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七章 李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和孫可望的降清 第二節 密詔李定國救駕和「十八先生案」

第二十七章 李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和孫可望的降清

第二節 密詔李定國救駕和「十八先生案」

在當時的情況下,孫可望大權在握,要玩弄一場「禪讓」的把戲是再容易不過的了。問題是,永曆帝的寶座可以取代,永曆朝廷所能發揮的號召作用卻是孫可望取代不了的。孫可望處於進退維谷之中,一方面強烈的野心驅使他繼續策劃和籌備登極大典;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考慮一旦踢開永曆朝廷,包括李定國、劉文秀等原大西軍高級將領在內的各種抗清勢力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承認他這個草頭天子。儘管孫可望仍有所顧忌始終沒有演出黃袍加身的鬧劇,永曆帝卻感到頭頂上懸挂著一把鋒利的寶劍,隨時都有被廢黜以至喪生的危險。為了求得自身和朝廷的安全,朱由榔和他的親信把惟一的希望寄託于李定國。他們對李定國的戰功、兵力、人品和同孫可望之間的矛盾早已有所了解。據史籍記載,大學士文安之是建議召李定國統兵入衛的主要策劃者,他曾作出判斷:「劉(文秀)、李(定國)之交必合,眾志皆與孫(可望)離,但未知事機得失如何也。」指出要觀察形勢,秘密行動,「無蹈危殆」。親身經歷召李定國率部勤王的汪蛟也斷言這一行動「本夷陵公(即文安之)指也」。於是,為了擺脫孫可望的嚴密控制,永曆朝廷著手秘密聯絡李定國。朱由榔在私下對內監張福祿、全為國說:「可望待朕無復有人臣禮。奸臣馬吉翔、龐天壽為之耳目,朕寢食不安。近聞西藩李定國親統大師,直搗楚、粵,俘叛逆陳邦傅父子,報國精忠,久播中外,軍聲丕振。將來出朕于險,必此人也。且定國與可望久有隙,朕欲密撰一敕,差官齎馳行營,召定國來護衛,汝等能為朕密圖此事否?」張福祿、全為國提出徐極、林青陽、胡士瑞、張鐫、蔡曾劾奏馬吉翔、龐天壽依附秦王,忠貞可靠,建議同他們密商此事。經永曆帝同意后,七人共同商議,均表贊成,即往首席大學士吳貞毓處秘密討論具體辦法。吳貞毓說:「今日朝廷式微至此,正我輩致命之秋也。奈權奸刻刻窺伺,恐事機不密。諸公中誰能充此使者?」林青陽自告奮勇願行。吳貞毓即命禮部祠祭司員外郎蔣乾昌擬敕稿,兵部職方司主事朱東旦繕寫,由張福祿等持入宮內鈴蓋皇帝之寶。林青陽按照事先計劃以請假葬親為名,身藏密敕於1652年(永曆六年,順治九年)十一月啟程前往定國軍中。當時,定國正在湖南、廣西一帶與清軍作戰,不暇內顧。到1653年六月,永曆帝見林青陽出使半年,音耗全無,讓吳貞毓再派使臣前往探聽消息;吳貞毓推薦翰林院孔目周官。武安伯鄭允元建議應該設法遣開孫可望親信馬吉翔,以免走漏消息。永曆帝即以收復南寧后需派重臣留守為名,讓馬吉翔前往。吉翔離開安龍赴任后,周官即秘密上道。朝廷密使到達李定國營中后,定國讀了「詞旨哀愴」的敕旨,深受感動,「叩頭出血,曰:臣定國一日未死,寧令陛下久蒙幽辱,幸稍忍待之。臣兄事可望有年,寧負友必不負君」。在給大學士吳貞毓的信中又說:「粵中未定,進退維艱,凡事須密,責在老先生。」read.99csw.comhttps://read.99csw.com
孫可望的專橫跋扈在他的言行中已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只看到永曆帝自南寧失守以後既沒有兵,也沒有地,不得不遷入他所指定的安龍。好比元末群雄紛爭之際,朱元璋領兵把龍鳳皇帝韓林兒迎至滁州安置一樣,一切大政方針都由自己裁決,發布詔令時用「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表面上掛個「大宋」國號,暫時保留龍鳳年號罷了。孫可望發布的詔書常用「皇帝聖旨、秦王令旨」,頗為相似。任僎之流的「天命在秦」,同劉基的「天命自有在」也如出一轍。然而,孫可望和依附他的文臣武將都不明白元末和明末的形勢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元末是蒙古貴族統治的瓦解時期,而清初則是滿洲貴族勃興的時期。在民族危機深重之際,孫可望竟然看不到要抗清就必須以復明為號召,復明就必須遵奉永曆朝廷。孫可望說,「彼時天子尚有諸侯,諸侯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把永曆帝貶得一錢不值,這完全不是事實。即以孫可望賴以威福自操的原大西軍來說,李定國就寧願站在永曆帝一邊,而不願受孫可望的頤指氣使;何況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張名振、張煌言等人、夔東以原大順軍為主的抗清武裝以及內地各種或明或暗的抗清勢力,都是以復明為宗旨,決不可能接受孫可望為盟主。孫可望的一意孤行,不僅在忠於朱明王朝的漢族官紳中引起強烈不滿,也加深了原大西軍內部的分歧,最終導致了原大西軍的分裂和內訌。
為行在諸奸嬌敕盜寶,擅行爵賞,大為駭異。隨奉皇上賜書,將諸奸正法,仰見乾綱獨攬,離照無私。首惡吳貞毓、張鐫、張福祿也,為從者徐極、蔡宿等也。皇上立置重典,以彰國法矣。蓋李定國臣弟也,剿虜失律,法自難寬,方責圖功,以贖前罪。而敢盜寶行封,是臣議罰,諸奸反以為應賞矣。且臣所部諸將士,比年來艱難百戰,應賞應罰,惟臣得以專之。故名器宜重,早已具疏付楊畏知奏明。即畏知之服上刑,亦以晉中樞旋晉內閣之故,原疏具在,可複閱也。因憶兩粵並陷時,駕蹕南陵(寧),國步既已窮蹙,加之叛爵焚劫于內,虜首彎弓于外,大勢岌發,卒令喙潛跡,晏然無恙,不謂非賀九義等遵王朝令星馳入衛之力也。又憶瀨湍移蹕時,危同累卵,諸奸惡力阻幸黔,堅請隨元胤敗死,使果幸防城,則誤主之罪寸磔遂足贖乎?茲蹕安隆三年矣,才獲寧宇,又起風波,豈有一防城、一元胤可以再陷聖躬乎!臣累世力農,未叨一命之榮,升斗之祿,亦非原無位號不能自雄者也。沙定洲以雲南叛,臣滅定洲而有之,又非無屯兵難於進攻退守者也。總緣孤憤激烈,冀留芳名于萬古耳!即秦王之寵命,初意豈能覬此哉!故楊畏知之齎奏疏中有雲:今之奏請為聯合恢剿之意,原非有意以求封爵也。臣關西布衣,據彈丸以供駐蹕,願皇上卧薪嘗膽,毋忘瀨湍之危。如皇上以安隆僻隅,錢糧不敷,欲移幸外地,惟聽睿斷,自當備辦夫馬錢糧,護送駕行,斷不敢阻,以蒙要挾之名。九-九-藏-書

孫可望的奏疏說:
詔曰:朕以藐躬,纘茲危緒,上承祖宗,下臨臣庶,閱今八載。險阻備嘗,朝夕焦勞,罔有攸濟。自武、衡、肇、梧以至邕新,播遷不定。茲冬瀨湍,倉卒西巡,苗截於前,虜迫於后,賴秦王嚴兵迎扈,得以出險。定蹕安隆,獲有寧宇。數月間捷音疊至,西蜀三湘以及八桂,洊歸版圖。憶昔封拜者累累若若,類皆身圖自便,任事竟無一人。惟秦王力任安攘,毗予一人。二年以來,漸有成緒,朕實賴之。乃有罪臣吳貞毓、張鐫、張福祿、全為國、徐極、鄭允元、蔡宿、趙賡禹、周允吉、易士佳、楊鍾、任斗樞、朱東旦、李頎、蔣乾昌、朱儀昶、李元開、胡士端,包藏禍心,內外連結,盜寶矯敕,擅行封賞,貽禍封疆。賴祖宗之靈,奸謀發覺,隨命朝廷審鞫。除賜輔臣吳貞毓死外,其張鐫、張福祿等同謀不法,蒙蔽朝廷,無分首從,宜加伏誅。朕以頻年患難,扈從無幾,故馭下之法,時從寬厚,以至奸回自用,盜出掖廷,朕德不明,深自刻責。此後凡大小臣工,各宜洗滌,廉法共守,以待昇平。九_九_藏_書


不料,馬吉翔到達廣西后,遇到來自定國軍中的永曆朝臣劉議新。劉以為馬吉翔長期受永曆帝寵信,貴為侯爵,必然參与密召定國之事,見面之後竟毫無顧忌地把朝廷兩次敕諭李定國領兵迎駕的情況和盤托出,並說:「定國得敕,感激流涕,不日且至安龍迎駕。」馬吉翔大吃一驚,立即派人飛報孫可望。可望得報后,深知一旦定國迎駕成功,自己獨攬朝政的局面將完全改觀。因此,他決心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派親信將領鄭國、王愛秀於1654年(永曆八年)正月初六日進入安龍「皇宮」,逼迫永曆帝說清事件原委,「索首事之人」。朱由榔推諉道:「密敕一事,朝中臣子必不敢做。數年以來,外面假敕、假寶亦多,爾等還要密訪,豈皆是朝里事?」鄭國、王愛秀即與龐天壽合為一夥,於三月初六日逮捕吳貞毓等與密敕有關的官員約二十人,經過嚴刑拷打后,蔡等人為了避免牽涉永曆皇帝,承認是部分朝臣勾結內監張福祿、全為國瞞著永曆帝私自矯詔密敕李定國。鄭國追問道:「皇上知否?」等一口咬定:「未經奏明。」鄭國與永曆朝廷中依附孫可望之人無法可想,只好以「盜寶矯詔,欺君誤國」的罪名定案,向秦王孫可望報告。可望命令以永曆朝廷名義組織審判,於三月二十日以張鐫、張福祿、全為國為首犯,處以剮刑;蔣乾昌、徐極、楊鍾、趙賡禹、蔡、鄭允元、周允吉、李頎、胡士瑞、朱議、李元開、朱東旦、任斗墟、易士佳為從犯,立即處斬;首席大學士吳貞毓為主謀之人,姑念為大臣,勒令自盡。這就是南明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案」。為了解當時情況,將以永曆帝名義發布的詔書和孫可望奏疏轉錄如下:九*九*藏*書
據《爝火錄》記載,早在1652年(永曆六年)五月,孫可望就在一件奏疏中說:「人或謂臣欲挾天子令諸侯,不知彼時天子尚有諸侯,諸侯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臣更挾天子之令,以令何地?以令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