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價格 如何減少競爭的無謂損失 競爭的維度|沒有人可以控制市場因素

第四章 價格 如何減少競爭的無謂損失

競爭的維度|沒有人可以控制市場因素

跟打擊空置率相關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要打擊投資需求,區分使用需求和投資需求。
房價上漲的正面因素

第044講 廉價保障房更貴

關於房價有兩種截然對應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一定要把房價壓下來。一次在計程車上,司機聊起北京的房價。他說政府是無所不能的,只要願意把房價壓下來,就一定能把房價壓下來。對於這一點,政府確實做了不少努力,各大城市從幾年前開始,就實施了很多限購政策。比如北京從2011年開始就有了房地產調控的細則,有北京戶籍的家庭不允許購買第三套住房,沒有北京戶籍的,在北京必須納稅滿5年才有買房資格。
很多人喜歡舉空置率的例子,說市場上很多房子是空置的,我們要收空置稅,誰空置了房子,就要懲罰誰,讓他多交稅,這樣人們就不敢囤積房子了。
這位學者的建議是,在那些非常好的地段批一些地出來,專門修建廉租房,讓有實際需求的人住上這些好房子,而在偏遠的地方批出一些沒人要的地來,供那些喜歡炒房的人去投資。這個想法可行嗎?
不顧一切要把房價降下來的做法不對,不顧一切要把房價頂上去的做法也不對。我們需要仔細區分,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房價上升,哪些因素導致了房價下跌。我們要讓那些正面的能夠改善我們生活的因素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我們要克服那些負面因素,使得房價能夠正確地反映人們對房屋的真實需求。
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是一個全世界都存在的大趨勢。2009年世界銀行發布了一個報告,報告中提到了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不同地區的GDP所佔的比例。日本有三個地方GDP特別高:東京、名古屋和大阪,這三個地方的GDP加起來,超過日本GDP總量的80%。換句話說,即使整個國家中別的地方都沒有產出,日本的GDP總產出也沒有太大變化。
第一個錯誤就是把住房看作手錶、鉛筆、可樂那樣的標準品。手錶、鉛筆、可樂都是標準品,基本不以時空的變化而變化。政府如果想向每個家庭提供這些標準品,相對容易做到。然而,住房卻不同。住房不是標準品,而是一種非常具體的服務。我們不可能抽象地描述一座房屋。

第045講 沒有使用需求就沒有投資需求

思考題

你所知道的房價持續增長的地區有哪些?房價持續下跌的地區又有哪些?

https://read.99csw.com
如果我們硬要把使用需求和投資需求區分開來、對立起來的話,就不會有人投資,就不會產生滿足未來市場需求的供給。幾年以後,新的房源就會萎縮;長此以往,居住條件會變得更差,而不會變得更好。
當然,如果政府真的要對我那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徵稅,我也有很多對策。怎麼證明房子是空置的?看水表還是看電錶?事實上,不管看的是水表還是電錶,我都很容易僱人定期去開開水龍頭開開電閘,讓裏面的水表電錶動一動。這樣除了平添一種新的職業,像遛狗一樣遛房以外,空置稅起不到任何實際的效果,而只會扭曲市場對房型設計的實際需求。
可見,無論怎麼限購,人都是有對策的。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人口集聚、中國的城市化還沒有完成,這些大城市對房屋的需求還在增長。
在北京,有非常好的醫院、劇院、大學。就像北京大學,有好多課程都是對外開放的。生活在北京的人,他們所付的房價,買到的不僅僅是一套普通的房子,還要加上周邊可得的服務,它們的價格怎麼會比別的城市、比邊遠的城市便宜呢?

思考題

請你分析,投資和投機有什麼不同?

房屋限購與對策
人口集聚提高大城市的經濟效率
把經濟學用到生活中,越是切身的問題,感受就越真切,體會就越深刻。以下幾講,我們將用學到的知識,來對住房市場的問題做一番概括性的分析。
但是如果反過來,我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我一個人住,裏面有兩個洗手間,有一個洗手間長期不用,這算不算空置?空置能算出來嗎?不能。
如果這個想法可行,政府就可以往天上一指,說喜歡炒房的人,你們上月亮去炒吧,好的地段,我們用來建廉租房。這可能嗎?這種把使用需求和投資需求區分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看法顯然是不合理的。
與政府大規模提供廉價住房想法一脈相承的,就read•99csw.com是所謂「控制空置率」的想法。
同樣一塊地,如果房屋能夠建高一倍的話,那麼它能夠提供的建築面積就會多一倍。這些限制也是促使房價上升的不利因素。當然這涉及一個技術問題,我們到底能承受多高多密的房屋。而世界上各大城市的經驗表明,高密度的城市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
但人是有對策的:如果限制每個家庭只能買一套房,那麼有些人可能就會假離婚,一個家庭變成兩個家庭;如果每個人只能買一套房,那麼每套房的面積就可能發生變化,人們會買一個面積很大的房子,交付以後再把它隔開,變成兩套房;如果一套房面積不能超過100平方米,有的人就會把房子建高一點,交付以後再把它隔成兩層……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權衡,這些資源放在私人開發商手裡,還是放在政府手裡,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誰更能夠設計建造出適銷對路的房屋,是政府還是私人開發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美國也有這樣的情形,就是政府為了大量修建廉租房,推倒了一些他們認為房屋質量不合格的社區,結果修建廉租房的速度遠遠低於推倒社區的速度,窮人就不得不搬到更遠的住宅區里,他們的居住情況反而變得更糟了。
在目前的中國,城市與城市之間差別很大,每個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小區的差距也非常大。一座房屋,坐落在西部的一座小城市,與坐落在北京的學區、上海的CBD(中央商務區),基本不是同一種商品。
當然同樣存在另外一些因素,這些因素也使房價上升了,但它們是負面的。例如房屋的交易不夠靈活,不夠頻繁;小產權房未能進入正常的流通渠道;城市規劃部門對房屋容積率的限制太大;房子不能建得太高,限制了土地的使用效率,等等。
如果房價上升是因為人口集聚造成的,那麼這種集聚就是正面的,我們不應該抑制它。如果非要把人趕走,或者剝奪那些已經來了的人脫貧致富的機會,其實對這些城市的繁榮發展是不利的,對公民的自立自強也不利。
凡是那些打擊投資需求的政策,不為投資開綠燈的政策,最終也滿足不了使用需求。
空置率不可能客觀衡量與計算
實際上我們看到,如果我有兩套50平方米的房子,當我不需要時,當市場上的價格合適時,我把其中一套租出去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我把100九_九_藏_書平方米的房子里的一間房租出去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隨口就能說出很多城市病:擁堵、空氣不好、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的機會更大等等。但人們為什麼還願意留在大城市呢?那是因為人口高度集聚的地方,能夠提供比別的地方多得多的機會。
房價漲跌,分清正負面因素
不要以為房地產商不管怎樣都要蓋房子,實際上他們是要看收益的。如果房子不能賺錢,他們就不會蓋房子了。如果限制有錢人多買房子,房地產商接著就會減緩投資,新樓盤推出的數量就會逐步減少,最後整個市場出售的房屋總量就會下降,住房的供需矛盾就會激化,實際房價就會更高,而不是更低。

第043講 房價上升好不好

使用需求是投資需求的基礎
分清了房價上漲的正反因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也就是說,不要破壞那些正面因素,而要改正那些負面因素。否則,只會讓城市住房成為更大的問題。

思考題

請你描述一下,你印象中20年前的老住宅標配是什麼?10年前的標配是什麼?今天住宅的標配是什麼?我們來做個比較。

只要我們看清楚這幾點,我們就應該堅持房屋服務市場化、商品化的道路。
要解決房價上升的問題,很多人想到的是一種非常直接的辦法:限制人們購買。
因此廉價保障房不可能是免費午餐,我們需要看清楚這幾個要點:房屋不是一種標準品,它是一種服務,是一種綜合的服務;私人開發商是這種綜合服務更好、更適合的提供者;如果讓私人業主自由轉讓房屋的話,這些房屋的流動性會更高,也會鼓勵人們積極上進,不同家庭上升的渠道也會得以拓寬。
一座房屋,不僅代表著不同的面積、格局、用料、裝修、樓層、朝向、設施,更代表著不同的配套、地段、學區、醫療、交通、治安乃至周邊未來的規劃和發展等。這些具體的內容不僅不相同,有時甚至天差地別。因此政府無法像提供可樂、鉛筆一樣向每個家庭都提供標準品的住房。
其實國外也有類似的經驗,那就是分了廉租房以後,大家都捨不得離開,就住在那裡,結果子女也在那裡受教育。當他們的情況有所改善以後,https://read.99csw.com還捨不得離開,本來子女可以到更好的地方就讀,但不得不留在原來的地方。這使得所謂的社會流動性降低了,上升的渠道收窄了。
而在中國,由於城市之間、地段之間、小區之間差距都非常大,如果政府一開始就給每個家庭分一套房,讓他們住在那裡,就相當於把人綁在這個廉租房上,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流動性,由此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但仔細想想,空置率沒辦法客觀計算。例如,我有兩套各5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住了其中一套,那麼可以說另外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是空置的。
廉價保障房不是免費午餐
現在有一個說法,說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要留下高端的人口,而把中低端的人遷走。這種說法有問題。如果一個城市只剩下高端人口,那這些高端人口中就自然會變出中低端人口來,否則誰來打掃衛生、修車、送快遞、看孩子呢?
第三個錯誤是,政府提供住房后,肯定會限制這種廉價房的有償轉讓,這樣會使得房屋之間的交易減少、流動性降低,這也進一步限制了資源的有效使用。
現在市場上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房價都是那些投資炒房的人炒高的。因此有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想法,說我們要積極地去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同時要打擊投資的需求。
既然限購仍然無法抑制房價,而中低收入的人又需要買房,有人就建議,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做法,由政府大規模提供廉價保障房。而政府向每個人每個家庭提供廉價住房的想法,有這樣幾個錯誤。
因此,擁有兩套小房子的人,很可能比擁有一套大房子的人,對市場有效配置住房資源的貢獻更大。但如果徵收空置稅,懲罰那些有空置房子的人,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因為人們都爭著盡量買大房子去了。
讓政府提供大規模保障房的第二個錯誤,是沒有看到這樣做的擠出效應,也就是說,當政府要提供大規模廉價房時,政府必須找地、找材料、找錢。所有這些資源都是排他性的,政府用得越多,私人用得就越少。
在美國,一個鋼琴老師的收入不一定比一個修車師傅高,開垃圾車的清潔工,收入很可能比大學老師還要高。誰賺得多,誰賺得少,講的不是職業的貴賤,而是互相依賴的程度。
新加坡的情況跟中國的情況差別比較大。新加坡面積小,提供一個標準品相對容易,因為它方圓也就幾百公里,人口流動性也低九九藏書得多。
我們見過很多例子,那些一早就到大城市打拚的人,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見到自己童年的夥伴。那些童年的夥伴,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而他們當年的能力、智力、本事其實差不多。因為在不同的平台上發展,遇到的是不同的機會,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就漸行漸遠了。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定要把房價頂上去。好多年前,一位香港著名雜誌的主編,寫了一系列文章證明香港的房價不能跌,他堅決反對當時的特區政府為窮人推出那麼多土地和廉租房。因為他認為香港很多人是貸款買房的,他們的財富都放在樓房上,如果房價跌了,有一大批人的房子就會變成負資產,就會破產,因此房價不能跌。
房價上漲的負面因素
實際上所有的投資需求,都是以實際使用需求為基礎的。沒有實際使用的需求,就不會有投資需求。給我們塊爛地,我們會去炒嗎?當然不會。
同樣,美國絕大部分的GDP,也是由那十幾個我們都喊得出名字的大城市產生的,這些城市包括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丹佛、休斯敦等。哪怕全美國都不生產,只剩下這十多個城市生產,美國的GDP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實際上,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房價一直在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集聚。很多人涌到這些城市生活,房價怎麼會不貴呢?
在大城市裡,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跟誰在一起。不要以為非得有天大的本事,才能夠在大城市裡立足。人與人之間講究的,不是你個人的本事有多大,而是你的本事跟別人的本事能不能相匹配,你們之間能不能夠互相服務。
經濟學家沒有學派之分,而只有好壞之別;好壞的標準之一,就在於是否相信世上有免費午餐。這樣劃分固然粗糙,但不失洞察力。很多事與願違並造成巨大浪費的公共政策,恰恰源自「免費午餐」的想法,而試圖以大規模修建廉價保障房來抑制房價的行動正是一例。
這就是美國和日本多年城市化、人口自然集聚產生的結果。當年世界銀行的這份報告沒有發布跟中國相關的數據,但是我們可以想想,要是講中國GDP產出佔比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可能還有成都、重慶,接下來可能就要算上香港和台北了。
而這隻是需求一方的對策,我們再看看供應的一方。
簡而言之,人口集聚和城市繁榮,都是使房價上升的正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