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公民權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公民權


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方用時只有10年。這就是羅馬人與希臘人的不同。羅馬人的征服儘管緩慢,卻很穩健,雖然花費了很長時間,但是在維持征服地方面卻很出色。
這位迦太基名將這次是理直氣壯地回答了西庇阿的問題:
因此,它們應該是一樣的。
歷史學家李維生活在公元前後交替時期。在他有生之年,羅馬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所以李維的說法難免會有讚美祖國歷史的嫌疑。假如不得不勉強接受他的說法,聽聽他給出的羅馬必勝的理由也很有意思。
500年後,貴族的人數減少到了五分之一。原因或是家族消亡,或是家族沒有男性繼承人。但是,元老院元老的人數增加到了300人。也就是說,元老院作為羅馬共和政體的心臟,在其精英中自羅馬建國以來的名門望族的比例減少到了十五分之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羅馬無法避免連綿不斷的戰爭,作為領導階級的貴族要做出比其他人更大的犧牲。
羅馬終於擺脫了公元前390年「凱爾特衝擊」的陰霾,它在義大利中部確立了其領袖地位的時期與馬其頓的偉大統帥在東方縱橫捭闔的時期幾乎相吻合。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發生過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這是發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扎馬會戰,即雙方決出勝負之後的事情,所以時間應該是剛進入公元前2世紀。扎馬會戰失利后,逃到東方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和戰勝他的羅馬將軍西庇阿偶然在以弗所相遇了。由於二人曾經在扎馬會戰前夜有過一次會談,後來作為雙方的和談代表,參与了和談,所以他們自然互相認識。這二人在戰場上互為敵人,但在戰場之外,又互相很欣賞對方的才能。因此,西庇阿向比自己年長的漢尼拔表示了敬意,言談也很有禮貌:
二、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參与國政的權利。
奴隸和自由民的不同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生來遭遇的命運不同而已。
英語中的「citizenship」源自拉丁語中的「civitas」,英日詞典是這樣翻譯的:「公民、國民身份、公民權、國籍。」

但是,翻看日語詞典,裏面對公民權的解釋則是:「作為公民的權利、公民權、人權、民權。」
「如果是那樣,我的排名會在皮洛士之上,也會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當之無愧的第一。」https://read.99csw•com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奴隸與家畜做了比較,並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四、有證據證明是有獨立、自由身份的成熟男子,才被授予羅馬公民權。
亞歷山大軍隊的指揮官只有他一個人。與此相比,同時代的羅馬軍中至少能列出11位優秀的指揮官。這是因為羅馬的指揮官經常變動的關係。
但是,幾乎在同一時期,除了羅馬人,還有一個人意識到了補充新鮮血液的好處,並試圖積極推廣。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羅馬對內對外都剛剛確立以重建為目標的體制。所幸的是這個人的視線落在東方而不是羅馬所在的西方。對羅馬人來說,這幾乎可以說是神助。
因此,這個時期,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把他的天才和熱情放在西方而非東方的話,想象一下,從時間上來看,也不是不可能。因為針對其後不斷深入地中海世界的羅馬軍事力量,當時著名的將領中未曾與羅馬交手的唯有亞歷山大大帝一人。
在羅馬,只有擁有公民權,且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核心——家族一員——才會被承認是成熟的人。
西庇阿接著問:
我想,這就是希臘、埃及、迦太基和伊特魯里亞都認識到的羅馬人的「哲學」。
於是,對「公民」的解釋應該是:
作為公民,其行動、思想、財產的自由受政府保護,享有所在國、地方自治體的參政權利。
李維的第四個理由是,如果亞歷山大大帝與羅馬發生戰爭,將是個人與人才濟濟的團隊之間的對決。在亞歷山大統治的十余年間,最終的勝利終究屬於能有效發揮集體作用的團隊而非有才能的個人。李維說:

權利

在羅馬,奴隸主為了回報奴隸長年的無償奉獻會還奴隸以自由,或者奴隸能夠用自己積攢起來的錢贖回自由。獲得自由的奴隸叫「解放奴隸」,他們的子孫可以取得羅馬公民權。至於有了公民權后,他們能否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看個人的才能和運氣了。相反,在雅典,甚至在伯里克利時代,由於結婚對象不是雅典人,生下來的兒子就不享有雅典公民權,只有依靠破例才有可能取得雅典公民權。
同樣,相比較以年貢的形式繳納直接稅,同盟國和行省都認為提供兵力支援更為體面。羅馬當然很清楚,如果想要同化被征服者,與其希望提供資金援助,不如提供兵力支援更有利。
「如果您在扎馬會戰中贏了我的話,又會怎九九藏書麼樣?」
漢尼拔再次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那麼,第二優秀的將軍又是誰呢?」
對於公民權,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區別也體現在奴隸的處境上。

義務

一、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保障一切私有財產。允許私有財產自由買賣。
因有功于扎馬會戰的勝利而被尊稱為「阿非利加努斯」的西庇阿對此微笑著說:
首先,羅馬公民有義務服兵役。17歲至45歲為現役,46歲至60歲為預備役。

第一,李維認為,之所以人們對亞歷山大的評價如此之高,是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年紀輕輕,命運尚未出現變化前就已經撒手人寰了。
從羅馬誕生之初,我就一直在講,在本書「羅馬聯盟」一節中我也講過,在給予外國人本國公民權方面,羅馬人是非常大度的。原因在於,羅馬軍隊的士兵必須有羅馬公民權。因此,雅典及斯巴達的軍事力量始終只有以萬為單位的兵力,而羅馬卻有以十萬為單位的兵力。
要理解古羅馬人用授予或不授予公民權來區分的想法,必須在這裏明確羅馬公民權的含義。為此,除了詞典上的解釋,根據是否擁有羅馬公民權,列舉各自具體的權利和義務也是一個方法。
在雅典,要取得雅典公民權必須父母雙方都是雅典人,即使在鼎盛期也是如此。斯巴達也一樣。但是,在羅馬則不同,只要生活在羅馬就可以取得公民權,而且這一情形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相反,在雅典,像亞里士多德,儘管長年生活在雅典,甚至開設學園,為雅典文化的進步盡心儘力,但是,終其一生,他也沒能得到雅典公民權。
儘管如此,屬於羅馬統治階級的男性整體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原因是政府要職和元老院席位都向平民開放,所以經常會有新鮮血液進入。畢竟,進入統治階層的最基本條件是必須享有羅馬公民權。
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還沒有把目標指向西方就死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羅馬就沒有對手了。在亞歷山大大帝客死巴比倫的三年前,羅馬與統治義大利中南部山嶽地帶的薩莫奈人之間,已經開始了長達43年的戰爭。在好不容易征服了這個頑強的山嶽民族后,幾乎未加休整,又開始與伊庇魯斯國王——漢尼拔稱之為戰術上的老師的皮洛士——展開對決。

儘管只是引用詞典上的解釋,但是,在日本,對公民及公民權的解釋還是頗有意思的。

李維給出https://read.99csw.com的結論是:「即使敵人是亞歷山大,最終的勝利想必還是屬於羅馬。」
「毫無疑問,那就是我。」
每一名戰士都有他們各自的命運,或生存或死亡。在羅馬,一名戰士的死亡並不會與國家損失直接相連。
羅馬稱霸義大利中南部的時間是公元前340年至前326年的14年間。亞歷山大大帝開始遠征東方到客死巴比倫的時間是公元前334年至前323年的11年間。
與薩莫奈人的戰爭和與皮洛士的對決,關係到義大利半島南半部分的霸權。為此,羅馬人從公元前390年的「凱爾特衝擊」中再次崛起算起整整用了120年。
這項義務替代了公民的另一項義務,即納稅的義務。以間接稅為主的古代稅制中,直接稅用兵役相抵的情況很普遍,因此,軍務又叫「血稅」。
馬其頓的重裝步兵團擅長整體進攻和防禦。與此相比,作為各中隊聯合體的羅馬重裝步兵軍團則更富有靈活性,在戰術上更善於隨機應變。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沒有進攻東方,而是把目標鎖定在西方,又會怎樣呢?

「想不到的路」

歷史不允許有「如果」,但是這種假設不能不刺|激古人的想象力。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的視線瞄準的不是東方而是西方的話,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發展中的羅馬發生激烈衝突,其結果會是亞歷山大贏嗎?抑或是羅馬贏呢?
漢尼拔當即回答道:
根據李維的說法,第六個理由是亞歷山大是在敵國領土上作戰,羅馬軍卻是在本國領土內。因此,羅馬軍顯然要比亞歷山大軍有利得多。尤其是,羅馬周圍還有加盟羅馬聯盟的殖民地及同盟國。即便是亞歷山大,想必也很難輕易衝破這張緊密相連的同盟大網。
「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不僅以寡敵眾,擊敗波斯大軍,而且一直打到遙遠的地方,那裡是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到的地界。只能用偉大來評價他了。」
第二,與亞歷山大大帝的軍規相比,羅馬人的軍規之嚴毫不遜色。同樣,已經延續了400年的羅馬和只用十幾年時間建起來的馬其頓相比,單從傳統出發,士兵的士氣也具有不可比擬性。因為士兵的鬥志除了有指揮官的激勵,他們本身的自信也必不可少。
在古代,講述歷史同樣禁用「如果」,真實發生的事件或者親耳聽到的事情才是歷史。「如果」read.99csw.com出現在「歷史故事」中,這種歷史會被認為是野史。因此,古代歷史學家沒有人會用「如果」來講述歷史,只有李維寫下了「想不到的路」:「如果羅馬和亞歷山大大帝交戰的話,羅馬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這段對話的趣味性另當別論,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最後四分之一時期的第二次布匿戰爭,與其說是羅馬對迦太基的戰爭,不如說是羅馬對漢尼拔的戰爭更準確。早於漢尼拔60年,位於希臘北部的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已經與羅馬有過正面交鋒,向義大利發動過進攻。漢尼拔列舉的當時最優秀的三位將領中,只有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在戰場上與羅馬人交過手。

查意日詞典,要查「cittadinanza」,日文的翻譯是:「公民權、國籍、公民地位乃至身份。」
對於公民權,羅馬人的開放性同時體現在他們承認雙重公民權,也就是雙重國籍。在那個時期,羅馬聯盟的同盟國中,如果有人希望獲得羅馬的公民權,這是完全可以的。不僅如此,這個人不必為了羅馬公民權而放棄自己屬地的公民權。這種雙重的公民權制度是羅馬特有的,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都沒有這樣的制度。
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國的羅穆路斯召集的百人長老會是羅馬元老院的前身。這100個人率領的家族被認為是羅馬貴族的祖先。
李維把第五個理由歸結為馬其頓軍隊與羅馬步兵軍團的性質不一樣。
在隨後就要講到的與薩莫奈人長達40年的戰爭中,在與義大利南部希臘殖民國家長達10年的戰爭中,羅馬公民流血不止。這一情形之後也不曾改變。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在坎尼會戰中,羅馬被漢尼拔打得一敗塗地。6000名羅馬騎兵只剩下370騎,8萬名羅馬步兵只剩下3000名。儘管如此,羅馬還是重新站了起來。這就是羅馬人時刻不忘隨時補充新鮮血液的結果。
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城市的居民。在西歐,指享有參政資格和地位的國民、公民。

提圖斯·李維曾經編寫了卷帙浩繁的編年體史書《羅馬史》。他根據希臘人留下的史料,介紹了這樣的一段歷史。

「那麼,您認為第三優秀的將軍是誰?」
第三,即使認同亞歷山大本人在戰略戰術上的才能不允許他追隨他人,畢竟羅馬士兵與大流士士兵、印度士兵不同。因為,羅馬人尚未習慣波斯人和印度人那樣的奢侈生活。羅馬人以質樸剛毅為美德。對手如此出色,亞https://read.99csw.com歷山大再優秀,也不可能像對付相對弱勢民族那樣百戰百勝。
西庇阿又問:
三、有依法接受審判的權利。同時,在羅馬,被判死刑后,有權向公民大會提出訴訟,也就是上訴權。事實上,有羅馬公民權的人極少被執行死刑。
「是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作為戰術家他最優秀,而且他從一開始就懂得建營地的重要性。」
法律並未規定公民不得用繳納稅款來逃避兵役,只是對於羅馬人來說,這樣做太可恥。在羅馬,以經濟行為納稅的只有不享有公民權因而不承擔兵役義務的非公民以及經濟富裕但沒有孩子的女人。

比亞里士多德早200多年的羅馬第六代國王塞爾維烏斯·圖裡烏斯說過這樣的話,儘管有傳言說他本人就是奴隸出身:
不管怎樣,亞歷山大在美索不達米亞不幸染上熱病死了。如果在氣候比希臘還暖和的義大利,他完全有可能不會染上熱病。如果他選擇攻打義大利,說不定亞歷山大可以活得更久。
漢尼拔的回答好像很理所當然的樣子,他說:
「您認為當今時代最優秀的將軍是哪位?」

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役的失利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失敗。相反,羅馬軍隊的特點是戰役的失利與戰爭的失敗毫無關係。
至於李維給出的最後一個理由,他是這樣說的:
顯然,馬其頓的風雲人物並不是靠拋擲金幣來決定把目標鎖定在東方還是西方的。亞歷山大大帝攻打東方有其必然性。對於希臘人來說,他們的宿敵是波斯。想要維持獨立並統一希臘,就必須敲打一下在歷史上總是念念不忘染指希臘的波斯。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亞歷山大把波斯打得一敗塗地后,並沒有急於退回西方,而是向更遠的東方進軍。這對羅馬來說,實在是大幸。因為,當時的羅馬軍隊與皮洛士和漢尼拔這樣的天才將領苦苦鏖戰幾乎是常事。
以上是羅馬人列舉的羅馬的優勢。當然,如果羅馬真的與亞歷山大交手,結果如何大概只有神知道。

在希臘,奴隸終身為奴是普遍現象。但是,在羅馬,奴隸是有路可選的。
在有用方面,兩者幾乎沒有區別。奴隸和家畜用自己的肉體為我們人類所用,這一方面是一樣的。
首先,公民權不含國籍的意思。其次,列舉了公民享有的權利,卻沒有提到義務。也許日本的這種獨特現象和日本憲法第九條不無關係。