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

這一年,司馬談為他兒子安排了一次學術旅行,接觸實際,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結交朋友。
司馬遷是我國的偉大的歷史家和文學家。
根據司馬遷所著《史記》里有關這次旅行的記載,大致情況是這樣的:他到過長沙,在《屈原賈生列傳》里說:我讀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很為他的志向所感動。到了長沙,又親眼看了屈原投水自殺的地方,想象中有這麼一個形容憔悴、滿腔抑鬱的愛國詩人,在這兒行吟、躑躅,他忠於君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卻落得這樣下場,徘徊沉思,不禁傷心落淚。順便看了九嶷山,傳說中舜安葬的地方。到江西廬山,考察了夏禹疏浚九江的情況。在山頂獨坐,恍惚看到平原上濁流滾滾,洪水滔天,老婦幼兒,隨波呼號,牲畜傢具,互相擠撞的慘象。一會兒又看到一群短衣赤腳的漢子,其中有一個身材特別高大的在指手畫腳,他摩頂放踵,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浚的辦法,導水入河,終於戰勝了洪水,這是何等的勤勞、智慧和毅力啊!接著到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參觀傳說中的禹穴。到江蘇姑蘇(今江蘇蘇州),遊覽了五湖,領略了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內湖景色。參觀了楚國春申君黃歇的故城,發出「宮室盛矣哉」的感慨。到淮陰,當地人民說:淮陰侯韓信在當老百姓的時候,志向就和眾人不同,母親死了,雖然很窮,備不起棺槨,卻找了一個高敞空曠的地方葬下,準備日後在墓旁可以安置萬數人家。司馬遷聽了,就跑去看,果然是這樣的情況。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從四川奉使回來,這時漢武帝正要東封泰山,司馬談是太史令,照例是應該從行的。不料生了重病,留在洛陽。司馬遷回到洛陽見了父親,司馬談拉著兒子的手,哭著說:我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遠祖專管天文曆法,很有名氣。後來中間衰落了。你如能夠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繼承祖先的事業了。我死後,你一定會做太史令的!做了太史令,不要忘了我想要討論、著作的事。做一個好兒子,首先是對父母好,其次是對君主好,但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堂堂的人,能夠站得住。要做好事情,使聲名傳到後代,使人們知道這是他父母的好教育,這是最大的孝。人們都在歌誦周公,因為他做了好事,表達了他先人的成就。以後到孔子,論《詩》《書》,作《春秋》,講學問的人到現在還以他為榜樣。孔子死後四百多年了,各國互相兼并,歷史也沒有人記載了。現在漢朝建立,全國統一,有多少應該記載的可歌可泣的歷史啊!我做太史令多年,可是沒有著手做,讓國家的歷史斷絕了,我非常之著急、恐慌,你要記住這件事才好!司馬遷低頭流淚,對父親說:兒子雖然不成材,一定要把祖先和你所談論的記錄下來,不九_九_藏_書讓它有一點遺漏。他對父親立下了編寫國家歷史的莊嚴誓言。
司馬遷的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漢武帝在位的時代(公元前141一前87)。經過秦朝末年農民戰爭的歷史教訓,漢朝初期的統治者採取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讓農民能夠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經過幾十年的統一、安定局面,經濟發展了,社會繁榮了,國家富足了,軍事力量強大了。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這個基礎上,幾次出兵打敗多年來經常侵擾北方邊境的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和西方許多部落建立了聯繫,交換了物資。並且通過各種方式,擴大了國家的疆域。把煮鹽、冶鐵、鑄錢三大工業收為國有,使政府的收入大為增加。漢武帝在位的時代是漢朝的全盛時代。
也正是這個時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化了。地主無休止地剝削、兼并農民,地主愈富,農民愈加貧困;商人囤積貨物,勾結官吏,放高利貸,剝削中小地主和農民。封建統治集團也越來越腐化了,官吏欺凌、奴役人民,老百姓有冤無處訴,社會上出現一些遊俠,為受苦難的人們打抱不平的人物。
他叫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父親司馬談,做漢朝太史令的官。太史令在政府中是專管天文曆法的官員,司馬一家從很古時代就專管天文曆法,到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27—前782)還兼管周朝歷史資料的保管和編寫。到了司馬談,除了繼承世代相傳的天文曆法和歷史的家學以外,又跟著名天文學家唐都學天文,有名的學者楊何學《易經》,黃子學道論。精通各家學說,學問很好。他很鍾愛這個兒子,一心一意要教育司馬遷繼承世代相傳的家學,親自講授指點,在閑暇時,還和兒子講論諸子百家流派,所見所聞的史事。司馬遷讀書非常用功,兒童時從師就學會了當時所通行的文字,十歲就念古文——《左傳》《國語》《世本》等書,到二十歲時已經博通群書,有了廣泛的知識、很紮實的基礎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勇敢果決,善於作戰,奉命率領五千步卒出擊匈奴,在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喀爾喀土喇河及鄂爾渾河之間)為匈奴騎兵三萬所包圍,全軍力戰,殺傷匈奴兵幾千人,且戰且退,原來配備的援軍沒有來到,匈奴方面又增加了八萬的兵力,經過幾天的激戰,又殺傷了匈奴兵幾千人,最後退入山谷中,匈奴騎兵從山上射箭,矢如雨下,李陵軍士卒死傷慘重,箭射完了,援兵還沒有影子,勢窮力竭,投降了匈奴。李陵戰敗的消息到了長安,滿朝官員都罵李陵辱國,漢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以為李陵兵力少,和兵力大十幾倍的強敵死戰,轉戰千里,后無援兵,殺傷敵兵近萬,這樣英勇,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然力竭投降,還可能找機會立功報答國家的。李陵投降敵人當然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司馬遷根據敵我情況,作了如實的說明,他不是肯定李陵,而是希望李陵以後能有機會作出報效國家民族的表現,不料漢武帝大怒,以為司馬遷替李陵說情,立刻把他關進監牢,處以重刑(下蠶室,去掉睾丸)。
李陵案件,對司馬遷是極為嚴重的打擊。但他沒有灰心,下定決心要活下去,無論如何,要完成國家歷史的編寫工作read.99csw.com。公元前93年,他在答覆朋友任安的信里說道:我受了這樣可恥的重刑,所以隱忍苟活是有原因的。多年來搜集全國歷史事迹,考察比較,研究其成功、失敗、興起、滅亡的道理,寫了一百三十篇,目的是要弄清人類和自然界的關係,闡述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建立一家之言。不料工作還沒有完成,便遇到這件慘禍,為了寫完這部書,便只好忍受這種刑罰。反之,假如早已成書,傳布開了,就是死一萬次,也是不會後悔的。信寫得十分憤慨激昂,非常動人,說出了司馬遷對歷史著作的嚴肅、鄭重、負責的態度,和百折不撓完成事業的奮鬥精神。
司馬遷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忠實地、科學地用富有文採的動人描述,概括地記錄了這個時代。他同情農民戰爭,歌頌陳勝、吳廣起義;對項羽和劉邦的鬥爭,感情也是偏向項羽一面的。他譴責酷吏,讚揚遊俠。對皇帝的缺點,從漢高祖的無賴到漢武帝的妄想長生、封禪、求仙,都直筆不諱。對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一再表示同情。特別是對封建官僚的齷齪生活,寡廉鮮恥的行為,「侯之門,仁義存」,只有做官的人才有道理的不平現象,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抨擊。他通過人物、事件本身的敘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也通過歷史家的筆法,用自己的口氣,「太史公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評價。他注意社會生活、活動的各個方面,對當時經濟情況做了詳盡的記錄和分析,也注意到人和人的關係,對那種不公道、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發出了憂時的感慨和憤怒。他的愛和憎是分明的,對是和非是毫不含糊的。在他的著作中,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和歌頌,也對壞人、壞事作了有力的暴露和譴責。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和公孫卿、壺遂建議改定曆法,奉命造太初曆,這個曆法也就是「夏曆」,一直通行到今天。從這一年開始,司馬遷用全部力量編寫國家的歷史,從有史以來一直到當代的通史,總結了過去時期的經濟、社會、政治、軍事、文學、科學、藝術等各方面活動的經驗。
北上到山東,沿途考察了許多河流的水利情況。在過去齊國、魯國的都城,和一些戴著高高的帽子,寬大的衣袖的學者們,商討學問,反覆辯論,觀察孔子的遺風餘韻。到曲阜時,還看了孔子的廟堂和保存著的車服禮器,看到學生們在那裡按時學習禮節,儀容端正,隊伍整齊,看了又看,竟捨不得走。在薛,看到地方上的青年人,大多數有點粗野,和鄒、魯地方文縐縐的風氣不一樣,便打聽緣故,說是從前孟嘗君在的時候,招致了各地方任俠的有各種本領的人到薛來,有六萬多家。從這件事證明,孟嘗君以好客自喜,確是名不虛傳啊!在漢高祖發跡的豐、沛地區,訪問了許多老人,談了舊事。還看了漢初功臣蕭何、曹參、樊噲、滕公等人的故居,他和樊噲的孫子他廣是朋友,他廣也告訴了他漢初功臣許多軼事。西向經梁、楚,這是戰國時代戰爭頻繁的地區。在大樑之墟,訪問信陵君時代的夷門,原來就是城的東門。徘徊門下,彷彿想見當年信陵君親自執轡,車騎簇擁,夷門監者侯生,一個七十歲白須白髮的窮老頭子,在車上高坐,信陵君執禮愈恭,路人聚觀,從騎竊罵的情景。當地人都說,秦國攻魏國的都城,引河水灌城,城牆壞了,守不住了,魏王只好投降,秦就滅掉魏國。人們的意見,認為因為魏國不用信陵君,所以國家削弱,以至於亡。司馬遷研究了當時歷史情況,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認為秦滅魏是當時人民要求統一的必然結果,魏王即使有伊尹那樣的賢臣輔佐,也還是抗拒不了的。read•99csw.com
這個青年生得眉清目秀,長身玉立,衣著樸素整潔。隨身帶著許多竹簡、木板,準備把所看到聽到的事情,隨時記錄下來。他這次旅行的目的是訪求古代史書,向老人們訪問古代遺事,調查了解各地情況,是一次學術旅行。
司馬遷的身體雖然殘廢了,漢武帝還是愛惜他的才學,改官為中書令,這個職務掌管接受百官報告,轉達給皇帝,是個宮廷的機要工作。
公元前126年的春天,一輛馬車,載著一個二十歲的青年,馭者不斷揮動絲鞭,四匹雪白的駿馬撒開著腿飛跑,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的著名城市。
五年以後,公元前99年,漢將軍騎都尉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說了幾句公道話,觸怒了漢武帝,被處宮刑。
為了求得歷史的真實性,司馬遷還通過和史事有關人物的談話,來核對史實。例如趙王遷的情況,在《史記·趙世家》里,司馬遷說:我聽馮王孫說,趙王遷的母親原來是妓|女,趙悼襄王很寵愛她,把嫡子嘉廢了,立遷為王。趙王遷品德很不好,又喜歡聽一些沒有根據的話,把最好的將軍李牧殺了,用無能的郭開做將軍,結果,趙國為秦所滅。這段故事指出了趙國宮廷的情況,和趙王遷的家庭教育影響。又如荊軻刺秦始皇的真實情形,當時目擊者有秦始皇的侍醫夏無且,司馬遷父親的朋友公孫季功、董生都曾和夏無且交遊,《史記》這部分記載看來就是司馬遷從父親那兒聽來的,所以寫得非常生動、精彩。又如《史記·酈生陸賈傳贊》說:平原君(朱建)的兒子和我是好朋友,所以我才能談論這件事。《田叔列傳贊》說:田叔的小兒子田仁是我的好朋友,我所以一併談論他。《衛將軍驃騎列傳贊》說:蘇建對我說,他曾批評大將軍(衛青)地位那樣高,可是國內的賢士大夫沒有稱道大將軍的。希望大將軍能夠像古代名將那樣注意選擇賢人,結交朋友才是。通過衛青部下將領蘇建的話,指出衛青的短處。有些歷史人物的特徵,則是聽朋友說的,如《項羽本紀贊》說:我聽周生(周霸)說,舜的眼睛重瞳,項羽也如此。留侯(張良)的相貌,則是看了他的畫像,《留侯世家》說:我以為這個人的相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知道看了畫像,樣子卻像個漂亮的婦女。孔子說過,用相貌來衡量人的品德,對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學生,長得很醜,品德卻很好)就不適用。我看read.99csw•com留侯也是這樣。有些歷史人物則是根據他自己的直接接觸來描寫的,例如《史記·李將軍(李廣)傳贊》說:我看李將軍,樣子老老實實像個庄稼人,嘴裏說不出話。司馬遷和李廣的孫子李陵同為郎官,所以有機會見到李廣。又如《遊俠傳贊》說:我看郭解,長得不比平常人好,談話也不怎樣出色,但是全國不管是好人、壞人,知道他和不知道他的人,都仰慕他的名聲,講遊俠的都拿他作榜樣。司馬遷是夏陽人,郭解也曾經逃亡在夏陽住過一個時期,因此,司馬遷不止認識了郭解,了解了郭解,還替他寫了傳,通過對郭解的敘述,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憤慨。
不久,司馬談就死去了。三年以後,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果然繼承了父親的工作,做了太史令。這一年司馬遷三十八歲。
司馬遷一生所遊歷的地方很多,他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有一定的目的——做歷史的調查研究工作。他注意地理環境、人民生活習慣、歷史傳說和著名人物的遺聞軼事,他到處訪問地方長老,隨時記錄,很用功,也很細心,觀察力又很敏銳,就這樣,通過長期的多次的遊歷,不但豐富了文章的詞藻,壯大了文章的氣勢,展開了自己的眼界,開闊了自己的心胸,也積累了無數的寶貴的歷史資料。
司馬遷的死年,歷史上沒有記載,根據史料估計,大概死在公元前86年左右,存年約六十歲。
在《史記·龜策列傳》里,司馬遷說:我到江南,了解南方人的生活習慣,訪問了許多年紀大的長老。他們說沿江一帶人們有養龜的習慣。很有意思,我也是南方人,四十年前在一個朋友的家裡,看到院子的水池裡就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龜。隔了兩千多年了,江南人民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可見司馬遷觀察事物是很細心的。
他的著作原名《太史公書》,後人稱為《史記》,內容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的學術地位是極高的,漢代大學者揚雄推許《史記》為實錄,實錄是真實的記錄,是歷史著作的基本要求。史學家班固說:劉向、揚雄兩人都博極群書,都稱讚司馬遷有良史之材,佩服他善於敘述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稱為實錄。宋代史學家鄭樵更是推崇,說司馬遷繼承孔子的意圖,把有史以來下至秦、漢的歷史,編成一部通史,分成五種體裁:本紀是帝王的編年史,世家是諸侯的家族史,表扼要記事,書記典章制度,傳詳敘人物,這五種體裁的奠定,後代的歷史家都不能改變。學者離不開這部書,六經之後,只有這部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司馬遷自己說寫這部書是述而非作,其實是以述兼作的,是有創造性的。趙翼說《史記》是史家的最高準則,在過去的歷史時期,沒有任何一部歷史著作曾經超過《史記》。這些評論都是公允的,符合實際的。
石室、金匱是國家藏書的地方,司馬遷做了太史令,盡情閱讀了國家的藏書,特別是古代各國的史記,他的歷史知識越發豐富了,對歷史發展的看法也日益成熟了,做了編寫《史記》的充分準備工作。這裏應該指出,遠在兩千多年前,那時候,紙和印刷術都還沒有發明,所有的書都是用竹簡或者木板抄寫的,抄寫一部書要用很多時間,費用很貴,數量也很大。一般人讀書只能聽老師口授和筆記,九*九*藏*書要讀很多部書是極不容易的事情。司馬遷生在世代掌管編寫歷史的家庭,有特別優越的條件,能夠閱讀家藏的史書,現在又有更多更好的機會閱讀國家藏書了,他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除了他的家庭教育,好學勤讀,遊歷訪問,作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工作之外,指出這一點也是必要的。
在這次旅行以後,不久他就做了郎中的官,有機會跟從漢武帝到各地遊歷。公元前112年,他跟皇帝西到空同(今甘肅岷縣西)。公元前110年又奉使到四川南部,看了秦時蜀郡守李冰所鑿的離碓(今成都都江堰)。回來複命后,又跟皇帝東封泰山,從碣石一直到遼西一帶,經過北邊九原(今內蒙古烏喇特、茂明安二旗之地),回到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在這次旅行中,他觀察了秦朝將軍蒙恬所修的長城,和秦朝所修從九原到甘泉的直道(公路),在《史記·蒙恬列傳》里說:我到北邊,從直道回來,看到蒙恬所修築的秦長城,和亭、障,他們把山鑿開了,把谷填平了,工程非常浩大,所用的人力可真是不少啊!第二年又跟皇帝到河南、山東,上泰山。這一年黃河決口泛濫,水災嚴重,漢武帝親自在河北濮陽縣黃河決口處主持堵口工程,隨從人員從將軍以下都參加勞動,背著柴木堵口,司馬遷也參加了。決口堵塞以後,漢武帝很高興,就在堵口處建造一所宮殿作紀念,叫作宣房宮。通過這次實踐,司馬遷認識了水的利和害兩個方面,後來就特別在《史記》里寫了《河渠書》的專門記載。公元前107年,又跟皇帝到河北涿鹿,和當地父老們談論古代黃帝、堯、舜的傳說。
在山東地區遊歷的時候,他從泰山一直到琅邪,東到海邊,看到這一帶兩千里之間肥沃的土壤,和當地人民接觸,發現他們很有氣概,不大暴露聰明,他認為這是和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係的。
當然,也還必須指出,《史記》不止在歷史著作方面佔有極高的地位,在文學藝術方面,也是有其光輝燦爛的成就的。他寫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寫事件簡明扼要,生動活潑。《史記》不只是一部極為優良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極為優良的文學作品,在歷史和文學兩個方面,都佔著歷史時期第一流的地位。在我國的歷史著作中,史學和文學一向是統一的,這個優良的傳統,經過司馬遷的努力而更加發揚光大,永遠值得後人繼承、學習和敬仰。
在到處遊歷訪問的同時,司馬遷還跟當時著名的學者受學,例如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做博士(教授)的時候,司馬遷向他學習古文《尚書》(《尚書》有古文、今文兩種本子,今文是漢朝當時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是蝌蚪文字。學者講解兩種本子,各有流派師傳)。《史記》里所記《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這些篇,用的都是古文家說。又如董仲舒是當時著名的《春秋》學者,《史記·太史公自序》講孔子作《春秋》的緣故,就是聽董仲舒說的,可見司馬遷也是跟董仲舒受過教的。在朋友中,賈誼的孫子賈嘉最為好學,和司馬遷通信;壺遂是個天文學家,和司馬遷同事,討論過歷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