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HAPTER 11 紅色年代的中學時光 苦難不是財富

CHAPTER 11 紅色年代的中學時光

苦難不是財富

他們拿出當年支持紅軍、八路軍的精神,把最好的糧食高高興興地上繳給國家,自己寧願餓著肚子,吃糠咽菜,並在這種半飢半飽中堅信毛主席和偉大共產黨的英明。
他們也用無限熱情迎接我們這些學生的到來,並不抱怨因此而增加他們的生活負擔。
比我們更缺文化的貧下中農們教會了我們如何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下學會生存。
隊里給每個人分了幾升麥子。口糧的分配首先是按人頭計的,這大約也是農村不斷拚命生娃的原因之一。除了毛主席所說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的謬論之外,按人口分配口糧的制度大約也是鼓勵多生的重要原因。這種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必然會對勞動者的需求有一種刺|激,加上這裏根本不具備計劃生育的醫療條件,所以土地的貧瘠與稀少並不能阻止農民無限制地生娃。還好這裏許多人窮,娶不了媳婦,而只能打一輩子的光棍,否則這裏早就人滿為患了。
所有使用的工具大約都與解放前的工具沒有任何的差別和進步,許多大約是幾千年之前的農業工具。最古老的石軲轆(石磙子)、最古老原始的連枷、最古老的木杴,都在重複著遠古時期的勞動方式,難道這就是我們必須學會的生存本領?
只有我們這些城裡來的孩子,看到了自己親手種出的糧食,非要嘗嘗鮮。儘管我九-九-藏-書們上半年所有的勞動成果都不夠換成錢來買這些分到的麥子。幾個同學拿到所分的麥子,當時就去磨面。隊里專門供隊員家裡拉磨用的驢已經下班,我們就自己推磨,自己搖籮。本來這個麥子要先後磨多遍(一般九遍),過多次籮,從細到粗,然後將先後籮出的面混合,剩越少的麩子越好,或者變成全粉面,不留麩子,但我們卻只磨了兩三遍。籮過三遍之後,我們就拿著這些白面(精粉)迫不及待地去和面蒸饅頭了,結果蒸出來的饅頭又硬又黏根本沒法吃。老鄉告訴我們,一二遍籮出來的精粉基本是麵筋,麵粉必須要粗細搭配才行。喜悅的心情也在無知中變成了苦惱,老鄉們比我們更心痛這樣好的糧食被浪費了,真是「心急吃不上熱豆腐」。而我們的生活經驗正是在這些無數的失敗教訓與經驗的總結中豐富起來。
1971年,越南總理範文同來訪。周恩來總理曾陪他再回延安,十里長街百姓們迎接周總理的重歸,從四面八方趕到了延安,自發排起長隊,手提著大紅棗、雞蛋與炸糕,以表達一片懷念之情。總理詢問當地經濟發展,得知1971年的GDP經濟總量與1946年相等時,不禁淚流滿面,說了數句「我對不起大家」。確實,延安人民用心和血養育了中國革命,但並沒有從https://read.99csw.com革命的成功分享到勝利的喜悅,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沒有提高生活質量。村裡還有幾個人合蓋一床棉被,幾個人合穿一條長褲的現象,更有無數孩子處於無學可上的文盲狀態,更別提缺醫少葯的情況了。
原來的陝北儘管是黃土高坡,但山溝里還是有些樹的,但革命隊伍的大開荒運動和張思德的砍樹燒炭則破壞了原始的生態平衡。革命隊伍生存下來了,留下的卻是被嚴重破壞之後的貧窮。這種貧窮和生態的惡化緊密相關,直到解放后也沒有得到任何的改善。大批學生的上山下鄉運動再一次殘忍地對這塊本就不堪承受重荷的自然環境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讓本來還可以在山上放羊的土地為了填飽這些學生的肚皮而做出了犧牲。人與自然環境的爭奪、人與牲口的爭奪愈演愈烈。
春節本應是農村中最重大的節日,但在這個窮山溝里,再熱鬧也苦於沒錢而只能自娛自樂。各家都在準備過年的飯,大多是磨些豆腐,做點炸糕,一種用糯黃米磨成的面做成的糕。當地的大娘也教會了我們用豆面和玉米面加些榆樹皮做成麵條。
一次休閑活動中,大家騎著小學教師的自行車玩耍,而我的個人英雄主義玩砸了,從自行車上摔倒,將右胳膊摔折,肘關節脫節併骨裂。當地並沒有醫療條件,我就和九*九*藏*書另一位大拇指也出現骨折的同學一同回京治傷。
將麥子連穗帶秸平鋪在場院上,蒙上眼睛的毛驢拉著石軲轆,轉著圈在麥秸上壓過,將麥穗的麥粒分離。更有許多人要用連枷將麥粒從麥穗上敲打下來。場中有人在不斷用揚叉將麥秸翻來翻去。最後要用木杴(場杴)揚場,通過手腕和胳膊的配合將麥粒和穗秸稈揚到空中,借風的力量吹去麥秸而將麥粒堆在一起,最後再將麥粒裝進麻袋。
村裡最好的地都拿來種地瓜。要打壠、澆水,將上年存下的地瓜種切成牙塊栽在壠上。地瓜是產量最高的品種,而小麥在這種黃土坡上一畝也就打二三百斤,還得是好年成,一年下來一個人分不了幾升麥子,而地瓜則可達到畝產幾百斤或上千斤。穀子的產量因少雨也並不高。村裡人經常用小麥換小米或玉米,這樣可以一斤換幾斤增加口糧的數量。農村的說法是小米最能頂時候(抗餓),而玉米則能吃飽肚子,地瓜則是忙閑搭配時的主要口糧,特別是對娃兒來說地瓜是最主要的口糧。
嚴格地說,陝北是個吃返銷糧(返銷糧大多是高粱米或地瓜面)的地方。在貧困的山區,農民的口糧勉強自給自足。再增加這麼多的學生,這麼多張最能吃的嘴,這不是給這片最貧瘠的土地增加了更重的負擔嗎?村民要將最好的糧食當公糧上繳,相當於九*九*藏*書農業稅,然後再獲得最差的返銷糧,以維持生存。現在又要用這些本就連當地人口都無法養活的土地,再多養活城裡安排不了就業的大批學生們,那就只好將更多的山地開墾成農田,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將本來還有些草皮保護的山坡變成了一年只能種一季口糧的劣質田,造成了更嚴重的水土流失。這是費力不討好,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口糧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都是源於吃不飽肚子,最窮的地方最容易爆發農民的反抗鬥爭。中國的革命史也體現了這種規律,最窮的地方和壓迫最重的地方最容易建立起革命根據地。陝北劉志丹的革命就爆發於此,陝北成為革命的聖地和搖籃也正在於此。
沒有白面時,豆面和玉米面就要靠榆樹皮磨成的粉面來加強膠合力,否則就無法變成麵條,下鍋一煮就全爛了。過節農民會打起腰鼓來慶祝,但也只是在有了親屬串門的時候。全村也殺不起一頭豬,最後是兩個村合計殺了一頭豬,每家交些錢,各自拿了少量的肉。有些老鄉會給我們這些「窮娃兒」送上一碗家裡做的肉菜,而我們則只有拿從北京帶來的干醬油當禮品了。白麵餃子則是一種奢侈品,一般只給老人與孩子包上幾個。
他們自覺地替國家分擔著眼前的和長久的困難,他們始終堅信自己是這世界上幸福的人。而我們卻永遠無https://read.99csw.com法理解和接受在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後,中國農村仍這樣貧窮;無法理解和接受「文革」的再鬥爭、再革命,連農村的自留地都成了走資本主義道路,難道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共產主義?
按農曆算,農民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一月一日的春節、二月二日的龍抬頭、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等等。每個節日都有說法,如何時要給牛喂豆腐,以防牛耕地時會上火、生病;何時人會吃什麼,紀念什麼等;何時開始種地,何時開始開鐮等等。將種田的知識通過節日一點點傳給了下一代,年長日久,每過一個節日,孩子們就記住了一些事情,等孩子們成人時,也就知道種莊稼的道理了。
我們學會了如何用鋤頭鋤草而不傷及麥苗,學會了如何揮鐮割草、收麥,學會了如何打捆和背麥。我們終於看到了自己種下的種子,開花結果,迎來麥收。
農民們很珍惜分到的麥子,他們也許只給自己留下少量的麥子用於過年過節時裝裝門面,而大多數的麥子會被拿到集市上去換成更多的粗糧或換些零花錢,用來買布做衣,供孩子上學或看病。
長征之後,這塊貧窮土地上的百姓歡迎共產黨的革命,是因為共產黨打倒了地主,減少剝削,減輕了農民吃糧的負擔。但要靠農民去養活這幾萬人的革命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有了後來的大生產運動,有了南泥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