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HAPTER 12 咱也是當兵的人 小兵插曲

CHAPTER 12 咱也是當兵的人

小兵插曲

河南的黃金葉與山東臨沂的煙葉當時被稱為上等,將煙葉放入裁好的小紙條中,捲成一頭粗、一頭細的喇叭形狀,抽起來是蠻有滋味的。插隊時,老鄉們很少見報紙,大多用煙袋鍋,只有在請別人抽煙又沒有私用煙袋鍋時,才捨得拿出幾片舊報紙卷的捲煙。但是,部隊有專供的《解放軍報》等報紙,看完之後通常就變成免費的捲煙紙,也成為招待戰友的佳品。與農村不同的還有,火鐮變成火柴。不過,兩分錢一盒的火柴也會被珍惜,通常,許多人要同時卷好煙,再用一根火柴點多根煙;冬天在有其他火種時,連火柴也都捨不得用了。
相比大田裡的風吹雨打,炊事班的工作則成為一種美差,雖然免了日晒雨淋,但餵豬種菜也不是輕鬆的農活。只是農閑時連隊的戰士也會安排一些軍事訓練,而炊事班還是在餵豬做飯,不同的是炊事班的人要早起做飯,因此可以在熄燈號之前比連隊中的戰士早睡。炊事班生活的最大好處,對我來說則是有更多時間讀書,比如一個人在燒火間時。那裡是一個自由的天地,可以有更多個人自由。
當兵的第一年,正是靠著這種被自然感染的「衝動」,我被評為「五好戰士」,在第二年年初當上了二排四班的副班長。
貧與富,是一個相對比較的結果。當兵的第一年每月只有6元的津貼,但我卻成為兄弟姐妹間最富有的人,因為當兵不用再為吃穿發愁。當然,除此之外,我不可能有額外的消費機會。那時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只用不到一元錢,除了牙膏、肥皂之外,最大的開銷是抽煙。
如今,許多人更注重物質追求,而忘記在這個世界上,親情是比物質追求更可貴的財富。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個「五好戰士」獎狀,讓我的父母、為我「走後門」的叔叔阿姨們可以放心,我沒有辜負他們的希望。我作為一個革命家庭培養出來的後代,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都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努力,放棄對理想的追求,更不會落於人後,成為一個敗類。
農忙時,幾乎全團部隊都前來插秧,而到了田間護理時,就剩下我們一個連在場部留守,等到要收穫時,那些在外訓練的部隊又都整齊地到農場集合,溝邊村莊也都駐滿部隊。延安時流行的大生產方九-九-藏-書式仍在繼續,持續多年。那時的戰士並不懂得什麼是宏觀經濟,只知道上級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今天回過頭來看,才知道「文革」時的政治運動並沒有給中國帶來任何經濟收穫,反而讓中國本就一窮二白的生活更雪上加霜。連部隊都必須靠自力更生的生產來滿足基本生活保障,而這種對土地佔用和掠奪會更嚴重地破壞自然環境和侵犯周邊農民利益。社會並沒有在這場運動中進步,反而嚴重地倒退了。
今天的年輕人可以感到市場的壓力、就業的競爭、知識的競爭,以及學歷的競爭、考公務員的競爭等,但是,可能無法理解,那時的環境與氣氛中為了榮譽的競爭更具有火藥味。今天的競爭,大多都有實物收益,但那時的競爭卻沒有任何實物收益,除非提干,所有的戰士薪金全都按年限計算。而因為責任心而產生的競爭又要求戰士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勞動、更多汗水、更多代價、而爭到手的只是「榮譽」,這些榮譽來自黃繼光和董存瑞、雷鋒與王傑。而如今,這些在現代人眼中大概都是一場過眼煙雲罷了。
戰士只知道,當年南泥灣的大生產打敗了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從而取得解放全中國的勝利,今天的大生產可以「豐衣足食」、「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勞苦大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困難去爭取勝利」在鼓舞著戰士們「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在白洋淀,他們圍堤造田,不斷縮小水域面積,不斷擴大可耕種田地,要多打糧,戰勝美帝封鎖,做好一切戰備準備。
當我們的父母被下放到幹校或關押于牛棚之中時,兄弟姐妹之間就承擔起父母應承擔的責任,盡一切可能相互幫助,維繫這個被「文革」摧殘了的家。最困難的時候,人們會發現,親情遠比錢更重要得多,而財富中最值得珍惜的不是物質的多與少,而是那些永遠無法用物質換來的親情。
第二年剛開春,部隊就開進白洋淀——河北省高陽縣一個叫曲堤的地方,那裡是一望無邊、一片白茫茫的鹽鹼地,乾旱天氣早就讓原來是汪洋一片的蘆葦盪,只剩下三分之一不到的水面。周圍以前以打魚和編織葦席為生的漁民,早就翻曬船底,乾枯九-九-藏-書的淀塘也變成了無主的土地。力量單薄的漁民無力將這些土地開發利用,也許還在幻想,老天爺遍灑甘露,再讓這裏變成水肥魚美的天堂之鄉。於是,大批的部隊開進白洋淀,準備在這片鹽鹼地上大生產。
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象那一代人的衝動。但部隊的戰鬥力,恰恰就來自對榮譽追求不舍的精神。最能啃下硬骨頭的連隊,恰恰是在平時訓練中就培養出的追求榮譽的衝動、不甘人後的衝動,無論是否有能力都要堅持一拼而勇奪第一的衝動。
不過,這個增長速度雖然比學徒工兩年後漲到30多元慢多了,但當兵不用在吃、穿、用上有更多消費,我仍然是個月月有存款的「富人」。畢竟,我們不像農村來的戰士,要將存款寄回家中給父母,他們的生活負擔更重。那時,中國的農民生活在一種更困難的條件之下,幾分錢的現金都很少見。駐地周邊農村就流傳著寡婦會為一盒火柴錢而和男人睡覺的故事,而當兵時的漲一元錢則是一種奢侈了。
如今的一元錢也許頂不上當時的一分錢。那時在農村購買的雞蛋大約二三毛錢一斤,如今要三四元一斤了,城市中的土雞蛋會更貴。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元錢的實際價值。
雖然我們對「文革」迷茫,但那時無法明確知道中國未來的道路將會如何變化,仍然對偉大領袖毛主席與國家未來接班人林彪副統帥懷有無限崇敬和毫不懷疑的信任。毛林語錄更是主要學習文件,純樸的階級感情讓所有的戰士都總懷著紅心向著黨,堅決跟黨鬧革命,「誓死捍衛無產階級專政」。
當時最響亮的口號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五七幹校好」等,用大生產方式來解決「文革」中的發展問題以及停工停課鬧革命等因素造成的生產力下降、糧食嚴重不足等問題。那時的部隊也無法僅僅靠國家供給來滿足糧食需求,基本上是三年一個輪迴:一年全訓,一年半訓,一年生產,從軍到師再到團,都各自按三分之一的分配方式進行訓練與生產。
這一紙獎狀,也改變了當地派出所的看法,街道的打擾大概也因此而減少。
憑藉機械化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我們修起數公里長的水渠,將本來所剩read.99csw•com不多的淀水引入這片鹽鹼地,開出上千畝的水稻田。戰士們在冰碴尚未融化的泥地中,打埂、育秧,用塑料膜保護這些在此地尚不適應的稻種。
記得當時連隊中先後有幾個像我一樣的「後門兵」,其中有幾個比我到得還晚,都是未經過新兵連訓練就直接分到班排之中的。開始他們還很自豪可以扛槍訓練,但後來常常晚上偷偷跑來找我,只求能分享饅頭,抹上豬油吃,那時也是一種格外的幸福。於是,慢慢地,我就成了他們中的核心人物。
炊事班中也有紅案和白案分工,但都要練得一手好刀功,也同樣要會包包子、烤蛋糕。平時,戰士們的飯就像「豬食」,小米飯、二米混合飯占多數,麵食通常是混合面。冬天的菜也大多是冬儲大白菜和蘿蔔、土豆,大鍋燉出來的菜,當然沒有什麼滋味,只有過節、過年和特訓時,才會見到豬肉和純大米、純白面。最好的病號飯也就是雞蛋、麵條。那時部隊的伙食標準一人一天只有3毛多錢,除去買糧買煤,剩的就不多了。改善伙食,就全靠連隊養的豬、種的菜。哪個連隊的副業搞得好,哪個連隊的伙食就好一些。就像農村中的自留地,所有部隊都有自己的農場,要自己種糧彌補軍糧供給不足,每個連隊也都有豬圈與菜地,以改善伙食。
這是一場無情的戰爭,每個班、每個排都在努力,希望在各項工作中取得比其他班排更多的榮譽,當然也希望自己的班排中出現更多的團員和黨員。因此,所有的戰士都會更積極地表現自己,早上常常有戰士提前起床打掃院落衛生,打掃廁所,許多人晚上努力多站一班崗,老鄉之間也在相互幫忙。班排之間,更是你爭我搶,所有內外事務都是一場比拼,插秧、育種、開渠、放水、開會、唱歌、整理內務等,都成為一種可以分個高低的競賽,為此而明爭暗鬥。榮譽,對每個戰士來說,真的比生命更重要了。
絕大多數從農村來的戰士捨不得花錢去買九分錢一盒的太陽牌香煙,幾乎每位戰士都會收到從家鄉寄來的煙葉,用看過的報紙自製香煙。那時,所有的煙頭都會被收集起來,剝出剩餘的煙絲,晒乾后再與其他煙葉混合起來,捲成「大炮」接著抽。
當然,那時最少不了的還是學《毛https://read.99csw.com澤東選集》。雖然不像姜昆的相聲《如此照相》中所說,每一張口必先說句毛主席語錄,但三兩句中也多少帶出一句「毛主席語錄」。
每個月能存5元錢,就成了「富翁」。我們插隊時,姐姐留在北京的工廠當工人,學徒工每月18.5元,不但要吃、要喝、要穿,還要用,比我的負擔大得多。她參加一場工廠組織的籃球賽,統一購買一雙回力牌籃球鞋,大約10元錢,都不得不向我求援。妹妹後來沒當成兵,也是父親的一位老戰友幫忙轉入山東同村的一家軍工廠學徒,一個月只有16元,比姐姐更困難。每個月給妹妹寄錢,就成了生活的常態,直到後來她們的收入提高之後,這種局面才慢慢改變。
四連不是英雄連隊,也不是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連隊,因此不管如何排隊都屬於專職生產的連隊。
貧與富是一個永遠爭論不休的社會問題,從原始社會就存在分配的差異,今天仍然存在分配的差別,並成為社會不平衡發展中影響社會進步和國家穩定的問題。
按照部隊的規定,本應是敲鑼打鼓將喜報送回家的,大多數喜報都由部隊轉入當地武裝部,由武裝部負責將立功受獎情況登記入案后,再轉送到戰士家中。而我們這路「後門兵」卻無法讓部隊將獎狀轉到武裝部,因為我當兵走的不是戶籍所在地招兵程序,也沒有通過當地武裝部,甚至不知道自己應歸於哪個武裝部管轄。我的戶籍在陝北延安,我們家在北京,我的父母在幹校,我當兵卻出自山東。那個時代,這一切都變成說不清楚的一件事。
幸虧有了這個獎狀,否則會鬧出更大的麻煩。1971年年初,北京赴延安插隊知青工作團的領導和當地派出所的人半夜到我家敲門,當時只有我妹妹在家,一群人像抓逃兵一樣準備將我抓回延安。他們以為我胳膊摔傷后早應恢復了,但一直沒有返回延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必須對我這種行為實施無產階級專政,押送回延安插隊。當我妹妹說我已當兵時,所有的人都不願相信,以為是一種逃避的借口,直到我妹妹找出我寄回家的「五好戰士」獎狀,他們才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大旗的軍威下,無奈地離開了我家,並沒有再來打擾過了。
當時,可讀的書除了《毛澤東選集》read.99csw.com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記不清是誰從北京帶來了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和斯大林的《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對我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只能傳閱。從《中國通史簡編》開始,我才對中國歷史有了完整了解。中小學階段,雖然學過歷史與朝代,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承,但「文革」讓這一切都成了「四舊」。反而是經歷了一番社會磨鍊之後,我們才開始真正學會思考,學會重新回顧歷史。也許是長大了,也許是不再為了考試而學習,也許是更多的社會亂象無法用學過的言語加以解釋,求知的渴望燃燒于內心,而空虛的頭腦剛好可以裝得下任何的東西。於是,點點滴滴的學習就會有許多收穫。
那時的炊事班中沒有多少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好東西,連雞蛋班長都數過數的,剩饅頭和大米飯要先供連部,有剩餘時才能在別人吃粗糧時,我們優先吃饅頭,但這也是個極大的特權。
當兵的前三年津貼是6元、7元、8元,每年漲1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
我的獎狀是悄悄寄回家的,沒有人知道(當時也不敢讓人知道我是個兵)我是光榮的「五好戰士」。
錢,對提高生活的質量當然十分重要,但是,錢比不上親情的重要。那時無論是農村來的戰士,還是像我們這種所謂的「官二代」,都同樣遇到許多生活困境。
那時軍中流行「一幫一,一對紅」,即一個老戰士帶一個新兵,一個黨員要幫一個落後戰士,積極申請入團、入黨則是每個戰士的心愿。如果「一幫一,一對紅」讓幾個人都入團入黨,或一個人帶動、教育另一個入團入黨,那都是響噹噹的成績。和所有戰士一樣,我們也會努力加入革命隊伍中。
衝動,是當時那些尚處朦朧中的年輕戰士們所具有的素質,也是支撐部隊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力源泉和面對各種困難絕不後退一步的精神所在。
捲煙對戰士來說是一種奢侈品,從幾分錢的劣煙到二毛錢的捲煙都是奢侈品。
對農村來的戰士和我這種在農村有過吃不飽肚子經歷的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並非是伙食的好壞,而是能否吃飽。至少在部隊,不用擔心餓肚子。在炊事班當戰士,也許會被許多人看不起,但最大的好處則是有機會合理合法地比別人能多吃上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