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協調 眾人如何彼此影響 經濟周期|聰明人彼此不同意

第十章 協調 眾人如何彼此影響

經濟周期|聰明人彼此不同意

第二,短期的經濟波動,往往來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費時表現出的非理性,貨幣流通量變化對人的行為所產生的引導作用,政府短期的經濟政策所造成的影響,等等。
但貨幣主義者認為,人們拿了錢也不會消費,他們說:「你一天消費多少錢不是根據你那一天的收入而定的,而是根據你對未來平均收入的預期而定的。」
為什麼在高度科學化、數學化的經濟學已經佔領了大學的經濟系和研究所,成為行業的標準的今天,一本用日常的語言書寫,帶有文學的筆觸,以一位記者觀察生活的視角寫成的經濟學散文,會有這麼強的生命力呢?
奧地利學派看經濟周期的起源
凱恩斯不是職業經濟學家,而是英國上流社會的名人、記者、政府官員和投資家。他在1936年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此開創了宏觀經濟學這個學術分支。這本書到今天,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你到美國的書店去看,不管書店有多大,不管經濟學的書架有多小,裏面一定還放著凱恩斯的這本《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這其實就是我們前面在利息理論部分所講的——在時間維度上平衡消費,才是人們提高幸福感的辦法。
第三,研究經濟現象要研究人的動機,要了解相應的人文背景。我的一位經濟學導師,奧地利學派的專家彼得·柏特克(Peter Boettke)就經常舉一個例子。他說如果我們看美國紐約中央火車站,看裏面的人不斷地從列車裡走出來又走進去,如果僅僅分析這些數據,可能會得出這樣一個規律:人們每到7點鐘就會走進一個盒子,這些盒子把人從城市的一頭運到另一頭,到下午5點鐘這些盒子又會把人從城市的另一頭運回這一頭。但我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到了周六、周日,這種現象就變得非常不明顯了。我們只有明白人們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周六周日休息的這個人文社會背景,才能充分地理解經濟現象。
世界上不僅存在風險(risk),還存在不確定性(uncertainty)。所謂的風險是那些我們能夠用數學的方法來計算的或然性,你擲一個骰子,有多大的可能出現1,有多大的可能出現2,這是我們知道的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前面四講中,不同的學派對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以及政府應採取的措施,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論。這些不同的理論有時候是互補的,有時候是針鋒相對的。但有意思的是,這些理論的領軍人物,都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今天在講奧地利學派時所指的經濟學家,不僅僅包括來自奧地利的門格爾、龐巴維克、哈耶克、米塞斯,還包括英國的經濟學者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David Hume),甚至包括美國的學者費雪、布坎南、科斯和圖洛克等。奧地利學派指的不再是學者的國籍,而是一種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個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每年的GDP增長比例是比較確定的——2%、3%。根據這個比例,貨幣增長量也就是2%、3%,需要把這個百分比當作一個常數寫到憲法里去。
經濟周期持續的時間長短,也就影響了這些經濟學家對政府干預政策的態度。
貨幣政策是通過發鈔的辦法影響人們的預期,使得就業得以增加。當然發鈔會引起通貨膨脹,但早期的凱恩斯主義者相信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著替代關係,多發鈔失業率就會降低,但後來發現這一招不管用了,市場出現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同時高漲——滯脹——的情況。
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之所以能夠興起,是因為有一些經濟學家不同意凱恩斯主義學派的主張。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宏觀經濟現象涉及的變數太多,而我們研究的宏觀經濟現象本身,數量又是有限的。
在貨幣蔓延到社會每一個角落的過程中,貨幣像蜜,它對人的行為會產生引導的作用。如果政府發行貨幣的數量和過程不得當,就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誤導。
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卻認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外生變數、衝擊,其實是無所不在的,發生意外的衝擊是我們真實生活里的常態。
當人們面對不確定性的衝擊,當他們發現用精準的數學根本無力招架、無法應對的時候,他們就只能訴諸直覺、比喻、經驗、自信以及勇氣。這是宏觀經濟學真正深不可測的原因。
具體寫多少——是2%、3%,還是3.5%——不要緊,關鍵是要把它當作一個常數寫到憲法里,誰都改不了,這樣人們都能有一個明確的預期。這是貨幣主義者提出的對付經濟周期的辦法。
前面我們介紹貨幣數量論時,講過一個公式:MV=PY,即貨幣流通量乘以貨幣流通的速度,等於社會的平均物價乘以社會的生產總量。根據這個公式,影響物價水平的因素包括了貨幣流通量、貨幣流通的速度,以及一段時間的生產總量。
但電飯煲是一件耐用品,一旦投資了,你能確保家裡每天都有那麼多的客人來吃飯嗎?很可能不會。正因為很可能不會,人們才不會一有客人來家裡吃飯就買電飯煲。反應過快是錯誤的、是不經濟的,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停一停、看一看,對時局做個判斷再採取行動,才是合理的。
當然,經過這麼多年的爭論,宏觀經濟學家還是達成了一些共識:
奧地利學派的興起
社會上一開始會出現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制訂長遠的規劃,籌措大筆的資金,僱用那些本來不會僱用的勞動力,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但這時政府增發的貨幣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樣,向整個經濟體的每一個角落慢慢地滲透。儘管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人們還是開始感覺到物價在飛漲,錢即便掙了也買不到原來能買到的那麼多東西了,人們遲早會恍然大悟,真切地感覺到通貨膨脹來了。
弗里德曼的名言是:「通貨膨脹到處以及永遠都是一種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everywhere and always a monetary phenomenon.)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基本辦法有兩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把今天的責任推給將來的人,這麼做可行嗎?這個國家長遠該怎麼辦?凱恩斯的經典回答是:「從長遠而言,我們都將一命嗚呼。」他的意思是,情況很特殊,這次不一樣,管不了那麼遠的事了。當然,人們隨時都可以把「這次不一樣」作為違反原則的理由。
奧地利學派關於經濟周期的基本觀點
這個故事說的是,今天的人債台高築,解決辦法是讓將來的年輕人來還債。
它到今天為止還是暢銷書。尤其到了經濟出現劇烈的波動,人們看不懂經濟的走勢,感到眼前迷茫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起這本書,他們就會拿起這本書,他們就會討論這本書。
因此,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基本主張是,政府應該逆經濟周期而行,人們都在消費時政府就少採取動作;人們都不消費時,政府就應該積極消費、積極投資、積極生產。
生活中到處都是衝擊,要應付這https://read.99csw.com些衝擊,人們的反應不是即時的,而是滯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漸進的。這本身就是合理的。額外的干預不會解決問題,而只會產生新的問題。
凱恩斯的直覺非常准,他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就用他獨特的語言來描述這種現象。在他的著作里,這種難以名狀、難以刻畫、難以衡量的不確定性被稱之為「動物精神」。他說正是由於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們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經濟不發展了,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要鼓勵人們去消費。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經濟學派建立了一種宏觀經濟學理論,也有一些歷史數據的支持,這種理論看上去是自圓其說的。但只要我們把視野放寬一點,把這種理論多放到幾個不同的歷史情境中去看,就會發現它好像說不通了。每個學派都截取了一段對自己的理論有利的歷史,但事實上他們的理論也就僅僅適用於這一段歷史。
我們在講利息理論時講過,利率是衡量人們耐心的一個指標,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就越高。真實利率如果下降,那就意味著人們覺得未來的前景更明朗,期貨在今天看來就越值錢,於是人們就會覺得投資未來是有利可圖的。也就是說,政府大量發鈔會導致利率下降,儘管這種利率下降是暫時的,是名義上的,而不是真實的,但它還是會誤導人們增加對未來的投資。
看完這些大經濟學家的理論,人們很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這些聰明人會彼此不同意?
這八大問題是:
人們今天消費多少不取決於今天的收入,很少人會因為今天發了工資就大手大腳地把它全部花光,而在其他不發工資的日子里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人們的消費水平是根據他們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所以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不會奏效。
當時門格爾和龐巴維克都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任教,德國的歷史學派的學者就把門格爾這一學派戲稱為奧地利學派,以嘲諷他們遠離德語世界的學術主流。而事實上,奧地利學派之後就沒繼續在奧地利發展了,他們的研究方式、研究範圍轉移到了整個歐洲,其他不同國籍的學者也紛紛加入了這個陣營。
如果你真的打算把這1萬元用來改善自己的飲食,你可能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多買一些飲料、啤酒或者二鍋頭,讓每一頓飯都吃得有滋有味,這樣得到的效用才會更大。
所謂金本位就是以黃金的數量為發鈔的依據。奧地利學派認為在一個國家裡或多個國家組成的經濟體里,乃至整個地球上,黃金的數量是有限的、基本不變的。如果以黃金作為發鈔的依據,就基本可以鎖住貨幣發行的總量。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找一種世界上數量不變的東西作為發鈔的依據,這樣貨幣發行的總量也就不變了。
正是由於價格反應遲緩,市場沒辦法自行調整,政府就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在社會總需求不足時,代替人們形成需求,產生消費。人們不花錢政府來花錢,這樣才能夠渡過經濟危機的難關。
而不確定性,指的是那些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比如500年前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想象過互聯網、人工智慧、無人駕駛這些事情,所以根本談不上去計算這些事情發生概率的問題。
貨幣政策失靈后,凱恩斯主義者就集中主張通過財政政策進行干預,那就是政府花錢辦大事。政府的錢從哪兒來呢?不準印錢,就只能通過收稅或者借債的辦法。這就解釋了「二戰」以後絕大多數信奉凱恩斯主義的國家,政府都債台高築的現象。
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八大問題
第一,主張貨幣不是中性的。我們前面講過貨幣像水也像蜜,貨幣從長遠來看像水,它能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存款都加一個零的話,真實的經濟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對關係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但這個過程卻是漫長的。
對於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不同的學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我們這個單元會逐一介紹這些學派的觀點。這一節首先要介紹的是奧地利學派。

思考題

針對貨幣主義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和真實經濟周期學派的理論,你認為面對失業,政府應不應該袖手旁觀、無所作為?為什麼?

所有這些都是聰明人彼此不同意的原因。不能怪經濟學家見解太多,只能怪問題太難了。
而政府企圖平息經濟周期的措施,本身可能就會增加經濟的波動,就像在一個嘈雜的環境里政府大喊一聲「大家不要吵」,這句話本身可能就增加了雜訊的分貝。
宏觀經濟學家的六大共識
乾旱、地震、颶風、洪水,當然是一種衝擊;新的科技發明、新的技術創新、新的市場營銷手段、新的支付和結算方式,也是一種衝擊;新的觀念、風尚、潮流,也是衝擊。
政府的政策賴以形成的經濟模型,其中的參數是會隨著人們預期的改變而改變的。當人們一旦形成預期,那些模型就不起作用了。
奧地利學派的基本主張
顧名思義,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名稱來自大經濟學家凱恩斯。凱恩斯於1946年去世,我想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會同意,如果他能活到今天,就一定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理論完全正確,而是因為他的思想、觀點激發了經濟學家持久而廣泛的探索。不管這些經濟學家自己形成了什麼派別,他們都會向那位最早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濟學家致敬。
這就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思想。這個學派的兩位領軍人物芬恩·基德蘭德(Finn Kydland)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在2004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閑置的這部分勞動力該用到哪裡去,一時半會兒是找不到出路的,他既不可能跑去幫別人燒磚,也不可能找份兼職干。只有當這種情況維持相當一段時間以後,人們才會逐漸地想出對策來,把那一部分閑置的勞動力利用起來。
同樣的道理,市場里存在一定程度的庫存、積壓,房屋出現一定的空置,都是合理的現象。
如果要研究的經濟現象數量不夠,而對經濟現象產生影響的因素又太多,那麼人們就無法釐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經濟現象。這就像我們解方程式,變數數比方程數多,這個方程組就解不出來。
這些學派希望通過宏觀經濟調節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凱恩斯主義學派看經濟周期
宏觀經濟學家爭來爭去到底爭什麼呢?我找到了一個表格,縱向有8列,指的是宏觀經濟學家爭論的8個大問題;橫向有7行,代表的是7個經濟學派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看法,因此表中總共有56種不同的觀點(見表10–2)。
我們前面幾講分別介紹了幾大經濟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關於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經濟學派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奧地利學九*九*藏*書派認為,那是亂印鈔票造成的;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那是人們忽然不消費、總需求不足引起的;貨幣主義學派除了認為通貨膨脹是政府印鈔過多造成的,還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說;理性預期學派更進一步認為,政府對抗經濟周期的行動本身可能就增加了經濟的波動。
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周期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學派,最著名的包括奧地利學派、凱恩斯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庫存、積壓是合理現象
政府多印了錢,通過政府部門或者銀行系統注入經濟體以後,整個社會的貨幣流通量增加,短期內人們借錢就變得容易,借錢所需要付的利息就下降了。利息下降本身就發出一個信號,那就是未來商品會更值錢。
第三,價格能不能夠靈活地進行調整?

思考題

貨幣主義者主張,把每年的貨幣增長率當作一個常數寫到憲法裏面去,但我們知道,每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好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幅度是比較大的。以不變的貨幣增長率來適應變化的國民生產總值,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做法可行嗎?為什麼?

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都是短期的,政府只要稍加干預經濟就能夠恢復常態,這時政府就可以停手了,自由市場就可以正常運作了。但有些學派卻認為,經濟周期一旦發生,它要調整的時間就很長。

思考題

在你看來,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反經濟周期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和困難?

第二個原因,在於宏觀變數本身是一些加總的變數,這些變數之間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第112講 聰明人為什麼會彼此不同意

貨幣主義學派有幾個重要的見解,第一就是堅持貨幣數量論。
奧地利學派建議之一:回到金本位
前面我們講過,奧地利學派認為,貨幣在短期內不是中性的,它對人的行為和決策有引導的作用,對經濟結構也會有影響。也就是說,奧地利學派認為短期內貨幣是蜜。但貨幣主義學派集中關注貨幣增發的長期效應,他們說貨幣長期而言是水。
第四個根本原因,是人類恐怕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應付不確定性。
貨幣主義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理論所做的第四個重要的攻擊,就是提出了所謂的「永久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第三,實現高的就業率,所有的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派也有不同的觀點。例如,一個社會到底能不能夠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學者認為,能夠通過政府的干預實現社會的充分就業?但貨幣主義學派則認為,失業是一個常態,任何社會都存在一個自然失業率,要把真實的失業率降到自然失業率以下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第四,從長期看,貨幣增長率決定了通貨膨脹率,濫印鈔票遲早會造成通貨膨脹。
奧地利學派建議之二:實施自由發鈔制度
衝擊無處不在,經濟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這裏要說明的是,凱恩斯本人其實是深信市場自行調節功能的,他指出一旦社會回到正常的狀態,政府就應該停止干預,讓市場機制自己發揮作用。換句話說凱恩斯主義者關心的是要解決短期內出現的問題,尤其是短期內出現的失業問題,這時創造需求、製造就業機會就是政府的責任。
在貨幣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經濟學家還發展出了一個新的學派——理性預期學派。
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場是研究經濟學的焦點所在。世界上沒有抽象的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某個市場里完成的。市場里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約束、不同的前提條件,不去看這些具體的情況,我們就沒辦法理解交易的本質。
弗里德曼的主張:將貨幣增長比例寫入憲法
根據這三點基本的方法論,奧地利學派是怎樣看待在歐洲和美國發生的多次經濟周期的呢?
有些學派認為人是聰明的,能夠形成預測;有些學派認為人是短視的,不會形成對策。
衝擊無所不在,而經濟體當中,每一個個體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對新的衝擊做出反應。這一段時間,就是我們所說的時間滯后、遲鈍期。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一切被前面的經濟學家描繪為調節緩慢、反應不夠充分、市場無效的現象,其實都是正常的。
一個人得了病,去住院是正常的,住院當然是勞動力的一種浪費,但產生這種浪費的根源——得病——早就已經發生了,再阻止這個人去住院是於事無補的。所以不讓那些本來應該失業的人失業,那也是錯的,錯上加錯並不能變成對。
有的學派認為可以;有的認為不可以;還有的學派認為雖然開始時難,但將來會越來越容易;也有的學派認為資本本來就是抑制性的,一旦做出了投資,資本就很難轉為其他的用途。

第110講 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看經濟周期

第三個重要的原因,是人會形成預期,會產生對策。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就是今天宏觀經濟學的局面。
這就是在經濟周期問題上,奧地利學派的見解。
「長遠而言我們都將一命嗚呼」
第七,到底應該採取相機的政策,還是規則化的政策來對付經濟周期?
更有意思的是,這段視頻最後鏡頭再一轉,剛才這個借款人的欠債數額後面再加上若干個零,把萬元變成兆元,就成了美國聯邦政府實際的財務狀況。
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的起源是政府過度發鈔。
貨幣主義學派見解之一:通貨膨脹就是因為貨幣超發
這就是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對經濟周期的基本看法。
政府的政策之所以會失效,不是因為政府的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因為政府的政策會被人們的預期抵消。
但這些現象是由過去的錯誤決策造成的,錯誤已經造成了,後來發生的工廠停工、勞動力閑置和調整策略等現象,都是回歸合理經濟格局的一個必然的休整過程。
第三,從長期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不存在穩定的替代關係,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製造通貨膨脹來降低失業率。
前面講的幾個經濟學派都認為,經濟周期之所以產生,是存在外部的衝擊,或者說存在外生變數。也就是說,整個經濟體運作本來是良好的,這時在它之外忽然來了一股力量,破壞了經濟體本來應有的平衡,於是就產生了經濟周期。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作出版了一部經典巨著——《美國貨幣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3)。他們通過研究1867年至1960年長達93年的美國貨幣史,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貨幣流通的速度這些年基本沒變,年度經濟增長總量也基本沒變,因此,根據上述公式,造成物價水平上升的決定因素就是貨幣流通量。通貨膨脹是多發鈔票造成的。九_九_藏_書
第一,消除經濟周期,實現生產、就業、財富的穩步增長;

前兩講我們介紹了奧地利學派、凱恩斯主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見解,這一講我們將繼續介紹另外兩個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
此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認為,我們經歷的很多經濟衰退,其實都是由過去錯誤的商業決策造成的。
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學的貢獻非常大,它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經成為經濟學理論框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內容太重要了,以至於沒人再說這是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了。
如果在這以前,政府覺得出現了閑置的勞動力、出現了失業,應該管一管,從而刻意製造一些本來市場不需要的崗位讓人們去做,讓多餘的勞動力去填充,這實際上是造成了浪費,妨礙了人們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機會。
資料來源:Brian Snowdon, et.al.,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 1994。

思考題

請你舉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既針鋒相對又言之成理的例子。

但事實上,金本位的想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原因在於:第一,經濟體在發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貨物和服務本身在變化,因此物價不可能穩定。第二,金子的數量本身也在變化,如果將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人們去發現、開採,甚至人工合成黃金的積極性就會大增。
第一,經濟周期當中存在波動的根源是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政府看到社會上消費不足,發錢讓人們消費時,人們就會逐漸明白,「政府發的錢不是白給的,遲早會通過增加稅收的方式要回去,所以哪怕是拿了政府的錢也不能亂花」。這時政府的政策又失效了。
有些失業現象是生產力提高的結果
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1974年獲得諾獎;凱恩斯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翰·希克斯(John Hicks)在1972年、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在1981年獲得諾獎;貨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1976年、埃德蒙德·菲爾普斯在2006年獲得諾獎;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在1995年、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在2011年獲獎;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代表人物芬恩·基德蘭德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在2004年獲獎。
這個學派跟貨幣主義學派非常接近,基本上接受了貨幣主義學派的主張。但他們進一步提出,人們不僅在決定自己的消費水平時是有預期的,會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而且在解讀政府經濟政策時也是有預期的,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第六,經濟周期持續的時間到底是長還是短?
例如,在政府製造的通貨膨脹之下,人們打錯了算盤,做了過分長遠、宏大的規劃,招錯了人,當政府開始懸崖勒馬、抑制通貨膨脹時,當然就會出現泡沫破裂、工程爛尾、人員解僱等現象。
事實上銀行自己發鈔的做法在世界上有過很多的先例,到今天都沒有完全停止過。中國以前不同的銀庄之間發行的銀票就是自由銀行制度的一種體現,而今天流行的數字貨幣也是一種備受關注的嘗試。奧地利學派的自由發鈔制度或者說自由銀行制度雖然實施的難度很大,但到今天仍然是徹底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一個備選方案。
不同的學派對經濟周期有不同的觀點,這很像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耳朵的學派說這是扇子,摸到大腿的學派說這是柱子,摸到尾巴的學派說這像一根繩子。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主張,而我們只有全面地了解了各個學派的學說以後,才能真正理解是什麼經濟周期。
這一講我們將要介紹的另一個經濟理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the theory of real business cycle),則又往前走了一步,它甚至認為經濟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連管都不應該去管。
既然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那怎樣才能抑制政府亂髮鈔票的衝動呢?
有些學派認為,價格調整存在著很大障礙,價格是剛性的,相對僵化,存在著所謂的菜單成本。但另外一些學派卻認為,價格的調整是非常靈活的,不存在所謂的菜單成本。他們舉例說超市裡的商品成千上萬,要調整它們的價格也就是鍵盤上按幾個鍵而已。
奧地利學派有什麼基本的主張呢?
具體到經濟周期,奧地利學派有三個基本的觀點:
知識和信息不僅會影響人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知識和信息本身就存在一個增長的過程,它們本身就是不可預測的。在這些不可預測的知識和信息的影響下,人的行為也會變得不可預測,這當然就增加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難度。
如果你的月薪是2000元,忽然有人給了你1萬元,你會怎麼花這1萬元?你會用這1萬元買一瓶紅酒,把它喝了嗎?很可能不會,因為買一瓶1萬元的紅酒,跟你平時的飲食消費習慣並不相稱。

第108講 奧地利學派看經濟周期

自從1929年美國發生大蕭條以後,世界各國都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經濟周期,這使得經濟學界產生了一個持久且迫切的需求,那就是研究經濟周期,並探討人們能否通過人為干預來調節經濟周期。
觀念越宏大,就越不清楚,既難以被證實,又難以被證偽。這是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第一個原因。
銀行的客戶經理聽了說:「你這種情況,無論如何都不能把錢借給你。」這個人說:「那不行,不借錢給我,我活不下去,我太太會跟我吵架,家裡的小孩兒也沒人管了。」聽到這裏,銀行的客戶經理忽然眼前一亮:「你家有小孩?」這個借錢的人也眼前一亮:「對呀,我家有小孩!」
如果社會上的失業率高漲,政府就去製造通貨膨脹來對付失業率,那麼第一次、第二次人們會真的以為經濟變好了,開始增加投資多僱人,但試過一兩次以後,人們就會形成更明確的預期,知道這隻不過是政府對付眼前問題的花招,他們再做投資和僱人決策時,就會格外小心。社會上這樣的人多了,政府的政策就會失效。
奧地利學派最早是經濟學家門格爾和他的學生龐巴維克(Eugen Bohm–Bawerk)共同創立的。而「奧地利學派」這個名稱則是由他們的理論對手——當時德國的歷史學派——提出的。歷九九藏書史學派認為經濟現象中不存在普世的規律,每一個經濟事件都有它發生的獨特環境。但是門格爾和龐巴維克卻認為,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背後有一般性的規律,比如由門格爾總結的邊際的概念,就具有很強的普世性。
再舉個例子。假定有幾個人一起燒磚、一起砌牆,其中三個人負責燒磚,一個人負責砌牆,他們的合作本來是天衣無縫的,三個人燒好的磚剛好讓那個砌牆的人滿負荷工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砌牆的那個人熟能生巧了,他砌牆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而燒磚的人速度並沒有跟上。這時會出現什麼情況?這時砌牆的人就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勞動力閑置,在外人看來那就叫失業。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夠形成預測?

第111講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

第五,政府試圖微調經濟周期是做不到的。我們前面說過,要調節經濟周期,就必須面對一系列的時間滯后。從發現問題到提出方案,到具體實施,到這些具體措施能夠奏效,存在著一連串的時間滯后,微調是不可能的。
錯誤的商業決策也是經濟衰退的成因
貨幣主義學派見解之二:貨幣長期中性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對策的」這一觀點。這其實是物理世界的研究方法,與人類社會的研究方法之間的根本區別。這樣大家就從過去的控制論角度(覺得這個社會是可以通過政府來控制的),轉化為博弈論的角度(覺得政府只不過是眾多玩家中的一個)。學者要解決的問題不再是怎麼控制這個社會,而是怎麼讓社會達到更好的協調。
凱恩斯出生在英國劍橋,後來到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學習,1905年取得數學學位。凱恩斯師出名門,他的兩位老師,一位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他確定了需求曲線縱坐標是價格,橫坐標是需求量;另外一位是庇古,我們在講擁堵費時介紹過他的觀點。
例如在微觀經濟學里討論的需求和供給,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一個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化,需求量就會發生變化。但是到了宏觀經濟學中,如果我們考慮的不是單個產品的需求和供給,而是考慮整個社會的總需求和總供給,這些變數之間就未必有清晰的因果關係。
第一,只有個人才能做出選擇。今天我們看這個主張覺得理所當然,但是當年並不是這樣。那時人們經常講一個國家怎樣、一個集體怎樣,甚至一個部門怎樣,彷彿一個國家、一個集體、一個部門都是能夠思考的個體。事實上真正能夠思考、能夠行動的只有個人,只有個人才會有感受,才會有意圖,才會採取行動。
有些學派認為是消費忽然不足,有些學派認為是政府印鈔過多,有些學派認為到處都是衝擊——大自然給我們衝擊,科技文化給我們衝擊,政府政策也會給我們額外的衝擊。
貨幣主義學派的第二個主張是貨幣長期中性論。
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四大原因
貨市主義者認為,當新增的貨幣流動到社會每一個角落以後,除了物價水平上漲,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長期而言,政府通過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的努力是無效的。
奧地利學派的第二個主張是實施自由發鈔制度。我們知道,貨幣本身的作用是度量衡的作用,因此貨幣越穩定越好。但如果貨幣由一家唯一的中央銀行發行,這家銀行由於缺乏權力的制衡,就可能濫用手上的權力。如果允許多家銀行同時發行它們自己的鈔票,這些不同銀行發行的鈔票之間就會存在一種競爭關係,誰亂髮鈔誰的貨幣就會貶值,誰的貨幣就不被人接受,就會被淘汰出局。
上一講我們講了奧地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這一講我們繼續介紹凱恩斯主義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看法。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是人們忽然間不消費了。人們不消費,政府可以替他們消費。政府也可以給人們發錢,人們拿了錢就會去消費了。
這時政府就會遇到一個兩難的選擇,要麼繼續增發貨幣,對通貨膨脹袖手旁觀,對民眾的抱怨充耳不聞;要麼順應民意,放緩增發貨幣的步伐,甚至停止增發。事實上,沒有哪個社會能忍受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政府遲早會採取行動,收縮貨幣的發行量。這時,當初人們制訂的那些長遠規劃就找不到足夠的資金來維持,資金鏈斷裂、泡沫破滅了。這就是奧地利學派理解的經濟周期發生的過程。
正因為這個道理,當市場的需求增加以後,老闆並不會馬上多僱員工,相反他會先看一看,讓原有的員工加班,加班成為常態后才開始增加工資,再沒辦法了才多招人。
表10-2 不同學派對宏觀經濟學問題的看法
學派震動來源預期價格調整市場調整均衡觀影響時長規則/相機收入攻略
正統凱恩斯主義消費需求獨立波動自適應的相對僵化能力弱無法達到充分就業短期相機局部贊成
正統貨幣主義學派貨幣供給的干擾自適應的靈活的能力強總能達到自然失業率有時短期,有時長期規則無關的騷擾,會扭曲復甦進程
新古典學派貨幣供給的干擾理性的極端靈活的非常難的總能達到自然失業率長期與短期無區別規則同上
真實經濟周期學派來自供應方(技術層面)的衝擊理性的極端靈活的非常難的總能達到動態的自然失業率長期與短期無區別規則同上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折中理性的強調價格理性(如菜單成本)緩慢存在非自願失業總的來說是短期的眾說紛紜總體而言是持否定態度
奧地利學派貨幣供給的干擾理性的靈活的能力強趨於均衡有時短期,有時長期規則有害且會扭曲復甦進程
后凱恩斯主義學派消費需求獨立波動理性的黏性的非常弱無法達到充分就業短期相機必須且是有益的
九_九_藏_書
凱恩斯是怎麼解釋經濟周期的呢?他說由於某種莫名其妙的原因——姑且稱之為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人們忽然都不消費了。人們不消費以後,如果經濟體是靈活的,大家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負責生產的人少生產一些,這樣經濟危機就不會出現了。
凱恩斯主義認為,之所以出現經濟周期是因為人們不消費了,解決的辦法是政府替人們消費。但貨幣主義者不這麼看,他們構建了一整套理論來反對凱恩斯主義者。
第三,各種社會機構和安排是人們共同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計劃的結果。我們理解社會上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機制時,要明白這些機制不是單個人的設計,而是人們共同行動自然形成的結果。
第二,實現低的或者平穩的通貨膨脹率;
凱恩斯主義學派基本主張:加大政府開支
美國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電視節目,電視節目的製作者找到了一家窮人,給這家窮人購買了所有富人應該有的東西,包括一棟房子、一輛好車和一些好衣服。
第五,市場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師出名門的凱恩斯
第一,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主要靠供應方面的因素。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還是要看它的生產力。
鏡頭一切換,27分鐘以後,這個要借錢的人抱著他的3歲小孩,這3歲小孩就在銀行的借款合同上亂寫亂畫算是簽字了。
凱恩斯主義學者認為會;貨幣主義學派認為不會,人們只會根據永久收入預期來決定他們的消費水平。
總括而言,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社會的總需求降低、總消費下降,對就業、產量和價格這三者的影響不是對等的。由於每當出現需求不足的衝擊時,價格的調整總是遲鈍和緩慢的,因此真正受到衝擊的是就業和產量,這是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
貨幣主義學派的第三個重要見解,就是他們認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應該是垂直的,製造通貨膨脹最終不能降低失業率,由此他們也預言了滯脹這種現象的產生,即濫發鈔票不僅不能消除經濟的停滯,而且還會額外地製造通貨膨脹。
我們打開財經新聞,聽宏觀經濟學家討論問題時,發現他們一天到晚都說這個失衡、那個失衡。這時,我們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天天都失衡,到處都失衡,那世界上失衡就應該是常態,不存在所謂的均衡吧?

第109講 凱恩斯主義學派看經濟周期

理性預期學派:政府管得越多,經濟波動越大
奧地利學派認為,要回到金本位或者要實施自由發鈔制度。而弗里德曼提出的辦法是要盯死貨幣發行增量。哪個政府都會忍不住亂髮鈔票,所以解決的辦法是把貨幣增長比例寫到憲法里去,誰也改不了。

思考題

讓私人銀行之間自由發鈔,當然會形成一種自由競爭的態勢,但即使今天鈔票是由國家發行的,那麼國與國之間不同的鈔票本身,是不是也形成了一種互相競爭的態勢呢?

但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當消費忽然下降以後,經濟體里的很多安排不能馬上做出調整,有些甚至非常頑固地保持不變。例如,飯店來的人少了,店主本來應該降價,但是菜譜已經印好了,要換菜譜是有成本的。於是店主就忍著不降價。
貨幣主義學派見解之三:製造通貨膨脹不能降低失業率
奧地利學派認為,要避免經濟周期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政府抑制住亂印鈔票的衝動。關於如何抑制政府亂印鈔票,奧地利學派提出了兩個基本的主張:第一是要回到金本位,第二是實施自由發鈔制度。
半年之後他們再回訪這家窮人,你猜他們還住在那棟好房子里,還開那輛好車,還穿那些好衣服嗎?沒有,他們把這些東西都賣了,把換來的錢平攤在更長時間的消費里,這樣他們的滿足感就更大了。
工資難以下調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所謂「效率工資」的概念:老闆故意把工資定得比市場的平均水平高一點。工資太高,就業率就不足,工廠外求職者的隊伍就排得比較長,對在崗員工形成的壓力就比較大,這樣就可以逼迫在崗員工格外賣力地工作,加班加點也不敢抱怨。總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要靠工資水平的上下自由波動來減少失業率是困難重重的,市場並非傳說中那麼靈敏和有效。
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有一個投資加速器原理,它講的是,如果你家今晚來了幾個客人,吃飯的人數增加了,理論上講就應該多買一個電飯煲來應付新增的需求。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無效?給人們發錢人們會不會把錢花出去?
第四,實現生產力和GDP的高速增長。
我們在歐文·費雪的利息理論里就看到了清楚的「永久收入假說」的原型,弗里德曼把它再一次闡述出來,作為批評凱恩斯政策無效的理據。
所謂相機的政策就是見機行事,有什麼樣的情況採取什麼樣的對策;而主張通過規則來處理問題的經濟學家卻認為,政府官員很難做到就事論事,相機對策反而會增加波動,要用一成不變的制度來應付變化。比如貨幣主義學派就主張,把貨幣增長率寫到憲法里去,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市場結構本身能不能夠做出靈活的調整?
在互聯網上有一段虛擬劇的短視頻,瀏覽量非常高,很能說明凱恩斯主義的這種主張。在這個虛擬劇里,一個人跑到銀行去借錢,銀行的客戶經理就跟他打聽他的收入和債務狀況。這個人已經欠債14萬元,他每年的收入只有2萬元,但開銷達到了3.8萬元,換句話說他在14萬元的總債務之外每年還新增1.8萬元的債務。
貨幣主義學派見解之四:永久收入假說
此外,需求降低了,生產減少了,本來應該給員工降工資。但漲工資沒問題,降工資可就不容易了,這不僅僅是合約精神的問題,還會傷感情。這是工資難以降下來的原因之一。
第二,資本是異質的,不是同質的。也就是說資本有它獨特的使用方式,它不能像金錢那樣能夠隨時靈活地在不同的用途之間挪用,廠房、設備、大樓,乃至人力資本一旦投資、一旦形成,就不能輕易地轉移到別的用途上去。奧地利學派的這個主張是說,錯誤的投資決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費很大的工夫,就要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