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著錢 資源的價值|重新理解盈利與虧損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著錢

資源的價值|重新理解盈利與虧損

我再舉一個例子。以前有位歌星叫貓王,他在當歌星以前,是一位卡車司機。卡車司機的收入,假設是10萬元,當歌星的收入,假設是1000萬元,那麼這多出來的990萬元收入,其實就是貓王賺取的租。
這是倒過來的一個關係。事實上,一個企業家,當他把產品生產出來,放到市場上賣的時候,他會根據供求關係決定產品的售價。他是能賣多少就賣多少,能賺多少就賺多少。把錢賺到手以後,再把賺到的錢倒過來歸結到前面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要素裏面去,從而給這些生產要素定價,決定它們的價值。

思考題

請問,凝聚人類勞動越多的產品,價值就越高,這個觀點對不對?為什麼?

可見成本決定論是錯的,也就是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決定了產品的最終售價,這個邏輯關係是錯的。
一旦蒙受損失,我們就會重新對這個資源進行估值,繼續使用這個資源所放棄的最大代價,就以這個資源現有的價值水平來做估算。因此我拿這個碗來吃飯,成本不是按10萬元算,而是按10元算。也就是說,虧損會降低資源未來使用的成本。
供需關係決定商品價格,商品價格決定資源成本
與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尋租。理解了尋租的概念,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每個國家的人都很忙,但有些國家很富裕,有些國家卻非常貧窮了。
尋租概念的起源
我們前面說,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例如,我在北大教書,理論上我有許多選擇:我不在北大教書,可以在清華教書,可以在人大教書,在好多大學都能教書。選擇非常多。
盈利還有可能是連鎖效應、規模經濟等帶來的,那我們就要想辦法籌集資金,在這個環節上加大投資。
圖洛克指出,賊的害處在於,他們平添了人們造鎖的成本。人們為了防範偷竊,需要消耗真實的資源。這些資源是社會不得不承擔的凈損失。如果賊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那社會上節省下來的資源,就可以用到別處去,產生額外的經濟價值。
上一講我們解釋了,只要能夠帶來收入的資源都叫資產,而對資產的付費就叫租。照理說,尋找能夠帶來收入的資產,是人類共同的行為。但圖洛克指出,這些行為可以明顯地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類似醫生研製出治療癌症的藥物、歌星邁克爾·傑克遜改善自己舞姿的行為;而另外一類,是好像某個年輕人花了十年青春在官僚機構里謀取了一份正式的閑職的行為,或者像某家公司通過公關手段拿下壟斷經營權的行為。
凡是盈利都是意外
別以為只有壟斷者能夠賺取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一定的租。例如,你在公司上班,老闆給你1萬元工資,他指望你好好工作,全心全意工作,但實際上,你每天在工作時間抽出半小時來刷朋友圈。老闆不會因此炒你魷魚,你就賺了半個小時的租。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拿著這個經營權,賺多一點,他繼續這麼做;賺少一點,他也繼續這麼做。賺多賺少都是白得的,這就叫租。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把它叫「壟斷租」,因為它是在數量管制的保護之下從事的一種壟斷經營。
這時,我的當前最優選擇(在北大教書)跟我的次優選擇(回去當程序員)之間的收入是有巨大落差的。換句話說,如果北大知道了這件事,它給我的工九九藏書資降1000元,我會留在北大;降5000元,我會留在北大;降1萬元,我可能還會留在北大。
例如,我有一輛二手自行車,現在拿去賣只值100元錢,怎麼才能多賺錢呢?根據剛才說的會計學原理,需要增加這輛自行車的成本。我要給它上一道又一道的油漆,這樣車的成本就變得很高,它就能賣很多錢了。但這樣的車放到市場上去,是不會有人認賬的。

思考題

你認為,一個國家,怎樣才能減少尋租活動呢?

曾經有一位經濟學者,他說深圳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盒飯很貴,所以深圳工人的工資就特別高。這種說法對不對?不對。應該是深圳這個地方的生產效率特別高,願意跑到深圳工作的人特別多,所以推高了深圳各種資源的成本。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到郵局用一元錢買一張郵票,買到以後,假設我們隨時可以拿它到郵局換回錢,而我們跑到郵局換錢的折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我們用一元錢買一張郵票的成本是多少?成本是零。因為我們什麼都沒放棄。
可能是服務員的態度特別好。如果是的話,服務員的素質這一點就要升值,成本就要增加。因為如果不給這些好的服務員付更高的工資,我們就留不住他們。
這就是圖洛克了不起的發現:乞丐看上去好像能夠憑空拿到施捨,但他們拿施捨的過程本身是有競爭的,而競爭本身也是要消耗資源的。
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咖啡廳蒙受了虧損,我們得把造成虧損的原因找出來,降低對它們的估值,減少對它們的付費,讓它們的所得恰如其分地反映其貢獻。
重新估值不難,難的是找出盈利或虧損的原因
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在經濟學里,都是意外發生的。每當發生意外,我們就重新調整資源的未來估值,而資源使用的成本,就要按照這個新的估值來計算。所以,一旦出現盈利,資源的使用成本就會提高;一旦出現虧損,資源的使用成本就會下降。
很多城市的計程車,都是受政府數量管制保護的,計程車牌是有價的,是一個排他性的壟斷經營權,這種特權獲得的收入,我們也叫作租。
例如,政府官員手上有一項優惠政策,它值100元。張三想要得到這個優惠政策,花了50元來爭取;李四也想得到這個優惠政策,又花了70元;最後王五花了90元把政策爭取到手了。對王五而言,爭取優惠政策物有所值,但凈掙的也不多。但我們要看到的是,社會上爭奪這項優惠政策的競爭成本,是張三、李四和王五付出的總和,競爭的成本所造成的內耗,遠遠超過了優惠政策本身的價值。
我們前面說,租是你旱澇保收的收入,是你白賺的收入。但現實生活中,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競爭條件的變化,真正讓你旱澇保收的情況並不存在。實際上,旱澇保收這個概念是相對的。
我聽了這句話,當場認定他是一位經濟學高手,以後不管他說什麼,我都不敢懷疑他的經濟學水平了。
乞丐沒有白拿施捨

第018講 「租」是對資產的付費

可是,北大並沒有降我的工資,這多出來的5000元、1萬元,其實是北大白給我的。這是我白賺的收入,經濟學就把這部分白賺的收入叫作租。而我在北大提供的教學服務,就是不以收費的變化而變化的資產。也就是說,這5000九九藏書元、1萬元,無論北大是否給我,我給北大提供的教學服務不變。
第三個例子,有人說,王菲在演唱會中的酬勞特別高,因此她的演唱會票價就特別貴。這種說法對不對?不對。是因為喜歡王菲的人多,買王菲演唱會門票的人願意出的價更高,才使得王菲的勞動力資源變得更貴。因果關係也剛好是反過來的。
當我們得知這個碗不是一個普通的碗,而是一個珍貴古董的時候,我們獲得了盈利。凡是盈利都是意外,英文叫作windfall profit,也譯成「橫財」。橫財是在我們意識到這個商品的價值跟預期不一樣的瞬間產生的。

思考題

請問,你覺得你現在的工作,它的租有多高呢?

經濟學家戈登·圖洛克寫過一篇文章《關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 Monopolies and Theft, 1967),在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一個很天真的問題:賊對社會有什麼害處?
賊偷東西大家當然認為是不對的,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賊並沒有減少資源的總量,他只不過是把資源從一個人的口袋轉移到另外一個人的口袋。那在經濟學家看來,賊的害處在哪裡呢?
合理的經濟邏輯關係剛好反過來。不是產品的原材料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而是產品的供需關係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而最終產品的價格再反過來,決定它上面一層又一層、一環又一環的原材料價格。
如果我們在會計課上學到的這個原理是正確的,成本越高,產品的售價就越高,那麼企業家怎麼才能賺錢?答案是他們要想辦法把成本弄高。成本越高,乘上那個利潤率之後,能賺的錢就越多。但這個結論太荒謬了。
只要最終的房屋數量不發生變化,哪怕政府把土地免費送給開發商,最終的房價也不會有變化。假設市場上只有一套房子,那麼這套房子歸誰所有呢?有一百個人參與競買,出價最高的人出100萬元,其次是99萬元、98萬元……如果市場上只有一套房的話,這套房就歸願意出價100萬元的人所有。因此,政府無論是免費把土地送出去,還是高價拍賣土地,對最終的房價都不會造成影響。
三個例子
例如貓王,雖然他的次優工作是卡車司機,無論收入怎麼樣,他都會繼續當歌星。但是,努力與不努力,對他收入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他有沒有好好研究舞姿、好好跟歌迷互動,有沒有傳出大家不喜歡的緋聞,這些都會影響他的收入。
租的概念在經濟領域非常常見,經濟租、准租、尋租,這些概念我們都很常見,但是真正理解這些概念、用得好的人並不多。而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去思考,就一定能夠將其理解透徹,用起這個概念來,就好像一個行家一樣。
同樣,當教授,理論上說我留在北大,無論工作怎麼樣,收入都不會有很大變化。但實際上,我努力不努力,是不是經常更新課件,是不是經常跟同學互動,是不是經常參加學校活動,所有這些事項都會對我的收入產生長遠的影響。
也可能是咖啡豆質量特別好。這時候,我們就要重新評估咖啡豆的價值,要在市場上爭搶這些質量特別好的咖啡豆。
也就是說,他當歌星的收入減10萬元,減20萬元,減500萬元,減900萬元,他都照樣當歌星。這990萬元是他白賺的,這就叫租https://read.99csw.com

思考題

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的思維方式》(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裏面,有一道題說:「好生意如果旱澇保收的話,當人們逐漸了解之後,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政府拍賣土地不會推高房價
虧損會降低資源使用成本

第017講 最終產品的供需決定原材料的成本

重新估值並不困難,困難的地方,在於要找到那些帶來虧損或者盈利的資源。因為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資源往往都是捆綁在一起使用的。
作為相對概念的「旱澇保收」
從那一刻起,這個產品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我們繼續使用這個產品的成本,就要以新的價值為標準進行估算了。賺取利潤只是瞬間的事情,一旦賺取了利潤,這個碗就變成了另外一種資源。如果我們再把這個碗用作其他用途,那麼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就要以它在博物館里賺取收入的水平來計算了。所以說,盈利提高了資源未來使用的成本。
這兩種行為,表面上看都是在努力工作,但實際上它們對社會財富有不同的意義。前者增加了社會財富,而後者消耗了社會財富。
對此,阿爾欽在權威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2008)中「租」這個條目中寫道:「正因為這塊土地從事生產能賺取更高價格,才使它的租值被哄抬到這麼高。人們通過高價取得土地后,卻往往誤會,以為他們之所以能夠向顧客索取高價,是由於自己支付了較高的地租。」
旱澇保收的收入:租
當然,我虧損了。但我蒙受損失,只不過是受騙一瞬間的事情。在那一瞬間,虧損是意外的,是沒有想象到、預料到的,英文叫windfall loss,也譯成「橫禍」。
如果人們習慣把錢給遇到的第一個乞丐,乞丐們發現這個規律以後,會每天搶佔最優的位置;如果錢最有可能給外表最慘的乞丐,乞丐發現后,就會互相比慘,不洗臉不洗澡,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如果這樣還鬥不過對方的話,他們甚至會自殘。
我們把這個例子反過來。我到古董店花10萬元錢買了一隻碗,我相信這隻碗是乾隆皇帝用過的,回到家才發現是個假貨,只值10元錢。那麼,我拿這隻碗來吃飯,它的成本是按10元算,還是按10萬元算?答案是按10元算。
圖洛克的尋租理論,起源於他對乞丐行為的觀察。表面上看,乞丐得到施捨,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白拿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乞丐為了得到施捨,也要付出好多努力。比如,一天到晚蹲在那裡,看著路過的行人還要點頭哈腰。如果行人給的錢多的話,還會吸引一群乞丐,這時候乞丐和乞丐之間就會產生競爭。
最後,給你講一個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也有可能是選址選對了。這時候,我們就要對負責選址的經理的能力重新估值,付給他們更高的薪酬。
而在這些不同的大學教書,它們給我的收入應該是差不多的,因此只要北大給我的工資稍微少那麼一點點,我就轉到清九_九_藏_書華去教書,清華給我的工資再少那麼一點點,我就轉到人大去教書。

第019講 尋租——乞丐沒有白拿施捨

有一次幾個朋友在聊天,講起電影圈裡的潛規則,我就有一個存在已久的疑問:電影都是私人投資的,他們都非常注重效益,如果導演潛規則女演員,假公濟私,以次充好,選擇了一個不太好的女演員,最後投資人不會吃虧嗎?他不會去管嗎?導演真的能為所欲為嗎?
圖洛克這篇文章發表在1967年,這一年就正式標志著尋租概念的誕生,雖然他在這篇文章里並沒有用到「尋租」這個詞。「尋租」這個詞,是過了7年,另外一位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Anne Krueger)發表了《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1974)一文,才正式確定的術語。但不管怎樣,經濟學界就把1967年看作是尋租概念的起點,把圖洛克看作尋租概念的創始人。
再舉一個例子,我在街邊買了一個碗,花了10元錢,準備用來吃飯。買回來發現,這個碗是乾隆皇帝用過的,現在市場價值10萬元。那麼,我繼續用這個碗吃飯,成本是按10元算還是按10萬元算?當然是按10萬元算。因為我放棄的最大代價,是這個碗被送到博物館,吸引遊客所能賺回來的收入。
政府提供的土地,表面上看是一種租,不論地租的價格怎麼變化,這塊地都是地,不會改變。但實際上,你用放大鏡來看,這些地和地之間還是有不同的。有些地是一塊荒地,有些地已經三通一平,有些地是五通一平,有些地是七通一平,有些地政府不僅平整得非常好,還在土地上提供了很多軟服務。這些都會對土地的價值產生長遠影響。
在經濟學界,「尋租」這個詞則專指後者的行為,即那些向政府爭取優惠政策,讓自己得到好處,同時導致社會總資源發生耗散的行為。在很多國家,由於制度設計不當,尋租行為非常普通。這解釋了為什麼在這些國家裡,人們雖然每天都很忙,但整個國家卻非常窮。
尋租概念的特定含義
經濟學對盈利和虧損的解釋是異乎尋常的,只有掌握了成本的含義,我們才能夠準確地理解盈利與虧損。
關於產品價格的形成過程,存在兩種背道而馳的理論,一種叫成本決定論,一種叫供需決定論。成本決定論容易被人接受,但它的邏輯是錯的;供需決定論與事實相符,但它卻是反直覺的。
換一個例子,我們到快餐店買漢堡包,吃下第一口,這第一口的成本是多少?被吃了一口的這個漢堡包可能一分錢都賣不了,這時候,第一口的成本,幾乎等於整個漢堡包的成本。
如果剛才說的會計學原理正確的話,那麼世界上所有過時的產品都不會消失:馬車不會消失,蠟燭不會消失,磁帶也不會消失。不管它的成本是多少,只要乘上一個所謂合理的利潤率,它就能賣出去。但我們現在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世界。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放棄的東西越多,代價就越高;放棄的東西越少,代價就越少;如果沒有放棄,就沒有成本。
那麼,政府免費派地和拍賣土地,會產生什麼樣的差別呢?區別在於:如果政府拿土https://read•99csw.com地去拍賣,那麼政府收到的土地出讓金,就是明錢,這筆錢能夠進入國庫;如果政府把土地免費分派給開發商,開發商就會通過各種暗箱操作的辦法,去爭奪政府免費分派的土地。最後的結果是,政府本來能夠收入國庫的土地出讓金,會變成暗錢,在官員和地產商之間私分。
圖洛克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呢?原因在於,當時有一些經濟學家說,政府給一些企業特殊照顧、給它們壟斷權無傷大雅。有些企業得到政府的特別庇護,具有壟斷經營的權利,照理說應該賺很多錢。但是有些經濟學家去調研,發現這些企業賺得並不多。既然賺得不多,也就算了,別批評它們了。
圖洛克見此便做出反駁:我們不能只看那些企業本身賺了多少錢,它們多賺的錢當然是由消費者掏腰包的,但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塊很大的社會損失:這些企業在爭取獲得政府的優惠政策的過程中,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資源。
事實上,不是政府想高價賣地,就能把土地以高價賣出去的。政府之所以可以高價賣地,是因為人們對住房的高需求導致了高房價,而高房價才使得高地價成為可能。原材料(土地)的成本和最終產品(房屋)的價格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反過來的,不是前者決定了後者,而是後者決定了前者。

第016講 從成本角度理解盈利與虧損

根據會計學,產品最終的價格,等於原材料成本的總和,乘上一個合理的利潤率。這就是所謂的「成本決定論」。
但這隻是理論上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選擇?清華沒說要請我教書,人大也沒說要請我去教書,如果我不在北大教書,我的下一份工作,我的次優選擇,很可能就是我30年前乾的那份工作——程序員。我這把年紀要是重新去當程序員,收入一定要比在北大教書低很多。
經濟學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租」。所謂租,就是對資產的付費。這裏所說的資產含義非常廣,包括土地、礦山、人的才能、發明創造,甚至是特權。只要能夠帶來收入的資源都叫資產,而對資產的付費就叫租。
成本決定論站不住腳
在很多城市,政府高價拍賣土地收了不少錢。有人就說,政府賣地那麼貴,最後蓋成的房子當然就貴,是政府高價賣地推高了房價。顯然,這也是典型的成本決定論:原材料(土地)的成本會傳遞到最終產品(房屋)上去,因此土地的價格越高,房價就越貴。
例如,一家咖啡廳盈利了,由於這個咖啡廳是由一組資源構成的,我們不容易搞清楚,在這一組資源里,到底哪些資源帶來了盈利。
要全面理解租的含義,我們還得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再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三種學院——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的畢業生工資特別高。有人說,正因為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的教授工資特別高,學生交的學費才特別高,畢業生工作之後的工資也特別高。這種說法對不對?不對。應該是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的畢業生工資特別高,使得生產他們的原材料,也就是教授的工資特別高。因果關係是倒過來的。當然,只有這些學院裏面的教授工資特別高,才能吸引更好的人才在這裏任教。
但實際上,我們還是時不時聽到電影圈裡傳出有潛規則的事情。那麼,導演到底能不能為所欲為呢?這時我有一位朋友,這位朋友不是學經濟學專業的,但喜歡讀經濟學方面的書,他不經意地說了一句:「我也覺得奇怪,難道導演的租真的那麼高嗎?」
政府管制下的資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