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九章 鄭成功、張煌言長江之役 第四節 張煌言的招撫南京上游州縣

第二十九章 鄭成功、張煌言長江之役

第四節 張煌言的招撫南京上游州縣


張煌言同鄭成功北入長江,成功以煌言熟悉長江情形,派他領水軍擔任先鋒。攻克瓜州后,成功計劃直攻南京,煌言認為鎮江是長江門戶,「若不先下,則虜舟出沒,主客之勢殊矣。力贊濟師鐵瓮(即鎮江)。而延平猶慮留都援騎,可朝發而夕至也。余曰:何不遣舟師先觀音門,則建業震動,且自守不暇,何能分援他郡。延平意悟,即屬余督水師往,且以直達蕪湖為約」。他所統水軍因海舟長大逆江難行,換乘沙船,牽挽而前。經儀真至六合,得知成功大軍已於六月二十四日擊敗清軍、克複鎮江,即致書五軍張英(張英字茂之),「謂兵貴神速,若從水道進師,巨艦逆流,遲拙非策」。極力主張由陸路逕趨南京。他自己為配合進攻南京,惟恐後期,命士卒下船于兩岸蘆葦中晝夜牽纜,六月二十八日到達南京觀音門下。不料,成功大軍並未登陸,仍舊乘船由水路進發。煌言所部先已改用較小的沙船,尚須索挽而行,成功所統多系海舟,行動遲緩,兩軍距離越拉越大。七月初一日,清南京守軍見煌言所統前鋒水軍孤立無援,乃發快船一百余艘出上新河順流攔擊煌言軍。張軍因兵少受挫,但清方知道鄭成功大軍在後,不敢戀戰。煌言集結所部兵船仍游弋于南京附近江中,派出使者招徠各州縣。當時,清朝南京一帶兵力單薄,江南各地士紳心念明朝者頗不乏人。他們聽說海上義師大舉入江,不少人起而響應。煌言在南京城下江中失利后,停舟于江北浦口,浦口清軍百余騎竟在七月初四日從北門逃遁,煌言部下七名士卒即由南門入城。次日(初五日),成功親統大批舟師進抵南京城下江中的七里洲,同煌言會商攻取南京。這時,傳來了蕪湖等地官紳納降歸附的消息,鄭成功認為收取上游郡縣既可以收復失地,聲張兵威,又可以堵截湖廣、江西等地順江來援的清軍,就請張煌言率領舟師西上,自己負責進攻南京。這以後兩人分兵作戰,用張煌言的話來說:「幕府之謀,自此不復與聞矣。」九九藏書

檄文以先聲奪人的政治攻勢來彌補自己兵力的不足。這一策略果然收到極大的效果,「江之南北相率來歸。郡則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縣則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陵、南寧、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涇縣、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州則廣德、無為以及和陽,或招降,或克複,凡得府四、州三,縣則二十四焉」。進軍過程中,由於部分清軍歸順和義勇參加,兵員也不斷增加,「水陸兵至萬余」。張煌言孤軍深入竟然取得這樣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清朝在長江下游的兵力單薄;二是各地紳衿百姓不忘明室;三是煌言治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史籍記載,張煌言駐軍于蕪湖時,「一兵買麵價值四分,止與十錢。店主哄起白張,張問兵,曰:『誠有之,時無錢耳。』張曰:『汝食大糧,何雲無錢?』將藍旗一面投下,曰:『拿下去!』左右縛兵,兵問故,曰:『張爺令斬汝。』兵大驚曰:『吾罪豈至此乎?容吾回稟。』張曰:『吾有諭在外,即一錢亦斬,況四分乎?』遂斬之」。煌言自記:「予之按蕪邑,兵不滿萬,船不盈百,惟以先聲相號召,大義為感孚,騰書薦紳,馳檄守令,所過地方,秋毫無犯,偶有游兵闌入摽掠者,即擒治如法。以故遠近壺漿恐后,即江楚州中豪傑,多詣軍門受約束,請歸禡旂相應。」張軍紀律嚴明,受到百姓廣泛歡迎,士大夫更以重睹漢官威儀為盛事。史載:「寇之入宣城也,謁文廟,坐明倫堂,博士諸生儒冠潔服,不期而會得數百人。薦紳執事,威儀稱盛」。這些事實都說明當時反清復明勢力的社會基礎還相當大,鄭成功在南京戰敗主要是用兵不當,不能歸因於清朝統治已經基本穩固,把鄭成功、張煌言發動的長江戰役說成是註定要失敗的軍事冒險。九九藏書
七月二十四日,鄭成功在南京大敗,隨即主動放棄鎮江、瓜州,倉促退出長江。當時,張煌言正在寧國府(府治宣城)接受新安(即歙縣,徽州府治)來降的使者,突然得到南京戰敗的消息,立即趕回蕪湖。他鑒於自己的軍隊已經收復蕪湖、池州、寧國、太平一帶地區,但兵力不足,就派了一個名叫松隱的和尚帶著帛書由間道去尋找鄭成功的行營,信中寫道:「勝敗兵家常事,不異也。今日所恃者民心爾,況上游諸郡邑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來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儻遽舍之而去,其如百萬生靈何?」可是,鄭成功部主力迅速撤出長江,煌言的帛書根本無從寄達。我們固然不能說如果鄭成功在南京城下戰敗后,留守鎮江、瓜州整頓部伍,並且按張煌言的要求派出一百艘戰船增援張軍,長江戰役就將轉敗為勝;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鄭成功既然在兵至南京時再三敦勸張煌言率部收取上流州縣,兵敗撤退時至少應當通知並等待張軍回航后一道東下。從張煌言出險后所作《北征錄》中清楚地表明鄭成功退出長江時並沒有告知張煌言,這無異於置張軍于死地。煌言云:「初意石頭師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揚帆;即揚帆,必且據守鎮江。余故彈壓上流不少動。」按當時形勢分析,鄭軍在南京城下陸戰大敗,江中舟師的優勢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在清方組織重兵進攻鎮江、瓜州以前,完全沒有必要那樣匆促撤退。鄭軍撤出南京以下水域,使處於蕪湖等地的張煌言部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等人認定這是消滅孤立無援的張軍的最好時機,他們一面調集水、陸軍切斷張軍出海退路,「江中虜舟密布」,「百計截余歸路」;一面寫信招降,遭到煌言堅決拒絕。八月初,張煌言得知清安南將軍固山額真明安達理帶領的一支軍隊為援救南京由荊州乘船東下已經到達安慶,己部已處於東、西夾攻之中。在同部將商議后,煌言決定移舟西上,迎戰缺乏水戰經驗的荊州清軍,然後進入江西鄱陽湖,另闢抗清局面。八月初七日,張軍在安徽繁昌、獲港、三山江西與明安達理所統清軍相遇,雙方互有傷亡。這天夜晚,明安達理因為不知道南京已解圍,急於東下,發炮啟航。煌言部下將士早知退路已斷,軍心不穩,半夜聽見炮聲轟然,以為是清軍劫營,各自解纜開船,有的返回蕪湖,有的前往巢湖,業已潰不成軍。天亮以後,湖廣清軍已東下南京,煌言點檢部下兵將寥寥可數,「江西之役,已成畫餅矣」。煌言為避免在長江中被清軍殲滅,把所乘海船鑿沉,準備換坐小舟由水道入巢湖。有內地復明人士向他建議,巢湖入冬水涸,難以長期堅持水戰,不如舍舟登岸,直趨皖、鄂交界的英山、霍山地區,這一帶紳民曾長期據險抗清,可以同他們會合堅持鬥爭。煌言接受這一意見,下令焚毀船隻,率眾登陸,取道桐城前往英、霍山區。由於張軍長期在海上作戰,不習慣走山路,又攜帶許多家眷輜重,一天才走三四十里。八月十七日,行至霍山縣陽山寨下,「寨在山顛,可容萬人,饒水泉,向多義旅」。可是,這時盤踞該寨的褚良甫早已接受清方招撫,又聽說鄭成功大軍已敗,堅決拒絕煌言部眾入寨。煌言進退失據,部下在清軍追擊下,四竄山谷。他身邊只剩下兩名隨從,在地方義士的掩護下改裝易服,由山路趨安慶、建德、祁門、休寧、衢口、淳安、遂安、義烏、天台、寧海抵海濱,歷時近半載,行程二千余里,艱苦備嘗,終於回到了海上義師軍中。九_九_藏_書read•99csw•com九九藏書
昔五胡亂夏,僅一再傳而滅。今東虜應讖,適二八秋之期。誠哉天道好還,況也人心思漢。慨自李賊倡叛,神京陸沉。建酋本我屬夷,屢生反側,遂乘多難,竊踞中原。衣冠變為犬羊,江山淪于戎狄。凡有血氣,未有不痛心切齒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義,代罪弔民,卧薪嘗膽,法古用兵。生聚教訓,已逾十年。正朔難偏,僅存一線。茲者親統大師,首取金陵,出生民於水火,復漢官之威儀。爾偽署文武將吏,皆系大明赤子,誰非中國紳衿。時窮勢屈,委質虜廷,察其本懷,寧無隱忍?天經地義,華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遼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養,遭逆虜三十載之摧殘。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爾二三孤兒,尚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婦。報仇雪恥,豈待異時;歸正反邪,端在今日。則張良報韓,先揮博浪之椎;朱序歸晉,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機革面,或臨敵改圖。以全省全部來歸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鎮來歸者,定與度地紀勛。或率兵而至,則論其眾寡而照數授職;或潔身而來,則就其職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國家撫賞之恩,原非一類,共在天地覆載之內,亦有同仇,無懷二心,視之一體。不但休屠歸漢,名高日;且如回紇扶唐,烈光葉護矣。本藩仁義素著,賞罰久明。先機者有不次之賞,后至者有不測之誅。一身禍福,介在毫芒;千古勛名,爭之頃刻。師不再舉,時不再來,布告遐邇,咸使聞知。敬哉特諭。
七月初七日,張煌言到達蕪湖,部下兵不滿千,船不滿百。他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名義發布檄文告諭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