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大變局時代 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上篇 大變局時代

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郭嵩燾也是一位奇人。早年是曾國藩幕僚,之後擔任駐英公使和駐法公使,也是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主張中國要借鑒和學習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而不是軍艦和大炮,可惜當時在國內應者寥寥
首倡「物競天擇」,點醒國人的嚴復,為什麼會開歷史的倒車,去支持袁世凱恢復帝制?

4

第一點,嚴復和袁世凱是舊識,且關係非同一般。
一個觀點就是:任何人,不管是偉人還是小人,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這個老人,生前曾享有盛名。康有為說他是「精通西學第一人」,梁啟超說他是「于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胡適評價他為「介紹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英國皇家海軍學院

6

嚴複名列所謂的「籌安六君子」,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長期以來,這似乎也成為嚴復人生的一個「污點」。
所以,他矛盾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的政治主張:既想革新破除專制,又希望不要太暴力,打破傳統。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林紓勸他離京避禍,但嚴復的回答是:「是禍躲不過,我老了,已不惜什麼了,是非終將大白。」
在船政學堂的五年裡,嚴復系統學習了英文、數學、電磁學、光學、熱學、化學、天文學和航海術等課程。1872年,嚴復以最優等的成績從航行理論科畢業,然後上艦實習。
1878年,一年前考進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6名中國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修完了學業,在郭嵩燾的提議下,嚴復被點名再留下學習一年。
而孫中山認為,如果要按嚴復的路子走,「人壽幾何」?所以,他稱嚴復是思想家,而自己是實幹家。
每月四兩銀子,已足以養活全家,誘惑實在太大了。
但嚴復都沒有聽。
那麼如果不走共和之路,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嚴復認為最好的模式,就是效仿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在嚴復看來,中國暫時還不能給老百姓太多的民主,依舊要有君主,但需要像英國那樣,用憲法限制君主的權力。
1915年8月14日,一個新的政治團體成立了,這個團體,叫作「籌安會」。
1921年10月27日這一天,在福州的郎官巷,一位69歲的老人離世了。
其實袁世凱在做直隸總督的時候,就試圖拉攏嚴復,但嚴復那個時候是看不上袁世凱的,袁世凱屢次拉攏,嚴復屢次拒絕。但後來隨著袁世凱漸漸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嚴復重新審視了袁世凱,認為以袁的能力,當時中國確實無人能出其右。

5

九*九*藏*書
所以,雖然嚴復最終在家人勸說下避居天津,最終又回福州老家終老,但他哪怕到離世前,時而搖擺。
他開始了第三次轉變——從一個安於育人的教書匠,轉變為一個開始不斷用文字去喚醒世人的文人。

《天演論》手稿
不過,一場顛覆整個中國命運的戰爭,打破了嚴復安心教書育人,讓中國富強起來的幻想。

嚴復用英文寫給伍光建的信
嚴復當時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時代呢?就是一個「三千年未遇」的大變局時代,當時無數的中國人,都在用自己的學識、經驗和想法,不斷摸索讓中國重新富強的方法,從康有為到梁啟超,從嚴復到蔡元培,時代滾滾向前,每個人的觀念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適應時代的發展——沒有一個人是穿越回去的,所以誰又能拍胸脯擔保,自己已看清一百年後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第二點,嚴復對辛亥革命后的中國局勢,是有點失望的。
嚴復的老鄉,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林紓也曾勸他,無論今後袁世凱稱帝成功還是失敗,對嚴復而言都不是好事情。
所以,嚴復加入「籌安會」的行為現在看來有些荒唐,但他還是遵從自己內心的:他認為「君主立憲」適合當時的中國。後人可以認為他的眼光有問題,但他確實沒有私心,他也是希望中國好。
原因,可能有三點。
1879年7月,嚴復再次以「頭等」的成績從皇家海軍學院畢業。按照原來的計劃,他應該再到英國的軍艦「紐卡斯爾」號上去實習一年。但是,國內來電,召他儘快回國。
按嚴復的孫女嚴停雲後來的說法,嚴復是受到了楊度的蠱惑和袁世凱的脅迫,最終被迫在籌安會發起人名單上列名的。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嚴復並不熱情參与籌安會的活動,這是真的,只列名不做事,也是真的。但至少籌安會要做的「君主立憲」這件事,和嚴復的觀點是不矛盾的。
孫中山是偉人,但我覺得,嚴復也是偉人。他對當時西方與中國的理解,以及他的思想,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非常獨到且難能可貴的。
帶著這個問題,他和年長他35歲的駐法公使郭嵩燾成了「忘年交」,因為兩個人的觀點在這一點上完全一致:中國如果只是學習西方列強的海軍、陸軍,只是買船、造炮、練兵,那只是學了皮毛,是不可能富強起來的。
在清末,中國湧現出了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們痛定思痛,最先看到別人先進的地方,檢討自己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但是,在那個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舞台上,即便是最先睜眼看世界的人,始終都能把握得住方向嗎?
比如嚴復。read.99csw•com嚴復以「睜眼看世界」和傳播西方先進思想聞名,他提倡革除舊弊,自己卻吸食鴉片,始終無法戒除;他呼籲自由平等,但自己卻有妻有妾,自己還要調和妻妾矛盾;他傳播科學文明,自己卻精通周易占卜,且深信此道,對自己墓地的風水嚴格把關;他呼籲變法革新,最終自己的墓碑卻用的是自己生前手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而當時大清早已亡了……
他叫嚴復,我們知道他,是因為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他翻譯了《天演論》。
嚴復在英國前後待了兩年,在這兩年裡,嚴復提升的絕不僅僅是在航海術方面的知識,而是對整個西方社會的認識。

福州船政學堂當年的建築
然而,沒多久之後,嚴復的人生卻出現了一個離奇的拐彎。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受當時的教育總長蔡元培推薦,嚴復又成了北京大學的首任校長。當時的北京大學百廢待興,經費奇缺,嚴復殫精竭慮,利用個人關係向外國銀行貸款7萬元,終於讓北京大學順利開學授課。
今天之所以寫嚴復,是因為這個人非常符合「饅頭說」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兩個觀點。
但在晚年,他的一個行為卻又讓不少人不解,乃至非議。
包括那位楊度,雖然他擁護君主立憲,但後來張勳復辟請他出山,他不屑一顧,因為他知道那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制度。楊度最後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且是在「白色恐怖」時期,共產黨最危在旦夕的時候加入的,所以他絕不是投機,而是真心想找一種讓中國富強的方法。
這場戰爭,就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
至於袁世凱稱帝,是不是嚴復想要的「君主立憲」,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君主選誰?有「強人情結」的嚴復認為,只有袁世凱是最好的人選。雖然嚴復對袁世凱其實也有清醒的認識,認為他「無科學知識,無世界眼光,又過欲以人從己,不欲以己從人;一切用人行政,未能任法而不任情也」,但在當時的中國,嚴複選不出別人了。
請嚴復一起創立復旦公學的馬相伯,當時就曾勸嚴復,大意是,楊度、孫毓筠這些人都還年輕,他們想往上爬是可以理解的,你年紀那麼大了,幹嗎還要這樣?
嚴復回國后沒多久,就被調到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任教。
他是作為中國海軍選拔出的12名最出類拔萃的人員,公費派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航海術的。
這時候的他,已經經歷了第二次轉變——
在翻譯的過程中,嚴復還提出了自己的翻譯理論,那就是後人所熟知的「信、達、雅」。「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內容;「達」(expressiveness)指譯文通順、流暢;「雅」(elegance)可解為譯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達、雅」這三字標準,對中國翻譯文學的影響持續到今天九-九-藏-書
正如2015年4月,李克強總理參觀嚴復故居時曾這樣評價,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復,嚴復學貫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因為嚴復認為,以中國國民目前的素質,首要任務是搞好教育,走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不然就算革命了,依舊還是換湯不換藥。

饅頭說

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嚴復,字幾道。

2

所以,雖然嚴復沒有為「籌安會」做什麼事,但他名列「籌安六君子」之列后,自己並沒有提出退出。
但其實,他值得我們了解更多。
但又能怎麼辦?這場戰爭讓無數的中國人從睡夢中驚醒,但新的出路,又在哪裡?
嚴復當時還是認為,自己的觀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1

但最出人意料的,是這個由六人發起的「籌安會」名單上,最後一個人的名字,是嚴復。
「籌安會」的理事長,是袁世凱的親信楊度,這並不出人意料。副理事長孫毓筠,理事劉師培、李燮和、胡瑛,這四個人當初全都是革命黨成員,被楊度籠絡過來,一起支持袁世凱稱帝,倒是有些意外。
嚴復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后不久,還曾隨清朝自主設計的第一艘近代巡洋艦「揚威」號訪問過日本的長崎和橫濱。當時日本還在建設海軍,在港口,無數日本民眾聞訊趕來,用羡慕和崇拜的目光仰視清朝的軍艦——才20年,乾坤已經逆轉。
到了英國后,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直接上艦實習,剩下的9名學生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的考試,其中嚴復、方伯謙、林永升、薩鎮冰(此人後來做到清朝海軍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6人通過了入學考試,成了這所皇家海軍學院創建以來的第一批外國留學生。

后民國當局曾一度下令停辦北京大學,嚴復四處奔走,並親筆上書《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自己又跑到比利時銀行借貸20萬元,才使得北京大學得以繼續辦學
1877年,23歲的嚴復出國了。
和李鴻章提出的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樣,嚴復也指出:「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而中國人當初蔑視的「夷狄」,早就不是以前概念中的那種沒開化的蠻夷了(「今之夷狄,非猶古之夷狄也」)!
第三點,在英國的留學背景,對嚴復影響很大。
以《天演論》為代表,嚴復從1896年到1909年一共翻譯了8部西方的哲學和社科類名著,他的觀點是:一個國家的真正強大,不在於武備,而在於人們的心態和國家的制度。
而嚴復所能提供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手裡的那支筆。
其實失望的不僅僅是嚴復,還包括王國維等一批知識分子。在他們看來,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國,「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嚴復read.99csw.com不反對共和是大勢所趨,但他覺得,西方的共和有自己的歷史淵源,是建立在民眾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已經完備的基礎上的,而當時的中國,他認為時機遠未到。
所以即便袁世凱後來稱帝失敗當回總統,各省紛紛要求袁世凱退位的時候,嚴復依然站出來力挺袁世凱:「項城此時去,天下必亂。」
北洋水師學堂是一所新式海軍學校,嚴復在校任教期間,培養了一批大牛的人物,比如後來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後來成為南開大學校長的張伯苓、著名翻譯家伍光建等。
當時,嚴復稱自己經常「夜起而大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曾寫道:「心驚手顫,書不成字。」

嚴復
在清朝駐法國公使郭嵩燾的提攜下,嚴復和同學們一起去法國巴黎參觀了「世界博覽會」,大受震動。嚴復還利用休息日去旁聽英國法庭的開庭,看到原告和被告坐在一間房間里,有專門的律師為雙方辯護,這種聞所未聞的景象,讓嚴復「歸邸數日,若有所失」。
在天津的《直報》上,嚴復連續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四篇文章,這四篇文章的主旨都只有一個:呼籲改革。
「中國必不亡,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

7

嚴復開始漸漸思考一個問題:西方比我們強,真的只是靠「船堅炮利」?
經歷了三次轉變和提升后,嚴復的人生走到這裏,可以說是相當圓滿了。年近60的嚴復當時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人們對他的評價也都非常好——關鍵是,嚴復配得上那樣的讚譽。
所以,當溥儀登基,攝政王載灃罷黜袁世凱,滿朝文武沒人敢為袁世凱說話的時候,嚴復卻是倒過來同情袁世凱且為袁世凱說話的。所以當袁世凱借辛亥革命東山再起的時候,自然非常器重嚴復,任命嚴復為京師大學堂監督、總統府顧問,這個時候,嚴復也就沒再推辭。
1905年,嚴復曾在倫敦與孫中山見過一次面,兩人最後並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
1895年,中國的農曆新年剛過,嚴復就開始出手了。
嚴復是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考進福建船政學堂的。他的同學都有誰呢?報出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鄧世昌、林泰曾、劉步蟾、方伯謙——沒錯,嚴復的同學們,後來撐起了大半支北洋艦隊。
對當年名列「籌安會」擁護袁世凱,他曾對人說:「當斷不決,虛與委蛇,名登黑榜,有愧古賢。」可見,他是有悔意的。

3

嚴複本應該成為一名海軍軍官的。
其實當時有很多人勸過嚴復。
不過,他最後留給自己的遺囑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於是,嚴復收拾行囊,啟程回國。
甲午戰爭對嚴復而言,有著遠超普通人的刺|激和傷害:在北洋艦隊里有無數他的同學、學生、朋友。尤其是他當年的那批同學,在艦隊里都已經read.99csw.com擔任高級指揮官,但在甲午海戰中,殉國的殉國(鄧世昌、劉步蟾),自殺的自殺(林泰曾),被處斬的處斬(方伯謙),幾乎全軍覆沒。
從一個渴望學習西方先進知識的青年,到一個已經對西方社會乃至政治制度有所了解,並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的人。
而更可貴的是,「他向國人翻譯介紹西學,啟蒙了幾代中國人,同時又葆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
不光是寫作和翻譯,嚴復更是親身投入了教育事業。1905年,嚴復協同馬相伯先生創立復旦公學,嚴復是復旦公學的第二任校長。

《天演論》封面。這本書扉頁上的那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只是赫胥黎用來闡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卻被嚴復有意無意影射成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所以這句話震撼了大江南北無數沉浸在痛苦中的中國人。就連胡適改名為「適」,字「適之」,也是來源於此。(胡適曾說,他的同學里,有取名叫「楊天擇」的,還有取名叫「孫競存」的,可見這本書對當時人的影響之大。)
後來維新派的很多理論基礎,其實多來自嚴復的理論和文章。而嚴複本人,也是「維新變法派」的忠實擁躉。
嚴復出生於1854年1月8日,福建人。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但在嚴復13歲那年,父親因為在搶救一名霍亂病人時被傳染,結果不治身亡。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嚴復家頓時就陷入了困頓。
在多出來的這一年裡,嚴復讀了大量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書,這些書的作者,是達爾文、赫胥黎、亞當·斯密、斯賓塞、盧梭、孟德斯鳩……
1897年,43歲的嚴復在與人合辦的天津《國聞報》上,開始連載他翻譯的最為後人所熟知的一本著作——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
有什麼理由嗎?最大的理由其實就是沈葆楨貼出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飯食及醫藥費全部由學堂供給;每月給銀四兩,還有獎學金;五年畢業后可進入水師領工資。」
在這些文章里,嚴復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態度:「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
當然,福建船政學堂的這五年對嚴復的改變,絕不是一個名字那麼簡單。可以說,這是嚴復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變——
從一個一心想學好八股文考科舉的學子,轉成了一個迫切想了解近代西方科學的青年。
而另一個觀點就是:我們品評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完全跳出他當時所處的時代,用一個「上帝視角」來評價。
這個籌安會成立的目的只有一個:幫袁世凱稱帝宣傳造勢。
就在這一年,當時的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的女婿)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對外招生。按嚴復家裡的期望和他自己的意願,他應該走上一條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道路,但和母親商量了之後,嚴復毅然選擇了這個當時傳統家庭都不願意報考的新式學堂。
原來,福州船政學堂急需人才,需要他回去當老師,傳授自己的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