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德和它的壓力(1)

道德和它的壓力(1)

「仁義」缺乏地位,這個詞就逐漸被用於描述地痞流氓之間的感情。德川時代有許多殺人越貨為生的單刀歹人(正規武士是佩帶雙刀的,樣子很好看,只有無賴才會佩單刀),彼此之間會互道「仁義」。一個惡棍遭到追捕,如果請求另一個惡棍窩藏他,對方為害怕報復也確實伸出了援手,這就叫「行仁義」。到現代社會,仁義與違法行為的關聯變得更加緊密。比如報紙上說:「下層勞工至今仍然在行仁義,對此,必須加以嚴懲。警察應該禁止那些至今仍盛行於日本各個角落裡的仁義。」顯然這裏的「仁義」已經與中國仁義全不相干了。它單指強盜的榮譽。日本有些小工頭與非熟練工人簽定契約,從中牟利,如同美國碼頭上那些義大利人一樣,這種做法也叫「行仁義」。到這個地步日本文化徹底踐踏了中國倫理中最高價值的「仁」,使原本在其下的「義」成為倫理體系的制高點,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在美國,這些都被看作個人九*九*藏*書幸福遭到外來干涉的事件,但日本人不能把干涉看成「外來的」。恩,孝道,這比個人幸福更加高級。好像在說,你可以去追求好日子,但得先還清欠債。當然了,道德的這種不公平的重壓也會產生反彈。詢問亞洲人什麼是最可恨的,緬甸人說是火災、盜賊、官府、歹人;日本人說是地震、打雷和老傢伙。
還有一個例子,有位比較現代的日本婦女,住在美國,曾經在東京收留過一個被婆婆趕出來的年輕孕婦。這個女孩子的丈夫很愛她,但只能悲傷地與之斷絕關係。當時她沒有責怪丈夫,把感情逐漸傾注到即將出生的嬰兒身上。但孩子剛生下來,婆婆就帶著那個孝順的兒子來索要嬰兒。當然嬰兒是屬於婆家的。婆婆把孩子帶走後立刻送進了孤兒院。
中國倫理的這一制高點,日本從未接受。日本學者朝河貫一在論及兩個國家的差異時寫道:「在日本,這些觀點與制度不容,即使在學術領域也不曾全盤接受過九*九*藏*書。」「仁」被排斥在日本式道德之外,對中國的領袖,至少在表面上「仁」是必須擁有的素質;在日本絕對是份外之事。
熱愛自己的孩子,西方人的看法是處於母親的本能和父親的責任感,東方人認為是出自對祖先的孝道。日本人非常明確地說,回報祖先恩情的方法就是將自己受到的照顧加倍地轉向下一代。幫助貧困的直系親屬後代也屬於孝道範圍,但不要求必須出自慈愛之心。比如某個家庭收養了喪偶的外甥女,那個年輕寡婦就被稱為「冷飯親屬」,因為她只能吃冷飯剩菜。家裡誰都可以指使她,而且,對於有關她的任何決定,她只有無條件地服從。在特殊情況下她也可能受到比較好的待遇,但這樣做可不出自「義務」。
日本把道德細化到行為準則,就構成了剛性的東西。7世紀以來,日本從中國引進了一些倫理概念,「忠」、「孝」原是漢語。但是,中國人從來不把這些道德看成是無條件的。中國的忠誠和孝read.99csw.com道之上還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英文相應的表達一般是 「慈善」、「博愛」,但它含義更廣,幾乎包攬了一切最美好的人際關係狀況。父母必須有「仁」;統治者不「仁」就會遭受叛亂和起義。人們是否對皇帝盡 「忠」,其前提總是看這位皇帝是否行的是「仁」政。地方官員和其他領袖也都把「仁」放在第一位。它是整個中國倫理體系中,
在沉重的「義務」的重壓下,日本偶爾可以看到家族成員中相當露骨的怨恨。不過,這種現象在與孝道接近但更高級的義務———對天皇盡忠———中就不存在了。日本政治家把天皇奉為神聖,與人間的生活完全隔離。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孝道也就成了一種幻想出來的、纖塵不染的虔誠仰慕。明治初期的政治家寫道:「西方國家的歷史都是統治者與其人民之間衝突的歷史,這不符合日本精神。」過去700年來天皇始終是國家的象徵,孤立而神聖,對國家大臣的任何行為不負有責任九-九-藏-書。政治家正需要這種精神上的統一。過去人們強調對將軍盡忠,儘管日本人是這樣做了,但陰謀推翻乃至暗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大名和將軍與百姓靠得更近,人們容易看清他是誰,這時候產生的忠誠自然淡薄一些。而天皇深居九重,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天皇的形象。
日本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村女學生因為天災,被自己的父母賣到妓院里去。她的老師發動村民湊了一筆款子為她贖身。然後,這位教師的母親把這筆錢偷了。兒子知道錢是母親偷的,卻不得不自己承擔指責和懲罰。他的妻子發現了真相,為保全丈夫的名譽,就留下遺書稱丟錢的責任全在自己,然後抱著嬰兒投河自盡。事件宣揚出去后,母親的責任居然無人過問。兒子盡了孝道之後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練自己人格,以求今後能堅強地經受同類的考驗。電影里這個兒子全然是正面形象,是品德完美的英雄。
對人的品德和行為的最高判決標準。
我這個美國人認為,https://read.99csw.com悲劇的全部責任就是那個小偷。但我的日本朋友強烈反對我這種美國式判斷。他說孝道是經常與其他道德發生衝突,但無論怎樣,如果主人公把矛頭指向母親,那他會毀壞自己的名譽和自尊心。
孝道是「義」,因為沒有仁作為前提,結果包容禮讓父母的惡行也成了孝道。能破除孝道的只有更高等級的義務,比如對天皇這個等級制度的至尊所需要盡到的義務。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在故意破壞自己的幸福,在孝道的大義之下,當事人只有在所不惜。
日本人不會對記憶以外的祖先盡孝道,三代以前的長輩,墓碑都無人過問。許多專著都提到,日本人缺乏抽象思維,對構思非現實形象沒有興趣。與中國人相比,日本的孝道印證了這一點:孝道義務僅限於生存者。
日本因為等級制度,兄弟之間時常產生衝突。但家中婆媳衝突可能是最劇烈的。到現代,日本的姑娘們公開談論要嫁給一個沒有繼承權的男子,因為他可以外出謀生,媳婦不必與霸道的婆婆一起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