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念 蒲松齡——貧窮從來不會限制你的想象

文念

蒲松齡
——貧窮從來不會限制你的想象

在那樣的安定環境下,蒲松齡在白天忙完事務之後,夜深人靜時,點上一盞燭燈,鋪開案紙,就開始進入自己的神鬼世界。
這個故事說的是當初齊國人有一個妻子和一個妾(也是成語「齊人之福」的出處),他每天都很早出去,然後吃得酒足飯飽回來,和妻子、小妾說自己和達官貴人們天天在一起吃飯。但妻子因從不見他帶貴人回家吃飯而起了疑心。一天早上,妻子跟蹤丈夫出去,發現他只不過是去墳地里偷吃人家祭奠的酒食,然後回家。妻子回家后和小妾抱頭痛哭,隨後大聲斥責回來試圖繼續裝下去的丈夫。
1.《施閏章與蒲松齡的交往及其影響》(鄒瑩,《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就是蒲松齡。
其實並不是這樣。
而蒲松齡侄女的舅父高珩(官至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就是他推薦蒲松齡去的畢家)親自為《聊齋志異》作序,並將這本「奇書」廣為傳播。

2

3.《痛苦——蒲松齡創作的動力》(黃榮志,《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4期)
這裏面提到的「聊齋」,就是朋友們認為蒲松齡在準備科舉考試的同時,還在乾的那件「不務正業」的事——收集和編寫一個「聊齋」系列。

雖然嚴格地按照了八股文的「破題」格式,但這句話一上來就設置了一個懸念,堪稱偵探小說式的開頭——試想一下,即便是放到現在,如果有一部小說的開頭第一句是「我今天起得很早,因為我決定去跟蹤我的老公」,是不是讓人有一種很想讀下去的感覺?
說起《聊齋志異》,我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總是那些狐仙鬼怪。但是在這部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的奇書背後,是作者坎坷一生的故事。

饅頭說

3

那麼真的是施閏章害了蒲松齡嗎?很難這麼說。因為從蒲松齡流傳後世的八股文文章來看,大多數都寫得中規中矩。事實上蒲松齡終其一生,是非常想取得功名的,所以他不會傻到每次考試都像押寶一樣去寫篇偵探小說。

4

「雖然烹飪不盡致,儉吻一見流清涎。二月初來價騰貴,妄意饞嚼非所暨。」(《青魚行》)
在蒲松齡去世約50年後,《聊齋志異》初刻,洛陽紙貴,轟動全國。
按照已經成型的八股文寫法,應該按「破題」「承題」「起講」等順序寫文章,模仿孔子或孟子的口吻,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對於《齊人有一妻一妾》這個故事,一般是圍繞孟子最後一句「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從君子的角度看,能用不使他的妻妾羞愧而相擁哭泣的手段升官發財的人,是多麼少啊!)展開論述。read.99csw.com
我相信蒲松齡也是這樣:哪怕現實再骨感,生活再殘酷,但只要有寫作的慾望在,寫作的動力在,寫作的能力在,那麼一切都是可以微笑面對的。
但蒲松齡偏不。
記得2016年7月我決定連續更新「饅頭說」的時候,其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內心有一股衝動,那種想寫作的衝動。那個時候,離開記者的一線崗位也有三四年了,總覺得手非常癢,有一種想寫點東西的強烈慾望。
如果要形容蒲松齡出生的時代,四個字就夠了:生逢亂世。
而且,蒲松齡在畢家得到了普遍的尊敬,畢際有不僅讓他教自己孩子讀書,還讓他幫自己代寫一些應答信件,甚至去接待一些賓客,所以蒲松齡在一定程度上是畢家的幕僚。
其實在蒲松齡47歲那年,差點達成人生理想。

6

說看蒲松齡的文章,感覺有一種甩著手臂,參加遊行的輕鬆樂趣。
而整篇文章蒲松齡完全就是按照小說套路來寫的,通篇寫的是這個妻子為何要去跟蹤丈夫,她劇烈的內心鬥爭,擔心晚起錯過跟蹤丈夫機會的緊張心情,最後結尾「束股」的一句話是妻子對小妾的一句交代:
不過與兄弟幾個不同,蒲松齡雖然也讀《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這些科考必學書目,但他更大的興趣是讀「閑書」,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演義》……
而從大時代跳轉到小背景,蒲松齡的家境用四個字形容也夠了:家境一般。
蒲松齡給不少人家做過私塾先生,也給其他村子的塾館做過老師,但是「鄉村教師」那一年幾兩銀子的菲薄收入,實在不夠他養家糊口,所以他還給做了寶應縣知縣的好友孫蕙做過幕僚,但由於思家心切,之後還是回到了故鄉。
我記得大概幾年前吧,我太太有一天在電腦前寫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因為盯著屏幕時間太久了,眼淚都流了出來。
他給這個系列起名為《聊齋志異》
畢家的親戚,官至刑部尚書的王士禎(王漁陽)曾專門為《聊齋志異》賦詩一首:
曾有人說,《聊齋志異》其實就是蒲松齡一個窮秀才的意淫之作,滿足很多失意之人的幻想。
它只是等著我們去發掘而已。

5

順治十五年(1658年),18歲就已獲得「童生」資格的蒲松齡躊躇滿志地坐到了院試的考桌前,read.99csw.com攤開了主考官出的試卷,題目是「蚤起」。
蒲松齡一家從父親蒲槃開始,就沒過上什麼好日子。蒲槃也算是個讀書人,一直想考取功名,卻回回落榜,無奈只能做些小生意,勉強能夠養家糊口。不過,蒲槃雖然自己考試技能一般,倒也算教子有方,四個兒子被他從小要求熟讀詩書,勤修功課,學習成績都還不錯。
當然,蒲松齡肯定在《聊齋志異》中寄託了不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
那麼蒲松齡靠什麼為生呢?終其一生,他主要的職業,和不少落魄的秀才一樣:給人教書。
唯一一篇寫得行雲流水,一看就精於此道的文章,是《煎餅賦》。
「午飯無米煮麥粥,沸湯灼人汗簌簌。」(《日中飯》)
而且,這個「貢生」資格還是蒲松齡去青州(今屬濰坊)拿的——當時本地應該已經沒有了名額。
「起而早也,瞷之計決矣」。
後來有說法是蒲松齡備一桌茶水,請往來客人歇息,只要貢獻鬼怪故事一個,就可以免去茶錢(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這個說法受到了魯迅的質疑,理由只有一個:蒲松齡實在太窮,連茶水錢其實也是出不起的。
也正是在那段時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已基本成型。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姑掩關以相待矣,我去矣。」
施閏章看完蒲松齡的答卷,拍案叫絕,給的評語是:
蒲松齡幾次落榜之後,他的一個好友張篤慶(也是一個懷才不遇的才子)也實在看不下去了,寫信勸了他一句:「此後還期俱努力,聊齋且莫競談空!」
比如科舉考試給蒲松齡留下一生的陰影,在《聊齋志異》中就有大量關於科舉的故事(《考城隍》《續黃粱》《葉生》《王子安》等等),這些故事明顯體現了蒲松齡自己的感受和他對科舉制度的看法。
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作文要求針對一件事發表議論,你寫了一篇微型小說就交上去了。
限於篇幅,不展開討論。如果用一句比較貼切的話形容,應該是老舍先生的評語:
《聊齋志異》全書40餘萬字,收錄近500篇短篇故事,之所以能傳世,絕不僅僅是因為它記錄的是鬼怪故事,而是因為蒲松齡所體現出來的寫作手法、文字功力、豐富想象,以及他想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
又過了兩年,當又一個春天剛剛到來之時,蒲松齡在他的書房「聊齋」里「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5歲。去世后,他與夫人劉氏合葬在村東墓園。
於是後來寫了,也堅持了下來。現在回想起來,那正是我所效力的東家進行新媒體轉型的關鍵時刻,我沖在第一線,白天的工作幾乎讓我筋疲力盡,但等到晚read.99csw.com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電腦,點開微信公眾號的編輯後台,寫下「今日由頭」這行字后,就感覺自己進入了另一個神奇的世界,白天的疲憊、焦慮、委屈都被拋在腦後,開始和古人們進行一種奇妙的交流和對話,感覺神清氣爽。

1

最終,屢敗屢戰的蒲松齡在71歲高齡的時候,終於成了一個「貢生」。
後人曾有一種說法:施閏章害了蒲松齡。
5.《〈聊齋志異〉中的女性與科舉》(陽達、徐彥傑,《蒲松齡研究》,2017年第1期》)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但是,施閏章確實也影響了蒲松齡,因為他讓蒲松齡認識到很珍貴的一點:這樣的文字,也是能受到賞識的。


在他的書房裡,掛著一幅後世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對聯:
蒲松齡出生在1640年。那一年,離大明王朝的覆滅還有四年。神州大地,災荒連年,刀兵四起,大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在蒲松齡22歲那年,家裡起了矛盾,他只能和哥哥嫂嫂們分家,帶著自己的媳婦劉氏分到了幾間破屋,二十多畝貧瘠的田地。
放榜結果:蒲松齡院試還是第一名!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蒲松齡從20歲開始參加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即為「舉人」,是參加會試和殿試的必要途徑),就此開始了「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征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年年交戰,垂翅而歸」。
每一個願意寫作的人,其實都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筆下的無限精彩的世界。
所以當我看到蒲松齡堅持寫《聊齋志異》的時候,心裏是有一種共鳴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還比如被蒲松齡視為恩師的施閏章,被蒲松齡在《胭脂》中直接把他寫了進去,並在末尾用不小的篇幅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方見之時,余猶童子。竊見其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小有冤抑,必委曲呵護之,曾不肯作威學校,以媚權要。」
6.《蒲松齡的簡樸生活》(戴永夏,《齊魯晚報》,2013年12月5日)
「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
「蚤」通「早」,「蚤起」即為「早起」,語出《孟子》名篇《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應該說,他是幾個兄弟中最被寄予厚望的一個——考取功名,出人頭地,為蒲家增光添彩。
「瞷」,也是出自《孟子·離婁下》,是「窺視」的意思。而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妻子)起得那麼早,是因read.99csw.com為決定要去跟蹤窺視了」。
這幾百個短小精悍、嬉笑怒罵的故事初成規模時,就在蒲松齡的老東家畢家引起了關注。
蒲松齡的家鄉是現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如今早已成為名人故居、風景名勝,但在那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而已。
我相信每一個喜歡寫點文字的人,多少都會有這種感受:當你拿起筆(現在是敲擊鍵盤),就會進入一個忘我的全新世界。在那個空間里,你其實可以擺脫一切束縛,盡情享受你自己的世界。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而最讓蒲松齡心動的,是畢家那有幾萬冊藏書的藏書館是對他完全開放的。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真正讓蒲松齡安定下來的,是在他40歲那年接受畢際有的招聘,到離自己家鄉30多公里的畢家去做孩子們的老師。畢家是個實力雄厚的大家族,畢際有的父親畢自嚴做到過明末的戶部尚書,畢際有自己也做過縣官,家境豐厚。
又比如《聊齋志異》中有不少悍婦形象,其中一些就是蒲松齡當初在分家那次財產分配中對自己嫂子們印象的折射。
說些延伸出來的感想。
這個系列里,有俚語、曲子、詩集等五花八門的分類,但蒲松齡花心思最多,自己也最感興趣的,是他聽別人講述和自己查閱后撰寫的一系列神鬼狐仙的故事。
我完全能理解她的感受。
此時的蒲松齡,已經辭去了在畢家的職務,告老還鄉。在回到家鄉之後,蒲松齡似乎已經看開了一切:「世事年來方閱盡,眼中總覺海天寬。」
所以,至少在寫作這一點上,限制想象力的從來不是貧窮,或是平淡,而是行動力和毅力。
4.《一腔悲憤,一生傾訴——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高虎,《河南圖書館學刊》,2003年第1期)
兩年之後,辛苦照顧蒲松齡一生的結髮妻劉氏去世,73歲的蒲松齡悲傷不已,感嘆:「爾來倍覺無生趣,死者方為快活人。」
年紀輕輕就當了秀才,且是縣、府、院三試頭名,蒲松齡的仕途一片光明。
所謂「貢生」,是對秀才中的優異者的一種褒獎,可以獲得去京師國子監讀書的資格。不過,「貢生」相當於舉人的「副榜」,理論上是不能做官的。而以蒲松齡當時的年齡,一不可能再做官,二是不可能去讀書了,這完全是一種安慰性質的褒獎。
那時候應該是凌晨2點,她轉頭眼淚汪汪地對我說:「我的眼睛真是酸死了,也困死了,但我還是覺得很開心,因為這是我自己喜歡做的事。」
蒲松齡的貧苦生活,從他自己寫的詩中就看得出來。
就此收尾,卻又留下了一個更大的懸念。最關鍵的是,整篇文章體例完全符合「八股文九-九-藏-書」格式,但基本上就是一篇小說。
在蒲松齡編寫《聊齋志異》的那段時間里,他的生活已經陷入了窘迫狀態。
為何有此說?因為不少人認為蒲松齡獨闢蹊徑的寫法獲得了施閏章的首肯,可能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考場文章如果這麼寫,反而容易拿高分。
而到菜市場看到賣青魚的,也只能咽一口口水:

在那一年的鄉試中,據說主考官久聞蒲松齡大名,本已有意給他頭名,但蒲松齡不知是文思泉湧,還是過於激動,居然在答題中「越幅」了——答卷翻頁時多翻了一頁,導致當中有空白頁。這在規定非常嚴格的科考中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低級失誤,結果他就此被取消了考試資格。
當然,雖然獲得了一定的好評,但蒲松齡那時並未想到這本書會在日後獲得如此地位。
18歲的他第一次出征淄川縣的縣試,輕鬆獲得第一名;然後出征濟南府的府試,再獲第一名。考得兩場第一名之後,蒲松齡已經在全縣聞名,然後他躊躇滿志地去參加院試——相當於省一級的考試。
蒲松齡倒還真的算是一鳴驚人。
按照規定,如果院試及第,那就是「秀才」了。不要看這個「秀才」在很多電視劇或小說里似乎很常見,往往和「落魄」畫等號,但其實大概只有5%的童生可以被錄取為秀才。成為秀才后是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不被用刑這些特權的。洪秀全考了三次,直到到25歲還是沒能考取秀才,結果心性大變,回金田村造反去了。

蒲家莊
但這卻是他考場生涯的頂峰了。
2.《蒲松齡與高考滿分作文》(馬伯庸)
落榜后的蒲松齡,和幾個朋友一起結伴苦讀。但與此同時,蒲松齡也開始做一件自己覺得更感興趣的事——一件在他很多朋友看來是不務正業的事。好友孫蕙(也是個才子,後來中了進士,做了知縣)就寫信勸他:「兄台絕頂聰明,稍一斂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瑱否耶?」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換作其他的主考官,不當場把卷子撕了就不錯了。但蒲松齡這場考試的主考官,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施閏章。施閏章的名聲很好,文才也佳,關鍵還能以寬廣的心胸來看待人才。
當然,我和我太太那個時候雖然沒什麼錢,但也不至於貧困,這點也沒什麼好矯情的。只是我倆直到現在其實消費慾望都非常低,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無須從物質消費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寫作。
他當時心心念的,還是科考。
他上手第一句「破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