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遠東 倫敦裁軍會議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遠東

倫敦裁軍會議

此時的日本首相是若禮次郎,若內閣任命海軍大將齋藤實為全權代表率團出席日內瓦會議。會議上,日本仍然堅持的70%原則當然遭到了美國和英國的聯合反對。可笑的是,日本的問題還沒解決,美國、英國倆親兄弟先打起來了。英國在全球擁有眾多的殖民地,海軍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只需要大量的輕巡洋艦就能滿足實際需要。而美國海外基地很少,需要能夠做長距離跨洋航行的重巡洋艦,美、英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吵。由於雙方都拒絕妥協,最終不歡而散,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對於日本來說,在日內瓦至少勉強堅持了加藤友三郎的思想。
加藤寬治現在已經去掉「小」字,升級為加藤,這時候已經榮升為海軍軍令部部長,職位的升遷使得加藤比以前更為強硬。1929年11月28日,他找到了當時的首相浜口雄幸,提出即使70%的比例也是不夠的,這是事關海軍和國家生死的底線,是「經歷過無以言表的刻苦訓練的海軍士氣之維繫」,加藤強調日本即使退出條約,也比放棄70%好。之前的11月26日,加藤告訴時任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的畑俊六少將,「甘冒放棄軍令部部長的位置,也要堅持70%的比例要求」。加藤還抬出了一尊「神」,他告訴浜口首相和外交大臣幣原喜重郎,已經83歲的東鄉元帥是支持70%的。由於受到加藤和小笠原長生等「艦隊派」關鍵人物的影響,東鄉已經逐漸由「條約派」轉化為「艦隊派」。
1929年,西方世界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全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企業大批破產導致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人,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經濟損失高達2600億美元,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若對兩人達成的協議表示滿意,他認為已經基本滿足了日本70%的比例要求。至於潛艇,他認為美國同意和日本在數量上持平已經是「美國做了很大的讓步」。若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政府的指令和意圖,「所以我認為現在可以簽署條約」,他發給國內的電報里說。
日本按計劃拋出的提案立即遭到英、美的強烈反對。美國堅持非主力艦的噸位比例應按照主力艦的比例執行。於是又出現了10年前在華https://read•99csw.com盛頓會議上的6∶10與7∶10之爭。雙方各執己見,爭執不下,走進了死胡同的會議幾次瀕於破裂。
2月20日,若發電報給政府,說明會議如果按這種情況繼續開下去的話,必然導致決裂。政府回復主張絕不能使會議決裂,務必努力促使其成功。為了找到擺脫困境的辦法,日本代表松平恆雄和美國代表裡德開始在會下進行協調,以期能找到新的突破口。這兩個人最後提出了非官方的「里德—松平協議」,答應給予日本總噸位69.75%的比例。在重巡洋艦方面允許美國18艘,日本12艘,也就是60.2%。為了使日本滿意,美國接受了一個複雜的安排,18艘重巡洋艦中的最後3艘,分別在1933年、1934年、1935年開工建造,也就是在1936年、1937年、1938年完工。因此,日本將在1935年達到72.2%、1936年達到67.8%、1937年達到63.8%、1938年達到62%的比例。不過日本已經擁有8艘重巡洋艦,還有4艘接近完工,也就是說,日本在之後不能再建造新的重巡洋艦,而美國還可以建造14艘。關於潛艇,雙方都可以建造52700噸,這意味著日本不能建造新的潛艇來進行更新。到1936年,日本潛艇噸位將從78000噸減少到52700噸。里德強調,這是美國的底線。
日本龐大的代表團懷揣著政府與海軍共同制定的原則,於1929年11月30日從橫濱啟程,應美國之邀先行赴美。12月16日,若在白宮同美國總統胡佛舉行了會談,重申了日本對美國70%的要求。由於正式會議還沒開,美國方面對此並沒有進行答覆。隨後代表團一行於1929年12月27日到達英國倫敦。
回國之後的海軍大臣財部彪很快辭職。軍令部參謀草刈英治少佐企圖暗殺財部未遂,為喚起國內右翼團體的注意剖腹自殺。軍令部部長加藤寬治也向天皇遞交了辭呈,並提交《彈劾浜口內閣上奏書》,要浜口對「統帥權干犯事件」負責。海軍次官山梨勝之進中將和軍令部次長末次信正中將隨後也被免職。
更大的悲劇還在後邊。11月14日,批准簽訂條約的浜口雄幸首相在東京車站被刺。兇手是一個叫佐鄉屋留雄的極端民族主義青年。他對倫敦條約的簽訂極為不滿,暗殺首https://read.99csw•com相的理由是浜口雄幸帶來了「不景氣和干擾天皇統帥權」。1931年8月26日,浜口去世。後來曾經有人說,浜口遇刺是日本走上太平洋戰爭毀滅道路的轉折點。浜口死後不到一個月,九一八事變爆發。
1930年1月初,美國、法國、義大利各國代表團也相繼來到。美國代表團陣容堪稱豪華,首席代表、國務卿史汀生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是我一輩子見過的美國派出參加國際會議的最大代表團。」之前在日內瓦,主要是由於海軍軍官的爭吵,會議毫無結果,胡佛總統一氣之下,沒有讓海軍軍官參加代表團,只是讓他們輔助提供諮詢,從中也可以看出美國的誠意。
當6月19日日本代表團回到東京時,迎接他們的是隆重的歡迎儀式和震耳欲聾的「萬歲」聲。山本五十六被這樣的場景深深觸動,開始冷靜下來認真思索國家的前途問題,不久,他的態度就逐漸向支持軍備限制方向轉變。
日本國內的強硬派並沒有因此善罷甘休,即使合約已經簽訂,他們依然提出了強烈抗議。軍令部部長加藤寬治和次長末次信正認為,不待徵求軍令部部長的意見就上奏天皇,然後便發出簽字的指示是干犯了天皇的統帥權。這場爭論持續了很久,日本著名海軍記者伊藤正德稱這次有關統帥權的爭論是「日本海軍史上最大的悲劇」。
在日本內部,以「條約派」為主的海軍省山梨勝之進、堀悌吉、野村吉三郎、左近司政三等人認為採取妥協態度是迫不得已,但以「艦隊派」為主的軍令部卻堅決反對,以加藤寬治、伏見宮博恭王、末次信正為主的「艦隊派」要求堅決抵制美國。理由是該案對日本的兩大重點即重巡洋艦和潛艇極力加以限制,將來一旦對美作戰,日本的潛艇最少也要達到78000噸。來往於國內和談判現場的電報開始穿梭進行。從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到「條約派」和「艦隊派」之間關係的緊張程度,同為海軍的他們分別使用不同的密碼系統,禁止自己的意圖被對方知曉,防自己超過了防美國人。
正是在這樣的大形勢下,1927年2月10日,美國總統柯立芝邀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到日內瓦再次召開海軍會議,商討限制輔助艦的軍控問題。由於法國和義大利拒絕參加,只派出觀察員列席了會議,使得原來的「五魁首」變成了實際上的「三國演義」。
九-九-藏-書在1929年6月28日,海軍大臣岡田啟介就得到了內閣關於倫敦談判的「三原則」:一是水面輔助艦總噸數為美國的70%;二是在10000噸級、主炮口徑203毫米的重巡洋艦上也必須達到美國的70%;三是潛艇保持現有的78000噸。正式會議開始之前,日本駐英國大使松平恆雄和駐美國大使出淵勝次就分別與美英雙方就上述「三原則」進行磋商。前線傳來的都是令人失望的消息。兩位大使說,如果堅持上述原則不動搖的話,會議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徹底決裂。
在3月25日舉行的日本內閣會議上,浜口雄幸首相聲明政府已經決定不冒打破會議和重開軍備競賽的風險,從軍事、外交和財政的角度出發接受美、英提出的意見。浜口雄幸指出,他主張接受該條約最大的理由,是財政方面的考慮。一旦會談破裂,美國重啟造艦計劃引發的軍備競賽將使日本的財政趨於崩潰。他還強調,如果不和英、美合作,日本在國際上將更加孤立,在處理中國問題上會遭到更多人的反對,日本就會在國際關係和其他方面處於無法形容的尷尬境地。最後浜口說:「即便是我失去首相一職,即便是我會失去生命,這一決定也絕不可動搖。」不料想,浜口一語成讖。
政府準備簽約的消息對於強硬派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得到消息的加藤寬治聲稱要自殺,沮喪的加藤在日記中寫道:「我一直日夜不安,很多時候想到了自殺,但是我必須鼓起勇氣。日本就像被美國綁住了手腳然後扔進了監獄。」溫和派的海軍大將岡田啟介對此一針見血地諷刺道:「那些四處吆喝要自殺的人,沒有幾個最後能真正做到的。」
面對來自「艦隊派」的巨大壓力,3月27日,浜口覲見了裕仁天皇。天皇「儘力達成協議以為世界和平之利益」的指示,讓浜口激動不已。對海軍而言,這是天皇第一次運用他的影響力來促成一件事情。此外,支持浜口的還有屬於溫和派的三大巨頭——元老西園寺公望、宮內大臣牧野伸顯和侍從長鈴木貫太郎。鈴木貫太郎海軍大將甚至說,「如果沒有侍從長的身份,我願意親自出馬去說服加藤」。在後來的「二二六事件」中,海軍中被叛軍刺殺的鈴木貫太郎、岡田啟介、齋藤實全是支持倫敦條約的溫和派領袖。
締結倫敦條約和隨後的「干涉權」之爭導致日本海軍完全分裂。在海軍省,那些屬於「條約派」的軍官嘲笑九*九*藏*書軍令部是一群瘋子。在軍令部,那些「艦隊派」的好戰分子痛罵海軍省的人全是叛徒。
1930年1月21日,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在英國上院畫廊正式召開,當天倫敦的大霧彷彿也預示著前途的不可預測。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希望各國不以私利為重,永久消除文化發展中的障礙。隨後,英國首相麥克唐納、美國全權代表史汀生、日本全權代表若禮次郎以及法國、義大利的代表都發表了高屋建瓴、語重心長的參會感言,冠冕堂皇的語言中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所有人的講話中都沒帶任何數字,不過是純粹的外交辭令而已。
4月1日,來自東京的指示到了倫敦。前線的所有海軍軍官都幾乎痛哭流涕。當大藏省代表賀屋興宣強調財政需要限制軍備時,山本五十六大叫:「賀屋,你再多說一句話,我就馬上給你兩個耳光。」有人回憶,當有人提到若禮次郎時,山本的表情好似恨不能馬上就去殺了他。4月2日,山本以咄咄逼人的姿態向海軍大臣財部彪發出了挑戰,他說,「會議失敗之後的海軍大臣能夠保持名譽的唯一辦法就是以辭職相抗議,向日本國民證明海軍沒有辜負他們的信任」。
在日本,海軍在參与國家事務決策中的影響力本來就只有陸軍的1/3左右,現在由於內部分裂,開始減弱到1/4或者1/5。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大形勢下,日本經濟也同樣舉步維艱。此時的日本首相是作風雷厲風行、外號「雄獅首相」的浜口雄幸。浜口首相的首要任務就是財政緊縮和加強與英、美的合作,以圖儘快改善經濟狀況。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決心要締結一項海軍協議。浜口選擇了曾兩次擔任大藏大臣、一次擔任首相的若禮次郎擔任首席談判代表。作為強有力的文官領袖,若之前就是華盛頓條約的忠實支持者。在即將到來的倫敦會議上,他認為「毫不妥協地堅持70%的比例是不明智的」。除了若為全權代表外,海軍大臣財部彪、駐英大使松平恆雄、駐比利時大使永井松三也都是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最高海軍顧問是「艦隊派」的安保清種,排名第二的就是山本五十六,此時的山本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艦隊派」。
前文說到,華盛頓會議規定了「海軍五強」主力艦的比例,但並沒有解決輔助艦的比例問題,這給各國加劇軍備競爭留下了巨大的空間。會後,各國立即劍走偏鋒,競https://read.99csw.com相投入到建造輔助艦的軍備競賽當中。到1927年,各國已經建成和正在建造的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包括英國289艘合計610000噸、美國350艘513000噸、日本179艘347000噸、法國113艘225000噸、義大利75艘131000噸。不讓養老虎,那養一群狼也行,關鍵時候也管用。輔助艦的無序擴張增加了各國海軍軍費在預算中的比例,加重了各國的財政負擔。
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中,4月22日,《限制和裁減海軍軍備國際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在聖詹姆斯宮簽訂。在重巡洋艦上,日本獲得了60.2%的比例,允許日本在1936年之前擁有70%的比例,條約期限是1936年12月31日。相對於日本的憤憤不平,美國海軍諮詢委員會認為,在倫敦會議上,日本已經得到了「西太平洋上無可爭議的霸權」和「東亞事務絕對的支配權」,這種情況要持續到下一次的海軍會議。
用史汀生的話來形容這兩個同樣龐大的代表團的最大區別是,「日本代表團內部充滿了矛盾和爭議,而美國代表團是一個和諧一致的集體,每個人都在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1929年3月,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在其就職演說中就強調了軍備縮減的必要性。同年6月,英國也由以親美政策與實現軍備縮減為選舉綱領的麥克唐納組閣。在日內瓦互不相讓吵得一塌糊塗的英、美,決定重新回到談判桌前。有著共同美好願望的兩國很快就達成了雙方均等的協定。在此基礎上,英國政府於10月7日由外交大臣亨德森向日、美、法、意四國發出關於在倫敦召開限制海軍軍備裁軍會議的邀請函。接到邀請函之後,各國相繼表示願意參加倫敦海軍會議。
美國代表史汀生警告若,如果日本不接受美國60%的標準,美國將繼續擴充海軍。不僅如此,美、英還暗示,如果日本不遵守華盛頓會議確定的比例,美、英兩國將組成針對日本的軍事同盟,以施加軍事壓力的方式迫使日本就範。
1929年11月,日本參加倫敦會議的代表團正式宣告成立,帶隊的就是剛才提到的前首相若禮次郎。這個代表團中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我們熟悉的名字,如山本五十六、豐田貞次郎、山口多聞、木村兵太郎、賀屋興宣等人。儘管此時他們還只是跑龍套的匪兵甲,但都會在正場的太平洋戰爭中成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