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供應 好鋼用在刀刃上 比較優勢|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七章 供應 好鋼用在刀刃上

如果要在經濟學中找一個最普遍適用,又最違反直覺的原理,那麼首推的就是比較優勢原理。比較優勢原理,是經濟學里堅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講完利息理論、引入時間概念以後,再來討論這個原理,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豐|滿,更加具有現實感。

比較優勢|天生我才必有用

因為,比較優勢原理邏輯上雖然非常強,但要打開國門進行自由貿易,一旦涉及具體的行業,就會遇到具體的利益團體。每一個行業的既得利益者都會說:「自由貿易當然非常好,但是我這個行業非常特殊。」每個行業都強調自己的獨特性,結果改革開放就寸步難行。
要不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確實可以不參加任何國際貿易組織。
反對自由貿易還有一個理由,叫作「長期不練會生疏」,還有經濟學者專門為此寫過文章。
我們讓每一個行業都自己開放就可以了。
為什麼總有人反對自由貿易
兩次損失,並不等於沒有損失;兩錯加起來,並不等於一個正確。
比較優勢原理,最早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及賦稅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中提出來的。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的核心,講的是自己跟自己比,總有效率比較高、成本比較低的生產項目,專註這種生產項目然後跟別人進行交換,整個社會的財富就能夠增加,而個人的財富也能夠增加。
我們前面說過,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只要專註自己的生產,進行分工合作,處境就會得到改善。但是貿易對等的觀點卻認為,必須對等才能進行交換。哪種觀點對呢?
這種說法的真實含義,實際上就是讓消費者倒退回過去的時空,讓他們享受小範圍內分工合作的成果,而不是大範圍內分工合作的成果。如果有人跟我們說,我們應該只吃家裡種的食物,只穿家裡織的衣服,想想看,那會是什麼品質的糧食,又會是什麼品質的衣服呢?
長期不練會生疏
如果這種跨國的貿易持續進行下去,本國的落後生產者就難以為繼,他們就得另外找新的職業了,而再找新的職業需要付出很大努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本國的生產者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反對國際貿易的原因。
他的這種觀點其實是犯了一個錯誤,他認為一份工作好像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一樣,是一種有形的物資,人們可以搶來搶去。但實際上,我們在分析失業保險時就已經指出,工作是一種機會,人們只會選擇那些有價值的工作來做。
這時如果單獨地看美國,由於一直從中國進口紡織品,它對中國保持著貿易逆差;義大利一直從美國進口電腦,它對美國保持著貿易逆差;中國一直從義大利進口皮具,對義大利保持著貿易逆差(見圖7–2)。
因此,我們就要在事前規則和事後酌情之間做一個取捨。我們先簽訂一個一攬子國際協議,把這件事情從原理上、原則上給確認下來,然後回到國內,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突破,這要容易一點。
而對於美國工人而言,在新的國際分工和合作的格局當中,他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斷地學習,進一步突破勞動力市場的各種限制,這才是他們提高競爭力的正確方向。
一個沒有受過訓練的工匠,即使竭盡所能,一天也做不成一根別針。但是把整個工作分成18道工序,配備十多個工人,抽鐵線、拉直、切斷、削尖、磨平……每道工序都可以用機器設備來輔助工作。工人們努力工作,一整天下來,能夠做出12磅別針,相當於每人做出4800枚別針。
這種貿易失衡的關係有可能調整過來嗎?不可能。這要緊嗎?不要緊。雖然我單方面跟工作單位保持著貿易順差,跟其他的商家保持著貿易逆差,但總的來說,我個人的收支是平衡的。我付出的勞動跟我獲得的享受是大致相等的。具體我跟誰有貿易順差、跟誰有貿易逆差,這不重要。
分工可以減少工作之間往返的成本
按理說,要論國家安全,最應該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的軍事領域。但我們看到在軍事上,很多國家的軍隊https://read.99csw.com往往使用的是外國人生產的武器和通信設備。那為什麼到了平民使用的電腦產品、通信設施或者是老百姓吃的糧食,反而不能依靠外國的供應呢?
從長期而言,從整個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個國家,都是能夠保持收支平衡的。
國家安全
而在一些公共圖書館,如果有的讀者經常去,圖書館會提供一種專門位置服務,讀者借的書不用每天都還,他可以把書攤在那裡,明天來了繼續坐下看就可以了。這就減少了往返折騰的成本。
中國在2000年前後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我們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才加入了世貿組織。我對這種說法很不以為然。

思考題

一個國家如果在它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就打開國門,它的很多行業,就會受到國外更強的競爭者的衝擊,就會產生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的問題,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等到國力加強了以後,才打開國門呢?

過去改革開放剛開始時,大量的外地人湧入上海,上海為了保護當地人的工作機會,就曾經規定,在餐廳里跑堂的必須有上海戶口,在後院洗碗的可以是外地人,因為跑堂的收入要比洗碗的高一點。這種規定,短期看對當地人是有好處的,但長期看,反而把當地人進一步發展的能力給削弱了。
第三,比較優勢來自自己跟自己的比較。自己跟別人比,可能樣樣都比別人差,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會有比較優勢。我們只要生產一種產品,從事一種活動,就得放棄其他的機會。我們在放棄的機會之間進行比較,找到機會成本最小的那種,就是我們的比較優勢。
以糧食為例。很多人認為,我們有必要保有相當面積的農地,自己種糧食。理由是萬一跟外國人打仗,外國人不給我們提供糧食怎麼辦?原理上是有這個擔憂,但仔細想想,我們的邊界線非常長,要封鎖我們不是那麼容易。一旦打起仗來,中國的糧食價格上升,願意向中國提供糧食的國家就會多起來,積極性也會大為提高。另外,我們種一季水稻、番薯,三個月或者半年時間就夠了。如果國際貿易的渠道真的完全被切斷,那麼我們自己種糧食,三個月、半年也就能種出來。況且,今天的大部分糧食,都不是給人直接食用的,而是用來飼養牲口或投入工業生產的。
如果我們把上一講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把每一宗國際貿易所涉及的三方都考慮進去,就很容易明白:如果美國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進行貿易保護,那麼受損的是美國國內的消費者和中國的紡織品生產者。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對來自美國的電子產品進行貿易報復,那麼中國的消費者和美國的生產者也會進一步受損。
反對貿易自由化的理由當中,有一個很受歡迎的觀點,那就是貿易必須對等。
舉個例子。中國向美國出口紡織品,美國的紡織品生產者有意見,美國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實施了貿易保護和配額制度,這當然對中國的紡織品生產者造成了傷害。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因此就對美國進行貿易報復,對美國人賣到中國的電子產品進行貿易保護,施行配額限制呢?
關於貿易戰的很多很深的誤解,其實來自對「戰」的錯誤比喻。閉關自守的年代,別人要來賣東西,被說成是「狼來了」。如果別人的商品真是狼,那當然要擊退。問題是,那不是狼,而是價廉物美的商品,因此比喻錯了。用關稅來阻擋別國的商品,被說成是「宣戰」。如果真是宣戰,那當然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問題是,那不是宣戰,只是自殘,因此比喻也錯了。
比較優勢原理有幾個要點:
今天研製一款新葯,平均要花費10年以上的時間、數以億計的美元,這麼長的投資回報期、這麼巨大的投資金額,私人也願意投資。可見,如果幼年工業本身是值得投資九*九*藏*書的,私人也會投資,並不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扶持。反之,如果幼年工業根本不值得投資,那政府也沒有必要浪費資源和精力去保護了。
貿易逆差,就是一個國家從另外一個國家進口的產品,多於這個國家向另外那個國家出口的產品,貨幣凈流出的那個國家會出現貿易逆差;反過來,出口多於進口的國家,即貨幣出現凈流入的那個國家,我們就說它出現了貿易順差。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最大好處
亞當·斯密的分工協作原理的核心是:哪怕是天生稟賦一樣的人,只要專註某個細分領域的生產,就能夠減少在工作當中切換往返的成本,能夠熟能生巧,能夠讓機器的替代成為可能。
我們想想看,進口更多的美國汽車,這不叫讓步;進口更多的美國電影,這不叫讓步;讓我們的銀行業、讓我們的保險業早一點開放,這都不叫讓步。只要把貿易的三方都考慮進去,我們就能明白一個道理:貿易雙方總是得益的,受損的只是落後的第三方。所謂的讓步,其實是進步;愈讓步,愈進步。
當然,有一些產業技術要求比較高,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如果斷檔了,重建的時間會相當長。這種把時間維度上的預期考慮在內的想法是正確的。這時,我們要比較的是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對技能投資的收益和成本。練毛筆字和背英語單詞,都需要長時間積累,都不是撿起來就能上手的技能,但人們也仍然需要做出取捨,在有限的時間內主攻其中一項。
分工與合作給人們帶來更大財富
比較優勢原理的含義
反對自由貿易的第一個常見理由是國家安全。從概念上看,這確實是一個理由,但到了具體的行業和產品,我們還是要進行實事求是的考察和權衡。
這都不要緊,因為我們把這三者都放到同一幅圖裡看時,就會發現,它們的收支是相抵的。單邊的順差或者逆差不重要。
有人會問:「兩個人的情況不同,因此每個人總能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但如果兩個人的情況完全一樣呢?他們的DNA都一樣,是孿生兄弟,這時候分工合作還有好處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請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來回答。他說:即使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他們隨機擲骰子各自選擇一個職業,全力以赴專註地幹下去,然後進行交換,也會比他們兩種工作都做會更好。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曾經在美國國會以專家的身份做證,說自由貿易讓絕大多數的美國人能夠享受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自由貿易對每一個美國的消費者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既然別人已經愚蠢地搗毀了貿易的道路,雙方都已遭受了損失,我們就不應該靠進一步搗毀貿易的道路來報復對方,因為這樣做只會加重雙方遭受的損害,而且往往會誘使對方變本加厲。
然而,很多國家也有不少這樣的經驗教訓:那些經過扶持的幼年工業,越扶持就越長不大,最後變成年邁的幼年工業。
如果要在經濟學中找一個最普遍適用,又最違反直覺的原理,那麼首推的就是比較優勢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較優勢原理,是經濟學里堅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一,它指的個體可以是個人,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地區,甚至可以是國家。
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就信誓旦旦地說:「如果我當了總統,我就要把工作從日本人手裡搶回來,從墨西哥人手裡搶回來,從中國人手裡搶回來,讓美國人有工作可做。」
亞當·斯密解釋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原因有三個。
任何一宗國際貿易,至少涉及三方人士:本國的消費者、本國的生產者、國外的生產者。所以任何一宗成功的國際貿易,本國的消費者從國外的先進生產者那裡買到商品以後,本國比較落後的生產者就受損了,他們就會說分工和合作的各種壞話。
貧富分化九*九*藏*書
每個國家都能保持收支平衡
第四,如果每個個體都集中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放在那些放棄的機會最小,也就是成本最小的生產活動上,那麼整個社會總產量就會達到最大。每一個個體的處境,通過交換,就都能夠得到改善。
工作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還出現了一些新型的國際貿易組織,它們要求國家和國家之間要有平等的交換條件,各國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必須相同。這些條款其實是限制貿易的條款,因此要加入這樣的國際貿易組織,我們反而要謹慎。
我們先從個人的情況來看(見圖7–1)。我每天到樓下的咖啡館買一杯咖啡,這時我跟咖啡館之間的關係,永遠是我付錢,它提供咖啡。也就是咖啡館和我之間,永遠保持著商品的單向流動,我和咖啡館之間存在著貿易逆差。我跟家附近的雜貨店、計程車公司、社會上所有為我提供服務的商家,都存在著貿易逆差。而只有我跟我的工作單位之間存在著貿易順差——永遠是我在提供服務。
扶持幼年工業

圖7–1

第074講 貿易保護理由辨析

有趣的是,在新聞里,我們不僅會聽到抱怨貿易逆差,還會聽到抱怨貿易順差。當人們抱怨貿易逆差時,說我們國家的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這時,他們沒有提到,由於進口了許多外國商品,他們國家的人享受了許多優質商品。當人們抱怨貿易順差時,他們會說,我們國家的資源都被外國人給買走了。但這時他們沒有提,我們賺了不少外國人的錢,從而獲取了將來進一步享受外國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機會。

第073講 貿易對等和貿易報復

所謂幼年工業,就是一個國家還沒發展健全的工業。很多人認為,國家如果不對其幼年工業進行保護,如果不逼著國內的消費者買這些幼年工業生產的產品,大家都一窩蜂去買外國的產品,那麼這些幼年工業就永遠長不大。
確實,我們只要自己開放就可以了,不需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我們就能夠從中獲益。但加入世貿組織的一個重要好處,是倒過來根據一個國際協議逼迫國內的保守勢力進行改革。
以比較優勢為指導,分工合作一定是對雙方都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兩位經濟學大師,大衛·李嘉圖加上亞當·斯密,為我們今天的分工合作、自由貿易,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解除貿易壁壘不是讓步
貿易順差或逆差都不重要
你不找競爭,競爭會來找你。不斷迭代,不斷學習,才是長久之道。
當然,我們可以在特定的場合虛張聲勢,說我要報復你,但並不是要真的報復。因為真的報復,就會造成二次傷害。打開國門,歡迎自由貿易,解除貿易壁壘,解除我們國家對外國進口貨物的限制,這永遠都是對的。
有人可能還會問:「既然打開國門解除貿易壁壘本身就是好的,我們單方面就可以這麼做,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地談判,去加入世貿組織呢?」
人們反對自由貿易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工作流失論。他們認為,一個國家實施自由貿易以後,工作機會會流到外國去,結果本國的工人就沒有工作可做了。
當然,要理解糧食安全這個概念,我們還需要綜合政治等多種因素做具體的分析。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現在資本都跑到發展中國家去,跟那裡的廉價勞動力相結合了,這些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確實被後來居上者排擠甚至替代了。他們該怎麼辦?正確的解決辦法,是不斷學https://read.99csw.com習、不斷提升、不斷自我迭代,而不是故步自封,企圖通過阻止競爭來保住自己的地位。

第071講 比較優勢原理

理解比較優勢原理並不難,難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很好地應用它。
第二,它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每個個體的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這看上去像是個假設,但其實是一個基本事實。任何人每天就只有24小時,而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國家,天生的稟賦和掌握的資源也都是有限的。
貿易報復將傷害國內消費者
大家在大學時代,往往沒有固定學習的位置,學習的成本就比較高。因為早上好不容易跑到圖書館找到一個座位開始讀書,讀了一會兒,中午吃飯時又需要把東西收拾好離開。下午和晚上又要重複這個過程,往返折騰的成本很高。
分工促進「熟能生巧」

第072講 順差逆差,孰優孰劣

如果有人說:「美國人,你們已經在我的左腿上插了一刀,傷害了我們的紡織品生產者,我打算在我右腿上再插一刀,傷害我們中國電子產品的消費者。正是因為你插了我一刀,所以我還要插自己另外一刀。」那你肯定會覺得,他這話講不通。
這個原理的含義是說:在一個社會裡,每個個體如果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對他們來說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些產品,然後跟別人進行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就能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論他們的絕對生產能力是高還是低。
任何一個人,不可能對誰都保持貿易順差,也就是說他不可能長期只工作不消費。國家也一樣。同樣,任何一個人也不可能對誰都保持貿易逆差,也就是他只消費不生產,永遠不勞而獲。國家也一樣。
通過這種國際分工和合作,每一個國家都專註于生產它們擅長生產的產品,專註于生產它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專註于生產對它們來說成本較低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每一個國家都能夠從中獲益。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生產襪子的成本高,還是製造飛機的成本高?答案是,中國人製造飛機的成本更高,因為放棄了能賣錢的襪子,而做出來的飛機恐怕還找不到買家。所以中國工人在當時的條件下,就應該集中精力生產襪子。

思考題

很多人會說:「自由貿易雖然好,但是貿易必須對等。如果一個國家不對另外一個國家開放,那麼另外那個國家也不應該對這個國家開放。貿易自由必須以貿易對等為前提。」這個說法對不對?為什麼?

把錢留在本地
要注意的是,每當我們談起貿易順差或逆差,都是針對特定的兩個國家而言的。同一個時刻,同一個國家與兩個不同的國家之間,會產生各自不同的順差逆差關係。
以農業為例。農民長期不種地,都跑到工廠里工作,都到城市裡經商,對種地確實會生疏,但並不要緊,這是值得的。農民需要重新回去種地的時候,頭一兩個月是有點生疏,但很快就熟能生巧了。
反對自由貿易的另外一個常見理由,是說一個國家必須扶持它的「幼年工業」(infant industry)。
分工也是如此。專註地做一件工作,可以減少人們在工作當中切換往返的成本。

圖7–2
反對自由貿易還有一種觀點,是認為我們應該把錢留在本地,把錢留給自己人賺,別讓外人給賺了。
也就是說,兩個人即使天生的稟賦是完全一樣的,李嘉圖所講的比較優勢原理也仍然有效,分工和合作仍然能read.99csw.com夠替雙方帶來更大的財富。
人們反對自由貿易還有一個理由,說它會加劇貧富分化。但這跟現實肯定是不相符的。自由貿易能把那些先進國家的資本跟落後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結合起來,這對生產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幫助。越是貧困的國家、越是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在開放、分工、合作、自由交易的過程中,得到的好處越大。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分工合作能使所有國家都受益,為什麼每個國家還有那麼多聲音反對自由貿易、反對分工合作呢?」
這些抱怨都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分工合作的社會裡。我們不能僅僅因為貿易出現了逆差或者順差而抱怨或者讚揚。這個現象本身沒有給我們足夠的信息來判斷順差和逆差到底是好是壞、是否值得。
在1999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取得重大成果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愈讓步,愈進步》。我說中國所做出的那些解除貿易壁壘的承諾,其實不是讓步。
很多人說:「自由貿易顧然好,但是它不切實際。你想公平貿易,可人家不幹,所以每當遇到那些對我們進行貿易封鎖、貿易限制的國家,我們就只能以牙還牙,對它們的產品也進行封鎖和限制。貿易自由必須以貿易對等為前提。」
另一個原因,是分工可以促進熟能生巧。專註地做同樣一件事情,能力就會逐步提高,甚至達到別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亞當·斯密說的第三個原因,是分工能夠使機器替代成為可能。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看著很複雜,但是經過分工變成很多道工序以後,有些工序就可以由機器來替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有這麼一段非常生動的描述:
我們經常在電視里看到一些專家,憂心忡忡地討論國家和國家之間所謂貿易順差、逆差的問題。這就是沒有搞清楚比較優勢的表現。
那麼,特定的兩個國家之間,如果產生並且長期存在貿易逆差或者順差,是一件值得擔心的事情嗎?
我到歐洲旅遊時,發現有些景點規定必須讓當地人做導遊帶遊客參觀,但這些當地的導遊其實什麼服務都沒提供。很顯然,這是一種保護當地人就業機會的規定。這種規定表面上看對當地人有好處,但從長遠看,實際上把當地人自我更新、自我迭代的機會給剝奪了。

思考題

會不會存在一些生產能力比較強的國家,它們對外出口的數量,總是大於進口的數量?同樣,會不會也存在一些生產能力比較弱的國家,它們出口的數量,總是少於進口的數量?這種情況值得擔心嗎?為什麼?

我跟著周其仁老師去做過調研,發現周老師做調研的能力非常強。不僅有親和力,能夠很自然地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且很善於把不同的故事編織起來,形成一個合理的整體。用他的話說,就是能夠把事情縫起來。我說真佩服你這種能力。他說很簡單,干一萬個小時就可以了。他是說,專業化可以促進熟能生巧。
力主扶持幼年工業的主張,其根本問題在於沒有看到,其實只要國家政策得當,私人也能夠做出非常長遠的規劃。一個項目只要收益足夠大,私人等多久都願意。
上升到國家跟國家之間的關係,道理也是如此。美國永遠買中國的紡織品,這要緊嗎?不要緊。因為美國也源源不斷地把它的電腦賣到義大利去,而義大利又源源不斷地把它的皮具賣到中國來。
原因在於,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鐵板一塊,都存在一個抽象的國家利益。所謂的國家利益,最終都會落實到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集體,最後是每一個個人。
分工使機器替代成為可能
一個邏輯清晰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一種狀態,就是我們明明知道那個原理是對的,但是面對與之矛盾的那些方案、說法、觀點,還很難一下子就指出其錯誤所在,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