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羅馬政體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羅馬政體

像這樣,在共和政體時代的羅馬,執政官擁有極高的尊嚴和權力。現在的「領事」一詞,詞源就出於「執政官」一詞,這實在是令人費解。
按察官的任務第一是策劃組織慶典和祭祀活動,其中包括舉辦運動會的工作。

元老院

儘管戰場上有兩位指揮官,但是這個時期的羅馬並沒有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因為,一旦兩位執政官各持己見,互不妥協,他們就會任命獨裁官,一統指揮權。
一旦任命了獨裁官,本來由兩位執政官共同執掌的最高權力,在6個月內就由獨裁官一人獨佔。共和政體下羅馬獨裁官可以有24名隨扈做開道先鋒,是執政官的開道先鋒的2倍。
與雄辯的希臘人相比,羅馬人是一個現實主義性格很強的民族。要講述他們的故事,我想結合現實或許會更合適。
法務官的任期為一年,最初由一個人擔任,後來成倍增加,最後達到16人。增加人數的不只是法務官,除了執政官,幾乎所有官職都有這種傾向。因為隨著羅馬領地的擴大,官職當然也要相應地增加。
護民官最主要的任務當然是保護平民的權利,因此,他們有權對政府做出的決定行使否決權。但在戰時不得使用這種權力。

獨裁官

其他部族的有勢力者帶著被保護者大舉移居羅馬後,很快就能夠得到元老院的席位。羅馬還主動邀請戰敗國的統治階級加入羅馬元老院。公元前367年的《李錫尼法》實施以後,平民出身的人只要擔任過官職,元老院的門也向他敞開。因此,直到昨天還在與元老院針鋒相對的平民代表護民官,今天一卸任就可以在元老院和大家友好地坐在一起。
這一官職最初是為人口普查而設,因此在共和政體初期,不是每年而是每五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時才會選舉。任期一年半以上,這與其他官職通常為一年有所不同。財務官人數是2人,年齡要求不明。考慮到這個官職擁有的強大權力,即僅次於執政官的權力,想必當選的人一定是超過40歲的、成熟穩重的人。
軍務是執政官最重要的工作。羅馬的軍事力量通常一分為二,由兩位執政官分別統領。當敵人很弱小、戰鬥力不強的時候,一位執政官出征,另一位執政官留在羅馬保衛首都,同時處理內政。一旦與強敵作戰,兩位執政官雙雙率領各自的軍團共赴前線。於是,戰場上就有了兩位指揮官。每當此時,保衛首都的任務就落在了法務官領導的預備役士兵身上。
古羅馬的元老院與議會制民主政體國家的兩院制中的上院有所不同,與由引退後的元老組成的團體也不同。它是一院政體國家的元老院,機構內的人員都是現任官員。因為,過了30歲就可以在這裏佔據一席之地了。
「S.P.Q.R.」是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的縮略語,意思是「羅馬元老院與公民」。雖然現代羅馬不再有元老院,但是,不知是否因為想把羅馬市議會看作古羅馬元老院的遺存,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經過了1500年,這四個字母依然被廣泛使用。
所謂寡頭政體,不是主權在民。如果是主權在民,民眾就必須有選擇的自由權,因此才會有兩大政黨共存的情況。在少數優秀人才領導大多數民眾的寡頭政體下,不可能出現政權的交替。
因此,我接受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的看法,認為羅馬共和政體開始全面發揮作用是在經歷了公元前390年的凱爾特人入侵之後更符合歷史,解釋此後的羅馬共和政體下的所有官職更符合實情。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在這裏進行說明也是基於這一九九藏書理由,因為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政體已經完善,而且要講述以後的羅馬歷史,也可以有明確的起始線了。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政體
可見,擔任這個官職的人如果不夠強勢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因此,讓那些已經功成名就、不懼權威、能鎮得住人的年長者擔任此職應該更合適。但是在羅馬正好相反。因為對財務監察官的年齡要求是30歲以上,所以作為有志於政治生命的年輕人來說,這是通向政壇的一條捷徑。讓他們年紀輕輕就學會吹毛求疵,掌握吹毛求疵的方法,這的確很有意思。
擔任該官職的人很多時候也要上戰場。要求法務官年齡在40歲以上,也是基於一旦需要就可以代替執政官指揮軍隊的考慮。此外,執政官不在時,法務官要擔任議長,召集在首都羅馬舉行的公民大會。
既然叫法務官,負責的自然是司法事務。最初,當執政官上前線時,法務官負責管理後方,後來慢慢變身為司法責任人。這與羅馬作為法治國家不斷完善的過程一致。
在日本,按察官的譯法已經固定下來。但是我不太明白「按察」一詞的意思,查了詞典才明白,好像是「監督」的意思。不過,按察官這一官職負責的領域更多、更廣。
護民官的人數最初是2個人,後來不斷增加,最後達到10人之多。
由於執政官繼承了王政時代由國王掌握的權威和權力,因此保留了王政時代國王的「開路先鋒」,執政官也繼承了讓手執束棒斧的12名隨扈做開道先鋒的權力。這些隨扈與其說是近衛兵,倒不如說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執政官走到哪裡,12名隨扈就要跟到哪裡。因此,在路上遇見隨扈做「開道先鋒」的執政官時,大概會有人像波里比阿一樣,忍不住問道:羅馬是王政體制嗎?在民主政體下的雅典,「國家戰略官」沒有這種習慣。

法務官

除此之外,從國有土地的使用到國庫的收支,都由他們進行嚴格監督,同時他們還有權決定公路及上下水道建設的開支,因此,說他們是國家財政的責任人未嘗不可。大概和現在的大藏省差不多吧。掌握金錢收支的人就是掌握權力的人,這也許是古今中外亘古不變的現象吧。

按察官

隨著共和政體末期的鄰近,獨裁官的意義發生了變化。蘇拉和愷撒成了終身獨裁官。如此一來,獨裁官就變成了獨裁者。
獨裁官除了無權決定改變政體之外,在任何問題上享有絕對的決定權。對於獨裁官做出的決定,任何人無權反對。獨裁官的任期很短,為6個月。人數當然只有一人。因為他有權當機立斷,決定因實施共和政體而出現滯后的決策,所以領命擔任獨裁官的人通常具備與執政官不相上下的水平和能力,而且經驗豐富。
那一年,加圖實際上才30歲,「老」是後人加上去的。時年31歲的西庇阿因為漢尼拔戰爭的勝利而被尊稱為「阿非利加努斯」(意思是「非洲征服者」)。當時西庇阿是這樣解答一心要忠實完成任務的財務監察官的:
從國王政體轉向共和政體后,有關古代羅馬通史的歷史書無一例外地採用了圖示的形式來解釋共和政體下羅馬的政治體系。這樣自然非常便於理解。但是我沒有採用這一方法,因為九-九-藏-書我認為這一方法不能真正反映羅馬當時的情形。
威尼斯元老院和羅馬元老院的第二點不同是前者要通過選舉,後者卻不需要。
在羅馬,作為國家最高決策機構——公民大會一直存在。除了護民官,以執政官為首的政府要職全部由該「國會」選舉產生。
到了羅馬將其勢力範圍擴張到義大利以外的時代,前執政官指的是被派到各個行省擔任總督的人。因為派去的是曾經的執政官,可見羅馬對統治行省的重視。遠征高盧的尤里烏斯·愷撒是以前執政官的身份被派遣去的,西塞羅作為前執政官被任命前去統治比提尼亞行省。當然,在羅馬仍在義大利境內艱苦奮戰的時代里,前執政官始終只是在執政官任務過重時才增設的一個官職而已。

護民官

威尼斯共和國元老院的元老非威尼斯貴族出身不能參選。行省的貴族也好,本國的平民也好,都無權享有元老院席位。該國的元老院元老構成最真切地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國的純血統主義傾向。
因此,羅馬決定在必要的時候設置前執政官的官職。這樣一來,戰爭會在執政官變身的前執政官指揮下繼續進行。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當羅馬必須面對三方敵人時,不會出現指揮官空缺的情況。
今天的羅馬,街頭巷尾依然可以看到「S.P.Q.R.」這四個字母。「此處禁扔垃圾」之類的羅馬市政告示用這四個字母開頭,井蓋上也刻有這四個字母。

手執束棒斧的隨扈
在日本,也有人把它翻譯成財務官。但是,我把另一個官職翻譯成了財務官,所以根據這個官職所從事的工作,我覺得翻譯成財務監察官應該更貼切。
在威尼斯共和國很早就廢除了公民大會,事實上的國會成員由成年後的貴族構成。元老院元老由國會選出,任期一年。

財務官

「對於衝鋒陷陣的人來說,財務監察官除了會指手畫腳,毫無用處。我們為國家擔負的不是金錢責任,而是行為責任。」
百人隊是羅馬軍隊的核心。投票以百人隊為單位,首先由百人隊中的100名士兵進行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后就體現在一票上。但是,實際上,有義務提供百人隊的人投這一票也很正常。
第一個不同點是,除了經濟和文化活動,威尼斯出乎意料地閉關自守。這一點與古代雅典很相似。

財務監察官

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共和國的元老院最忠實地繼承了共和政體下的羅馬的元老院。當然有兩點除外:
如此看來,該官職似乎是一個權威不高、涉及領域繁多、事務忙碌且報酬微薄的官職。但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這一官職負責的領域大多又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就爭取民眾支持而言,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職位。當時,在那些對政治前途存有野心的人中,自籌經費組織民眾喜愛的活動的人不在少數。
元老院在古羅馬銷聲匿跡之後,被威尼斯共和國的「元老院」繼承。即使在普遍採用議會制民主政體的現代,美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等國,兩院中的上院都是把拉丁語「Senātus」翻譯成本國語言后稱呼的。
就像前面介紹過的那樣,共和政體下的羅馬也採用了按收入的多少納稅的做法。在沒有直接稅九*九*藏*書的時代里,以服兵役的多少來體現,並沒有收入和所得的區別,因為當時還沒有經費的概念。
羅馬實施共和政體之初,只是把國王政體時代的三足——國王、元老院和公民大會——中的國王改成了二人執政官,其餘的都沒有變動。因為羅馬人更喜歡根據需要隨時設置官職的做法。

執政官

既然表示為「S.P.Q.R.」,也就意味著古代羅馬的元老院是與這一城邦的核心群體——羅馬公民——平起平坐的。這樣看來,古羅馬元老院的地位是無法與現代羅馬的市議會相比的。
由於公民大會的總投票數是193票,所以只要有97票就過半數了。也就是說,只要第一等級意見一致,就控制了超過半數的票。很顯然,這不是民主政體,而是寡頭政體。
其實,羅馬元老院充分發揮了心髒的作用,現在,它的功績已經成為西方歷史的常識。作為上院的名稱,美國、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都願意留下「Senātus」的稱謂。就像歷史學家波里比阿指出的那樣,羅馬在健全的元老院開始發揮作用以後,徹底擺脫了迷惘,勇敢地走上了繁榮之路。無疑人人都會對此心生羡慕。
愷撒改革是在公元前1世紀。由於形勢發生了改變,元老院已經失去了心髒的作用。在元老院議事廳,元老院元老殺死愷撒一事頗具象徵意義。發生在許久之後的這一事件表明在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元老院擔負著何等重要的使命。
既然是危機管理體系,羅馬當然不會隨便任命獨裁官。從共和政體實行之初的公元前509年至前390年凱爾特人入侵的119年裡,據我們所知,只任命過7位獨裁官。卡米魯斯曾經擔任過5次獨裁官,就像普魯塔克說的那樣,他的經歷充分顯示了公元前390年前後羅馬所處的嚴重危機和混亂。
因此,研究人員在解釋共和政體初期業已完善的政體狀況時,每說到一個官職,無論其是在哪一年設立,哪一年一度廢除,還是到哪一年又重新設立,都必須提到公元前509年這一時間點。實際情形是,沒有任何史料準確記錄官職的創設、廢除和重新設立的年限。因此,給人的感覺好像在公元前509年,羅馬剛剛進入共和政體時代,就已經確立了井然有序的政治制度,而且,這一制度已經在有效地發揮作用了。但是,事實上,直到公元前367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儘管種種條件並不完善,羅馬人卻一直在摸索中前進。
日語中沒有把現代的「Senātus」翻譯成「元老院」,而是譯成了「上院」。這個翻譯非常貼切。因為議會制民主政體下的兩院制中的「上院」與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和威尼斯共和國寡頭政體中的「元老院」,雖然詞源同為拉丁語,但是內涵完全不同。元老院既不同於英國的貴族院(上院),也不同於日本的參議院。
財務監察官的人數最初是2個人,到了共和政體末期增加到了40個人。任期一年,年齡要求在30歲以上。
寡頭政體也是個指揮者眾多的體系,雖然沒有民主政體那樣多。這種政體的缺陷是面臨緊急事態必須當機立斷時,往往缺乏靈活性。獨裁官制度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可以說,這是共和政體下羅馬的危機管理體系。馬基雅弗利說:「如果要保住一種政體,必要時必須有勇氣做出有違這一政體理念的事。」如果不這樣,將會招致該政體的瓦解。因此,只有共和政體才會有獨裁官這一官職。
與執政官不同,在今天,獨裁官是只用於貶義的一個詞的詞源。在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它是當國家處於非常時期時任命的一個官職,意思是臨時獨裁執https://read.99csw.com政官。與其他官職通過選舉產生不同,獨裁官由兩位執政官中的一人指定即可。
羅馬人的靈活性遠遠超過生意人威尼斯人。在羅馬,擔任過執政官的人當選財務官,就會做好財務官的工作。沒有人會認為曾居高位的人從事較低職位的工作是丟臉的事。無論在政界還是在軍界都是如此。
第五是對各種違法行為做出罰款金額的決定以作為懲戒。
首先是支撐政治制度的選舉制。進入共和政體以後,羅馬人依然繼承了王政時代的這一制度。雖然前面已經介紹過,但我還想在這裏重複一遍。
因為護民官是國家正式任命的官職,所以他的職責並非是領導平民與貴族做鬥爭,而是促進貴族和平民間的溝通。護民官往往身處權力鬥爭之中,原因就在於此。護民官任期結束后,通常轉為元老院元老,享有元老院的席位。公元前367年《李錫尼法》實施以後,羅馬雖然在形式上選擇了一黨獨裁的方式,而非兩大政黨交替執政,但是內部人員則不斷進行更替。
第二是與公安警察相關的工作。
公元前509年,隨著羅馬進入共和政體,元老院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提高。公元前367年《李錫尼法》實施以後,羅馬元老院開始向體制內輸送更多的新鮮血液,直到公元前44年尤里烏斯·愷撒實施改革。
但是,戰爭並不能夠保證在執政官一年的任期內結束。假如在戰爭進行之中更換總指揮官,從戰術上來說極不可取。
獨裁官有權任命「騎兵長官」,相當於副官。兩位執政官在任命獨裁官的同時必須接受獨裁官的命令。就像副官的名稱叫「騎兵長官」一樣,獨裁官的任命通常是在戰爭的非常時期。當然,和平時期任命獨裁官的情況也有,例如,因為瘟疫大流行,首都的功能處於癱瘓的時候,或者是必須儘早恢復秩序的時候,等等。
在這一點上,羅馬完全相反。在羅馬,元老院的組成是開放的。
第三是保障糧食的供給。由於農村地區是自給自足,所以按察官負責的是首都羅馬的糧食供給。
製造並向各部分輸送血液的心臟要向頭部及四肢發出「建議」,所以它是事實上的議決者。就算有人反對,畢竟有前護民官在這一機構中。而且在對待反對派的問題上,元老院從不掉以輕心。一旦反對聲強烈,正面衝突有可能對自己不利時,元老院會暫時退讓一步。
兩位執政官相互有權對對方的想法或做法行使否決權。一項政策只要兩位執政官都不同意,就不能付諸實施。
因為不需要經過選舉,所以一旦成為元老院元老,任期就是終身的。這不能不使人心生不安,擔心元老院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倚老賣老或者思想僵化的問題。但是羅馬元老院完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為在當時,一個人一旦生病,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很快就會死去。同時戰事像家常便飯一樣,雅努斯神殿之門總是大敞著。因此,元老院元老的構成經常會有適度的調整。
這就是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元老院。如果說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元老院,那麼這種說法並非言過其實。
只是這樣的機構只能在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的寡頭政體國家中才能發揮出作用。像雅典這樣的直接民主政體國家,像現代眾多國家那樣的議會制民主主義國家,這種機構幾乎難以生存。如果一定要讓它存在,那麼只有採用表面上為民主政體實質卻是寡頭政體的方式。
與雅典的一人一票制相比,這是羅馬投票制最獨特的地方。
在羅馬進行人口普查,不是調查總人口,而是調查戶主的財政狀況。對於未如實申報財政狀況的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其他什麼人,財務官都有權告發。之所以說他們權力很https://read•99csw.com大,原因就在於此。
在所有官職中,只有這一官職從設立之初就明確了當選者所屬的出身階級——貴族和平民平分秋色,各選兩個人,大概是擔任這一官職的人需要直接且經常接觸市民的緣故。任期一年,年齡要求在30歲以上。按察官和財務監察官一樣,是年輕人也有機會擔任的官職。
執政官取代了國王政體時代的國王,是共和政體下羅馬的最高官職,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經元老院批准后就職。其過程與國王一樣,但國王為終身制,而執政官的任期只有短短的一年。執政官允許再選,年齡下限為40歲。
日語中把共和政體下的羅馬的「Senātus」翻譯成「元老院」,我有一點困惑。因為元老院的稱呼容易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即許多功成名就的老人齊聚一堂,對年輕人指手畫腳,品頭論足。在日本,一說元老院,只會讓人浮想起西園寺或山縣之類的某個人。在現代,即使勉強去找,充其量只能找到當選過首相的人。
羅馬元老院和威尼斯元老院一樣,一直都是寡頭政體下的共和體羅馬的心臟。
以執政官及獨裁官為首的羅馬要人幾乎都出自元老院。任期一到,他們都會回到元老院。當時,兩位執政官因為戰事同時離開羅馬幾乎是羅馬的常態,在此期間,從內政到外政、軍事等所有方面,做決策的是元老院,作為領頭人,帶領羅馬前進的也是元老院。當然,元老院沒有依法制定政策的權力,只有提出建議、忠告、勸告的權力。
關於護民官,前面已經做過介紹,在這裏就不再贅述。「護民官」一詞的譯法非常漂亮,意如其名,護民官是代表平民階級利益的一個官職。因此,非平民階級出身的人無緣這個官職。因為公民大會除了平民,貴族也有權參加,所以當選該官職的人不在公民大會上選舉產生,而是在平民大會上選舉產生。平民大會只有平民階級出身的人才有權參加。護民官的任期為一年,對年齡沒有限制。在古代,16歲就算成年人。但是,只有30歲以上的男人才被認為可以獨當一面,所以,當選直譯為「平民司令官」的護民官的人,其年齡一定與該官職相符。
執政官的主要任務是召集公民大會。他們是內政的最高領導人,同時在戰場上擔當指揮重任。這一官職相當於現在的首相兼國防大臣兼總參謀長。不夠,因為需要經常擔任實戰指揮,所以還要加上前線總指揮。
因利害衝突,護民官有可能遭到某些行為過激的貴族的暗算,所以,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護民官享有人身不可侵犯的特別權利。這一權利連執政官都不享受。
羅馬元老院舉行演講時的稱呼從原來的「元老院諸位元老!」改為「各位父老及各位新進者!」
第四是負責道路維修、交通整頓和上下水道管理。
只有元老院元老不需要經過選舉,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只要過了30歲就可以自動得到席位。正因如此,它不是世襲的。只有經過相當嚴格的甄別,確認其見識、責任心、能力和經驗都符合的人才允許進入元老院。當然,出身羅馬名門貴族的人相對多一些優勢。但是,就像「新進者」這一演講使用的稱呼語顯示的那樣,這是一個向新進者開放的機構。
財務監察官的任務中有一項是負責前線的財務,這是很重要的工作。在羅馬攻打漢尼拔之前,老加圖來到羅馬軍營地,因提出軍費過於浪費而遭到羅馬軍總司令西庇阿的冷嘲熱諷。他當時的官職就是財務監察官。
第六是對市場進行嚴格監管以保障市場的公平運行。在共和政體臨近末期時,還負責向無產者無償配送小麥的工作。因此,該官職又是負責有名的「麵包+娛樂」雙重事務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