他自己的話,他說我從小以來活到這麼大,我和誰在一塊兒玩兒呢?和一些屠販少年,什麼叫屠販少年呢?就和一些賣肉的、賣菜的、賣餅的,和這些人在一塊兒玩耍,玩什麼呢?講了八個字,叫「酤酒賣餅,鬭雞蹴鞠」,說這老頭平時最喜歡的是什麼呢?打酒,賣酒,賣餅,然後是鬥雞,玩鬥雞,蹴鞠,蹴鞠就是踢球。你現在一搬到宮殿里來了,這些全沒了,所以老頭住得再好也不高興。劉邦一聽說那好辦,按照他的老家豐邑的原貌劃了一塊地方,照著那個原貌造了一座新的城,這個新城的規模樣式和他老家那個樣式完全一樣。不但完全一樣,還把他老家的人全搬過來,這男女老少一搬過來,馬上都認出來哪一間房子是我們家的房,說明兩地一個在今天的江蘇,一個在陝西,兩地造的房子完全一樣,搬來的人各自都認各自的家。更神奇的是,不但把人帶過來了,原來在家裡養的狗,養的雞,養的鴨,養的羊都搬過來,連這些牲畜、家畜也都認得自己的家在哪兒,這就叫皇帝。這老頭一看樂了,所以太公就生活在這麼一個環境中間。那個地方叫豐邑,這個地方叫什麼呢?後來改名叫新豐,你要這樣看劉邦對他爹怎麼樣,應當說不錯。
王立群:
畫外音:
畫外音:
王立群:
畫外音:
我覺得這裏邊炫耀的成分是主要的,這幾句話《史記》還有一處也記載了,不光是在傳記中間記載了,就是《高祖本紀》中間記載了,而且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間也有一個記載,但是這個表中的記載和這個本紀的記載有一點不同,我把表的記載給大家讀一讀,他這樣說的,「未央宮成,置酒前殿,太上皇輦上坐,帝奉玉上壽,曰,始常以臣不如仲力,https://read.99csw.com今臣功孰與仲多,太上皇大笑,殿上稱萬歲」。《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間記載這個事情比《高祖本紀》多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太上皇輦上坐,就是太上皇坐在一個豪華車裡,輦是人拉的車,人拉車叫輦,就是坐在車上。而且這個話說完以後,這個表中間記了一句話是太上皇大笑,劉邦他爹還笑了,那至少說他爹不覺得他兒子的話是諷刺他,他要認為他兒子是諷刺他,他笑不出來了,除非他爹傻了,他兒子諷刺他他都聽不出來在那笑。所以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應當是誇富,是炫耀,不是嘲諷。
高帝十年七月,太上皇駕崩,太上皇死了以後葬在萬年,萬年是當時的縣,就是今天的西安,西安現在擴大了,把萬年包括進去了。到了八月劉邦下令,所有的諸侯王在自己的諸侯國的國都都要修建太上皇廟,而且劉邦在安葬他父親太上皇的時候還下令,所有櫟陽的死刑犯以下的,死刑犯不能赦免,死刑犯以下的罪犯一律免罪,因為為太上皇下葬。六件事大家看一看,應當說劉邦對他父親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歷史上人們不認這個賬,很多人寫文章批劉邦,說劉邦是尊母不尊父。最明顯的是明代有一個文人叫張萱,張萱這個人就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漢高祖尊母不尊父》,就批評劉邦尊母不尊父,什麼理由呢?張萱講了四條理由,第一說劉邦在山東定陶當皇帝的當天,他自己當了皇帝的當天,他還做了幾件事,哪幾件事呢?第一封呂後為皇后,封他的嫡子劉盈為皇太子,還尊他已故的母親為昭靈夫人,這叫封皇后,封太子,不封太公,連他已經死去的母親都封了,沒他爹的事。人家說他尊母不尊父這是一個例子,你看母親封了,而且母親已經故去了封昭靈夫人,父親還活著不封。第二件事,高帝六年封兄弟,封兒子,不封太公,這個我們講過了,上集講過了確有其事。第三未央宮誇富,讓他的老爸很沒面子,雖然是炫耀,但是這個炫耀當著那麼多諸侯王和大臣的面,這種炫耀至少讓人家對他爹有一個看法,說他爹眼拙,看不出來哪個兒子將來能置產業,光喜歡老二,你看老二能置多少?我能掙多少?這三條都有一定的道理。這個張萱還列了個第四條,這第四條沒有道理了,說太上皇本來是封那個已經死去的人的,你現在拿來封活人,這叫大不敬,這個說法是沒有道理的,但前三條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劉邦和他父親的關係在歷史上人們是有爭議的,我們也很奇怪的就是,劉邦為什麼在自己即位的時候封了皇后封了太子,封了已故的母親,不封他父親;漢六年封了兒子,封了兄弟,封了侄子,不封他父親,一直等到那個太公家令導演了那一齣戲以後他才封,不知道是什麼道理。
第四種情況,是他人擅立,只能默認,很有名的是唐玄宗,唐玄宗是因為安史之亂跑到四川去避難,在馬嵬結果死了楊貴妃,緊跟著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來了,其實李亨也想脫離唐玄宗,唐玄宗走了太子李亨留下來,在大臣們的擁立之下在靈武即位,就是唐肅宗。唐肅宗一繼位后,尊他父親為太上皇,唐玄宗這個太上皇也是未經他允許,他兒子就當了皇帝了,你說他有什麼辦法,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