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政治建築的傑作」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政治建築的傑作」

這不是說失敗是好事。失敗沒有什麼好或不好,失敗只是失敗。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也就是怎樣對待失敗。
加入拉丁同盟的部族之間,公民權、結婚權及通商權完全平等。只要願意,隨時可以移居到其他部族統治的地方,享有和當地人同等的權利。當時,雖然羅馬軍隊沒有取得重大勝利,但是也沒有經歷大的失敗,因此,即使不從長遠去看,與羅馬建立統一戰線,對於其他拉丁民族來說,利大於弊。同盟各國一年一度在菲里蒂納的森林開會商議,對於在此做出的決定,各國必須忠實遵守。
同盟軍總指揮由羅馬人擔任,這也是因為羅馬人的軍事能力強於其他各部族,勝率較高。對此,同盟各國沒有任何異議,他們一定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除了這一點,拉丁同盟的利益分配完全平等。
當然,這一時期的拉丁同盟也有弱點。一旦主導國羅馬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其他同盟國就會看不到與羅馬統一行動的好處,很容易背離羅馬而去。公元前39九九藏書0年凱爾特人的入侵,使這一弱點暴露無遺。
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內分裂是何等的愚蠢。正因為羅馬有貴族派和平民派之爭,才會造成被蠻族凱爾特人乘虛而入的機會。
這是一次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它終究是一次內政改革。對外的政策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在這方面,慘遭凱爾特人入侵的羅馬人沒有忘記要把從中學到的教訓變成現實。

毫無疑問,羅馬人是保守的。但是,即便對保守的生活方式,難道不是該改的要改,不需要改的就不改嗎?進入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改變了對外關係形態后的羅馬人,沒有改變公元前8世紀羅穆路斯以來的羅馬人的一個特點,即「同化敗者」。《希臘羅馬名人傳》的作者普魯塔克認為,羅馬強大的首要原因就是羅馬人的這種性格。但是,它為什麼會與湯因比評價的「政治建築的傑作」相聯繫呢?
這是一件生活在大海彼岸的希臘人都知道的大事,甚至連當時還沒有出生的亞里士多德read.99csw.com都要濃墨重彩寫上一筆的大事件。這一慘劇嚴重打擊了鄰近羅馬的同盟各國把自身的希望寄託于羅馬命運之上的信心。結果,不只是一個國家背離了羅馬,而是像雪崩一樣,同盟各國紛紛離羅馬而去。它們不僅拋棄羅馬,甚至起了乘機瓜分羅馬之心。為此羅馬不得不用20年的時間來擊退它們。儘管有卡米魯斯這樣的優秀將領,但是要確保邊境安全,依然花費了20年的時光。
初期的拉丁同盟主要是一起祭祀共同信仰的諸神。同盟者的代表一年一度會集在阿爾巴諾山上,在朱庇特神殿舉行祭祀活動;模仿希臘奧林匹克舉辦比賽,組織體育活動幾乎是唯一的共同行為。
羅馬對此極度失望。於是,在公元前338年,羅馬著手進行對外關係的徹底改革。
後來在羅馬七丘之一的阿文庭山上建起了供奉狩獵女神黛安娜的神殿。黛安娜女神也是拉丁民族共同的神,其重要性僅次於朱庇特。該神殿的建立加強了羅馬在拉丁同盟中的主導地九*九*藏*書位。因為在祭祀女神的日子里,拉丁同盟的各加盟部族,都要帶著妻兒老小來到羅馬,參加祭祀活動。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軍事行動成了拉丁同盟的共同行動。
每次打了勝仗后,在戰爭中獲得的土地和俘虜等戰利品一分為二,一半給羅馬,另一半給其他同盟各國。
公元前390年的凱爾特人入侵,給了羅馬人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
希臘人波里比阿認為,羅馬強大的第一要素在於羅馬確立了其特有的統治體系。對於公元前390年的凱爾特人入侵,他寫道:「以此為界,羅馬開始了它的復興之路。」
在王政時代,羅馬已經和鄰近各部族建立起同盟關係。儘管部族不同,但是,他們使用同樣的拉丁語,信仰同樣的宗教,風俗也很接近,因此統稱他們為拉丁民族,各部族之間的同盟就叫拉丁同盟。
重建后的同盟體不再叫拉丁同盟,應該說,「羅馬聯盟」的稱呼更符合它的性質。
羅馬遵守同盟協議是因為羅馬有相應的利益在其中。當時的羅馬提供六七千兵力已https://read.99csw.com經備感艱難。但是,由於同盟國的加入,軍隊規模得以成倍增加,同盟的意義自然不可小覷。
這方面的改革反映出對與他國之間關係的重新認識,2300年後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稱之為「政治建築的傑作」。
直到公元前367年《李錫尼法》實施后,羅馬才成功消除了派系之爭。這一政治改革從一開始貴族就向平民階級做出了巨大的讓步,到了公元前300年,國內政壇的所有要職,包括祭司的職位,全部向平民階級開放,貴族全面接納了平民,貴族和平民之間曾經的對立關係消除了。效果很快顯現出來,羅馬得以確立新的體制,可以整合全體羅馬人所有的能量,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羅馬的國力。

有了這一前車之鑒,羅馬在穩固了共和政體后的公元前494年著手重建拉丁同盟。同盟的主要目的從宗教祭祀變成了軍事行動。在同盟協議上明確規定要建立共同的隊伍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同盟軍中羅馬軍隊佔一半,其他各同盟國的軍隊佔一半。因為這個read.99csw.com時候羅馬的力量已經相當強大,羅馬一國的領土甚至超過了拉丁同盟各國領土總和的三分之一。同盟軍的構成也反映了拉丁民族當時的力量分佈狀況。
解散形同虛設的拉丁同盟,重建新同盟是改革的主要內容。羅馬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改革,是因為此時的羅馬已經完全恢復了元氣。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提這樣的改革方案就是過於不自量力。
儘管羅馬的主導地位加強了,但是,在當時,由於羅馬的力量還沒有凸顯出來,所以拉丁同盟各部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幾乎是對等的,同盟關係並不牢固,同盟國之間也常有戰事發生。公元前509年羅馬轉為共和政體后,這些同盟國紛紛背離羅馬,顯示了當時的拉丁同盟凝聚力之脆弱。站在同盟各國的立場上來看,他們一定認為他們的同盟對象不是羅馬,而是統治羅馬的國王。羅馬廢除王政意味著解除與其他鄰國之間的同盟關係。

善於從失敗中學習,並在此基礎上掙脫舊有觀念的束縛,提高自己,然後再重新站起來。這就是羅馬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