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決定生產力 預測未來|債券、保險與期貨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決定生產力

預測未來|債券、保險與期貨

失業保險金越高,失業率越高
在加拿大,到任何一個公立醫院看病,病人都得排隊。但是有一種患者,到醫院就不用排隊,只要到了診所,就能夠享受最先進的診斷和治療,不用等。
第三,概率事件是獨立於投保人意願的。也就是說,投保人自己不能夠控制風險的概率。生病,投保人沒辦法控制,這可以保;交通意外,投保人沒辦法控制,這可以保。但是談戀愛分手,這不能保,因為分手與否,投保人有很大的主觀能動性;考試不及格,不能保,因為考試及格與否,投保人也有很大的能動性。
美國有一個叫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聯邦突發事件管理機構)的機構,專門負責國家的洪災保險計劃,對那些保險公司不願意提供保險的房屋,以遠遠低於市場價格的保費提供保險。
還記得我們在開篇《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里講到的那位隨軍牧師嗎?他手裡拿著一罐乳酪、五根香煙,在軍營里走了一圈,手裡就多了一袋食物。
因此,期貨市場不是一個零和遊戲——所謂零和遊戲,意思是整個社會總的幸福程度沒有提高。相反,期貨市場是一個正和遊戲——人們經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風險以後,每個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保險服務的三個前提條件
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實施的所謂養老保險,實際上就是不斷地靠年輕人加入才能維持的制度。它們在設計這個制度時,沒想到的是,人們在退休之後壽命會越來越長,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小孩、養小孩,而醫療費和生活費也漲得起來越快。
政府提供廉價醫療,將產生龐大管制和管理費用
買保險的原理不一樣。買保險的人是風險厭惡型的人,不喜歡變化,不喜歡未來收入跌宕起伏,他只想要一種服務:無論未來如何,自己的收入都一樣。
可見,保險到底是一種人人按偏好自願購買的商業服務,還是一種對所有人公平開放的社會福利,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所謂的保險,雖然被稱為保險,其實不是保險。它們要保的事件,並不滿足我們前面講的那些能夠投保的事項的前提條件。
戴著經濟學的眼鏡看世界,就會發現生活中總是有不少值得思考的現象。有很多保險,名叫保險,其實不是保險,比如我們上一講提到的失業保險、養老保險;而有很多商品,明明是商品,卻又不被當作商品,比如教育、醫療等。
美國著名節目主持人約翰·司托索(John Stossel),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他說:
人的三種風險偏好
這些國家的養老保險實際上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商業保險,而是一種不斷地靠新人來維持的補貼制度,已經一步步走向破產的邊緣了。
前面在解釋利息理論時我們說過,任何資產的現值,都取決於人們對這份資產收入預期的折現和。但是對於未來商品,也就是期貨的價格,人們通常會出現不同的看法。每當人們出現不同看法時,就會通過期貨市場來表達,並從他們的不同看法中獲益。
我在海邊建了一棟非常棒的房子,四間卧室,每個房間都可以看到大西洋的風景。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割日越來越近,未來價格的不確定性就會越來越小,交割日產品的價格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穩定,期貨合同買賣雙方的意見不一致就會慢慢地收窄。到了期貨交割日,真相大白,大家就不會有不同的意見。
出了事,政府理賠。
通過儲蓄來未雨綢繆,它的特點是未來的結局可變,是有風險的:要麼保有原來的這份儲蓄,要麼這份儲蓄被用掉。
一個人在被解僱的一剎那,不是自願的;但是緊接著他沒有一看見工作就做,那就是自願的了。他在自願付出搜尋成本,尋找下一份值得乾的工作。因此,失業保險本質上不是保險,是一種社會補貼,政府用來補貼那些沒有工作的人。
在期貨市場上,對未來價格的預測越準確,就越有機會賺錢,所以人們會孜孜不倦地分析他們手中的所有信息,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更準確地對未來價格做出預測。期貨市場實際上是一個發現價格的良好機制,因為我們的判斷正確自然會得到回報,判斷錯誤會受到懲罰。
第二,每一個投保人所具有的風險概率是互不相關的。也就是說,投保的風險不能是全局性的,不能是涉及所有人的。比如全球性的核污染、氣候災害,這種風險保險公司沒辦法保。
實際上,期貨跟保險一樣,滿足了人們的一個基本需求,那就是對確定性的需求。總有一些人,他們希望無論未來發https://read.99csw.com生什麼情況,其收入或者支出都是穩定的。
因此,社會福利越高的地方,失業保險金或者失業救濟金越高,失業率就越高。
我們要問的是,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用水、住房,究竟是否符合商品的基本特徵?它們的生產需不需要耗費真實的資源?它們的品質有沒有高低之分?人們會不會對它們展開爭奪呢?

思考題

既然買保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是一種買賣商品的行為,為什麼有些國家,比如美國,它們要強迫所有的人都買保險呢?理由是什麼呢?

期貨市場滿足人們對確定性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一家保險公司接受所有人的保險,所有人都在這家保險公司里投保,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時候,年輕人基本上不生病,但也要交保費;年紀大的人常常生病,也和年輕人交同樣的保費。結果,老年人就佔了年輕人的便宜。
同樣風險的人越多,根據數學定律,他們之間產生風險的數學期望就越準確,離差就越小——這是大數定律的原理——這樣的話,每一個小組所要交的保費也越低。
其實他的研究結果一點也不奇怪。仔細想一想,氣象局的專家預測天氣的變化,氣溫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要緊的。但是對期貨市場里的當事人來說,氣溫的預測直接影響對農產品產量的預測,直接影響對期貨商品價格的預測,準確率高一點可能就是賺大錢,準確率低一點也許就血本無歸。
通過買保險來未雨綢繆,它的特點是未來不論生病還是健康,未來的收入都是穩定的,但這種穩定性得花錢來購買。而保險公司就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專門提供「未來收入一致性」服務的一種商業機構。
期貨的全稱是期貨合約,它是這樣一種安排:其中一方被稱為期貨合約的買方,他答應在未來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規定的價格,向期貨合同的賣方購買規定數量的某種產品。
還有一種保險,是美國政府提供的,專門保那些商業機構不願意保的保險,其實質也不屬於可自我維持的商業保險,而只是一種政府補貼。
除了細分,保險公司還會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加總(aggregation),即在每一個細分的組裡,增加每一個細分組成員的人數。
但事實上,這種看法完全誤解了期貨的作用。
最後,隨軍牧師手裡多了好多個蘋果,好多個橘子。當然,軍營里的物資總量並沒有變,但每個人的幸福感都提升了。
我是市場經濟的堅定支持者,但是——醫療很特殊,不能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教育很特殊,不能用市場化的方法來解決;能源、交通很特殊,不能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住房很特殊,不能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
政府提供免費或者廉價醫療,產生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在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一端,會形成事無巨細的開支管制,以及龐大的行政管理費用。

思考題

商業保險公司,它們的功能究竟是能夠減少社會上總的風險,還是不能夠減少社會總的風險,而僅僅能夠重新分攤社會上既有的風險?

我們在保險公司投保時,投保的事項必須符合三個基本前提條件:事件的概率性、概率的不相關性和概率的獨立性。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實際上它們就是商品。明明是商品,又不準人們以商品來對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人群劃分越細,被佔便宜的情況越少
現在新技術的發展——如基因技術——可以使保險公司比較準確地預測一個人將來得病的可能性。但這種基因技術,由於可能涉及歧視,未必可以推廣。
注意,咖啡廳想要的並不是高或者低的咖啡價格,它們要的是穩定的咖啡價格。這時就有人願意給咖啡廳提供這樣一種服務,即無論天氣怎麼變化,咖啡豆的價格都一樣——這就是期貨市場的功能。
如果人們對未來的價格沒有異議,沒有不同看法,那就不會有期貨。只有人們對某種商品未來的價格產生不同看法時,才會出現期貨合同的買賣雙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看到很多人都喜歡說這樣的話:
實施歧視符合保險運作原理

第070講 用期貨合約來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風險

把明明是商品的商品不當作商品來處理,這種心態和做法,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因為人們往往會以為不用交費或者少交費,窮人就能夠得到。但實際上,不管我們怎樣稱呼和處理這種商品,背後的經濟規律都在起作用。那些不恰當的分配方九九藏書案,反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
因為我那位設計師跟我說了,他說趕快建,沒問題,反正你的房子遭到海水破壞以後,政府又會出錢給你蓋一棟新的。
你猜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患者?你可能以為他們是有錢人吧?不是。你可能以為他們是很有權力的人吧?不是。你可能以為他們是明星吧?也不是。它們有一個特點,它們都有四條腿,它們是寵物。寵物到醫院里看病、接受先進的治療不用等,人到醫院里要等。
中國有句話叫未雨綢繆,意思是今天要為未來的不確定做準備。有意思的是,儲蓄和買保險,都是應對未來不確定的方法,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追求絕對公平不如實行「雙軌制」
保險的原理
鼓勵風險的「災難保險」
保險公司競爭招數之一:細分
期貨合約的基本安排
我們前面講到,保險公司是一種向客戶提供「未來收入一致性」服務的機構。那它們是怎麼提供這種服務的?相互之間又是如何競爭的呢?
以醫療為例。我們從需求者的角度看,醫療資源無疑是短缺的。人人都要,但價格又特別低,這樣的後果是,人們只能展開價格以外的競爭,那就是排隊。
當這家公司出現后,許多年輕人就到這家公司來投保,因為他們被佔便宜的機會減少了,當然他們要交的保費也就下降了。

思考題

在很多國家的健康保險裏面,都有所謂的扣除(deductible)和分擔(copayment)部分,也就是說,低於多少錢的醫藥費保險公司不付;而高於多少錢的,病人和保險公司一起共同承擔。很多健康保險都有這種安排。你認為,這種安排合理嗎?為什麼?

保險公司的運作和競爭
在挂號費不夠高的情況下,人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排隊,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每一個挂號費不夠高的地方,每一個實施低價公費醫療的國家,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英國、加拿大、美國,排隊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其實,給人們多一種選擇,總是更好的。在英國,每一個離境的遊客,都可以在海關把在英國購物所交的稅退回來。這個退稅的人龍很長。雖然英國是一個強調公平的國家,但就在這長長的退稅隊伍開頭,我看到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如果你付錢就可以不排隊。
這種追求絕對公平的想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除非資源足夠充分,人人都能夠同時得到快速的服務,否則最後誰都快不了。
想象一下,我們今天到餐廳里,愛吃什麼吃什麼,只要付錢就可以。但如果政府提供免費的食品服務,這時餐廳就會出現好吃的東西不夠或被搶光的現象。為了維持這個制度,政府就不得不規定,每個人每個星期最多吃多少雞蛋,最多吃多少斤豬肉和牛肉,請客吃飯每個月不能超過多少次,舉辦生日派對不能超過多少人……
看病難為什麼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期貨市場鼓勵人們對未來做更準確的預測
約翰·司托索在他的書《不!他們不行!》(No, They Can't,2012)中講過一件有趣的事:
我們說這個世界最基本的事實是,資源是稀缺的。既然資源是稀缺的,勞動力就必然是一種有價值的經濟商品,需要勞動力的工作崗位就是充分的,到處都是:道路需要更多的人打掃一下,幼兒園的小朋友需要多幾個人陪他們玩兒……如果不計較報酬多少,到處都是工作。
當然,我們剛才只是單純假設人生病只跟年紀一個因素有關,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生病跟很多因素有關。
養老保險為何不可持續
在期貨市場里,我們總能見到那些賺大錢的人,如果仔細問問他們,他們也曾經有過一次甚至多次大虧的經歷,但他們喜歡那樣。期貨市場不是賭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來就不可避免的風險。而賭博是製造了本來並不存在的風險,期貨市場跟賭博是有本質區別的。
這些管制措施是必需的,是這個制度維持下去的必備條件。但與此同時,就會產生大量的行政管理費用,而且也會誘發餐廳服務的惰性。這是我們前面討論過的,補供方和補需方之間的區別。

第069講 當商品不被當作商品

那些不被當作商品的商品
從經濟九九藏書學的角度看,歧視其實就是區別對待,是一種很自然的行為。而在保險業里實施歧視,也就是把人做細分,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符合保險運作原理的做法。但有趣的是,根據基因把人做區分,這一點目前在美國是非法的,原因在於政治家和大多數民眾普通認為這是一種歧視,他們認為人人都應該公平地享受保險的服務。

思考題

當商品不被當作商品,就會產生一連串無解的問題,除了醫療以外,你還能舉什麼例子呢?

很多國家(比如美國)的養老保險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個賬戶,年輕時自己替自己供款,政府替他管好這個賬戶,讓賬戶里的錢保值、增值,等他年老時這些錢歸他自己使用。
根據所有這些因素,保險公司能夠精確地計算出駕駛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車是否小心,每天上下班發生交通意外的概率是多少。這是保險公司在背後做的一系列計算,把投保的人做細分。
交易者通過期貨市場表達對未來的不同看法
很多人認為,炒期貨的人都是坐在電腦前、在交易室里工作,從事的是一種虛擬經濟,沒有參与真正的生產,所以應該將這種虛擬經濟跟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實體經濟區分開來。在他們眼裡,虛擬經濟不值得我們鼓勵。
這時,保險公司就要請精算師來仔細區分不同因素造成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從而對複雜的人群進行比較準確的細分。比如,在美國要給汽車買保險,那就得訪問不同保險公司的網站,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年齡多大,駕齡多長,單身還是成家,家庭住址的郵編是多少,公司的郵編是多少,開的是什麼車,曾經有過多少次違章,等等。
舉個例子,我願意給你10元錢,但有不同的給法。第一種給法,直接給你10元,沒有任何風險;第二種給法,給你10%的機會拿到100元,當然也有90%的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
這時購買期貨合同的人獲得了穩定性。比如剛才說的咖啡廳,它的報價如果是10元,到時它就會以10元的價格購買到咖啡。如果當時咖啡的價格已經漲到15元,它就免除了高價購買咖啡的風險。這樣咖啡廳的飲品單就不需要重做了,消費者的良好感受也能夠維持。
解釋完風險厭惡、風險偏好和風險中性三個概念以後,我們再看儲蓄和買保險之間有什麼區別。
因此,投保的事項,也就是保險公司理賠的事項,一定是有概率的,互不相關的,而且是獨立的。
第一是機會成本。一見到工作就做,後面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就沒機會去比較和選擇了。第二,一個人的工作履曆本身也很重要。比如我在大學當老師,如果丟了現在這份工作,至少需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半年去找另一份教書的工作。我不能馬上就去做別的工作,那會導致我的履歷很不好看。
有人有這種需求,就有人會提供這種服務,這種服務就是保險的服務。
這裏要指出的一點是,期貨合同本身並不能夠減少風險。風險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特有的,沒有人能夠徹底消除風險。期貨合同起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風險。有些人喜歡風險,讓他們承擔風險;有些人不喜歡風險,讓他們少擔風險。在這種重新分配當中各得其所,他們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
這多出來的一袋食物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在文中解釋過,這一袋食物,是這位隨軍牧師為交易的各方提供了更多幸福的證明。更直白地說,是軍營里有人對這位牧師說:「你要是能給我弄一塊麵包來,這個蘋果就歸你了。」另外一個人說:「你要是能給我弄兩根香煙來,這個橘子就歸你了。」
設想有另一家保險公司站出來,跟所有人說:這家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不夠好,我們會提供一種更好的投保方式,我們準備把投保的人群分為兩種:一種是年輕人,一種是老年人。年輕人買年輕人的保險,保費比較低;老年人買老年人的保險,保費會高一些。
這時又有第三家保險公司站出來說:我們公司不僅把人群分為兩種,還會把投保人分成100種,同歲的人放在同一個組裡。可以想見,第三家保險公司又比第二家保險公司更具吸引力。
要注意,不是說他希望未來的收入都很高或者都很低,他是希望無論自己未來如何,獲得的收入都是一樣的。他要的是那種「收入一樣」的感覺。
一個人現在還年輕力壯,但將來年紀大了可能會生病,為了預備將來治病的錢,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現在就開始存錢,每個月拿出10%的收入存起來;另一種是每個月拿出10%的收入去買保險。
而期貨合約的簽約人,必須包括三方,不僅包括買方和賣方,還包括期貨市場,後者是中間方。雙方通過期貨市場進行交https://read.99csw.com易,買期貨合約的人,是向期貨市場買合約,而賣期貨合約的人,是把期貨合約賣給期貨市場。通過中間人交易的好處在於,買賣雙方都免除了對方不能履行合約的風險,因為期貨市場具有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會履行單邊合約的信譽。
比如全國連鎖的咖啡廳,店主就不希望出售咖啡的價格天天變動,否則消費者的感受就會很差,他們對咖啡的價格無法形成穩定的預期。但是咖啡豆的價格,其實是波動的。有什麼辦法,能在咖啡豆價格變化的時候,讓咖啡廳出售的咖啡的價格保持不變呢?
好多年前我在拉斯韋加斯,進賭場換了20元錢的籌碼后,心裏就想著一件事,趕快把這20元賭光,就可以好好休息了。我是一個「風險厭惡型」的人,不喜歡賭博。
這本來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有違公平。因為這麼做的話,好的醫生都會去為那些付高價的病人服務了。
期貨市場的本質:分配風險
儲蓄的原理
我們知道,每當有免費午餐出現,資源就會被濫用。而為了使這個機制延續下去,政府就一定要對這種濫用行為進行管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炒期貨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是一種賭博和投機的行為。在期貨市場里,價格大起大落,有時確實會賺大錢,但有時會虧得一塌糊塗。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人們為了某個觀點爭論不休,但是一旦有人提出「我們賭一賭」,馬上就變得非常謹慎了。那是因為言論是廉價的,但是要承擔後果的話,就得謹慎了。
照這個邏輯推下去,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會更加白熱化。它們不僅把人按照同歲的標準來區分,它們還按月、按天、按出生的時辰把人做區分。分得越細,同一個細分組裡人的風險就越接近,他們被別人佔便宜的可能性就越低,要交的保費也越低,人們也就更願意到這樣的公司買保險。
這種辦法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今天繳納養老保險的人,等他們退休以後,社會上必須有相應的年輕人在工作,他們才能夠得到補貼。因為他們年輕時付的那些錢,已經被當時的老人們用完了。

第067講 保險的運作原理

在賭場里我看到另一個人,他胸前抱著一桶籌碼,雙手不停地往三台老虎機里塞錢。人之所以會賭博上癮,原因就在於他特別想重溫那種賺大錢的感受,為此他先虧多少錢都在所不惜。這種人就是「風險偏好型」的人。
一個人如果通過買保險來未雨綢繆,每個月拿10%的收入去買保險,如果將來生病了,保險公司會替他支付醫藥費;如果不生病,保險公司也不會還他的錢,因為這筆錢是用來購買「未來收入一樣」的服務的。
那怎麼辦呢?他們的辦法,是聲稱這些商品不是商品:教育不是商品,醫療不是商品,交通不是商品,能源、用水、住房,都不是商品。好像只要說它們不是商品,給它們貼上「必需品」「公共品」「特殊品」的標籤,它們就真的不是商品了,就能擺脫經濟規律的制約了。
我們先介紹三種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一種叫風險厭惡,一種叫風險偏好,還有一種叫風險中性。

第066講 未雨綢繆:儲蓄還是買保險

期貨市場的這個特點,鼓勵了人們系統深入地研究相關信息的活動。
回過頭來看期貨市場,也是一樣的。在整個世界里,雖然風險的總量沒有變,但是由於風險的分攤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滿足感得以普遍提升:那些討厭風險的人,哪怕多付一點錢,他們也得到了滿足;而那些喜歡風險、喜歡大起大落的人,他們得到了金錢的補償,也非常滿意。
在中國,排隊挂號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為了掛上一個號,要排幾天幾夜都是很常見的事情。明明是醫生和醫院應該賺的錢,現在卻落到了黃牛黨的手中,而病人並沒有少給。
這樣,保險公司通過雙管齊下,同時運用這兩招——細分和加總——就能夠使它的保險產品性價比更高,吸引更多的顧客,而保險產品因而也就能成為一種適銷對路、滿足市場需求、能夠自我維持的商業產品。
要避免問題連環出現,根本的辦法還是回到問題的起點,把那些本來就是商品的商品,毫不含糊地當作商品來對待。
有很多國家的政府會提供所謂的失業保險。問題是,失業本身既不是隨機的事件,也不是獨立的事件。失業和就業一樣,都是人自願的選擇。可能有人會說,至少有一種失業叫非自願失業——被人解僱了並不是自願事件。真的有非自願的失業嗎?

思考題

在2003年,有一位經濟學家羅賓·漢森(Robin Hanson),他要建立一個恐怖襲擊的期貨市場,讓人們去預測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恐怖襲擊活動。

因為預測準確了會得獎,人們就會把各種各樣的信息,反映在期貨市場上面。這時候,政府就可以利用這個恐怖襲擊的期貨市場,來進行反恐的活動。

這樣一個關於恐怖活動預測的期貨市場,是否可行?它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九_九_藏_書
這是多好的一種制度安排,為什麼就不能用到醫療上去呢?
但為什麼很多人沒有一失業就去工作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失業以後,花多長時間找到下一份工作,取決於他能夠付出多少搜尋的成本。誰也不會一見到工作就做,因為這當中有很多考慮。
說這些話的人,往往學過經濟學原理,知道經濟學原理自洽,但他們在情感上還是接受不了,他們不願意見到這些商品成為商品,當然很可能也是因為自己不願意為此付費。
我們先假設,社會上只有一家保險公司,它接受所有人的投保。為了討論的簡便,我們再假設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機會,但每個人生病的機會只跟年紀有關:年紀越大生病的機會越大,生病的風險就越高。
在這些國家裡,有人等得實在不耐煩了,於是就提出,能不能換個思路,實行價格雙軌制,可不可以排兩條隊:一條是便宜的甚至免費的,愛等的人在那裡等;而另一條是付費的,要付高價,那條隊就可以快一點。
這兩種做法的區別在於,如果是用儲蓄來未雨綢繆,將來年紀大了沒生病,儲蓄沒有被花掉,就賺了。但是如果運氣不好,生了大病,這份儲蓄就會被用掉,個人財富就會減少。
我們猜猜看,對天氣的預測,到底是氣象局更准,還是期貨專家更准?經濟學家理查德·羅爾(Richard Roll)的研究表明,期貨市場對佛羅里達州未來氣溫變化的預測,比國家氣象局還要準確。
這棟房子的建築地點非常獨特,因為它就緊緊靠在海邊。我父親跟我說別那麼做,太危險了,不應該把房子建到離海那麼近的地方。但我還是建了。
這很容易理解。假設不工作,每個月能得到1000元的失業救濟,工作了以後,卻只能得到2000元、3000元錢的工資。這時,人們發現辛苦工作一個月,得到的額外收入很少,還不如不工作。
但如果到時候咖啡的實際價格已經跌到了8元,而不是10元呢?這時咖啡廳也不會生氣,仍然以10元的價格購買到了咖啡。為什麼它虧了錢還高興呢?那是因為,它額外付出的這兩元錢其實是購買穩定性的代價,就跟購買保險是一樣的。一個人買了大病保險以後沒生病也高興,因為他的財富是穩定的。
保險公司競爭招數之二:加總
可見,政府的這種做法,是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那些商業保險公司不願意理賠的高風險事件,實際上不是在減少風險,而是在鼓勵風險。
有一個普遍的經濟規律是,政府向什麼徵稅,什麼就會減少;而政府補貼什麼,什麼就會增加。例如,政府補貼失業,失業率就會上升。
保險公司把人群分得越細,每個細分組裡的成員被佔便宜的機會就越小,交的保費就越低,這份保險的吸引力就越高。

第068講 那些不是保險的保險

失業保險是一種社會補貼
這就是保險公司之間展開競爭、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辦法:細分(segregation),把不同人的風險做精確的劃分。
養老保險其實也不是保險。每一個人都會老,這不是一個隨機事件。養老保險實際上也是一種政府補貼,一種轉移支付,把財富和收入從一群人手中轉移到另外一群人手中。
實際情況是,政府在做轉移支付——向那些正在工作的人徵收一筆錢,直接把這筆錢給那些已經退休的人。這是一種在同一時期里、在不同的人群之間進行財富分配的辦法。
如果選擇第一種給法,那麼你是一個「風險厭惡型」的人,你不要任何風險。如果你喜歡第二種帶有風險的選擇,而且風險越高你越喜歡,那你是一個「風險偏好型」的人。當然還有一種人,處於這兩者中間,哪種給法都無所謂,那麼他們就屬於「風險中性」的人。
第一,投保的事項一定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確定的。如果已經生了病,那就不能買健康保險,因為生病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事情了。生病之後,保險公司還要保,那就是做慈善,或者補貼,而不是商業行為。
除了保險,還有一種用來對付未來不確定性的產品,那就是期貨合約和期貨市場。
為什麼?因為人有政府提供的免費醫療保險,而動物沒有。動物享用的是市場化的服務,所以動物到了就可以得到服務。人不行,人得等,因為人享受著政府的補貼。有很多時候,一個人生的病其實並不重,拖垮他們身體的,是等待的時間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