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第七章

飛船外殼的每一部分都是平的,就連三根粗桿上都有平面。
我設定它輸出0.1%功率,持續一秒后歸零。即使只用一台引擎的0.1%功率推進一秒,飛船都移動了一點點。雷達面板上相對目標A的「速度」值顯示為0.086米每秒,微小的推力讓我的飛船以大約8厘米每秒的速度移動。
我環顧實驗室里的每樣設備,努力平復思維。這肯定是有原因的,它就藏在我記憶的某個角落。回憶的竅門是思考我想要知道的內容,但又不過度施壓,就像是入眠,精力過於集中,你就沒法完全睡著。
俄羅斯制的太空服是單獨的一套壓力容器,不同於美國的型號,你得穿戴上下兩件,以及頭盔和手套上一系列複雜的配件。俄羅斯的海鷹系列基本上就是後背開門的連體衣,你邁進去,關上門,然後就算穿好了,彷彿是昆蟲蛻皮的反向過程。
控制面板上終於為我顯示出手動控制屏幕,它有點嚇人,不是因為複雜,而是因為太簡單。
我還瞄見了那枚緩緩旋轉的圓柱體,它兩端的平面不時反射出τ光。
圓柱體一邊翻著跟頭,一邊向我飛來,速度很慢。雖然不算完美,但不失是一次平穩的釋放。
屏幕上還有不少小滑塊,分組標著「偏航角」、「俯仰角」和「翻滾角」,這些一定是飛船側面調整方向的小型旋轉驅動。我明白亂動這個面板絕對不是個好主意,一個失誤我就會把飛船轉散架。
這真是個好主意嗎?我太想得到那個圓柱體了,沒做任何準備就莽撞行事。它值得我拿生命冒險嗎?
圓柱體還有20分鐘到達飛船,時間充足,我觀察了一會兒之後推測出它的落點。要是能有個船員夥伴在飛船內的雷達站配合我就好了。
「速度」為零,他們跟我的速度一模一樣,這不可能是巧合。
第二次確認:輸入YES進入手動控制模式。
我在主屏幕調出工具面板並打開計算器程序。217米遠的物體佔據了35.44度視角,假定雷達具有360度可視範圍(否則的話,這台雷達可太差了)……我在計算器上輸入數據並計算反正切:
我從太空服的背部爬出,圓柱體就飄在控制室中間。既然有了思想準備,氨氣我也就能夠應付,感覺不比在狹小空間噴入大量玻璃清潔劑更糟,氣味雖然難聞,但是沒什麼危險。
好吧,一次做好一件事。假如這是地球派來的另一艘飛船呢?我沒想起來的一艘?該死,我花了幾天時間才記起我的名字。也許地球派出了多艘不同設計的飛船?為了冗餘度或提高概率,至少保證其中一艘完成任務。也許其他飛船名叫「保佑毗濕奴號」之類的。
一大|波想法同時湧上我的心頭:我們不孤單,這是一種外星生物,那艘飛船也顯得怪異,那樣的設計怎麼會管用?他們生活在那艘飛船上嗎?這是他們的恆星嗎?我闖進外星領地,會引發一場行星際事件嗎?!
或許我應該檢測輻射。
假如他們派出多艘飛船,肯定會配備無線電系統供我們相互聯繫。
「哇!」
這次他們更有準備,不出幾秒,另一艘飛船重複了我的運行模式。
老天在上!沒錯!第一次接觸!居然是我!第一次跟外星人接觸的人類居然是我!
只用了五分鐘,我就完全做好了出艙的準備。
我等待著,沒必要急不可耐,假如過早伸手去抓,我可能會把它撞到太空里,沒有辦法再取回來。在外星人面前我可不想犯傻。
用「幸運」來形容也不太嚴謹,我正在執行自殺任務,所以……還是別太當真。
「好吧,」我喘息著說,「冷靜,思考。」
不過至少他們考慮到這一點,屏幕中間有一個按鈕標著「停止所有旋轉」。太好了!
還有形狀,那個形狀是怎麼回事?我又重新關注起佩特洛娃鏡(它現在只充當攝像頭用)。
我在另一塊顯示屏上打開噬星體九九藏書面板,展示萬福瑪利亞號的小結構圖上標著這艘飛船長度只有47米。那麼可以明確,外星飛船是我這艘飛船的三倍大,地球不可能發射那麼大的飛船來這兒。
目標A(從現在起我以此稱呼這艘外星飛船)再次短暫地啟動引擎,我仔細觀察,想記住運行模式,可是光只是低亮度地閃了一次。它們不是在發信號,而是在移動。
那艘飛船上存在一種智慧生命,距我大約200米之外就是貨真價實的外星生物!
最後,泵停止運轉,除了太空服里的風扇,我處於絕對的寂靜之中。氣密過渡艙的控制器顯示內部氣壓為零,一枚黃燈變成綠燈,表示可以安全打開外側艙門。
屏幕上有三個滑塊,分別標著「驅動器1」、「驅動器2」和「驅動器3」,每個驅動器都處在零輸出狀態,每個滑塊頂部都標著「107N」(1000萬牛頓),N肯定表示力的單位「牛頓」。我猜假如把每個驅動器調至最大,我會獲得3000萬牛頓的推力,這大約是大型噴氣式客機起飛推力的60倍。
順便提一句,我決定把τ光當成一個單詞,來自鯨魚座τ星的光,不是「陽光」,鯨魚座τ星不是太陽,所以是……τ光。
機器人在飛船表面行走,一直來到距離萬福瑪利亞號最近的地方。它用鉗形小手握著一個圓柱狀物體,我還沒法準確分辨出大小,不過機器人相對於那艘飛船就很小,我感覺它跟我差不多大,也許更小。不過這都是瞎猜。
我反覆檢查安全繩,確保跟飛船的連接萬無一失,然後我跨入了太空。
當然,我覺得也可以把旋轉驅動對準他們的飛船,全功率啟動,把他們蒸發掉。你猜怎麼著,我還是別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了。
這麼說吧,我(像個白痴一樣)用雙手短暫地碰了它一下,自己的反應時間足以防止我被燙傷,所以它的溫度可能不超過100攝氏度。
呃。
圓柱體飛進我的懷裡,我雙手將其抓住。
我查看雷達面板,果然,目標A靠近萬福瑪利亞號,把距離保持在217米。
我一定練習過很多次,也許是在一座無重力懸浮艙之類的設備中練過,我似乎手到擒來。
氨氣,是氨氣。
說到碰撞,217米的距離跟一座恆星系統的尺度相比簡直太小了,這不可能是巧合。那艘飛船因為我才故意停在這裏。
我遍歷導航控制屏幕,找到了雷達面板。此前我注意過它,但是沒有太放在心上。我以為雷達是在接近小行星或其他天體時,用來避免發生碰撞的。
看樣子只是氣味有點難聞,還可以忍受。
不過沒錯,我相當肯定,那是飛船表面安裝的機器人,地球的空間站也有,用這種方式在飛船外工作可以不用穿太空服。
我關閉海鷹MKS2型太空服的繭形鎖,開啟后蓋,撥動腰帶上的開關激活主電源,太空服幾乎是立即啟動,胸部組件的狀態面板上顯示「所有系統運轉正常」。怎麼回事?這些操作我一清二楚。
可是原因呢?這才是令人費解的。飛船上的某種存在(不是一台計算機,就是一名船員)決定來到我的飛船旁邊。他們怎麼知道我在這裏?
真希望能有個船員夥伴。
它有多熱呢?
我飄到實驗室的桌子旁,伸手穩住自己。在失重環境下我越來越得心應手。記得一部關於宇航員的紀錄片曾說,有人輕鬆適應,有人特別掙扎。看來我是幸運的。
建議手動控制僅用於緊急情況,你確定使用手動控制模式嗎?
這時我才發現外星飛船表面遍布著網格狀的軌道。
我快速瀏覽旋轉驅動控制屏幕,找到一個「手動控制」的標籤,選定它的時候一個警告框彈出來:
房間里還是有一股氨氣味,真難聞。
氨氣無毒,至少小劑量的氨氣無毒。既然我還能正常呼吸,說明散發出的氨氣不多。否則的話,我的肺會受到九*九*藏*書腐蝕性燒傷,我早就昏迷或死去了。
當然……我的飛船是由外星生物驅動,不過新發現的這種是智慧生命!
我握住一個把手,轉身關閉內側艙門,轉動主操縱桿啟動出艙流程。一台泵運轉起來,比我預期的還要吵,聽起來就像一台空擋運行的摩托。我的手一直扶著操縱桿,把它推回原位可以取消這個流程,重新增壓。如果看到宇航服狀態面板閃過哪怕一絲紅色,我都會飛速推回控制桿,力量大得我自己都會旋轉起來。
我掀起陽光面罩,把目光投向目標A。我希望親眼看見它時能獲得一些特殊的洞見,可還是距離太遠。萬福瑪利亞號的望遠鏡能讓我看得更清楚。不過,直接凝望一艘外星飛船……還是有些特別的感受。
好吧,不過它值得我拿所有地球人的生命冒險嗎?要是我搞砸了,搭上性命,那麼整個萬福瑪利亞計劃就泡湯了。
圓柱體在太空中足足飄了40分鐘,在此期間它應該以黑體輻射的形式散發熱量,它應該冰涼,而不是燙手。我距離鯨魚座τ星大約一個天文單位,它的亮度是太陽的一半,所以我認為τ光不會給圓柱體加熱多少,絕對不及黑體輻射的冷卻效果。
也就是說,他們能看見佩特洛娃頻率,我也能。
太空服在一連串咔噠聲中鎖閉開口。最後外層密封鎖發出一個沉悶的聲音,表示鎖死。我的狀態面板發出綠光,生命保障系統可以工作7個小時,內部壓力是400百帕,大約是地球海平面大氣壓力的40%,這對太空服來說很正常。
「讓我們看看你是否有話要說……」我喃喃自語道。2號旋轉驅動位於飛船中心,它的推動力沿著我的中軸線輸出,希望不會改變姿態。我們等著瞧。
一分鐘后,泵的雜訊變得越來越輕,實際上它跟原來一樣吵,可是氣密過渡艙里的空氣在變少,雜訊只能通過腳踩的地板魔術貼傳遞給我。
我又查看了一下佩特洛娃鏡,目標A沒有移動,它在我左舷側稍微靠前的地方。
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因為沒有重力,它們就一直在眼睛里打轉,讓我感覺就像是在水下嘗試看清楚。我抹抹眼睛,把眼淚甩到控制室另一邊,它們濺在對面的牆上。我沒時間哭泣,還有一個外星物體等著我去接呢。
我等待圓柱體飛得越來越近,它的速度低於一英里每小時,並非一顆射來的子彈。
我繼續前進,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固定銷,最後大致來到飛船的中心位置。圓柱體緩緩飛來,我隨著它的軌跡微調自己的位置。經過漫長難熬的等待,圓柱體幾乎伸手可及。
有趣的是,我不用經歷減壓的過程。在地球的空間站里,宇航員出艙前得在氣密過渡艙里花幾個小時緩緩適應太空服的低氣壓。顯然我沒有這個問題,整艘萬福瑪利亞號的氣壓就是地球標準大氣壓的40%。
直覺告訴我應該再次封閉太空服,可那樣做只會把我困在已經瀰漫了氨氣的狹小太空服里。最好讓圓柱體在飛船上更大的空間里散發氣味。
這些聰明的外星人。
我瀏覽科學儀器面板,重新調出常用的望遠鏡鏡頭。佩特洛娃鏡的可見光模式只為主望遠鏡確定方向,主望遠鏡的解析度和清晰度高得多。我興奮得沒法好好思考,直到現在才想起望遠鏡這回事。
我猜跟我看見他們的方式一樣,我的引擎也發出大量紅外輻射。因為我的飛船後端對著鯨魚座τ星,所以這相當於我對著他們的方向點亮了一支540萬億瓦的手電筒。我看上去可能比鯨魚座τ星還亮,這取決於當時他們所在的位置,至少在佩特洛娃頻率上我的飛船更亮。
「呼吸。」我告訴自己。
外星飛船的外表是斑駁的灰色和棕黃色,圖案看似隨機而且流暢,彷彿沒有充分混合的顏料。
所有這些信息同時湧入我的思維,我猜自己在太空服這件事上做了很多次練習也思考了很多。或許我是全read.99csw.com船的艙外活動專家?不好說。
我在屏幕的一角發現了動靜,一個形狀不規則的物體沿著飛船表面的軌道滑動。它有一條直立的主幹,頂部伸出五條關節「臂」,每條的末端有一條鉗形「手」。
所以它要麼有內部熱源,要麼開始飛來時就非常非常熱。我猜很快就會有答案。它不是很沉,估計外殼很薄,如果沒有內部熱源,它在這裏的空氣中就會很快冷卻。
那是一台機器人,由飛船裡邊的東西控制,至少我這樣認為。它看起來不像小綠人,當然也不像穿著太空服的外星人。
我深吸一口氣又呼出去。身後傳來輕柔的嗡嗡聲,涼爽的氣流吹過我的後背和肩膀,空調啟動了,感覺舒適。
這時我聞到一股強烈的氣味,開始喘息和咳嗽。圓柱體有問題!
而且,那艘飛船……簡直不合常理。
我解開椅子上的安全帶,飄到氣密過渡艙。滿腦子的問題和想法讓我毫無頭緒,得出各式各樣毫無根據的瘋狂推論。也許是這個外星物種發明了噬星體,也許他們用基因工程學方法專門為「收穫」燃料設計了噬星體,打造了利用太陽能的終極方法。也許我解釋了地球的境遇,他們就會給出解決辦法。
穿著太空服,我腿部用力,穩穩地靠在氣閘的牆上,壓住太空服打開的后片。等它接近閉合位置幾英寸(我應該用厘米作單位,畢竟這是俄羅斯造的太空服)的距離以內時,胸前安裝的狀態面板上亮起一枚綠燈。我伸出戴著厚手套的手,在面板上按下自動封閉按鈕。
倒不是說我了解那些傢伙看起來什麼樣。
真是得心應手。
「哦哦哦!」我邊喊邊慌張地檢查屏幕,最終發現了標著「接近警報靜音」的按鈕。按下按鈕后警報停止了。
「熱量來自哪兒?」我喃喃自語。
不過這仍然是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
這麼多頂級實驗設備,我任憑思緒隨意漫遊,把每種設備都掃視了一遍……
我盯著佩特洛娃鏡,一滴汗珠從我的額頭上飄走,我感覺心臟就要從胸膛里跳出來了。
他們的推進技術跟我們一樣,這引起了我的興趣。不過考慮到噬星體是潛在的最佳能量存儲介質,這也不算意外。以前歐洲水手初次遇見亞洲水手時,也沒有對對方使用的船帆感到驚訝不是。
真有意思,這正是剛剛我點亮引擎打招呼時推動萬福瑪利亞號的速度。這不可能是巧合,他們想讓我拿到圓柱體,希望以我覺得合適的速度送過來。
赤手去抓可太傻了,從邏輯上就不對,我之前握著它沒問題,所以誤以為現在也沒問題。可那時我戴著厚厚的太空服手套,可以保護雙手。
「距離」217米,我猜這是跟它們最近一部分的距離,或者也許是平均距離。不對,是最近距離,這個系統的意義本來就在於避免碰撞。
然後,那艘飛船的後部在佩特洛娃頻率上亮了一秒,跟我剛才的操作一樣。
探測器沒法這麼快響應,假如它受遠程控制,操控者至少得在幾光分之外,這周圍根本沒有可以容納他們的飛船。
粗略計算的結果。
它又彈出一個對話框。
我把圓柱體夾在腋下,用另一隻手操作安全繩,急匆匆返回氣密過渡艙。這麼做很蠢,我沒必要著急,而且這確實會危及到生命,一個失誤就會讓我墜入太空,可我就是等不及。
我喘息,大笑,接著渾身為之一顫,然後又笑起來。我一下子領悟到太多。
我打開氣密過渡艙的內側艙門,拉出一套太空服。我知道如何穿戴嗎?如何安全使用太空服?
即使這樣,它還是值得。我不了解這些外星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或準備說什麼。不過他們會提供信息,任何信息都行,即使是我不願了解的,也聊勝於無。
優秀的設計。環繞地球的空間站採用跟地球一樣的大氣壓力,是為了預防宇航員在緊急情況下返回地球。不過對於萬福瑪利亞號的船員而言…https://read.99csw.com…我們會去哪兒呢?不如全程使用低氣壓,既減輕船體壓力,又可以快速出艙活動。
看來那艘飛船也是噬星體驅動,此前我看到的就是穩定的佩特洛娃輻射。
機器人停下來,向我飛船的方向伸出手,然後把圓柱體輕輕釋放到太空。
為我的船員夥伴舉行太空葬禮時我充分了解了氣密過渡艙的用法。
「我在幹什麼?」我說。
我飄到下方的實驗室,不知道從何開展工作,想做的事情太多。或許我應該先開始辨別圓柱體的組成材質?對目標A的船員完全無害的材料也許對我毒性極大,而且我們雙方對此一無所知。
或者他們可能會登上我的飛船,在我的大腦里產卵。這種事你永遠都說不準。
我扭動把手,打開艙門。太空無垠的黑暗呈現在艙外,我探出頭,親眼看見鯨魚座τ星,它的光芒在艙門上閃耀。從這個距離看去,它比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要小一些。
也許這隻是一艘探測器,而不是真正的飛船。也許因為沒有生物,所以裡邊沒有大氣。我看到的也許是外星造物但不是飛船。
我抱怨了一聲,然後輸入了Y——E——S。
我動身翻越船體,萬福瑪利亞號非常龐大,我所在的生活工作區只佔飛船長度的一半,而且飛船後半部分的寬度擴展到三倍,來到這裏的路上曾經裝滿噬星體,我估計現在空了大半。
船體外殼上縱橫交錯地布滿滑軌和固定銷,用於連接太空服上的安全繩。我在一條接一條的滑軌上交替解開和鎖閉兩條安全繩,不斷向著飛船的中部前進。
我把手縮進袖子,把手裹在袖口裡,然後用保護好的指關節把圓柱體推進氣密過渡艙。它一進去我就關上了艙門。
先放置一段時間,它最終會降到環境溫度,在此期間,我不希望它在我的飛船里亂飛。氣密過渡艙里我認為沒什麼東西會被一點熱量損壞。
飛快計算一番之後,我了解到圓柱體會在40分鐘後到達,我要在這麼長的時間里穿好太空服,到飛船外殼上接住外星人四分衛給人類的第一次達陣長傳。
我又檢查屏幕其他部分,一個名為「目標A」的窗口顯示出很多信息。我猜如果有多個物體接近,我會看到多個窗口,諸如此類。窗口裡全都是讀取的原始數據,不如《星際迷航》里的那種等軸掃描有用。
它的質量低於我的預期,很可能是中空的。這是一個容器,裡邊裝著他們想讓我看的東西。
我把胳膊和腿伸進太空服對應的洞中。連體制服穿在海鷹太空服裡邊讓我感覺不舒服。我本應該穿一套特殊的內衣,我甚至知道它長什麼樣子,可那只是用於溫度調節和生命體征監控。因為要去接住圓柱體,我沒時間在倉庫找內衣。
我環顧控制室,每樣設備都有對應的顯示屏和控制器,唯獨不見無線電設備。艙外活動控制面板有幾個無線電控制器,可那些明顯只用於跟艙外的船員同事通話。
我通過氣密過渡艙進入飛船,拿著戰利品飄進控制室,然後打開海鷹太空服,心裏已經開始考慮要如何對圓柱體進行測試。我有一整間實驗室可以使用!
這艘飛船可以充分加速,還能持續很久。我在飛船的1.5g加速度下度過了大約幾年時間,可他們不能指望我為了產生實驗室重力,就一直開動引擎轉圈飛行,對吧?
途中我必須得越過一條環繞著船員艙的粗大圓環,足足有兩英尺厚,我不知道它的材質,但它一定相當重。涉及飛船設計時,重量意味著一切,所以這個圓環一定非常重要。我一會兒會琢磨一下它的用途。
因為此刻他們一定正盯著我,或許在數我的胳膊和腿,打量我的尺寸,考慮要先吃掉我的哪一部分,諸如此類。
我反覆抓握了幾次雙手,它們已經不疼了,可是疼痛的記憶還有殘留。
現在我基本可以正常工作了,繼續。
我打開后蓋,扭動著身體鑽進太空服。沒有重力確實很有益處,我不用https://read.99csw.com像正常環境下那樣跟太空服纏鬥。奇怪,我知道這次穿太空服比以前更容易,但是記不起以前任何一次穿太空服的經歷。估計昏迷造成了我的腦損傷。
「太貼心了,你們這些……」我說。
五分鐘后,我看清了圓柱體,它大致飛向飛船的中心,任何外星人都會優先瞄準那裡吧。
我們可能進行過充分的訓練,就像了解物理學一樣了解太空服,它的用法都刻在我腦子裡,可我卻不記得學過。
此時此刻我只能假定他們心懷善意,我的意思是他們不厭其煩地打招呼,表現得平易近人。此外,假如存在敵意,我能怎麼辦?只有死路一條,我是科學家,不是大英雄。
我讓旋轉驅動啟停了數次:三短一長,再加一短。不是在發信息,我只想看看他們怎麼回應。
為什麼會那樣設計?平板是個糟糕的思路。我從來不知道有人會這樣設計,可他們飛船內部需要某種大氣存在啊,不是嗎?可巨大的平板承受氣壓的效果是奇差無比的。
但我關心的不是這一點,而是另一艘飛船。
科學老師知道不少奇奇怪怪的知識。
「真是個可惡的外星圓筒,」我對它說,「你需要隔離一下。」
我抓住圓柱體,它可真燙!
飛船的中部是菱形,我猜那其實是一個八面體。看起來它有八個面,每個面都是三角形,光這部分就跟我的飛船差不多大了。
主望遠鏡的圖像格外清晰,我想它只是一個超高解析度的攝像頭,因為我還能不失真地放大和縮小圖像。這下我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目標A。
我出了氣密過渡艙,把一根安全繩掛在艙外的滑軌上。帶兩根安全繩,確保至少有一根連接飛船,這樣你就絕不會有飄離飛船的危險。海鷹-MKS2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服,可它不像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服那樣配有簡化版救援推進裝置。假如飄離飛船,攜帶推進裝置至少能讓你憑藉微小的推進力返回。
毫無疑問,值得。
菱形通過三根粗桿(我不知道還能怎麼描述)跟一個梯形寬座相連,此處看似飛船的後部。菱形的前端是一根細柄(這是我編造的說法),四塊跟飛船主軸平行的平板連接在細柄上。也許是太陽能電池板?細柄繼續向前延伸,頂端是一個金字塔形狀的頭錐,我估計可以叫作頭塔吧。
我抓住艙門把手,然後猶豫起來。
不,不是有問題,但是它很難聞。我幾乎無法呼吸,刺鼻的氣味倒是很熟悉。是什麼呢?貓尿味?
實驗室已是一團亂麻,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顯然它是在重力環境下建立的,有桌椅、試管架,等等,沒有失重環境中的常見物品,牆上沒有魔術貼,也沒有全形度範圍可調的顯示屏。沒有高效利用空間,一切都表明「地面」是存在的。
伊柳希娜會愛上這個時刻,會興奮得在艙里飄來飄去;姚會坦然堅定,但是也會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露出笑容。
我尖叫著縮回手,一邊朝手上吹氣,一邊檢查燙傷。不算太嚴重,不是爐灶上那種溫度,但也挺熱。
遲疑不決地嘗試了幾次之後,我成功將雷達啟動,它立即發現另一艘飛船併發出了警報,尖銳的雜訊刺|激著我的耳朵。
此時它的距離之近,我都能估計出大小。它一點都不大,尺寸和形狀近似咖啡罐,表面呈暗灰色,各處隨機分佈著更深一些的灰色斑點。有點類似目標A的船體表面,顏色不同,但是都有斑點。也許這是他們的時尚,隨機的斑點屬於當季的流行趨勢。
我查看雷達面板,目標A速度為零,現在又出現了一個目標B的屏幕,顯示出一個小圓柱體以8.6厘米每秒的速度靠近。
下一個讀數「角寬」是35.44度,嗯,一點基本的數學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輸入確認。
那艘飛船長139米。
我把佩特洛娃鏡切換回佩特洛娃頻率模式,大部分屏幕變成黑色。跟此前一樣,我能看見背景中的佩特洛娃線被目標A遮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